问题

在三国演义中,最了解曹操的人是谁?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要说谁最了解曹操,这问题确实引人深思。曹操此人,雄才大略,奸诈狡猾,又兼具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他的一生充满了复杂性。要评价谁最了解他,不能仅仅看他身边亲近的人,更要看谁能洞察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甚至在他自己都未完全察觉的时候。

如果非要从众多角色中挑选一个,那么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荀彧。

原因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政治上的“曹操代言人”

荀彧在曹操起家之初就来到了他的阵营,可以说是一路陪伴曹操走到北方霸主的地位。他不仅仅是曹操的谋士,更是曹操政治上的“合伙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而荀彧则是其中最主要的推手和定海神针。

曹操在征战四方时,常常将许都的政务全权委托给荀彧。这其中的信任,绝非简单的委以重任。曹操深知荀彧的才干,更知道荀彧的政治理念与自己有着高度的契合。荀彧在治理方面表现出的能力,足以让曹操在外征战时无后顾之忧。他稳定后方,发展生产,安抚民心,这些都是曹操能够安心对外扩张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荀彧不仅理解曹操的战略目标,更深谙如何用符合当时道义和舆论的方式去实现它。他为曹操规划了“迎汉献帝于许都”这一政治高招,这是曹操一生中最关键的政治布局之一,也为他后来统一北方奠定了合法性的基础。荀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献计,更是将曹操的野心包装成顺应天命的举动。这种对曹操政治抱负的理解和政治手段的娴熟运用,足以证明他对曹操的了解已经深入骨髓。

二、审慎与长远——曹操的“忠实诤友”

曹操一生中最不缺的就是拍马屁、阿谀奉承之辈,比如郭嘉虽然有才,但有时过于张扬;杨修虽聪明,但常犯忌讳。然而,荀彧却是那个少数能对曹操的过失提出批评,却又能让曹操听进去的人。

例如,在曹操称魏公、进爵国相时,荀彧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忧虑。他认为曹操已经功高盖主,此时再行此举,难免招来非议,恐有损名声。虽然曹操当时并没有完全听取他的意见,但后来曹操在处理袁绍旧部时,也曾向荀彧征询意见,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这种能够直言进谏,并且所言之事曹操也能反思的君臣关系,绝非一般人能做到。

荀彧的这份“不合时宜”的劝谏,恰恰证明了他对曹操的了解:他知道曹操内心深处是渴望名声的,是希望自己被后世所称颂的,所以他能够抓住曹操的这一点,用“名”来劝阻他。他深知曹操的野心有多大,同时也清楚曹操对“名”的在意程度。他用一种迂回的方式提醒曹操,以免他过于激进,最终走向政治上的孤立。这是一种非常细腻的观察和洞察。

三、知人善任,更知人忧患——对曹操的“预警机制”

荀彧不仅帮助曹操规划政治,他还对曹操用人方面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深知曹操的用人之道——唯才是举,但也知道曹操有时会被自身的锐气所蒙蔽。

在曹操攻打吕布之后,有人建议趁势攻打刘备,但荀彧却认为刘备虽小,却仁德贤明,与曹操不同,且刚经历丧家之痛,此时攻打容易激起民愤,不如先安抚再图之。曹操听取了他的意见。这说明荀彧能够预见到曹操可能会有的急功近利之心,并用更长远的视角去提醒他。

尤其是在曹操晚年,当他逐渐萌生代汉自立的想法时,荀彧表现出了深深的担忧。虽然《三国演义》中对此的描述不如史书中那般详细,但我们可以从史书中推测,荀彧对曹操政治走向的判断是准确的。他看到了曹操权力膨胀的潜在危险,也看到了他可能面临的政治困境。

为什么荀彧比其他人都更了解曹操?

郭嘉: 郭嘉固然聪明,看事也毒辣,但他的风格更多的是一种“刺激”和“大胆”,他能看到曹操的优势和机会,却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曹操内心深处的顾虑和对名节的在意。郭嘉的劝谏往往是让曹操更勇往直前,而荀彧则是让曹操更稳健前行。
诸葛亮: 诸葛亮虽然是顶级的谋略家,但他与曹操的交集实在太少,更多的是在战场上的对垒。他了解的是曹操的军事策略,对曹操的政治野心和内心挣扎的了解,不如长期陪伴左右的荀彧。
其他谋士、武将: 像张辽、许褚等,他们更多的是曹操忠诚的执行者和保镖,他们忠于曹操,但对曹操内心世界的洞察力有限。

荀彧之所以最了解曹操,是因为他不仅仅看到了曹操的“雄才”,更看到了他作为“人”的“野心”和“顾虑”。他能够站在曹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时又保持着一份独立的判断和道德的坚持。他知道曹操想要什么,也知道曹操会为此付出什么代价,更知道曹操最在意的是什么。这种既是支持者又是审视者的角色,使得他对曹操的了解是全方位、深入且细致的。

当然,《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都有其艺术加工的成分。但就从作品本身展现的人物关系和性格逻辑来看,荀彧对曹操的理解,无疑是其中最深刻的一位。他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着曹操的政治前途和个人名声而展开,这份理解,既是智慧的体现,也是一种深沉的羁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张松、左慈了。

杨修:你不懂曹操!

张松:真的么,我不信! 

『松笑曰:“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务强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诲,以开发明公耶?”修曰:“公居边隅,安知丞相大才乎?吾试令公观之。”呼左右于箧中取书一卷,以示张松。松观其题曰“孟德新书”。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共一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松看毕,问曰:“公以此为何书耶?”修曰:“此是丞相酌古准今,仿《孙子十三篇》而作。公欺丞相无才,此堪以传后世否?”松大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修曰:“丞相秘藏之书,虽已成帙,未传于世。公言蜀中小儿暗诵如流,何相欺乎?”松曰:“公如不信,吾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

张松:我这不比杨修更懂曹操?

曹操:你诽谤我!

张松:我干了什么?

曹操:你把我干得好事都老实说了出来!

『操谓松曰:“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松曰:“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操大怒曰:“竖儒怎敢揭吾短处!喝令左右推出斩之。』

张松:你看,破防了破防了!

左慈:没有谁比我更懂曹操!

『操问曰:“汝有何术,以至于此?”慈曰:“贫道于西川嘉陵峨嵋山中,学道三十年,忽闻石壁中有声呼我之名;及视,不见。如此者数日。忽有天雷震碎石壁,得天书三卷,名曰《遁甲天书》。上卷名‘天遁’,中卷名‘地遁’,下卷名‘人遁’。天遁能腾云跨风,飞升太虚;地遁能穿山透石;人遁能云游四海,藏形变身,飞剑掷刀,取人首级。大王位极人臣,何不退步,跟贫道往峨嵋山中修行?当以三卷天书相授。”操曰:“我亦久思急流勇退,奈朝廷未得其人耳。”慈笑曰:“益州刘玄德乃帝室之胄,何不让此位与之?不然,贫道当飞剑取汝之头也。”操大怒

曹操:我是汉臣,只是没人能代替我的作用,所以才不肯让位还政。

左慈:刘备水平如何?

曹操:可以,是我的对手。

左慈:让他来如何?

曹操:……(找不到借口,怒掀桌)

『是日,诸官皆至王宫大宴。正行酒间,左慈足穿木履,立于筵前。众官惊怪。左慈曰:“大王今日水陆俱备,大宴群臣,四方异物极多,内中欠少何物,贫道愿取之。”操曰:“我要龙肝作羹,汝能取否?”慈曰:“有何难哉!”取墨笔于粉墙上画一条龙,以袍袖一拂,龙腹自开。左慈于龙腹中提出龙肝一副,鲜血尚流。操不信,叱之曰:“汝先藏于袖中耳!”慈曰:“即今天寒,草木枯死;大王要甚好花,随意所欲。”操曰:“吾只要牡丹花。”慈曰:“易耳。”令取大花盆放筵前。以水噀之。顷刻发出牡丹一株,开放双花。众官大惊,邀慈同坐而食。少刻,庖人进鱼脍。慈曰:“脍必松江鲈鱼者方美,”操曰:“千里之隔,安能取之?”慈曰:“此亦何难取!”教把钓竿来,于堂下鱼池中钓之。顷刻钓出数十尾大鲈鱼,放在殿上。操曰:“吾池中原有此鱼。”慈曰:“大王何相欺耶?天下鲈鱼只两腮,惟松江鲈鱼有四腮:此可辨也。”众官视之,果是四腮。慈曰:“烹松江鲈鱼,须紫芽姜方可。”操曰:“汝亦能取之否?”慈曰:“易耳。”令取金盆一个,慈以衣覆之。须臾,得紫芽姜满盆,进上操前。操以手取之,忽盆内有书一本,题曰《孟德新书》。操取视之,一字不差。

曹操:这也能串场

『操大疑,慈取桌上玉杯,满斟佳酿进操曰:“大王可饮此酒,寿有千年。”操曰:“汝可先饮。”慈遂拔冠上玉簪,于杯中一画,将酒分为两半;自饮一半,将一半奉操。操叱之。慈掷杯于空中,化成一白鸠,绕殿而飞。众官仰面视之,左慈不知所往。左右忽报:“左慈出宫门去了。”操曰:“如此妖人,必当除之!否则必将为害。”遂命许褚引三百铁甲军追擒之。』

曹操:有毒,所以我不敢喝,你先!

左慈:(喝掉一半)该你了!

曹操:达咩!?

『操画影图形,各处捉拿左慈。三日之内,城里城外,所捉眇一目、跛一足、白藤冠、青懒衣、穿木履先生,都一般模样者,有三四百个。哄动街市。操令众将,将猪羊血泼之,押送城南教场。曹操亲自引甲兵五百人围住,尽皆斩之。人人颈腔内各起一道青气,到上天聚成一处,化成一个左慈,向空招白鹤一只骑坐,拍手大笑曰:“土鼠随金虎,奸雄一旦休!”操令众将以弓箭射之。忽然狂风大作,走石扬沙;所斩之尸,皆跳起来,手提其头,奔上演武厅来打曹操。文官武将,掩面惊倒,各不相顾。』

左慈:专杠曹操三十年,我这不比荀彧更懂曹操?

最后预言家诸葛亮是真懂:

『孔明曰:“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瑜曰:“用何二人,可退操兵?”孔明曰:“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此范蠡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

……

荀攸曰:“丞相勿言,恐有泄漏。”操大笑曰:“座上诸公,与近侍左右,皆吾心腹之人也,言之何碍!”又指夏口曰:“刘备、诸葛亮,汝不料蝼蚁之力,欲撼泰山,何其愚耶!”顾谓诸将曰:“吾今年五十四岁矣,如得江南,窃有所喜。昔日乔公与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国色。后不料为孙策、周瑜所娶。吾今新构铜雀台于漳水之上,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言罢大笑。

当然,郭嘉也懂,他的才智未必胜于荀彧等人,但他知道曹操想听什么,能听进什么。

user avatar

提名一个冷门人物,钟惺。这个人物本身有点冷僻,但是看到下面这首《邺中歌》,是否一下子就觉得熟悉了呢?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尘?

横流筑台拒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

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

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

呜呼!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此歌并非罗贯中所作,嘉靖版亦无。实际上,作者钟惺为万历(嘉靖之孙朱翊钧)年间人物,明代竟陵派领袖,这首《邺中歌》为其代表作之一,清代毛氏父子对三国演义增删补注时录入。

钟惺(1574-1625), 明代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曾任工部主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与林古度登泰山。后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归乡,闭户读书,晚年入寺院。竟陵派(又称钟谭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之一。

这首《邺中歌》,在演义中作为曹操的盖棺定论之作,锋利明快、气象纵横,概括了曹操的一生功业,以及贬褒不一、风云变幻的复杂人生。由于写的太好,作为蜀汉死忠的毛氏父子居然破天荒的将这首对曹操较多肯定褒扬和正面描述的诗歌录入了演义,作为了曹操的一生注脚。其中“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两句,可以称得上脍炙人口,也成为对曹老板一生最好的概括。


遍观三国演义,诸葛亮能料曹孟德“不识诡计”,却算不到曹孙联合、桃园梦断;杨修能知曹老板心意,却料不到自己因此而死;郭嘉命促,司马懿在演义前半段戏份较少,曹老板真正的知己可能是荀彧,但狗货也终究没能陪曹老板走到最后——“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可堪一叹。只有这位钟惺兄,盖棺定论,一首邺中歌,道尽曹老板一生风云。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若是曹老板泉下有知,不该为此浮一大白?

呜呼曹孟德,千载之下得一知己,不亦幸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要说谁最了解曹操,这问题确实引人深思。曹操此人,雄才大略,奸诈狡猾,又兼具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他的一生充满了复杂性。要评价谁最了解他,不能仅仅看他身边亲近的人,更要看谁能洞察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甚至在他自己都未完全察觉的时候。如果非要从众多角色中挑选一个,那.............
  • 回答
    说实话,要在三国杀里挑出五个“最常用”的武将,这事儿得分时期,也得分玩法。比如我早些年玩的时候,对一些操作简单粗暴的武将就情有独钟,觉得爽。但随着版本更新,武将越来越多,大家对武将的理解也越来越深,我的喜好也一直在变。不过如果要我现在就说,脑子里立刻能蹦出来的、我反复拿出来用的,大概是下面这几个吧,.............
  • 回答
    在《三国志11》的无数场战役里,要说最让我铭记于心、打得酣畅淋漓的那一场,还得是那次以少胜多、围歼曹操主力,最终奠定三分之势的“合肥之战”。我当时玩的是刘备势力,剧本自然是大家熟悉的那个。当时我刚拿下荆州,实力有所增强,但北方曹操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我设想的是逐步蚕食,但曹操的野心勃勃不允许我慢慢来。.............
  • 回答
    如果让我为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的人物们重塑结局,我希望打破历史的既定,让那些被命运捉弄的灵魂,能有机会在另一个维度里,收获一份应得的慰藉与圆满。刘备:我希望刘备能在他晚年,卸下所有沉重的负担。与其在白帝城凄凉地告别人世,不如让他看到诸葛亮辅佐阿斗(尽管我希望阿斗能有更积极的成长)稳定了蜀汉的局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许多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要说一个穷小子在东亚三国——中国、日本、韩国,考上本国顶尖大学(清北、东大、首尔大)后,哪个国家的阶级晋升最容易,这其中牵涉到教育、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等方方面面,不能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首先,咱们得理解“阶级晋升”这几个字。 对一.............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荀彧之死无疑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他不是被敌人砍杀,也不是在战场上捐躯,而是收到曹操一个空盒子后,便绝望自尽。这个情节之所以令人费解又心痛,是因为它牵扯出了荀彧在曹操阵营中长期以来的地位、他对汉室的忠诚以及他对曹操日渐膨胀野心的担忧。要理解荀彧为何会因此.............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刘备取得的“四郡”,在正史中的记载,可以说是一段波澜壮阔,却也充满现实考量的历史进程。虽然小说家言添油加醋,但其核心脉络,在《三国志》等史料中,依然能找到清晰的对应。要说刘备取得的“四郡”,在正史中,通常指的是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逐渐势力扩张,最终占据荆州南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的.............
  • 回答
    演义里将领们在阵前单挑,这事儿可说得有鼻子有眼,咱们听着也觉得痛快淋漓。可要说这在当时真实战场上是不是真的就这么上演,那得打个大大的问号。首先,咱们得明白,《三国演义》是小说,是文学作品,它讲究的是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鲜活立体,还有就是满足我们这些读者看热闹的心情。在小说里,一场大战如果没有几个将.............
  • 回答
    要将《三国演义》中巅峰时期的关羽,与明朝朱元璋时期那些赫赫有名的武将拿来比较,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咱们得先说说关羽,这位“万世人极”,在“汉贼不两立”的信念下,一刀在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他不仅武艺超群,更重要的是那份忠义无双,几乎成了后世忠臣的典范。.............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强压下胸中涌起的怒火,我,王朗,必须冷静!诸葛村夫这厮,口齿伶俐,杀人不见血,但终究是纸上谈兵,我得让他知道,我王朗可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诸葛亮那厮,兀的在阵前唾沫横飞,口若悬河,污言秽语,将我王朗历数罪状,罪证确凿,仿佛我王朗便是那罪大恶极、天下共诛的奸贼!好个诸葛亮,牙尖嘴利,巧.............
  • 回答
    姜维与邓艾:穿越三国时空的实力评估将《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和邓艾置于三国前期或中期来评估,需要对他们的主要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当时活跃的将领进行对比。他们的“穿越”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对他们自身优秀特质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适应性和发挥程度的设想。 姜维: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前.............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吕布以其“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无双武艺,成为无数读者心中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战神。而蜀汉阵营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也个个是独当一面的猛将,镇守一方。如果真的如您所设想,让这五位顶尖高手联手围攻吕布,那场面定是惊天地泣鬼神。那么,在这种“五英战吕.............
  • 回答
    曹节在三国时期,可以说是一位相当关键的人物,尤其是在汉献帝的后宫之中。很多人提到她,可能第一个想到的是她是汉献帝的皇后,但她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更像是一位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尽力维护汉朝皇室尊严和汉献帝安全的女性。先说说她的身份。曹节是曹操的第三个女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魏国武宣皇后。你能想象吗?一位将门.............
  • 回答
    关于袁绍的确切年龄,在《三国志》这部记载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重要人物生平的史书中,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被直接提及。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史书的写作风格、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以及袁绍本人的一些情况共同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首先,史书的侧重点与叙事方式。《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其写作的宗旨是.............
  • 回答
    诸葛诞当年起兵反抗司马氏,在《三国志》中却鲜有负面评价,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其中缘由,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其政治立场和时代背景是十分重要的考量。他生活在晋朝,而司马氏正是建立晋朝的皇族。在这种情况下,陈寿写史,自然会对当朝的开国功臣,也就是司马氏及其党羽,.............
  • 回答
    在三国正史中,赵云是一位真实存在、功勋卓著的将领,他的形象远比后世小说《三国演义》中描绘的“常胜将军”、“一身是胆”的神化形象要更加立体和真实。以下是从正史《三国志》等史料中梳理出的赵云的形象和事迹:一、 早期经历与初露锋芒: 出身与初步仕官: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他的早期经.............
  • 回答
    现代人回到三国时期,《三国志11》中的能力值会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这取决于现代人拥有的知识、技能、教育背景以及他对三国时期社会、军事、政治等方面的理解程度。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现代人的所有知识和技能直接转化为《三国志11》的数值,而是需要进行一个情景化的模拟和推演。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分析,并给.............
  • 回答
    若真有此番奇思妙想,将三国英豪置于《三体》的宏大叙事中,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人选,绝非孔明之智,亦非子龙之勇,而是那位在乱世中崛起的曹操。为何是曹操?《三体》中的执剑人,其核心使命并非战场上的正面厮杀,而是肩负着文明存亡的重担,需要极高的决断力、战略眼光、政治手腕,以及最重要的——对人性和权力制衡的深.............
  • 回答
    陆毅对自己在新《三国》中饰演的诸葛亮有一个相当清晰且深入的评价,他的观点并非简单的是“好”或“不好”,而是包含了他作为演员对角色理解的转变、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以及面对观众反馈时的思考。从角色定位的认知转变:最初接到诸葛亮这个角色时,陆毅坦言自己是带着一种“偶像包袱”和对“完美化身”的预设去理解的。他.............
  • 回答
    司马朗:三国魏初的一位儒雅名士,为何与晋朝宗室擦肩而过司马朗,这个名字在三国历史的舞台上或许不如他的兄弟司马懿那样响亮,但他在曹魏早期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儒雅风范,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然而,当我们翻阅史书,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在《三国志·魏书》中有独立的传记,却在《晋书·宗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