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丕为何在曹操死后迅速选择代汉,而不是继续利用汉朝的政治资源?

回答
曹操病逝,曹丕登基,这本是三国时期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曹丕没有像其父那样,继续玩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游戏,而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代汉”自立,建立魏国?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考量、曹丕个人的政治野心,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必然走向。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曹操虽然牢牢掌握着实权,但他的统治合法性始终建立在“汉臣”这个身份上。 曹操一生都在为“奉汉而行不法”寻找一个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宁愿背负“擅权乱政”的骂名,也不愿意直接“篡国”。这是因为,汉朝虽然衰弱,但其在百姓心中的“正统”地位依然根深蒂固。贸然“代汉”,风险极大,很容易激起民怨,甚至引起其他割据势力以“讨伐逆贼”为名联合讨伐。曹操深谙此道,所以他步步为营,不断积累优势,但最终也没有跨出那最后一步。

那么,曹丕为什么敢于,或者说不得不,走这一步呢?

一、继承父业的压力与机会: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的是一个已经具备了称帝条件的“基业”。经过多年的征战,曹魏集团在军事、政治、经济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洛阳已经成为曹魏的政治中心,朝廷官员多为曹魏集团成员,汉献帝形同虚设,甚至可以说他只是曹氏集团手中的一个“吉祥物”。此时,“代汉”的时机已经非常成熟,继续“挟天子”反而显得多此一举,甚至是一种“拖延症”。

更重要的是,曹操的死本身就给曹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作为继承人,他必须在短时间内巩固自己的权力,向集团内部展示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决心。如果他继续采取曹操那种“模棱两可”的政治策略,很可能被内部有野心的人视为软弱,甚至挑战他的权威。快速“代汉”,是向全天下宣告自己才是新的“主宰者”,是继承和发展曹操事业的“正统”继承人。

二、政治合法性的“去留”考量:

继续“挟天子”,虽然在短期内能维持一定的政治姿态,但长远来看,这种“借壳上市”的方式,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汉朝的合法性是曹操一直以来“背负”的包袱,但也是曹操用来限制对手的武器。一旦曹操不在,这个包袱的性质就变了。

曹丕认为,与其继续背着汉朝的名号,承担“汉臣”的责任,却享受不到“君王”的权力,不如直接“取而代之”,建立一个全新的、完全属于曹魏的王朝。这样做的好处是:

彻底摆脱汉朝的掣肘: 汉献帝虽然毫无实权,但终究是天子,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政治威胁,只要汉献帝在一天,理论上就有“复兴汉室”的可能性。曹丕“代汉”,直接斩断了这种可能性。
确立曹魏的独立合法性: 通过“禅让”这种虽然有些形式主义但被当时社会普遍接受的方式,曹丕能够为自己的政权建立一套全新的合法性基础。这比继续玩弄“挟天子”的权谋更能获得政治上的稳定。
统一思想,凝聚人心: 在一个新王朝下,可以更有效地统一集团内部的思想,明确大家效忠的对象是“魏王”而非“汉天子”,这对于巩固曹丕的统治至关重要。

三、外部环境的催化作用:

曹操死后,天下局势虽然仍旧复杂,但曹魏集团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其他的割据势力,如孙吴和蜀汉,虽然也在发展,但它们无法在短期内对曹魏构成致命威胁。尤其是蜀汉,在刘备死后,其核心实力并未完全恢复,而孙吴则长期处于被动防御状态。

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代汉”的时机显得更加成熟。其他势力很难因为曹丕“代汉”而形成一场大规模的联合讨伐。相反,他们更可能将此视为曹魏内部的权力更迭,并观望下一步的动向。

四、曹丕个人的政治野心与性格:

我们不能忽视曹丕自身的性格和政治抱负。虽然史书上对曹丕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位有野心、有政治手腕的君主。相较于曹操的“霸道”与“权谋”,曹丕似乎更倾向于建立一个更加正式、更加有制度的王朝。

曹操在世时,他可能更享受那种“在权力中心游走”的快感,通过掌控汉朝来展现自己的实力和智慧。而曹丕,在继承了这份“基业”后,则希望将这份权力“制度化”,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帝,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他的文学才华和对制度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对成为一位“明君”的追求。

总结来说,曹丕之所以在曹操死后迅速选择代汉,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多方面的战略考量:

继承了父亲强大的基业,时机已经成熟。
为了摆脱汉朝名义的束缚,确立自身政权的独立合法性。
统一思想,巩固内部统治的需要。
外部环境的有利条件,降低了“代汉”的风险。
曹丕个人政治野心和性格使然,渴望开创自己的时代。

与其说曹丕是在“继续利用汉朝的政治资源”,不如说他是在完成曹操未竟的事业,并且以一种更加直接、更加彻底的方式,将曹魏集团的权力推向了顶峰,从而开启了三国鼎立的新篇章。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曹丕个人政治智慧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操无需皇帝身份,也一样是中原九州的实际统治者;可是曹丕如果不篡位易代,却绝没有信心如其父王那般,仅仅靠魏王和丞相名义便统摄全国了。

徐州臧霸别部和青州军的鸣鼓哗变事件,其弟曹彰的问玺试探事件,皆说明了这点。甚至敌对势力刘备诸葛亮们一直所期盼的“天下大变”,也多半是以曹操寿终后、曹魏控制区域极可能大规模动乱为前提。

所以说,曹操有足够底气和回旋余地,当然不必急于取汉而代之,曹丕篡位则是因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统治基础相对于其父实在薄弱,因此除尽快取得天子之位外,别无选择。

事实证明曹丕赢了,并以南征东吴为名,抚平之前半独立的青徐二州。在名正言顺的天子御驾亲征下,原就野心平平的臧霸等青徐诸豪将,根本无力抗拒,拱手交权,入朝养老。整个曹魏治下九州实现真正的一统。

【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别军在洛。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逵以为方大丧在殡,嗣王未立,宜因而抚之。乃为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休言之於帝,帝疑霸军前擅去,今意壮乃尔!遂东巡,因霸来朝而夺其兵。】——《三国志·魏书·臧霸传》注引《魏略》
【(臧霸)与曹休讨吴贼,破吕范於洞浦,徵为执金吾,位特进。】——《三国志·魏书·臧霸传》【时昭侍侧,因曰::……臧霸等既富且贵,无复他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董昭传》
【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三国志·魏书·贾逵传》

其实一个摄行朝政的权臣集团(或说:幕府、霸府)的内部构成,既有大量仅仅忠于权臣个人、而彻底无视皇权的基本部属;同样随着霸府总揽举国军政大权,也自然而然吸收了许多对旧朝尚有怀恋之心的首鼠两端之徒加入。

这些人或为自身功名,或为施展才干抱负,才会效力于权臣霸府,对改朝换代之事往往并不热衷,甚至为了能在史书上不留下贰臣之名,更希望于权臣将易代之事留待子孙后人。

而即使仅仅从自身家族而言,一个天子弱势、霸府摄政的旧政权,也比一个强势天子在位的新朝,要更加符合他们的利益,甚至就连权臣家族自身的重要人物,特殊情况下亦是如此。

比如著名的“大魏纯臣”、大晋安平献王司马孚,若司马家族始终作为魏朝第一权臣家族而存在,那么年高德劭的他的话语权和地位,即使是司马师司马昭这样的帝国摄政也必须充分尊敬;历次上书奏议中他的名字排序更在其前;

可当司马家族化家为国,变为大晋皇族以后,不但他自己要反过来对小两辈的侄孙司马炎俯首称臣,更重要是他这支的子孙就仅仅变成了皇室远支宗亲,除了诸侯王虚名外,地位比之魏朝甚至是大幅度削弱了的。

如此鲜明对比,不论换了谁在司马孚的立场上,也肯定会是一个大魏朝的忠臣。横竖司马氏公然当街弑君,只能提倡“以孝治国”,也并不能拿这个表面一直唱反调的长辈如何,还得忍着恶心表面各种优礼,更能在史书中留下怀恋故主的忠臣义士之名,又何乐而不为?

又比如北齐高洋改朝换代时,原高欢集团的众多元老勋贵、甚至连他自己母亲娄昭君都一致反对,同样基于此理。因为晋阳的鲜卑勋贵们早以娄昭君为精神领袖,和邺城的汉人士族集团水火不容。

高洋和父兄那样做个权臣,绝对远比成为威福自专的强势皇帝,更符合他们的利益。当然另一方面,这些人也绝没有任何为早以名存实亡的鲜卑魏国去牺牲自家的觉悟,因此高洋带着大军一吓唬,就统统闭口不言了。

正因为霸府集团的人心不齐和不稳定,所以权臣若不篡位,就永远会被对手藉着讨伐权奸的罪名来攻击与反对,时刻不能放松警惕;只有真正决然踏出那一步,成为名正言顺的天子了,反对者才会变成天下共讨之的反贼。

因为满朝百官们一旦经历了受禅易代,就会为了维护自己和家族的切身利益,自觉去维护新王朝,尽可能扑灭旧王朝的残余势力反扑,这是真正关系自己身家性命和家族福祉的头等大事。

——旧王朝若死灰复燃,复辟成功,就意味着他们的一身功业俱都被“逆臣”之名玷污,子子孙孙都要蒙受羞辱。

曹丕受禅,就彻底断绝了汉朝复兴的最后可能,即使以诸葛亮之国士大才,亦只能困居蜀中了。从中枢到地方州郡,从前那些在曹氏霸府治下尚可自欺欺人、心念汉室旧恩的人们,也彻底变成了魏朝臣子,而和自称“第三汉朝”的蜀汉政权势不两立,只因有了光武帝刘秀建武中兴前车之鉴,再没有人会希望落到如新莽朝群臣那样在史册中背负污名的下场。

历代权臣篡位的关键,并不在于能拓展什么权柄,这些已经通过摄行皇权得到了,而就在于逼迫朝堂百官做这样的正式站队,交上不能后悔不可收回的投名状

毕竟历史无数次证明,打倒一个哪怕是新莽那样的王朝,也永远比打倒一个霍光、窦宪这样的权臣家族要困难无数倍。

所以就算是武则天这么一个在男权社会中可说千古奇葩的女性君主,她的权力巩固程度都要远远超过霍光那样的权臣,只因为大唐百官承认了她是新天子,对她宣誓效忠了,就自觉去会与那些反对她的人针锋相对,水火不容。

比起自己变成乱臣贼子、子孙死无遗类的风险,高居九重的天子是男是女实在不值一提。

李唐复辟后,武周一朝之所以不可能如新莽那样被否定,一众如狄仁杰这样的周朝大臣同样也被承认为大唐忠良,王孝杰这种常败将军只因有武周朝难得的开边功绩(收复安西四镇),居然还进了大唐王朝的武庙,原因同样在此;而绝不仅仅是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个人对武则天的母子之情。

其实天朝之所以不可能如东瀛列岛那般,实现长期稳定的幕府制度,一方面自然是从秦始皇建立集权帝制以来,君权无上至尊,远非列岛君主哪怕权柄最大时期可比;

历朝历代可在一段时间摄行皇权的权臣层出不穷,但根本不能将自己权柄稳定传袭子孙,不可能让自己所有儿子都裂土封王,获得天经地义的皇位继承资格,更不可能让后裔各个都是天生就高人一等的天潢贵胄、凤子龙孙。所以,为何不干脆改朝换代?

另一方面也是“成王败寇,赢家通杀”观念太深入人心,天子和权臣之间根本无法互信。

想维持一个能延续下去的幕府,首要前提就是权臣及其子孙的地位权柄、身家性命都能得到充分保证,至少要有三代人,五六十年以上传承。

而这在历史那些无论有权无权,心中皆认定君权理所当然无上的皇帝治下,可能实现么?现实中如刘禅这般有充分自知之明,心安理得“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君主,几千年才出了几个?

user avatar

1.

为什么李二玄武门后

必须让李渊迅速去当太上皇?

他自己既为人子

且是无可争议的大权独揽

也再无人敢以卵击石地发起挑战

则他自己选择继续做个实权太子

让老爸做个名义上的太平天子

待他爸死后再继位

当然没什么问题

然而跟随他事变的弟兄们

要犒赏、升官、得权

甚至哪怕只是要能得到皇权庇护

免因参与了事变而担心哪天忽然冒上罪名

都需要以李二本人正式接过大位

成为名正言顺的真天子为前提


2.

曹丕必须迅速篡位

是因为他老爸给他留下的班底

过往得到的一分一毫

都是来自他爸的恩泽

半毛钱都和曹丕无关

——相反

这班底当中,还多得是人

对曹丕有拥立之恩

为曹丕争嫡大有助力

因此,如果曹丕真的傻到

只是满足于

继续做他爸的魏王和汉丞相

他个人固然可以得过且过

然而他爸留下的那些

在汉朝体制下

已经封无可封的老狐狸

以及那些曾为他继位出了死命

渴望得到酬庸的丕党

也不会让他真的敢于

把平成进行到底

user avatar

以告娄太妃,太妃曰:“汝父如龙,兄如虎,犹以天位不可妄据,终身北面。汝独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洋以告之才,之才曰:“正为不及父兄,故宜早升尊位耳。

补充一条

李寿(成汉)命筮之,占者曰:“可数年天子。”喜曰:“一日尚足,况数年乎!”思明曰:“数年天子,孰与百世诸侯?”寿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遂即皇帝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病逝,曹丕登基,这本是三国时期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曹丕没有像其父那样,继续玩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游戏,而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代汉”自立,建立魏国?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考量、曹丕个人的政治野心,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必然走向。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曹操虽然牢.............
  • 回答
    这件事的起因,得从一份密报说起。当时曹操刚刚取代汉献帝,自封魏王,虽然朝中很多人表面上都臣服于他,但私下里的心思谁也摸不透。尤其是那些曾经跟随汉室的旧臣,心中积怨可想而知。这份密报是从京城传来的,送往曹操大营的人是一名信使。信的内容很简单,但信息量却极大。密报中提到了魏王曹操,并且给了极高的评价:“.............
  • 回答
    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之所以认为刘备是英雄,并非仅仅因为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或拥有的势力,而是基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刘备身上所展现出的独特特质。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刘备身上体现出的“英雄气象”与曹操的判断标准 “仁德”之名与拥戴者: 曹操虽然是乱世枭雄,但他深知,在那.............
  • 回答
    曹操是个极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都在为巩固曹魏政权而努力。在他看来,任何可能威胁到他基业的存在,都可能成为他清除的目标。然而,到了司马懿势力逐渐壮大的阶段,曹操却似乎选择了按兵不动,这其中缘由颇为复杂,并非简单的遗漏或失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曹操当时所处的复杂局面。他虽然已经奠定了曹魏的.............
  • 回答
    马超选择在父亲马腾被曹操扣为人质的情况下联合韩遂起兵造反,这一决定无疑是极其冒险和复杂的,背后牵扯着多重因素:1. 父亲马腾的人质身份的直接压力与不信任感: 政治棋子: 马腾被曹操扣为人质,意味着他成为了曹操手中牵制马超行动的工具。曹操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为了控制马超和西北的势力。 生命安危的担忧:.............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引人深思,也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要理解诸葛亮为何会在明知关羽有“义”却可能无法尽忠职守的情况下,依然派他镇守华容道,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那个复杂至极的局势,以及诸葛亮这位用兵如神却也深谙人性的智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诸葛亮是算无遗策的。他清楚关羽的性格,深知关羽对曹操有昔日的恩情,这.............
  • 回答
    曹操的出身,确实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他那篇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他自称“寒族”,这与他“太傅之后”的说法似乎有些矛盾,也让不少人感到疑惑。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的方面。首先,要明确“太傅”这个官职在当时意味着什么。太傅是古代非常尊贵的三公之一,地位极高。能够担任太傅.............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历史叙事中“立场”和“价值判断”的微妙之处。简单来说,季汉粉在评论曹操和刘备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不同的角色,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评价。曹操打陶谦,百姓角度的“虽胜犹耻”当季汉粉(这里指的是刘备阵营的支持者)回看曹操进攻陶谦的战役时,会不自觉地代入被战火波.............
  • 回答
    曹操在赤壁之战使用连环战船,并未采取“连一半留一半”的策略,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涉及到当时的战略思想、技术水平、对敌我态势的判断以及最终的失败教训:1. 历史记载与战术意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历史的记载。根据《三国志·吴主传》以及《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确实命令将战船用铁索连环起来,.............
  • 回答
    曹操这人,真叫一个“韧劲十足”。你说他惨败,那可太多了,官渡大败、赤壁大败,还有宛城张绣那一次,差点把命都丢在里面。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其他诸侯都起起伏伏,甚至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时候,他却能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甚至把天下三分之一的江山攥在手里。这背后,可不是什么运气好,而是他骨子里透着一股子“造血.............
  • 回答
    公元200年,许昌。那是个有些阴沉的日子,东风起时,带来了初春的微凉。刘备,这位被曹操视作心腹大患的“汉室宗亲”,此刻正端坐在曹操下首,桌案上摆着几个小菜,几杯酒。殿外,守卫森严,但殿内,却是一番君臣相得的景象。曹操端起酒杯,眼中带着几分戏谑,也有几分真心实意的欣赏,缓缓说道:“玄德啊,今日与你对饮.............
  • 回答
    白门楼,风萧萧,吕布,这位万人敌,最终还是跪在了曹操的脚下。但那天,在献帝的注视下,在众将的围观中,曹操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奉先,你我皆是天子之臣,何苦相残?孤今日许你一个机会,与孤一同辅佐天子,共建大汉。”曹操的话语如同惊雷,震慑了在场所有人。吕布先是错愕,继而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始终是汉臣,以及他一生是否都在为汉室贡献,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即使到了2020年,依然有人持有不同看法,这并不奇怪。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名义上来说,曹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是汉朝的臣子。他最初的仕途就是在汉朝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件事,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当时的政治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个说法,在史料中并没有直接的记载。 比较可靠的史料,如《三国志》,记载的是曹操在196年(兴平二年)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并让刘备作为自己的“左将军.............
  • 回答
    曹操“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政治野心和对于自身历史定位的思考。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深入剖析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他对“天命”的理解,从而探讨他是“不能”还是“不愿”取汉帝而代之。一、 时代背景:汉末的混乱与“天命”观念的重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腐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能把历史上的几位关键人物的后代拿出来比较,而且恰好涉及到三国时期最耀眼的几个家族。说到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孙坚的儿子孙策、孙权,他们的确是才华出众、能力非凡,成就也斐然。而刘备的儿子,尤其是刘禅,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似乎就显得“平庸”许多。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
  • 回答
    说起曹操,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奸雄”,是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没有最终登基称帝的人物。这其中的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毕竟,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多了去了,政治、军事、个人野心,还有那时代特有的规矩,一个都不能少。一、 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法宝”与“枷锁”首先,得从曹操.............
  • 回答
    曹操之所以重用族人,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亲信为亲信”就能概括。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显得程式化、公式化的表达,深入到那个乱世之中,看看曹操所处的环境、他面临的挑战,以及他内心深处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血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分量。在那个时代,宗族观念根深.............
  • 回答
    关于曹操“好人妻”的说法,历史上确有记载,也因此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并尽可能用更具人情味和历史感的笔触来描绘。首先,我们得明白,在那个时代,婚姻和政治的界限并没有现代这么清晰。尤其对于像曹操这样雄才大略、渴望扩张势力的人来说,联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聊聊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位三国枭雄,以及人们对他们“黑点”的看法差异。要说曹操和孙权,他们的“黑点”确实显得更加多元化,更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个人身上可能存在的各种缺点交织在一起。比如曹操,人们常常诟病他“奸雄”的标签,这背后包含了很多层意思: 权谋手段: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