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儿子曹丕曹植有才,孙坚儿子孙策孙权能干,为何刘备子平庸?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能把历史上的几位关键人物的后代拿出来比较,而且恰好涉及到三国时期最耀眼的几个家族。说到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孙坚的儿子孙策、孙权,他们的确是才华出众、能力非凡,成就也斐然。而刘备的儿子,尤其是刘禅,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似乎就显得“平庸”许多。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因素,不能简单归结为“先天不足”或者“后天无能”。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

首先,我们得先来看看曹家和孙家,他们究竟“牛”在哪儿,他们的子嗣为什么能继承衣钵,甚至青出于蓝?

曹操的儿子们: talento 与 基因的碰撞

曹操自己就是个绝世枭雄,文武双全,雄才大略。他的儿子们,我们知道最著名的就是曹丕和曹植。

曹丕: 继承父业,做了魏国的开国皇帝。他继承了曹操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虽然不及曹操那样横扫千军,但在稳定曹魏政权,特别是通过禅让的方式上位,展现了他深沉的心机和对时局的把握。而且,曹丕也不是只会打仗,他还是个文学家,尤其擅长诗赋,这点也是随他爹。他的弟弟们,比如曹彰、曹熊,虽然不如曹丕和曹植那样有名,但也都有各自的才能。曹彰勇猛过人,人称“黄须儿”,在战场上颇有建树。可以说,曹操这一脉,是把“曹操式”的务实和对人才的渴望,很大程度上遗传给了儿子们。

曹植: 这个就不用说了,“建安七子”之首,才华横溢,诗赋惊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虽然他政治上的才能和心机不如曹丕,但这份才情,足以让他名垂千古。

曹操早年虽然也经历战乱,但他打下的基础,拥有的资源,以及他本人在用人方面的“求贤若渴”和“不拘一格”,都为他的儿子们提供了极好的成长环境和施展才华的平台。而且,曹操对儿子们的教育,无疑也是花了心思的,既有军事韬略的熏陶,也有文学艺术的培养。

孙坚的儿子们: 承继父志,砥砺前行

孙坚,人称“江东猛虎”,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勇猛和锐气,以及在江东奠定的基础,对他的儿子们影响深远。

孙策: 孙坚死后,年仅十七岁的孙策继承父业,展现出了惊人的魄力和军事才能。他凭借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在江东迅速崛起,打下了一片属于孙家的基业,人称“小霸王”。他的用兵之道,勇猛过人,有其父之风,而且他善于笼络人心,尤其懂得任用周瑜、鲁肃、张昭等一批江东名士,这为孙吴政权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孙权: 孙策遇刺身亡后,孙权在周瑜等人的辅佐下,成功接过了江东的权柄。与兄长孙策的勇猛锐气不同,孙权更加沉稳、善于权衡。他能听取臣下的意见,尤其是在赤壁之战前,能采纳周瑜的建议,联合刘备抗曹,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军事判断力。孙权更是将孙吴政权维持了长达五十二年,成为三国时期存在最久的政权。他与曹操、刘备并称为“三国演义”中的三大巨头,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不凡。

孙坚虽然死得早,但孙策和孙权兄弟俩,一个锐意进取,一个稳扎稳打,互相扶持,共同将孙家的事业推向了高峰。他们继承了孙坚的勇武,更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乱世中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政治和用人方面,他们做得非常出色。

那么,为什么刘备的儿子,尤其是刘禅,会显得“平庸”呢?

这涉及到刘备自身的处境、他的教育方式,以及他选择的继承人。

刘备的“汉室衰微”背景:

刘备起于草莽,一生颠沛流离,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虽然胸怀匡扶汉室的宏大理想,但终其一生,他的事业都处于一种“弱势”和“艰苦”的状态。他不像曹操那样拥有强大的后方支持,也不像孙权那样在江东有稳固的根基。他的“根据地”不断地在转移,从徐州、荆州到益州。

这种长期的战乱和不稳定,对于孩子的成长环境是非常不利的。一个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父亲,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像曹操那样,精心为儿子安排一套系统的、稳定的教育。

刘备的“军事优先”模式:

刘备的一生,军事战争占据了绝大部分。他对于人才的渴求,更多体现在战场上的猛将和谋士。虽然他也重视“仁德”和“汉室正统”,但他所处的时代,最直接有效的生存之道就是军事实力。

对于儿子刘禅的教育,虽然刘备不可能完全不管,但他的重点可能更多地放在了“保命”和“如何能在他死后,不被曹魏和孙吴吞并”上。他身边的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的能力太过耀眼,以至于刘备可能觉得,只要有这些顶尖人才辅佐,刘禅就能稳坐江山。

“扶不起的阿斗”的标签:

刘禅,也就是后来的蜀汉后主,被后世赋予了“扶不起的阿斗”的称号。这个称号虽然带有很强的后世评价色彩,但也反映了他执政时期的一些事实。

过分依赖诸葛亮: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为了巩固蜀汉政权,对刘禅进行了极其细致和周密的辅佐,可以说是“事无巨细”。这种“保姆式”的辅佐,虽然保证了蜀汉在诸葛亮在世时政局的稳定,但也可能让刘禅缺乏独立处理政务和应对复杂局面的锻炼机会。他习惯了凡事都有一个“明白人”替他安排妥当。

缺乏君王的锐气和决断: 相比于曹丕的雄心勃勃,孙权的沉稳老练,刘禅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显得有些犹豫和被动。即使是诸葛亮去世后,他虽然也提拔了姜维等能臣,但整个蜀汉政权的国力,以及在军事上主动出击的能力,都大不如前。

“乐不思蜀”的形象: 蜀汉灭亡后,刘禅被俘,在洛阳过着安逸的生活。当蜀汉旧臣劝他思念故国时,他却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话。这句话,虽然可能是一种政治姿态,但也让人们觉得他缺乏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和王者风范。

刘备对继承人的选择,是否存在“失算”?

刘备一生都在寻找“继承人”,他对诸葛亮寄予厚望,甚至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但诸葛亮虽然才智过人,但他终究不是刘备本人。他更擅长的是“辅佐”而不是“开创”。而且,诸葛亮也受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儒家思想影响,他的政治抱负和个人奋斗方向,与他所辅佐的君主,未必是完全一致的。

刘备的儿子们,刘禅是长子,但他的才能是否真的适合在那个年代称王称霸,这是一个疑问。刘备本人可能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会有“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托孤遗言,虽然这句话有其真诚,但也可能包含着他对自己儿子能力的不确定。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1. 先天基因与后天教育: 曹操、孙坚本身就极具才华和能力,他们的儿子在继承父辈优秀基因的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曹操有意识地培养儿子们在政治和文学上的素养,孙家兄弟则在兄终弟及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2. 生存环境与发展平台: 曹操和孙权都建立了相对稳固的政权,为儿子们提供了更优越的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平台。而刘备一生都在艰苦创业,其政治基础和资源相对薄弱。
3. 个人特质与选择: 曹丕、曹植、孙策、孙权都有其独特的才华和性格,他们能够适应乱世,并抓住机遇。而刘禅的性格和能力,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博弈中,显得不够突出,加上诸葛亮过度的辅佐,限制了他的独立成长。
4. 历史评价的偏见: 很多时候,历史的评价是带有“成王败寇”的色彩的。蜀汉最终灭亡,刘禅作为亡国之君,自然更容易被贴上“平庸”的标签。而曹魏和东吴政权最终得以延续,他们的统治者自然会被认为更有能力。

所以,刘备的儿子“平庸”并非完全是他们自身的问题,更是由刘备所处的时代、他个人的奋斗历程,以及他对儿子教育和辅佐策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个时代都需要匹配的英雄,而刘备,这位“仁德”的君主,他最缺少的,或许就是一位能真正“驾驭”他所开创的基业的完美继承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蜀汉的权力结构导致了刘禅发挥空间不大,这是从诸葛亮相权独大开始的。

诸葛亮没有给刘禅太多发挥的空间,刘禅也适应了这样的权力安排,所以我们至今大多数人都只听到了“蜀汉四相”的没谈,忽视了“相重君轻”的客观事实。

话又说回来,你从哪里看出来曹植很有政治才华的?曹操都没有给他机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能把历史上的几位关键人物的后代拿出来比较,而且恰好涉及到三国时期最耀眼的几个家族。说到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孙坚的儿子孙策、孙权,他们的确是才华出众、能力非凡,成就也斐然。而刘备的儿子,尤其是刘禅,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似乎就显得“平庸”许多。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
  • 回答
    好家伙,这穿越剧本要是放在我身上,那可真是比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惊心动魄。曹嵩这老小子,说实话,原著里就是个老滑头,一心扑在钱上,一点政治敏感度都没有,结果把自己玩儿进了坟墓。我来了,我得让他曹嵩好好活下去,而且活得体面!先说背景设定: 我穿越的时间点,大概就是曹操在兖州站稳脚跟,但北方依旧是.............
  • 回答
    要说曹操手下的谋士武将如何称呼他的儿子们,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来说,不能一概而论,因为称谓这东西,背后藏着身份、地位、场合,还有说话人的心思。首先,最普遍、最尊贵的称呼,那无疑是“公子”。想想看,曹操当时是什么地位?是魏王,是天下数一数二的权臣,他的儿子们自然就是王府里的贵公子。在古代,对君王或高.............
  • 回答
    (这段文字旨在探讨一个架空历史下的可能性,并非鼓励或认可任何不道德行为。)若曹操是高俅之子高衙内,而非历史上的曹操,并且目标是得到林娘子,那么他的手段必然会比史书上描绘的高衙内更为老辣、更加腹黑,毕竟他拥有“曹操”的基因,智谋与野心自然非凡。他不会像原著中那样仅仅依靠跋扈和权势去逼迫,而是会精心设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说曹操不称帝是为了让儿子“背黑锅”,这个说法有点像阴谋论,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分析一下:首先,得明确一个大背景: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当时的天下格局非常特殊。汉献帝虽然是傀儡,但名义上还是大汉天子,拥有“天命所归”的政治合法.............
  • 回答
    唉,说到袁绍此人,真是让人扼腕叹息。生前何等意气风发,坐拥冀、青、幽、并四州,兵强马壮,麾下文臣武将如云。可偏偏在最后关头,却犯下了最致命的错误——废长立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落得个子孙争斗、基业尽丧的悲惨下场。这事儿要是换了我,我可不能这么糊涂!要说处理身后事,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尤其对于袁绍.............
  • 回答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如果能够抛弃嫌隙,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理论上是有那么一丝翻盘的希望的。但细细分析起来,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并且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我们得承认,袁绍的班底并非不堪一击。在袁绍活着的时候,他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地盘广阔,兵力雄厚,而且麾下聚集了郭.............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唏嘘的史实,曹真和钟繇两位三国后期魏国举足轻重的大臣,在关键时刻都选择力荐司马懿,本意是为国家挑选贤才,辅佐曹氏江山,结果却上演了一出“引狼入室”的悲剧,他们的儿子最终也未能幸免于司马氏的权力斗争。这其中的缘由,以及背后的历史逻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曹真与钟繇的“识人”与“局限”首.............
  • 回答
    要探究曹叡是否可能是袁熙的儿子,我们需要从历史记载、曹叡的生平以及当时的人物关系这几个方面来详细梳理。虽然在主流史书的记载中,曹叡是曹丕的儿子,但这种“猜测”或“怀疑”的说法,往往源于一些历史的模糊之处或后人的解读。首先,我们来看看曹叡的身世。根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和《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的.............
  • 回答
    关于曹睿的生母,历史上存在争议。主流的说法是,曹睿是魏文帝曹丕的儿子,生母是文昭皇后甄氏。甄氏原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曹操攻破邺城后,甄氏被曹丕见到并纳为妻。根据《三国志·后妃传》记载:“文帝为五官中郎将,纳后。后在袁绍军,二袁(袁绍二子袁谭、袁熙)奔走。甄后,世子(曹丕)见,说焉,纳之。” 曹丕称.............
  • 回答
    曹操的姓氏非常明确,他姓 曹。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到不值一提的问题,但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确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历史文献的记载: 正史:《三国志》 这是关于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历史记载,由陈寿所著。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开篇就明确记载:“武皇帝,讳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汉相.............
  • 回答
    曹操一生确实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之所以被后世称为“一代枭雄”、“乱世奸雄”,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极具智慧和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原因在于他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且在宏观战略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最终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曹操的失败体现在哪些方面?1. 早期创业的艰难与挫.............
  • 回答
    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留下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不少制度在他之后得以延续,并在南北朝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曹操留下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情况: 曹操留下的政治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集权式微。他崛起后,为了巩固统治,重建秩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曹操遇到汉武帝,会篡汉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人的性格、时代背景、政治手腕以及他们所处的权力结构。答案并非简单的“会”或“不会”,而是需要探讨其可能性和复杂性。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两位人物的特质和所处的环境:曹操: 性格特点: 曹操是一个极具野心.............
  • 回答
    曹操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地位,以及曹操自身的考量。要详细说明曹操为何在不同时期对曹冲、曹植、曹丕有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曹冲:年少时的惊才绝艳与“孝道”的绝佳体现曹冲在曹操所有儿子中,.............
  • 回答
    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所提及,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讨论其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曹操和荀彧关系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推断。关于曹操送空盒子给荀彧的意图,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解读一:意在让荀彧“闭嘴”——暗示不满,逼其放权这是更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解.............
  • 回答
    “曹操究竟是好是坏?”这个问题,恐怕是中国人心头萦绕千年的一个大大的问号。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因为这位乱世枭雄,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但他又确实在那个黑暗时代点燃了文明的火种。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咱们先说说他“坏”的地方,这部分很多人都能想起来。1. .............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 回答
    曹操(155年-220年)和毛泽东(1893年-1976年)分别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文学传统和创作目的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对两人的诗词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文学传统1. 曹操 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建安文学兴起,曹操作为"三曹"(曹操、曹.............
  • 回答
    曹操与田畴之间的关系及田畴拒绝封爵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政治博弈三个层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权力格局1. 曹操的崛起与政治需求 东汉末年,曹操作为北方军阀,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步统一北方。他需要拉拢士人、巩固政权,但同时面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