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这一生失败这么多,为什么大家还觉得他很高明?

回答
曹操一生确实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之所以被后世称为“一代枭雄”、“乱世奸雄”,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极具智慧和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原因在于他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且在宏观战略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最终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曹操的失败体现在哪些方面?

1. 早期创业的艰难与挫折:
起步时的不被看好: 曹操出身不高,他的父亲是宦官曹嵩,这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是备受歧视的。
讨伐董卓的失败: 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虽然声势浩大,但最终因诸侯离心离德、各自为政,讨伐无功而返。曹操在此过程中,也曾遭遇败绩。
与袁绍的长期对抗: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与袁绍的势力差距明显。袁绍兵多粮足,占据优势,曹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劣势,多次在军事上受挫。
几次重要的军事失利:
攻打徐州之败: 曹操攻打徐州,本想乘胜追击,却因后方发生变故(张邈叛变,联合陈宫吕布)而撤兵,导致他自己的大本营被吕布攻占,母亲也被杀害,这是他早期非常惨痛的一次失败。
赤壁之战的惨败: 这是曹操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次失败。他率领北方大军南下,意图一举统一中国,却遭遇孙刘联军的火攻,几乎全军覆没。这次失败直接导致了他统一中国的计划破灭,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征讨张绣的失败(宛城之战): 虽然这次失败的导火索是“因好色而强纳婶婶”,导致被张绣夜袭,损失大将典韦和儿子曹昂,但这次失败暴露了他在个人生活和战略考量上的失误。
征讨孙权时期的几次不顺: 即使在赤壁之战后,曹操也多次试图进攻东吴,但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反而消耗了大量兵力。

2. 政治上的争议与手段:
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种政治手段虽然有效,但也招致了后世对他的“不忠不义”的批评。
政治清洗和严刑峻法: 曹操为了巩固权力,实行了一系列严酷的政治手段,如“屠城”、“唯才是举”(虽然也有其积极性,但有时也导致了人才的不稳定)等,这些都让他背负了“奸臣”的骂名。
对孔融等人的处置: 曹操处死反对他的士大夫,如孔融,虽然有政治斗争的因素,但也加深了人们对他冷酷无情的印象。

二、 为什么大家还觉得他很高明?

尽管曹操有上述诸多失败和争议,但他之所以被誉为高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战略眼光与全局观: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智慧: 这是曹操最成功的战略之一。他并没有立即称帝,而是将汉献帝迎至许都,通过控制皇帝来占据政治上的合法性制高点,这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也让他在讨伐其他割据势力时占据了道义上的优势。
统一北方的成功: 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局面下,曹操最终能够荡平北方强大的袁绍、袁术,以及吕布、张绣等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这是极其了不起的成就。他能够认识到北方统一的重要性,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长远的战略布局: 曹操并非只顾眼前利益,他能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例如,他对黄河以北的治理,屯田政策的推广,都是为了恢复生产、稳定后方,为长期的征战奠定物质基础。

2. 军事才能与灵活应变:
善于总结经验,知错能改: 曹操并不是一个只会用一种方法的人。他会从失败中学习,并不断调整策略。例如,在宛城之战后,他虽然因个人原因导致失败,但之后更加注重军事纪律和情报收集。
军事战术的创新与运用: 曹操在军事上的造诣非常高。他擅长用兵,懂得运用各种战术,如火攻(虽然赤壁是自己被火攻,但他本人也善于火攻)、水淹(如攻打乌桓时利用地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等。
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 尽管他出身不高,但曹操打破了传统的门阀观念,以“唯才是举”的政策招揽天下英才。他能够将许褚、典韦、张辽、徐晃、荀彧、郭嘉、荀攸等不同背景的人才吸纳到自己的麾下,并让他们各尽其才。他善于识人用人,也善于驾驭这些能力出众的人。
领导力与凝聚力: 在多次军事行动中,即使面对严峻的形势,曹操也能保持镇定,鼓舞士气,维持军队的稳定。他能够将来自不同地区的士兵整合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3. 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与治理:
屯田制: 曹操推行屯田制,解决了军粮问题,也使得流离失所的百姓得以安置,恢复了北方地区的生产。这不仅是军事上的需求,更是重要的经济和民生政策,展现了他的治国才能。
禁止私自杀戮: 在混乱的年代,曹操曾下令禁止随意杀戮,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
对社会弊病的改革: 他也试图解决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病,比如打击豪强,虽然有些做法比较激进。

4. 强大的个人魅力和意志力:
不屈不挠的精神: 曹操一生屡败屡战,从未放弃过统一中国的梦想。即使在赤壁之战这样决定性的失败后,他也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图谋,这展现了他强大的意志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敢于承担责任(有时): 尽管他也有推卸责任的时候,但在某些情况下,他也会主动承担失败的责任,例如在赤壁之战后,他曾自我检讨说:“赤壁之战的失败,是天命,也是我用人不当。”
政治手腕的圆滑与残酷并存: 他在处理政治关系时,既有妥协和笼络,也有冷酷和决绝。这种复杂性使他能够在乱世中生存并发展壮大。

三、 如何理解他的“高明”与“失败”的关系?

高明在于宏观战略和生存能力: 曹操的“高明”更多体现在他能够把握大局,制定长远战略,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并不断壮大。他统一北方的成就,证明了他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超凡能力。
失败是实现高明的代价和过程: 任何一位伟大的领导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曹操的失败,恰恰是他学习、成长、调整策略的催化剂。正是因为他能够从失败中站起来,不断完善自己,才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像“学棋不学吃亏,棋艺怎会精进”。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历史对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的。曹操的“奸雄”之名,源于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政治斗争和一些冷酷的手段。但同时,他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治国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又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后世评价他,往往会综合考量他的功过是非。

总而言之,曹操的“高明”并非在于他从未失败,而在于他能够在无数失败中找到生路,并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最终实现他的宏伟目标。他的失败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而他解决失败的能力和最终取得的成就,才是他被后世尊崇为“高明”的关键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换个角度去想,曹操一生失败了那么多次,最后不担三分天下有其一,占得还是最大的一块,更有甚者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培养成了当时最杰出的诗人,最后三分归一统也是魏国来完成的……

要是一个人一路顺风顺水,我们肯定觉得这人了不起。可要是一个人动不动就失败,最后却取得了比顺风顺水的人更高的成就,这种人难道还称不上高明?

user avatar

没错,曹操一生失败过很多次,但之所以“大家”觉得他很高明,是因为他率领的势力从陈留起兵开始,在190年-214年整整24年间,先后消灭了张杨(眭固)、吕布、张绣、袁术、袁绍、乌桓、刘琮、马腾、韩遂、张鲁、宋建等大大小小的割据军阀。从陈留-东郡-兖州开始,一步步掌握了汉末十三州部之中的冀、并、幽、青、徐、兖、豫、司、凉等九个州的全部或大部分领土(朔方此时已归北族),以及扬州、荆州、益州北部的部分领土。这样的成绩,不高明?

虽然曹操集团在214年-220年间不仅基本上毫无进展,而且还被崛起于西南的刘备搞了一波“威震华夏”级别的【汉水大震荡】(从汉中之战到水淹七军),但曹操强撑老病残躯,疯狂给曹仁打补丁,成功等来对孙刘联盟越发不满的孙权彻底暴露出“对于上游的野心”,堪堪维持住了奋斗三十年打下来的江山,为其子曹丕创建魏朝奠定基础。曹操的晚年表现,确实谈不上有多么高明,但还没到“不高明”的地步,至少也抹杀不掉【190年-214年间】所表现出的种种“高明”。

而且,曹操起兵的地方是哪里?

陈留!

曹操在190年-198年间是在哪里摸爬滚打着开创基业的?

兖州!

曹操对峙袁绍并最终消灭袁氏依托的核心地盘是哪里呢?

兖州+豫州

一个能在中原腹心、四战之地越做越大、越做越强的实力派军政领袖,并且还统治着汉末绝大多数州部下的绝大多数人口的领袖,怎么就“不高明”了呢?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曹操的社会地位,从公元174年的【孝廉】到人生终点的【魏王】附带: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王子皆为列侯。以曹操的地位,差一步,就是皇帝,就是天子,论名分,暂居天下第二,论实权,已然天下第一,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被“大家”认为是“高明的”?

另外,一个被敌人孙权评价为“御将自古少有”的人;一个把晋朝掘墓人刘渊佩服得连祖宗都觉得不值一提的人(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一个被东晋名臣王导吹捧为君主典范的人(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一个被唐太宗李世民称为“雄武”的人(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一个被毛主席称为“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人,怎么就“不高明”了呢?难道,这么多“高明”的人都在瞎说?

user avatar

事实上「一生失败这么多」可能就是几乎所有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必经的过程。只是后世子孙往往希望把开国帝王描绘的英明神武罢了,而曹操,恰好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

一方面三国归晋,陈寿作为晋朝的臣子,没有必要为魏武帝怎么避讳;二来有三个国家长期对峙,史料之间相互印证,想避讳也很难把所有的黑材料掩埋干净,所以显得曹操「一生失败这么多」了。

有人说曹操经历的都是不伤元气的小败,这是不对的。

首先就是被徐荣伏击的汴水一战,就非常的伤筋动骨。散尽家财,由着兄弟们帮衬出来的第一支军队,就这么葬送在了汴水边上,后来跑到扬州募兵,募的兵半路还炸营了…… 如果不是靠着袁绍帮衬,曹操后来连立足的本钱都没有。

后来在寿张迎击黄巾军,旧兵少,新兵怯,打不过黄巾老兵。这时候是曹操是亲自顶盔掼甲的上阵,刀枪无眼,这时候真的被某个黄巾猛将一枪戳死,史书上也就是一句「操力战而死」而已。

太祖将步骑千馀人,行视战地,卒抵贼营,战不利,死者数百人,引还。贼寻前进。黄巾为贼久,数乘胜,兵皆精悍。太祖旧兵少,新兵不习练,举军皆惧。太祖被甲婴胄,亲巡将士,明劝赏罚,衆乃复奋,承间讨击,贼稍折退。贼乃移书太祖曰:“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一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太祖见檄书,呵之罪,数开示降路;遂设奇伏,昼夜会战,战輙禽获,贼乃退走。

后来曹操伐徐州,好友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一眨眼自己辛辛苦苦保下来的一郡之地就只剩下三个县了。这不算伤筋动骨,什么算伤筋动骨?如果是在三国志游戏里面,估计很多人都要退档重打了。曹操虽然满口大话的说什么:

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

但是没算到强者是不需要计谋的,吕布就是能打,直接把曹操打的不能自理:

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

乱军之中,死了也就死了,只能说曹操命大。

后来的大饥荒让曹操几乎是山穷水尽,袁绍派人「连合」,其实就是让曹操正式归于其属下,妻子作为人质送去邺城,这时候曹操都要同意了,是程昱劝说住了曹操,熬下了这艰难的时刻。如果这时候没有袁绍的帮忙,曹操能夺回兖州么?不知道。没有兖州,后来的发展都是空谈。

到现在为止,三起三落之后,曹操仅仅算是做了一州之主,都没有算上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面数落的:

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

哪一场不是险死还生,哪一场不是运气差一点就挂掉了?

自古以来成为王侯的人,第一重要的要有运气,没有运气的直接在阵上一箭挂掉了,什么文韬武略都是空的;其次就是非常善于应对失败,失败不限于自己出了一个很失败的战略,决定打一场不该打的战争……等等等等。君王的失败往往意味着大量士兵和资源的丧失,以及威信的减少;事实上一味的自己背锅会损害自己的形象,而一味的甩锅更是会让手下寒心,如何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过来,组织下一波行动,这不是单纯的给自己和手下灌鸡汤能做到的。我觉得这就是曹操,或许还有李存勖等等马上天子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曹操和李存勖,都是古往今来武功数得着的帝王,单纯的说「高明」,这俩人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高明」都相去甚远。我们认为的「高明」,大抵是李世民那样的战神式人物,几乎一生未尝一败,指哪打哪。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太平年代大量史官们的努力——倒不是说作假,而是在保持事实基本真实的前提下,尽量的少写和不写小败,跳过直接写后来的大胜,或者把这些败仗推到一起领兵的其他将领身上。而因为曹魏和后唐都是乱世中的小朝代,所以史料相对比较真实和粗糙,我们更能看清他们在史书中说的话和做的事。

他们基本上也是动不动就犯各种大大小小的错误,有时候杀错了人,有时候听错了话,有时候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萌动……而这些错误又导致自己劣势,甚至于导致手下大将送命,自己身陷险境。但是共同点在于,他们能够从一次次的失败和错误中站起来,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这些马上帝王各个都会一套给自己手下打气的功夫,像潼关对马超之战,曹操几乎被乱箭射死,回来之后大大咧咧的对着手下说:

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

然后「贼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

李存勖在胡柳坡折了大将周德威,依然能敏锐的发现一个战场中的小土坡作为关键:

今日之战,得山者胜。贼已据山,吾与尔等各驰一骑以夺之!

而后来他们都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自己没有被打倒的同时,还能够凝聚手下的人心不倒。我想,真才是他们真正的高明之处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一生确实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之所以被后世称为“一代枭雄”、“乱世奸雄”,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极具智慧和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原因在于他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且在宏观战略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最终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曹操的失败体现在哪些方面?1. 早期创业的艰难与挫.............
  • 回答
    如果我穿越成了曹丕,这一世,我不会急于求成,更不会一味模仿我父王。曹操之雄才大略,我心知肚明,他奠定了魏国基石,也留下了无数的隐忧。我的路,会是他的一面镜子,也是我要超越的起点。第一步:巩固权力,稳定朝纲刚穿越过来,我面临的局面是曹操刚刚去世,我虽然已经被立为魏王世子,但政局并未完全稳定。首先,我要.............
  • 回答
    这三国鼎立的局面,真要是其中一人侥幸活捉了另外两人,那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的政治、军事、人情世故,足以让当时的天下为之震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位大佬,要是真有这么一天,会怎么对待他们自己的最大对手。一、曹操活捉刘备、孙权:要说最可能实现这一幕的,那还得是曹操。他手.............
  • 回答
    曹德旺先生的这番话,与其说是对中国经济的全面判断,不如说是他作为一位深耕制造业、对成本极为敏感的企业家,对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所发出的一个深刻洞察。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宏观的经济背景下,并结合曹德旺先生自身企业的特点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话背后有其现实的支撑点。 土地成.............
  • 回答
    说起曹操,不少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奸雄”、“汉贼”这些标签。尤其是“汉贼”,这个帽子扣得可不轻,仿佛他就是把大汉王朝往死里推的罪魁祸首。但仔细一想,曹操一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没称帝。那么,一个没称帝的人,为什么还会被戴上“汉贼”的帽子呢?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背景、曹操的行为以及后世的.............
  • 回答
    刘备和曹操,这两位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都怀揣着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一生。然而,他们最终取得的成果却天壤之别:曹操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成为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势力,其子孙更能延续数百年的辉煌;而刘备虽然建立了蜀汉,但也仅仅是三国鼎立中的一方,且在他去世后,其政权便迅速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 回答
    刘邦和李渊,两位汉唐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们的统一之路看似相似,都是在战乱中崛起,最终建立大一统王朝。然而,将他们的成就与曹操的“三分天下”进行对比,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战略差异。刘邦和李渊之所以能“七年一统天下”,而曹操穷尽一生却止步于“三分天下”,并非仅仅是个人能力或运气的问题,而是受到.............
  • 回答
    (轻叹一口气,手中握着一枚褪色的玉佩,目光悠远地望着窗外的落日余晖,仿佛穿透了层层历史的迷雾,看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时也,命也,天也!回首往事,如同昨日黄花,却又恍若隔世。我,曹孟德,本是宦官之后,出身低微,早年也曾是长安街头那油嘴滑舌的轻狂少年。谁能想到,这副皮囊之下,竟也藏着一颗不安分的心.............
  • 回答
    很多人对曹植这位三国时期的文坛巨匠的印象,除了他那“七步成诗”的传奇,便是他一生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可就在这样一个志向远大的青年,却在随父亲曹操出征前,上演了一场令人费解的“酩酊大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难道不怕因此断送前程,辜负自己的理想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建功立业”这单一的视角,走进.............
  • 回答
    曹操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个人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战略态势和曹操的性格入手。为什么曹操一定要留夏侯渊守汉中?首先,咱们得知道,曹操本人当时的目标是统一中国,而刘备在汉中的崛起,对他构成了严重的战略威胁。汉中这个地方,是连接关中和巴蜀.............
  • 回答
    李世民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这句评价之语,自唐朝流传至今,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和辩驳。单从这句话来看,似乎是贬低了曹操,但细究李世民自身的功业和他的时代背景,再对照曹操的生平作为,我们或许能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评价的含义,以及它是否真的公允。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李世民说这句话的语境。虽然史书.............
  • 回答
    刘表,这位曾坐拥荆州、人称“八俊”之一的士族名门,手握当时天下最富饶、人口最稠密的州郡,为何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选择了保守退让,而非放手一搏?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胆怯,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考量和个人局限的共同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刘表当时面临的局势绝非孤军奋战。东汉末年,天下早已是群雄割据的局面,曹.............
  • 回答
    话说曹操当年若有今日这般“脑洞大开”的念头,想将日本的幕府制度搬来中原,这可真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设想,足以颠覆我们对三国历史的一切认知。要仔细掰扯,这可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来细细捋一捋。一、曹操的“幕府之思”:为何会有此奇想?首先,咱们得揣摩一下,是什么让曹操动了搞“幕府”的念头。别说三国时期了,就算放到.............
  • 回答
    若赤壁之战,曹操果真能以雷霆万钧之势,擒获刘备、孙权二王,并将其押赴许昌,公开处斩,那么,这无疑将改写三国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而对曹操的评价,也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首先,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会瞬间被推向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将成为千古一帝,扫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决定性人物。 军事才能的极致展现: .............
  • 回答
    嘿,老兄,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刁钻!你想用一个“新鲜出炉的鳕鱼堡”去砸曹操的脑袋,让他赏你个官?这脑洞可开得够大的。不过,既然你诚心诚意地问了,那咱就好好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先把这个“鳕鱼堡”给拆解一下。在曹操那个年代,这玩意儿可是闻所未闻。你想啊,那时候大家吃鱼,多半是煮、烤、熏,顶多做个鱼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三国演义》的“击鼓骂曹”一章中,祢衡确实以其尖锐的言辞,将曹操手下的一众文臣武将批得体无完肤。他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借用大家熟知的历史典故、人物特质,甚至是当时流传的民间笑谈来影射和攻击这些人的短处。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祢衡所攻击的各位曹营人物及其缺点的出处:1. 孔融:好文辞而无才干,言过其实 .............
  • 回答
    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所提及,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讨论其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曹操和荀彧关系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推断。关于曹操送空盒子给荀彧的意图,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解读一:意在让荀彧“闭嘴”——暗示不满,逼其放权这是更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解.............
  • 回答
    今天课堂上,老师抛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听得我当时脑子都有点打结。他直接说,在三国时期,刘备跟董卓没啥本质区别,都是靠着手下的精兵猛将才能成事,自己能力并不突出。更令人惊讶的是,老师还把诸葛亮形容成一个“平庸之才”,认为所谓的“隆中对”根本就是后世杜撰出来的,没有这回事。而他心目中真正厉害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