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世民对曹操 「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的评价是否妥当?

回答
李世民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这句评价之语,自唐朝流传至今,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和辩驳。单从这句话来看,似乎是贬低了曹操,但细究李世民自身的功业和他的时代背景,再对照曹操的生平作为,我们或许能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评价的含义,以及它是否真的公允。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李世民说这句话的语境。虽然史书中关于这句话的具体出处和详细的对话内容记载不多,但普遍认为这是李世民在评价历代帝王时,对曹操的一种看法。唐朝作为大一统的王朝,经历过隋朝的短暂而残酷的统一,也深刻体会到维持一个庞大帝国的难度。李世民本人作为“天可汗”,更是以其雄才大略治国安邦,他的评价标准自然是站在一个更高的、更宏观的层面。

“一将之智有余”——这话倒是不假。曹操无疑是一位绝顶的军事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他出身寒门,却能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谋,在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击败袁绍,赤壁之战虽败犹荣(至少在那一战中他展现了指挥才能,虽然最终的失败有多种因素),以及他平定北方各路豪强的过程,无不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擅长用兵,洞悉人性,能够知人善任,也勇于用人。论兵法,他可以被视为与孙武、吴起并列的大家。这种“将之智”,在战术、战略的层面上,确实是曹操的强项。

然而,“万乘之才不足”——这才是评价的核心,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这里的“万乘之才”,指的是治理一个庞大帝国,特别是维持一个统一、稳定、长治久安的政权所需的综合能力。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包括政治上的远见、制度上的建设、经济上的发展、文化上的熏陶,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凝聚人心,建立起让后世认可的合法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指出了他在更高层面上的局限性。

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奠定了魏国的基业,但他始终没有能够完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真正意义上的登基称帝,建立一个被普遍承认的王朝。他的“汉贼”形象,虽然一定程度上是政治宣传的结果,但也反映了他在政治合法性上的先天不足。他一生都在汉朝的框架内行动,虽然他自己架空了汉献帝,但最终的临门一脚,没有迈出去。这其中的原因复杂,既有他自身的顾虑,也有当时社会对“正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相比之下,李世民所处的唐朝,是在隋朝基础上建立的。虽然唐朝也经历过内乱,但李世民本人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平定了突厥的威胁,稳定了国内局势,开启了“贞观之治”,将大唐推向了强盛的巅峰。他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者,更是政治上的构建者和集大成者。他能够理解并践行一个真正帝王所需要具备的,远超军事层面的能力。

所以,当李世民评价曹操“万乘之才不足”时,他可能是在暗示:

政治手腕的局限性: 曹操在政治上的手腕虽然高超,但终究没能彻底摆脱汉朝的束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全新政治秩序。他更多的是在旧体系内进行改造和利用,而非创造。
政治理念的缺失: 相比于李世民所推崇的仁政、德政,曹操的政治理念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务实、权谋,缺乏一种能够真正感召天下、凝聚民心的普世价值。
继承与创新的差距: 曹操在军事上的创新是巨大的,但在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上的创新,相较于他所处的时代而言,虽然有贡献,但尚未达到能够“万世景仰”的高度。李世民自己就看到了这一点,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和创新,才有了唐朝的辉煌。

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评价者的立场和意图。李世民作为一位成功的君主,在评价前代君主时,自然会不自觉地以自身成功为参照系。他的评价,也可能带有巩固自身统治合法性、确立唐朝历史地位的政治考量。他承认曹操的军事才能,但同时也强调了自己在政治上的超越。

回到曹操本身,如果脱离李世民的评价,单从历史角度看,曹操无疑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结束了汉末的军阀混战,统一了北方,为后来的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他的文学才能也备受赞誉。他的功过是非,历来争议不休,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但是,如果就是为了讨论李世民这句评价是否妥当,那么我们可以说:

妥当之处: 李世民从一个成功开创盛世的君主的视角出发,看到了曹操在建立稳固、长久、具有先进政治理念的帝国方面的不足。他关注的是“治国”而非“治军”的更高层面,而这正是作为帝王最核心的能力之一。曹操在政治上的妥协和未能完成统一,确实是他一生事业的遗憾,也与“万乘之才”所要求的全面性有所差距。
可能不妥之处: 评价的标准是相对的。在那个乱世,曹操能够做到如此地步,已经非常不易。他不仅是军事家,也是政治家、文学家。将他与李世民这位集大成者进行比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时代和立场上的偏颇。而且,“万乘之才”的定义也可能过于狭窄,忽视了曹操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某些开创性。

总而言之,李世民对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的评价,与其说是一个完全的定论,不如说是一种带有时代烙印和个人视角的洞察。它点出了曹操在政治和制度建设上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全新、稳固的统治秩序方面,与李世民自己所达到的高度存在差距。这句评价,更能体现出李世民对一个“真正”的帝王所应具备的全面素质的理解,以及他对自身功业的自信。它是一种有见地的分析,但同时,也可能因为参照系的差异而显得有些“苛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下三种人直接拉黑不解释


第一种,上来就人身攻击的。这种直接拉黑,举报,送走,不谢


第二种,断章取义的,都没看完就开喷的,说我粉曹操,黑李世民。你给我找出来哪段哪句黑了李二的。


第三种,成功人士放个屁都是香的,只要成功说什么都是对的。这种你自己高兴就好,我懒得回复

--------2018-8-10----------



放嘴炮呗。相当于富二代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成为首富并且嘲笑白手起家的人只会自己努力赚钱,驾驭手下帮自己打工的能力弱。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李嘉诚的儿子评价马化腾战术能力强而战略能力不足,所以成不了首富。

论军事,论政治,论能力,论成就,李世民都稳居中国历史前三,肯定不是李家两个儿子可以比的,这个比喻只是强调不能只看终点,要看起点。


曹操虽然是官二代,但是跟门阀李家比起来不知道差了多少。曹操入仕其实是很不顺利的,上任之后因为严格执法而为官场所不容,职位一直不稳定,先是洛阳北都尉,之后是顿丘令,再之后入朝被任命为议郎,灵皇采纳了他所有不重要的建议并拒绝了他所有重要的上书。曹操在官场不顺是因为太过刚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中二病晚期,不能为早已腐败不堪的东汉官场所容,而他能不断的复出是因为有一个贪污的老爹帮他疏通打点。


曹操军事的起点是出任骑都尉,赴颍川平定黄巾叛乱。曹操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的起点是组织关东联军讨董卓。他散尽家财率领自己的本部5000人加上张邈的1万人追击董卓,结果连董卓的面都没见到,同徐荣的铁骑遭遇,奋战一天,基本上把老底打光了,曹操自己也负伤,但与其他一见到西凉铁骑九崩的诸侯相比还要强很多。徐荣也因为同曹操激战一天对局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判断曹操这么少的兵力尚且激战一天,关东联军的酸枣不容易攻下就率军返回。

东汉王朝同羌人进行百年战争,所以帝国最精锐战斗力最强的军队都在凉州,所以常年在凉州带兵第董卓可以那么嚣张,董卓死后分裂的凉州军阀还可以各种嚣张。

曹操成为诸侯的起点是东郡太守,论实力全国排不进前十。

初平三年在鲍信的帮助下出任兖州牧平定黄巾军,但是在对黄巾作战的过程中失去了他的铁杆粉丝知己鲍信。曹操成为排在李傕,郭汜、袁绍、袁术之后,同刘表、公孙瓒、陶谦、刘焉等为第二档的诸侯。

随着袁氏兄弟反目,关东地区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混战的局面,以袁术为首的袁术集团,拥有江东孙策为附庸、徐州陶谦、幽州公孙瓒为盟友对抗以袁绍为首,兖州曹操、荆州刘表为盟友的袁绍集团。从账面上袁术集团占优,但是随着公孙瓒战败,徐州被曹操吞并,袁术称帝导致孙策趁机自立,曹操以讨逆为名消灭袁术势力,形成了中原的曹操同河北的袁绍对峙的局面。

由于山西在袁绍手中,袁绍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向南进攻,而曹操要防备来自南方的背刺。所以对于杀子仇人张绣的投降他能那么大度的接纳,张绣的宛城是方城夏道的北出口,在曹操手中就可以确保许洛的安全。

官渡开打的时候袁绍是最大的军阀,拥有冀、幽、并州和青州一部分,曹操是仅次于袁绍的第二大军阀,拥有兖、豫、徐、司隶和青州的另一部分。但是中原因为军阀混战已经残破,更可怕的是曹操阵营中相当多的人支持袁绍。曹操同袁绍对峙官渡,距离自己的统治中心近而且兵少,消耗远小于袁绍,竟然会缺粮,说明曹操统治区的官吏面子上没有投靠袁绍,行动上已经心向河北了,曹操已经征不到军粮。被迫采用风险系数极高的远程奔袭乌巢。曹操在成为最大诸侯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以弱胜强,以少击多。其中有好几次差点崩盘,尤其是兖州叛变、吕布占据兖州的时候,曹操差点去投靠袁绍。


李渊起兵的时候是关陇门阀之一,柱国、唐国公、晋阳总管、率军抵御突厥。论实力全国排名前三,论军队战斗力是最精锐的部队。李渊起兵后很快就占据了关中,再加上本来就在手中的山西处于易守难攻的位置,并对河北河南地区拥有地形优势,可以随时进行高屋建瓴的打击,而河北军阀要向进攻李唐就需要突破太行山,攻上党、汾阳、太原等重镇才能进入河西,有人建议窦建德不要跟李世民在虎牢关狗斗,绕路从山西进攻三辅,这个人就是典型的不看地图,太行山只有几天通道,一旦被敌人埋伏马上就是收尾不能相顾。最后李世民凭借几千人马击溃窦建德十万大军,太宗的武功登峰造极。



李渊起兵的实力换算成曹操就是征西将军凉州牧,统帅精兵五万对抗羌人。相当于把董卓换成曹操。同时可以给曹操两三个可以独当一面成年并且有领军经验的儿子。


李渊起兵的时候老大老二都成年并已经在军中锻炼多年。李家三父子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诸侯级人物。在作战经验,团队管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李世民在外作战,李渊镇守老巢,李建成镇守占领区,李世民不太用顾及后方。


而曹操起兵的时候别说他儿子他自己还没过中二期呢,前期也是各种被教做人,曹操魔王般的军事才能除了天赋外很大一部分是同殿堂级的高手作战锻炼出来的。而曹操的长子曹昂早死,等他其他几个儿子成长起来后,他自己也老了。在曹丕可以镇守后方之前曹操的作战半径非常短,打徐州,兖州背叛迎接吕布,要不是程昱死守加上吃人,曹操就要投奔袁绍了,官渡之战差点被偷许昌,南征西凉叛乱,征汉中河北叛乱。


还有一个不能不忽略的问题就是曹操面对的是一个四百年的汉朝,人心思汉,取代是很苦难的。而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隋朝夺取北周宇文家的皇位。从北魏开始,皇位就在关陇门阀集团中轮流坐庄。曹魏取代汉朝相当于中层管理反收购,李唐取代隋朝更像是董事会二把手罢免众叛亲离董事长,从操作难度上看曹操的难度更大。如果曹操是袁绍那样的出身,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就容易得多。


真要说,从战绩上看李世民的一武之智要强于曹操,而万乘之才曹操更强些。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进行的虽然凶险但基本上都是大胜,发挥稳如狗。曹操就很坎坷了,大胜很多大败也不少,发挥很不稳定。而且如果仔细分析,除了官渡之战曹操是以奇胜,其他战役曹操都是以正和,通过正兵作战取胜,反而是经常中了其他人的计谋而惨败,比如宛城大败是中了贾诩的乱舞。


万乘之才主要是带团队的能力,曹操带团队能力是非常的强的,比如组建自己的精锐部队虎豹骑,一支精锐部队首先必须有精锐的士官,这样才能做到如臂指使,西凉屏蔽曹真就是从虎豹骑士官中成长起来的。


挖掘、培养、管理人才方面曹操的能力相当的强,首先是划时代的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理念。在什么都讲出身老子英雄儿好汉的东汉末年是不可思议的,超越了那个时代。刘备到哪都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大汉皇叔,可见出身的重要性。及时这样刘备也接受了曹操的理念,在自己的团队中同样执行唯才是举的方针,所以魏延可以凭能力火速升级,成为汉中太守。刘备在投靠曹操前完全不是吕布、袁术等二档诸侯的对手,跟曹操混过之后好像开了任督二脉,除了曹操本人之外基本不怵曹魏系将领,新野退夏侯惇,汉中欺负张郃还斩了夏侯渊。以后跟曹操在汉中刚正面把曹操耗的没脾气,第一次赢了一把曹操。欺负其他诸侯更是游刃有余。


张辽跟吕布混的时候还默默无闻,在曹老板麾下成长迅速,先是成长为顶尖的骑兵将领,中期成长为坚守重要据点的军团级统帅,后期成长为独挡一面的战区总司令。


李唐的团队当然比曹魏耀眼很多,但是要知道北周隋是府兵制,李渊作为唐国公本来就有自己的将领系统。起点不是曹操可以比的。


李家是把100亿身价滚到1000亿。李家老二夺了老爸和哥哥的股份后,公司中层纷纷表示我们中立,服从李家领导。李老二又把家产滚到了1400亿。


曹操是100万身价滚到700亿。这100万是他为官几年积累的政治军事经验和名望,靠这些才有曹氏宗族、寒族武将、颍川豪强加入阵营。先是在成立东郡分公司,后来成立兖州集团,东郡分公司交给了永远的副手夏侯特别仗义惇。再后来跟徐州集团打收购战的时候被集团内部高层引入外来资本搞架空,幸好程昱、荀彧给他守住了3个门市房让他可以回头跟吕布集团打反收购战,再之后收购了徐州集团、淮南袁术集团成为第二大公司,跟新晋首富袁绍开始刚正面。新晋首富靠着雄厚的资金眼看就要成功了,结果因为自己公司内部高层叛逃出卖了核心商业机密袁首富的备用金都存在乌巢分公司的账上,曹操孤注一掷恶意收购了袁首富的乌巢,没了备用金的袁首富崩盘,股票都被曹首富低价回收了,袁首富气的吐血。即使这样袁氏的资产还是比曹氏多,谁知道袁家几个不成器的儿子先窝里反了,大儿子搞分拆上市还引进外来资本恶意收购,折腾了之后袁氏企业被曹操收编。可这也折腾了好几年,荆州刘氏集团和扬州孙氏集团都成长起来了,企业战略、人员管理、销售策略有模有样不像以前那么好对付了。谁知道刘氏集团老董事长去世,两个儿子窝里反,集团高层侵吞公司资产,把公司给搞破产了。收购了荆州集团后,曹操又开始飘了,在收购频临破产的刘备公司和孙氏企业的时候失败了,损失了十几亿,回去搞借壳上市去了。


刘备是兄弟几个凑了1万滚到50亿。这1万里面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大汉皇叔这个虚衔。跟袁术打收购战资金链断了,固定资产被分公司经理吕布转移。破产之后去给曹操打工,曹操酒后乱说话,天下就我和你是商业奇才,其他人都是傻逼,吓得赶紧跑路,后来又破了几次产之后赚到150亿身家。公司二把手恶意收购首富分公司,要看快要成功,结果被自己的合作伙伴反收购损失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60亿,之后想夺回分公司失败又损失10亿。ceo诸葛亮拿着剩下这点家产跟首富抢市场,首富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根本就不正面过招,不是当乌龟就是以本伤人。ceo积劳成疾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财务总监和销售总监在ceo活着的时候就不和,ceo死后干脆带着手下火拼,从五丈原商场一直打到阳平东路,最后双双被公司开除。


孙策管干爹借了100万,加上老爹的遗产10万带上自己的好基友20万合伙去创业赚了80亿。之后干爹脑袋进水只有100亿的身家就宣布自己是商业领袖,你们都要听我的。孙策和合作伙伴以此为借口吞了干爹的股份。曹操干脆吞了干爹的公司。孙策死了之后把股份给了老弟渣权,渣权不仅没有把哥哥的股份还给哥哥的儿子,自己的儿子还弄死了哥哥的儿子。后来哥哥的合伙人过劳死在工作岗位上,渣权又趁机侵吞了哥哥合伙人的股份。再后来拿20亿恶意收购首富的分公司,结果被首富的分公司经理拿5千万打的找不到北,钱都亏光了。不敢惹首富之后又去暗中恶意收购合作伙伴的分公司,还打死了合作伙伴分公司的经理,合作伙伴怒了要恶意收购他的公司,他吓的赶紧找首富要加入首富的商业联盟。靠着分公司经理把合作伙伴怼回去后就开始玩猥琐,期间被一个东北的小公司诈骗了点财产。再后来又弄死了帮他守家业的分公司经理。

朱元璋说这算啥开局只有一个碗,1块钱滚到1000亿。连yy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把资产从100亿滚到1000亿只是中等难度。
把资产从100万滚到100亿就是冷酷难度。
把资产从1万滚到100亿就是地狱难度。

所以不能只看终点不看起点。不能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user avatar

李世民说这话完全有资格,毕竟在文治武功方面,唐太宗全方位碾压魏武帝,况且曹操只有半个天下。

是否妥当那就得见仁见智了,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中肯的吧。

user avatar

抛开具体情况谈论历史人物的言论是没有意义的。
李世民说这句话的时候是贞观十九年,那年他已经年近五十,不复当年中二了。这个岁数对现代人来说,事业上能做到什么程度基本就可以预见了,而对古人来说,死亡可能也不那么远了。
往前数两年,他让阎立本画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那会儿其实画像里的人已经死了不少了,其余不少人也都身染疾病,来日无多。而贞观十九年,李世民本人还在操劳,一面是扶持自己新立的太子李治,为了这位性格温和柔弱的太子煞费苦心,另外一面,准备对高句丽的战事,当年杨广因此败亡,此次李世民本人也面临很严重的抉择。

所以这话其实不难理解。无论是自夸也好,是自省也罢,表达的意思都一样。
曹操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他在政治上没能给后代留下个好局面,结果最后曹魏被司马氏篡夺。李世民相信,同时也希望自己不要重蹈覆辙。
其实这俩人的人生有点相似。
都是大半生的南征北战。
继承人都出过问题。
内部政治局势都很复杂。
“打仗咱俩都是一把好手,但我觉得玩政治,我比你在行!”
大体是这么一种感情。

其实也谈不上妥当不妥当,这是个比较情绪化的表达。

众所周知,老曹年轻时候也很中二。俩人真遇到了,可能会互相欣赏也未可知。

他给曹操的祭文我也发出来吧。除了口水话,其实还是很唏嘘的。

夫大德曰生,资二仪以成化;大宝曰位,应五运而递昌。贵贱废兴,莫非天命。故龙颜日角,显帝王之符;电影虹光,表乾坤之瑞。不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昔汉室豆分,群雄岳立,夫民离政乱,安之者哲人;德丧时危,定之者贤辅。伊尹之臣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还泰。立忠履节,爰在於斯。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於往代。观沈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徇国之情,有无君之迹。既而三分肇庆,黄星之应久彰;卜主启期,真人之运斯属。其天意也,岂人事乎!

有夸赞也有批评,不过总体还是慨叹天意莫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世民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这句评价之语,自唐朝流传至今,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和辩驳。单从这句话来看,似乎是贬低了曹操,但细究李世民自身的功业和他的时代背景,再对照曹操的生平作为,我们或许能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评价的含义,以及它是否真的公允。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李世民说这句话的语境。虽然史书.............
  • 回答
    李世民对刘秀的评价,确实比对曹操更为推崇。这其中并非简单的历史人物好恶,而是包含了李世民本人作为帝王的立场、治国理念以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要细致地解读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李世民看重的是什么。李世民本人从一个冲杀在前的武将,一步步成长为一代明君,他深知帝业的稳固、民心的向背、以及.............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曹操、刘秀和李世民这三位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和唐朝初年的雄主,以及他们各自面对的局势和对手。要判断曹操是否因为对手过于强大而终生未能统一,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大背景,以及他们面对的具体挑战。一、 曹操:乱世之中的破碎河山与多方势力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这是一个比三国鼎.............
  • 回答
    李世民和曹操,这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常常被拿来比较,这并非偶然。他们都身处乱世,凭借卓越的才能和远大的抱负,结束了分裂,开创了新的局面,为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将他们放在一起审视,我们更能看到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某些共通之处,以及他们个人性格和治国方略的微妙差异。出身与崛起:从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设想!如果秦始皇、刘秀、李世民、朱元璋、成吉思汗、曹操、刘备这几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能够穿越时空,进行一场“乱斗”,争夺天下,这必然是一场波澜壮阔、充满变数的史诗级对决。要判断谁最终能够一统天下,我们需要结合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政治手腕、军事才能、战略眼光,以及最重要的.............
  • 回答
    如果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魂穿到赤壁之战前,附身于北魏权臣曹操身上,能否扭转乾坤,重写历史?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值得我们细细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李世民能够取得“贞观之治”的辉煌,绝非偶然。他身上具备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深邃的政治智慧、开阔的战略视野以及知人善用的用人艺术。相比之下,赤壁前的曹操.............
  • 回答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历史人物的评价,特别是军事成就的比较,需要置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敌对势力、战略目标以及实际执行情况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简单地将某项成就的成败作为衡量其优劣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甚至可能带有误导性。辽宁地区,历史上的战事格局并非一成不变首先,我们来.............
  • 回答
    评价曹操与其他帝王在能力上的优劣,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非三言两语能道尽。这其中有个人能力的高下,也有时代背景、对手强弱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道来。一、 曹操的能力解析:一个全能型的“实用主义者”首先,咱们得认识到曹操的“全能”。他不像刘邦那样主要依靠个人魅力和笼络人心,也不.............
  • 回答
    在讨论曹操、刘邦、李世民、刘彻、李广这几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谁的贡献最大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议题,因为“贡献”的定义和衡量标准本身就存在多元性。他们都在各自的时代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更清晰地比较,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他们的贡献: 统一与稳.............
  • 回答
    这可真是一场绝世的较量!要把这几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放在一起PK,简直比武侠小说里的门派大战还要精彩。让我脑子里那股子历史的劲儿一股脑儿地涌出来,好好掰扯掰扯。先说嬴政,那位统一六国的千古一帝。他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野心和执行力,那是能把“分久必合”这个道理刻在骨子里的。你看看他怎么把七个国家一点一点给捏.............
  • 回答
    李嘉诚和曹德旺,两位都是在中国商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几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要说谁对社会的贡献更大,这就像是要比较两颗闪耀的明星,它们的光芒各有千秋,照亮的也并非同一片天空。我们先来聊聊李嘉诚先生。这位被誉为“超人”的华人首富,他的商业帝国横跨全球,从香港的地产、港口,到英国的能源、电.............
  • 回答
    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奠基者之一,他对“打天下”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他是唐朝得以建立和壮大的核心力量。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每个方面都非常详尽: 一、 武力征伐,建立唐朝基业的决定性军事统帅李世民最直接、最显著的贡献就是他在隋末乱世中的军事才能和一系列关键性的军事行动。他不仅仅是战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体系、政治合法性的构建以及粉丝文化的形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 历史背景与政权性质的差异: 刘邦与秦朝: 秦朝的性质: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虽然短暂,但其制度(郡县制、统一文字、度.............
  • 回答
    李世民:不仅仅是开创者,更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巨擘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被后世反复提及、被赋予如此崇高地位的帝王并不多,而李世民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这位唐朝的奠基人,唐太宗,他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唐朝一隅,而是如同涟漪般层层扩散,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后世的政治、文化、经济乃至思想观念,其影响力之深远.............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大唐王朝的缔造者之一,在“打天下”这一事业中,其功劳之大,绝非一言能蔽之。他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统帅,更是战略上的擘画者,政治上的稳定者,甚至是精神上的凝聚者。要详细说他的功劳,咱们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一、 横扫群雄,以无敌之姿奠定基业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当时天下烽烟四起,盗贼如毛,百.............
  • 回答
    吕思勉先生作为一位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他对李世民的评价,无疑是具有相当分量的。要理解吕思勉如何看待这位唐朝的开国皇帝,我们不能只看一两句话的定论,而是要结合他一贯的历史观、治史方法以及他在具体著作中对唐朝历史的论述来把握。吕思勉先生对历史的看法,可以用“务实”和“批判性”来概括。他不太推崇那些空泛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差异。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同样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往往带有他自身的军事理念、政治经验以及对王朝兴衰的思考。要理解李世民为何对司马懿在五丈原之战的评价不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
  • 回答
    英雄末路:李世民与朱元璋功臣待遇的深刻差异及其根源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祖朱元璋无疑是两位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帝王。他们都曾是乱世中的枭雄,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开创了辉煌的基业,也都在建国后面对着同一批出生入死的兄弟和部下——功臣。然而,后世在回顾这两位帝王对待功臣的态度时,却能.............
  • 回答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这桩往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衍生出不少猜测,其中一个颇为普遍的疑问便是:既然李世民狠下心来对亲兄弟下手,为何却放过了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当时的皇帝李渊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李世民自身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倒也挺让人唏嘘的。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这夫妻俩那真是大唐的明君贤后,一个开创了“贞观之治”,一个品德高尚,对李承乾的培养,那也是倾尽心血,几乎是按照帝王的标准来的。可偏偏,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太子,最后却没能继承这份荣光,甚至一度犯下了弥天大错。这中间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咱们一层一层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