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吕思勉对李世民的评价?

回答
吕思勉先生作为一位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他对李世民的评价,无疑是具有相当分量的。要理解吕思勉如何看待这位唐朝的开国皇帝,我们不能只看一两句话的定论,而是要结合他一贯的历史观、治史方法以及他在具体著作中对唐朝历史的论述来把握。

吕思勉先生对历史的看法,可以用“务实”和“批判性”来概括。他不太推崇那些空泛的溢美之词,更看重历史人物的实际作为、他们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以及这些行为对后世产生的实际影响。他治史严谨,注重史料考证,但也并不拘泥于史书的字面意思,而是善于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来解读历史人物的动机和行为。

基于此,我们可以推测吕思勉先生对李世民的评价,应该不是简单地将他捧为“千古一帝”,而是会看到他身上复杂的多面性。

首先,吕思勉很可能会高度肯定李世民的“开创之功”。 李世民在隋朝灭亡的乱世中崛起,最终建立了大唐王朝,这是毋庸置疑的丰功伟绩。吕思勉先生对于社会秩序的重建和经济的恢复向来是很重视的。他会看到李世民如何通过一系列措施,如整顿吏治、发展生产、轻徭薄赋等,迅速稳定了国家,并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通史》这样的通史著作中,他会描绘出唐朝初年“贞观之治”的景象,这是李世民政治智慧和个人能力的集中体现。他会分析李世民如何在政治上驾驭群臣,特别是能够听取不同意见,知人善任。像魏征这样的直臣能够受到重用,这是唐朝政治开明的重要标志,吕思勉先生对此必然会有所着墨。他对李世民的用人策略,比如如何平衡关陇集团和山东士族的势力,如何笼络前朝旧臣,都会进行深入的分析。

其次,吕思勉先生的评价不会回避李世民的“功业背后”的争议。 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不能脱离其成长过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夺位,这是历史上一件极具争议的事情。吕思勉先生作为一位讲求历史公正的学者,他不会简单地粉饰或回避这一点。他会尝试去理解李世民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其中既有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有他当时面临的政治压力和对皇位的渴望。

他可能会分析当时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政治矛盾,以及太子集团的种种行为,来解释玄武门之变的发生。但同时,他也会指出这种行为的道德瑕疵,以及它给后世留下的政治阴影。他可能会引用史料,分析当时朝臣对此事的态度,以及李世民上位后如何处理此事留下的政治后遗症。他不会因为李世民后来政绩卓著,就对这一段污点历史“一笔带勾销”。

再者,吕思勉先生会从更宏观的社会层面来评价李世民的治国理念和政策。 他会关注“贞观之治”是如何实现的,例如“休养生息”的政策如何促进了经济发展;“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如何吸引了各国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以及对边疆民族采取的“怀柔”政策如何带来了相对的稳定。

他会分析李世民在法律制度上的贡献,比如《唐律疏议》的制定,以及这些法律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他也会关注到李世民在文化上的包容性,比如佛教、道教以及外来宗教在唐初的发展。

他还会将李世民放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进行比较。 吕思勉先生的视野非常开阔,他善于从历史的纵向发展来考察人物。他可能会将李世民与其他开国皇帝进行比较,比如刘邦、曹操,甚至是汉武帝,来分析李世民的独特性和历史地位。他会指出李世民在治国上的“务实”和“审慎”,以及他能够认识到隋朝灭亡的教训,并在施政上有所区别。

总结一下,吕思勉先生对李世民的评价,很可能是这样一种复杂而精密的描绘:

高度肯定其开创大唐、稳定社稷的卓越功勋。 他会赞赏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在乱世中建立了一个稳定强大的王朝。
客观分析其政治手腕的残酷与复杂。 他不会回避玄武门之变,会从当时的政治斗争和个人野心来解读,同时也会指出其道德上的局限性。
深入剖析其治国理念和政策的有效性。 他会详细阐述“贞观之治”的各项措施如何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批判性地看待其历史局限。 即便在“贞观之治”的辉煌之下,他也可能看到一些潜在的问题,或者对某些政策的长期影响进行反思。

吕思勉先生的评价,不会是那种简单的好坏二分法,而是一种充满历史智慧的解读。他会让我们看到李世民不仅仅是一个光芒万丈的皇帝,更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着复杂动机和行为的历史人物。他评价的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的李世民,而不是一个被神化的符号。他的评价是带着“历史学的温度”的,既有对功业的尊重,也有对人性的洞察,还有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

如果要找他评价的具体文字,那可能需要查阅他如《中国通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中关于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的部分,或者他的一些历史评论文章。但即便没有直接的现成评价,我们也可以通过他的治史风格和对唐朝历史的整体论述,推断出他对李世民的深刻见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孙子要是活在绍兴十年,我估计岳飞自己都不觉得自己冤。

user avatar

史学家的“评价”,本来就不值得看,包括“太史公曰”。另外还要当心,史学家列举的资料,只是他个人愿意相信的一部分,而并非全部。业余爱好者唯一不能过于自信的地方是,质疑叙述不真,这个是需要深厚的功底的。

user avatar

吕思勉评价岳飞说:“岳飞只郾城打了一个胜战,郾城以外的战绩,都是莫须有的。最可笑的,宗弼渡江的时候,岳飞始终躲在江苏,眼看着高宗受金人的追逐。”

吕思勉对秦桧的评价:我说秦侩一定要跑回来,正是他爱国之处,始终坚持和议,是他有识力、肯负责之处,能看出达懒这个人,可用手段对付,是他眼力过人之处,能解除韩、岳的兵柄,是他手段过人之处,后世的人却把他唾骂到如此,中国的学术界真堪浩叹了。”

吕思勉:“岳飞并非完完全全的忠臣良将,从南宋初期的历史情况来看,岳飞更像是一个军阀人物,而其战功被史书大大夸大化了,秦桧也并非后世认为的内奸,其主持的议和对南宋的稳定其实是有着历史功绩的。”

然后连国民党都看不惯吕思勉,要查禁吕思勉的书

1935年3月16日北平《世界日报》,报道了一篇南京市国民政府呈请教育部,要求查禁吕思勉所著书籍的新闻。报道称:“精忠的岳武穆,遗臭万年的秦桧,一为举世所敬仰崇拜,一为万古所唾弃诟骂,不但史乘斑斑可考,即松木参天的西湖岳坟,凌云浩气,忠义昭然,瞻仰徘徊,谁不肃然起敬。可是,也颇有矫奇立异之说,并以著述见行于世者。最近南京市政府呈请教育部通令查禁吕思勉著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即系因其第三编近古史下,持论大反常理,诋毁岳飞为军阀,推崇秦桧为爱国大政治家。”

“参看《金史》可知。岳飞只郾城打一个胜战。据他《本集》的捷状,金兵共只一万五千人,岳飞的兵,合前后的公文算起来,总在二万人左右,苦战半日,然后获胜,并不算什么稀奇。《宋史》本传,巧于造句,说“兀术有劲兵号拐子马,是役以万五千骑来”,倒像单拐子马就有一万五千,此外还有无数大兵,岳飞真能以寡击众了。以下又铺张扬厉,说什么“磁相、开德、泽潞、汾隰、晋绛,皆期日与官军会”,“自燕以南,金人号令不行”,真是说得好听,其实只要把宋、金二《史》略一对看,就晓得全是瞎说的。十二金字牌之召,《本传》可惜他“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然而据《本纪》所载,则还军未几,就“诸军皆溃”了。进兵到朱仙镇,离汴京只四十多里,更是必无之事。郾城以外的战绩,就全是莫须有的。最可笑的,宗弼渡江的时候,岳飞始终躲在江苏,眼看着高宗受金人追逐,《宋史》本传,还说他清水亭一战,金兵横尸十五里,那么,金兵倒好杀尽了。“”——韩、岳二人,是最受人崇拜的,然而其战绩如此。至于刘光世,则《宋史》本传说他的话,就已经亏了。依我看,倒还是张俊,高宗逃入海的时候,在明州,到底还背城一战。”——以上文字出自吕思勉《白话本国史》

吕思勉的书,你多看几本,就会发现,他喜欢通过主观臆想来标新立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