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木?愿他长寿!
好吧~_~看来这种敷衍的态度让我师妹很是不爽,那就只能奉旨批判一番了。
荒木的最大问题在于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须知祸国的不一定是儒家,尽忠的不一定是武人。就如同不是所有的阉人都是混账,也不是所有的东林都正人君子。
荒木批判儒家,毫无问题,这是他的自由,就如同我批判杨阁部,师妹见了夸阉党的就怼一样,观点不同,不代表没有可取之处。
但问题就在这个范围身上了。
儒家真就费拉不堪吗?
可王阳明也是儒啊。。。
所以,以偏概全,未免有点哗众取宠的意思。我看荒木本人也说了他自己的想法,本人出面,应该比外人更能说明问题吧。叶兄说的对,揣着明白装糊涂而已。
七窍已经通了六窍。
1.坏事是官老爷干的
2.当官老爷是要读儒家经典的
3.所以坏事一定都是儒家大师干的
关于荒木老湿的问题既然邀请我了,也只好得罪你老一番了。
荒木老湿是知乎“儒家大师学派”的代表人物。动不动就把各种历史屎盆子往“儒家大师”身上扣——仗打输了是因为儒家大师,科技不发展是因为儒家大师,政治腐败是因为儒家大师,经济不发展肯定也是因为儒家大师……儒家大师是万金油,是荒木老湿籍以解释整个宇宙的万能公式。
反过来,还有一个“儒家大师的猫”理论,即你是不是儒家大师,是由“儒家大师学派”说了算的。比如荒木大师说“金兵破汴梁,殉国就一个李若水。蒙古破临安,一个都没有”,这是只把李若水一个算作儒家大师——什么尚书右仆射何栗、中书侍郎陈过庭、同知枢密院孙傅、佥书枢密院事张叔夜、河北河东宣抚副使刘韐都不是儒家大师——就是说,所有的古代官员都处在“真儒家大师”和“假儒家大师”的叠加态,然而“儒家大师学派”只要介入观测到任何优点,立刻就坍缩成“假儒家大师”,从此开除出了儒家的行列。
宋明理学家用抽象的“理”的哲学概念,来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那么我可以说,“知乎儒家大师学派”就是以1个单位的“儒家大师”作为这个基本要素(简称“儒”),与阿姨的“武德充沛、费拉不堪”一起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基石。
以后一见面:“哼,战斗力只有5儒的杂碎!”
你可以回击:“听你这懦弱的口气,你才是儒家大师吧!要知耻!知耻!”
——“滚,老子负儒充沛!”
——“呸,你那是儒家不堪!”
……
知道为什么人类最终一定会灭亡吗?
因为儒家。
by大预言家.儒黑的祖师爷:荒木彦吕飞
至于他和刘亦菲的关系,我想应该尚未发生,而且大概到地球毁灭那一天也不会发生。
啊,我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
我是从他还叫罗大佑伪的时候就关注他的,那时候他讲的内容还大多停留在近代史/建国后现代史/小姨子和老婆/奥赛获奖给他颁奖的人物,比较贴近实际,讲的也挺实在。那时候讲的东西还没有现在的回答这样看起来这么奇怪,而且因为讲他挂职的事情和见闻比较多,说话看问题角度也比较像是生活在见到的那些基层干部,务实,接地气,所以被好多人称为罗县。
后来,他说罗大佑来知乎了,改名成了现在这样。这时候的回答,我记得,家庭生活比重变得比较多了,开始主要讲年轻时候把妹事迹,开始讲快乐幸福的家庭生活,尤其是讲自己的小姨子和老婆长的像刘亦菲,然后再每日调戏一波马前卒(说起来马前卒被纸糊赶跑了,一同被赶跑的还有常凯申),似乎还被知乎众们疯狂要过一波小姨子的微信。
说起来,我在他评论里跟他一起谈过那个男人的事迹,结果随着知乎的发展,口风越来越紧了,紧到写汽修工程师都能被屏蔽。可能因为这个限制,这个话题的回答,他谈的就越来越少了吧。
再后来,不知道具体哪个答案开始,儒家之害的类似回答开始越来越多,从一开始的具体问题还算具体分析,到具体问题不具体分析,再到后来,每个答案不管高赞低赞,最后结尾甚至后一半回答都成了一模一样的内容。
同质化,我感觉他的答案越来越同质化,他的形象也从我以前认为的底层干部/企业工程师,变成了以后絮絮叨叨千篇一律的人。
这整个变化大概是三年。
纸糊大概也是这样吧。三年我在纸糊读了三四亿的文字,也不知道是我进步了还是知乎变差了,现在有了种知乎答案还欠费功夫的感觉。知乎看的也越来越少了。
所以,做个结尾吧。
我怀念以前那个比较实际讲话比较明白的罗县,我也怀念当时那个百科全书一般的知乎。
第一次认真回答,写的不好,望包涵。
没啥水平,能复读一些史料。在秦汉之后的历史语境中使用“儒家”这个概念本身就很诡异。首先什么是一个好的概念?好的概念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工具。我觉得有两点因素非常重要,准确性和区别性。拿具体历史问题——王安石变法来说,有人说王安石变法是‘士大夫’与‘士大夫’的斗争,这个说法当然准确,但是没有区别性。王安石是士大夫,司马光也是,这个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研究没有任何帮助。按照通行的说法,王安石变法是新党和旧党的斗争,新党是变法的,旧党是保守的。这两个概念就一下子捏住了王安石变法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尽管牺牲了一定的准确性(比如是否存在一个所谓的旧党?),但是这两个概念能够帮助我们循着保守与改革这条路径去研究和探索王安石变法。
再谈谈荒木师爱用的“儒家”这个概念,在政治史范畴中,尽管封建王朝初期有所谓儒生文吏之别,但是总的来说封建王朝的官僚们还是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或者践行儒家提倡的品德而得到官位的,要是用“学习过儒家经典”这一条标准衡量,国家机器的每一个螺丝钉岂不都是所谓“儒家”制造?那么这个太过普适的概念之于封建王朝内部政治斗争反倒没多少意义了。不过如果你乎大手子有学力和视野去为帝制王朝做一总检讨的话,这个概念倒不是不能用。而按“对儒家思想有所发明阐释”来算的话,这个概念就完全滑入思想史领域了。封建社会每个思想家都有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际遇,王安石,朱熹乃至陈亮都可以被纳入儒家的思想谱系之中,但三人完全是三条路线上的人,生硬地套用“儒家”概括三人就贻笑大方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