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为著名军事家的李世民为何对司马懿五丈原之战评价不高?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差异。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同样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往往带有他自身的军事理念、政治经验以及对王朝兴衰的思考。

要理解李世民为何对司马懿在五丈原之战的评价不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评价的主体与角度:

李世民的评价是基于他自身的军事成就和对战争的理解。他作为一名在乱世中崛起,亲历无数战役,并最终统一天下的君王,他的军事视角更倾向于主动出击、以奇制胜、追求战略上的决定性胜利。他更欣赏的是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抓住关键战机、一举奠定乾坤的军事家。

而司马懿在五丈原,面对的是如日中天的诸葛亮。诸葛亮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大的蜀汉军队,对曹魏构成了持续的威胁。司马懿采取的是坚守策略,通过疲惫消耗、等待时机、避免与诸葛亮正面硬碰硬的方式来应对。这种战术在李世民的眼里,可能显得有些保守,甚至不够“刚猛”。

2. 战略目标的不同:

李世民的战争目标: 李世民的目标是统一天下,消灭割据势力,建立一个稳固的中央集权王朝。因此,他的战争往往是为了夺取关键城池、击溃敌方主力,以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司马懿在五丈原的战略目标: 司马懿当时面临的是一个已经有根基的对手,而且他作为曹魏的大将军,其首要任务是“守成”,是维护曹魏政权的稳定,避免被诸葛亮彻底击溃。他的目标不是主动扩张,而是阻止蜀汉的北伐,保持力量对比的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稳健的防守策略,甚至是一种“消耗战”,比冒险出击要更为稳妥。

3. 诸葛亮的存在与影响:

李世民对诸葛亮有着相当高的评价,甚至在讨论军事人物时,他也经常将诸葛亮作为典范来提及。他对诸葛亮的智谋、用兵之道、甚至其“鞠躬尽瘁”的精神都有赞赏。

然而,正因为李世民对诸葛亮的欣赏,他对司马懿在五丈原的表现,尤其是最终未能直接“击败”诸葛亮(诸葛亮病死是关键),可能会有“未能尽全功”的感觉。在他看来,既然诸葛亮已经到了五丈原这个前线,并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司马懿本应有机会抓住这个机会,给予蜀汉更沉重的打击,而不是让诸葛亮就这么“安然”病死,留下后患。

4. 对“胜利”的定义:

李世民对“胜利”的理解,更侧重于在战场上,通过兵法的运用,通过指挥上的卓越表现,取得令敌人胆寒、让己方士气大振的辉煌战果。他更欣赏的是那种能够直接摧毁敌人意志的“破敌”式胜利。

而司马懿在五丈原,通过坚守和消耗,最终逼退了诸葛亮,并且在诸葛亮死后,迅速处理了蜀汉的溃兵,避免了局势的恶化。从结果来看,他成功地阻止了诸葛亮的北伐,保全了曹魏的力量。但这种胜利,更像是一种“不败”,而不是一种“大胜”。对于李世民这样一位崇尚主动出击、追求雷霆万钧式战果的军事家而言,这种“不败而胜”可能显得不够精彩,不够耀眼。

5. 历史的“后视镜”与信息的局限性:

李世民评价司马懿时,他看到的“五丈原之战”是历史的既成事实。但我们知道,历史的评价往往带有时代背景和信息不对称。李世民可能无法完全了解当时曹魏内部的真实情况,诸葛亮具体的部署和意图,以及司马懿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

而且,李世民在评价时,也可能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他对权臣的天然警惕性,或者他对司马家族后来篡掌曹魏大权的历史进程的认知。虽然这些不是直接对五丈原之战的评价,但这些宏观的历史视角,可能会间接影响他对司马懿个人及其军事生涯的整体看法。

6. 个人风格与偏好:

每个伟大的军事家都有自己的军事风格和偏好。李世民的风格是勇猛果敢,善于骑兵作战,长于野战。他更喜欢那种能够一往无前、直捣黄龙的战术。司马懿的风格则是沉稳老练,善于权谋,更擅长防御和持久战。这两者在风格上就有较大的差异。

用李世民自己的话来总结,他可能觉得司马懿在五丈原的表现,是“稳则稳矣,然失之锐气”。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能够一举荡平的快意恩仇,而不是这种漫长的消耗和等待。

总而言之,李世民对司马懿五丈原之战评价不高,并非否定司马懿的军事才能,而是因为他的评价标准更加侧重于主动进取、追求决胜千里的战略主动性和辉煌的军事成果。司马懿在五丈原所采取的稳健防御和消耗策略,虽然在客观上是有效的,但与李世民自己推崇的军事理念和战术风格存在差异,因此在李世民的“军事审视”下,可能显得不够出彩。

这就像一位擅长短跑的奥运冠军,在评价一位出色的长跑选手时,虽然承认对方的毅力和耐力,但内心可能还是更偏爱短跑那种爆发力和速度的极致展现。这就是不同优秀个体之间的视角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宁可穿女装都不愿意打,这对李世民这种刀里来血里去的将领能忍么?

user avatar

打仗这件事,关键在于要用自己的优势去打击敌人的劣势。所谓先为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手多次,虽然三国志上语焉不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蜀汉没有吃什么大亏,而相比之下司马懿吃了大亏,连军区总司令张郃同志都阵亡了。

司马懿在打辽东和打孟达的时候很有水平,但是请注意,他的有水平是建立在对方的没水平基础上的。辽东公孙渊就是个渣渣,所以司马懿一个奇袭他就挂了。那么是不是说这种奇袭就很厉害呢?当然不是,这种事情搞不好就是孤军深入。同样的,孟达也是犯了低级错误,司马懿只是突然出现,孟达同志就不行了。

同样的事情,可以对公孙渊和孟达做,难道就能对诸葛亮做?司马懿不是没有显示过水平,在面对马谡的时候水平就很高,但是诸葛亮不是马谡,对诸葛亮搞突袭,估计只能是送肉而已。所以司马懿在吃了鳖之后发现,正面作战就是打不赢,干脆采取战争必胜之法——我不和你打了,我们比后勤吧。不得不说,这是司马懿同志聪明的地方,因为这种办法正好是利用曹魏的巨大优势去对抗蜀汉的弱点。

当然了,这种办法并不是什么好办法。一句坚壁清野说起来容易,但实际做的时候,等于是抛弃了所有百姓,甚至为了清野,有时候还需要毁灭所有老百姓的粮食。干这种事情的人,和屠城其实是差不多的。所以诸葛亮直接把陇西的人口搬到了汉中,司马懿也只能干望着。所以题主认为司马懿“兵不血刃”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他们血的是老百姓的刃。

其实一个将军不能守境安民,是一件很丢脸,而且很没有职业操守的事情,估计这种事情,在曹魏内部肯定是有很多反对司马懿的政敌作为攻击借口的。战国时期,魏文侯让乐羊带兵去攻打中山国,打了3年灭了中山,回国后魏文侯把一箱子告发信拿给他看,吓得乐羊尿崩。还好曹睿算是明主,知道国内除了司马懿没有人能对抗诸葛亮,所以无论司马懿做得多么出格,他都帮他背书了。


曾经看过一个人说,我们读史应该是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不应该是揣度当时人们在想什么,因为想的东西是主观的,是不太靠谱的。史实就是,司马懿正面与诸葛亮打了,然而没有占到便宜,然后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来耗死了诸葛亮,李世民觉得司马懿兵精粮足,却只能采取这种下策,因此看不起司马懿。

在这里我要反对某些人,自以为自己读了点史书就目中无人。史书上并没有说司马懿此时是故意放水,李世民也没有说司马懿是养寇自重,某些人自己通过只言片语分析,就认定李世民的意思是司马懿养寇自重了,这种态度是不正确了,因为这种分析只是他个人的主观判断而已。更可笑的是这人还将自己的判断作为历史的唯一解释,并把所有观念与他不同的人划入“评书”之列。

李世民站在一个皇帝的角度来看司马懿,自然是看不上的,因为司马家族后来篡位了嘛。不过李世民还真没有资格鄙视司马懿,因为李家自己就是篡的杨家的位,而李世民还篡了他亲爹和亲哥哥。李世民如果想指责司马懿养寇自重,完全可以直说。但是他并没有这样说过,他只是说司马懿打得难看,涉嫌不忠。要知道不忠这个词,和反叛的意思是不同的。站在帝王的角度看一个将领,他的忠就应该是毫不惜身的去作战。司马懿坐拥精兵良将,却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在战场上直接面对敌人,让国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坚壁清野对当地人民是严重的损害,显然会动摇曹魏在当地的统治根基。当时诸葛亮甚至已经在陇西种地了,说明陇西除了几个城池之外,完全是蜀国在实际统治),这种将领对于帝王来说,肯定是不忠的——打不过你咋不死战呢?战争这件事没有必胜之法,多打几次,说不定就赢了呢。李世民自己也不是百战百胜的,多死里逃生几次可能就赢了,就算逃不了生,死的也是司马懿,又不是曹睿。以魏蜀两国的势力对比,只要蜀国吃一次大亏,就危险了。所以站在李世民的角度看,司马懿不敢打,就是惜身,就是不忠。


李世民争战天下,所面对的敌人大多是军阀。而曹魏已历三代,经营了几十年,蜀汉也是两代人的努力,这两个国家无论是人才、政治还是军事势力,都不是李世民面对的那些一敗即亡的军阀可比的。李世民并没有真正的与一个如此顽强的国家交手的经验,所以他看不起司马懿也很正常。不过讽刺的是,李世民自己征高句丽就被人坚壁清野了,结果还是依靠耗到自己的儿子接班才灭了高句丽。

user avatar

大家好我是李世民,你现在收看的是SCG总决赛直播,诸葛小明对阵司马宣宣。

现在司马宣在北,张车骑在南,夹着小明呈上下为男状态。

南北包夹怎么输?怎么输??A上去都赢了!

冲了冲了冲了,给你看什么是专业解说好嘛,什么叫南北包夹,就是钳形攻势,所谓......

唉??你别害我啊我可是专业解说啊,你被他甲首三千我怎么解说嘛,我打你MA,Unbelievable。

...................

大家好我是李世民,我们又见面了,这一场比赛依然由诸葛小明对阵司马宣宣。

小明拉了五千人口步兵先渡过了武功水。

好家伙,武功水暴涨,后援断绝。

兵法曰半渡而击之,这是比半渡而击之更有利的“河水暴涨隔绝后援”。

绝地孤军,孤悬河岸的步兵。

我一万飞骑骑脸怎么输??A过去都赢了!

冲了冲了冲了,什么叫专业解说好嘛。

小明现在很慌,小明进退维谷!!

阵结得好有什么用嘛?

唉??你别害我啊我可是专业解说。

一万人口骑兵打五千人口步兵你还被打退了你让我怎么解说嘛。我打你MA,难道我真的有毒?我怎么面对以后的人生啊,Unbelievable.

user avatar

因为李世民认为,在五丈原,司马懿面对诸葛亮,非常非常被动。

要知道李世民可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他非常熟悉渭水五丈原那一带,626年时,颉利可汗率主力“寇泾州,进至武功”,这武功,距离五丈原,还不到50公里。

所以李世民对五丈原的地形,是了如指掌,先看房玄龄编篡的《晋书宣帝纪》,及《三国志》,再看地图,这真山真水,一目了然,我擦,司马懿他喵的还真是个天才,面对诸葛亮完全落了下风。

2018年了,通过谷歌来绘制10张地图,基本上能够还原五丈原前后的战事,是怎么回事

划第1个重点,“北原”是指渭北平原的一部分

(注)三国志郭淮传: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
(注)晋书宣帝纪: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
(注)水经注卷十七:渭水又东径积石原,即北原也。

渭北平原由一系列原组成,这原又称“塬”,所以渭河以北,从西向东有西平塬、和尚塬、周塬、积石塬(原)等。

其中积石塬(原)即为北原,而绝大部分人认为“北原”是一个可以修筑营垒的地方,这就大错特错了,北原就是指渭北平原的组成部分,先前诸葛亮出斜谷,也有抵达“渭水南原”的记载,“南原”即是渭南平原。

  1. 图1,为积石原,即北原,面积约有上百平方公里
  1. 图2,看地图,就知道郭淮说诸葛亮踏上北原,就能“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纯属胡说八道,渭水北岸距离北山差不多25公里。
  2. “隔绝陇道”要隔南北25公里,要多少兵力!隔个屁隔!“隔绝陇道”,要去陇右隔,来关中隔什么陇道!

划第2个重点,司马懿突然从渭水南岸,消失了

(注)三国志郭淮传: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
(注)晋书宣帝纪: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诸葛亮还在渭水南原的兰坑时,曹魏将领纷纷表示要屯兵“渭北”,而司马懿强调为了保护“渭南”的人民财产,就率军渡过渭水,在渭水南岸“背水为垒”。

就在司马懿“屯渭南”时,郭淮认为诸葛亮会争夺“北原”,建议修筑“堑垒”。

  1. 图3,TM司马懿还在屯兵“渭北”时,怎么不想着在“北原”修筑“堑垒”?
  2. 图中,武功水又把(今天的石头河)把渭水南岸,分割为东西岸。
  1. 图4,TM司马懿既然“屯渭南”,你郭淮担心个屁啊!难道诸葛亮还会飞过司马懿?
  1. 图5,诸葛亮往五丈原进发,并要渡过渭水,进击北原时,“屯渭南”司马懿怎么消失了?人呢?
  2. 难道被诸葛亮拍飞了?

划第3个重点,郭淮在北原修“堑垒”,是修一道渭水长城

划第4个重点,诸葛亮强渡500米宽的渭水,畅通无阻

(注)三国志郭淮传: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
(注)晋书宣帝纪: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先前已经说明“北原”是指渭北平原,而这里又是绝大部分人产生误解的地方,郭淮在北原修“堑垒”,不是修建一座营垒,而是修建一道沿渭水北岸的围堑,以防止诸葛亮渡渭水。

  1. 图6,北原东西长达约5公里,单单修建一个营垒,压根不可能防止诸葛亮渡渭水,或阻止诸葛亮抢占北原的一个滩头,所以郭淮修的“堑垒”,就是修筑一道沿渭水北岸差不多5公里左右的,“堑垒”般的渭水长城。下图为诸葛亮企图渡渭水:

诸葛亮强渡500米宽的渭水的船,都由曹魏提供。

司马懿企图利用周当屯兵阳遂,吸引诸葛亮,但没有用,诸葛亮强渡500米宽的渭水畅通无阻。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阳遂绝对不是《三国志集解》推测的那样,在渭水北岸。阳遂要是在渭水北岸,而诸葛亮的目的是占领北原,那抢占阳遂就算是达到了目的。

  1. 图7,诸葛亮强渡500米宽的渭水,“屯渭南”的司马懿消失了。

划第5个重点,五丈原东西不过几公里,几乎肉眼可见,声东击西意义不大

(注)三国志郭淮传: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於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图8,诸葛亮“盛兵西行”,貌似是进攻东面的阳遂,但这意义不大,毕竟东西相隔不到10公里,诸葛亮上午进攻,魏兵在中午就能强行军赶到。

划第6个重点,诸葛亮进攻阳遂,意义在于抢占武功水东岸

(注)诸葛亮《与步骘书》曰: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余。水出武功县,故亦谓之武功水也。是以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长,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
(注)诸葛亮《与步骘书》曰: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诸葛亮强渡武功水,踏上武功水东岸,进攻阳遂,以孟琰在武功水东岸距敌。

  1. 图9,虽然没有成功攻克阳遂,但蜀军搭建几十米宽的竹桥成功,配合孟琰击退司马懿,在武功水东岸站稳脚跟。

图10,武功水东岸的马冢是高地,诸葛亮暂且不攻,而命令士兵与当地百姓一起屯田,而“凡麦田常以五月耕”(《氾胜之书》),开始种植冬小麦,做好持久作战的准备。

总结:

  1. 渭水五丈原一带,方圆东西南北,不过10公里,声东击西或避实就虚,意义不大。

诸葛亮在渭水和武功水一带,以弱国击强国,主动对司马懿发动一系列攻势。

而司马懿只能以极端被动的方式,比如修建沿渭水的堑垒,来消极防御,阻止诸葛亮渡渭水。

而渭水南岸的司马懿突然消失,让诸葛亮畅通无阻地强渡500米宽的渭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诸葛亮即使抢占北原,也隔绝不了陇道,毕竟从渭北到北山,有南北25公里宽,诸葛亮抢占北原意义不大。

最后诸葛亮成功抢占武功水东岸,在东岸平原与司马懿对峙。战事前后,司马懿率领魏军的表现,始终消极被动。

这就是身经百战的李世民,充分了解五丈原地形,又看了《晋书》后,对司马懿五丈原之战评价不高的原因。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user avatar

谢邀。看现在大部分的答案,包括张公子的答案,都是在说李世民因为司马懿打的怂,打的怯,所以对五丈原评价不高,这个问题上,我有点不同的看法,和 @风大 可稍息否 的更接近,那就是——李世民对司马懿五丈原之战评价不高,是学神不知学霸的苦,反而鄙视学霸没考好是腹黑,殊不知学霸已经努了十二分的力气了。


首先,要弄清楚两件事情是有区别的,一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相持的这一段时光到底过的怎么样,二是李世民眼里的二人又是什么样。大部分答案都是把真实的情况代入进了李世民的视角,但是从李世民说的和写的来看,未必是这样的。


真实的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相持过程,虽然细节上还有一些争议和模糊,但是大面上应该还是有共识的,司马懿在诸葛亮五伐中原的时候处处在被动防御,最终靠着熬死了诸葛亮而成功。从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司马懿在军事这方面是确实落在了下风。按说这种情况下,司马懿选择了一条虽然不好看,但是还比较实用的策略最终退了蜀兵,这并没有什么太值得诟病的地方,就好比一个人兢兢业业的学习,每天发奋读书到12点,但是也就能考到95分,牢牢的被班里的每次100分的学神压制;后来终于趁着学神生病缺考,得了一次第一名——能力有限,精神可嘉。如果是这样,那李世民不满意在什么地方呢?


如果把打仗看作是考试,司马懿是学霸级,那么李世民毫无疑问是学神级的,对战争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同时,李世民自己就是天策上将、秦王,对关中一带的士兵和地形都比较熟悉,在评论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时候,会不可避免的把自己代入进去。


首先,李世民觉得司马懿和自己是同一类的学神级:

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这里的『自以』两个字的理解有点争议,可以理解为”自当“,也可以理解为”自己以为“,都能说的通。那么既然同样是学神,在李世民看来,诸葛亮来进攻司马懿,司马懿坐拥巨大的优势,那就是送分来了:

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

但是司马懿的行为让李世民大跌眼镜:

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为什么呢?学神不应该这样啊!要是我的话,我肯定有很多战术能让诸葛亮片甲不能回成都,怎么司马懿就这么怂呢?李世民苦苦的思索和反问:

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

终于找到线索了!不想想宣皇是什么人,两代魏国皇帝倾心相托的辅政大臣,然后转脸就能大杀曹家宗室架空少帝的人。这种前忠而后乱的行为,正好对应着司马懿在面对孟达公孙渊和面对诸葛亮时候的强烈对比,李世民以为找到了线索:

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

那就是司马懿的“欺伪”和“奸回”。 回顾整篇文字,不仅仅此处,而是李世民一直牢牢抓住的司马懿的黑点,就是“奸诈”,反而没有质疑司马懿的能力:

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

于是李世民的解释,就是奸诈的司马懿故意不好好的和诸葛亮打,通过和诸葛亮的相持来增加的自己的影响力和在军队中的势力,为以后篡魏下一盘大棋。

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

所以后来李世民很鄙视的说:

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司马懿要是知道,估计棺材板会压不住的!辛辛苦苦,如履薄冰的熬死了诸葛亮,中间各种方法都用尽了,甚至自己都超底线发挥的收了诸葛亮赠送的女装,结果最后在李世民嘴里落得一个“不好好打,有意留力使坏”的名声。这冤枉找谁诉苦去?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世民是后来流行的『司马懿玩寇自重』说的鼻祖了。唉,虽然贵为一代天子,但是身为学神,实在不能理解学霸背后的努力和纠结,犯了知乎上经常犯的『何不食肉糜』的错误啊。

user avatar

写在前面,三国区历来有很多自带情绪激动属性的奇怪人士,希望这次他们不会出现。


看了一下答案区,很多回答都说,李世民是著名军事家,而司马懿以绝对优势都“打不过”诸葛亮,所以看不上他。

这些回答在分析时普遍都都设置了一个先决条件:李世民认为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注意,不是历史上司马懿能不能打赢诸葛亮,而是李世民认为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

那么李世民到底是不是这样认为的呢?

提问者是这样说的:

李世民明知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還說司馬懿不好好打

注意,这里有一对相互冲突的矛盾:

“明知打不过”VS“说他不好好打”。

打不过和不好好打,是两回事。挟泰山以超北海,曰不能,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这是打不过。为长者折枝,曰不能,非不能也,不为也。这是不好好打。

有人会说,也许司马懿既打不过,也不好好打。历史上的司马懿也许真的是这样,既打不过,又不好好打。但是,现在讨论的是李世民的评价,而不是历史。

李世民是怎么说的呢?

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

李世民说,司马懿雄略内断、英猷外决,兵动若神、谋无再计。

这是李世民对司马懿军事能力的评价。评价很高,不存在看不起。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李世民对司马懿军事能力的全部评价。这是全部评价,此后李世民对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就没有评价了,而只对司马懿的行为表现展开了一系列质疑。

此后李世民充分展示了政治家的本色,从军事和政治两方面对司马懿做了深入的政治分析和政治评价。因为问题相关,这里我们主要只谈军事。

首先是行为分析。

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
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这一段是紧随其后的李世民的原文。读者注意一下,我在这两次引用时特意把上下两段的开头结尾都带上了,就是为了表明李世民原文就写在了一起,不是从文章别的部分凑过来的。

首先,李世民列明观点,说,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时,主动压制军势(“抑其甲兵”),一开始就没有决战的意思(“本无斗志”)。然后,李世民列举事例举证说,司马懿主动压制军势不打算决战的具体表现是“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

注意,李世民只是说司马懿不打,没有说司马懿打不过。而且,与提问者所说的“明知打不过”恰恰相反,李世民马上就说司马懿能打赢。

李世民分析说,司马懿不是没有决战的本钱。第一,“秦蜀之人,勇懦非敌”;第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李世民认为,拥有这两个条件,足以争夺胜利(“以此争功,其利可见”)。李世民不但没有说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反而说“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认准了司马懿有打赢的条件。

在分析了司马懿的实际行为和胜利条件之后,李世民进一步强调了司马懿的实际行为,并提出质疑:“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在这短短159个字里,李世民一再强调司马懿有卓越的军事能力(雄略内断,英猷外决,……兵动若神,谋无再计)和优越的决胜条件(“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完全可以争夺胜利,然后又一再强调司马懿故意避战(抑其甲兵,本无斗志,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最后发出质疑:

“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质问司马懿为什么突然不行了。注意,李世民在这一过程中从来没有说过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

在随后的一段文字里,李世民将这个疑问明白无误的写了出来: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原文: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 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 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

一个人,怎么会突然聪明突然不聪明呢?

李世民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有的人可能就要着急的跳出来,说这显然是因为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所以才会突然聪明突然不聪明。我再强调一遍:李世民在这一过程中从来没有说过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李世民始终在说司马懿有条件取得胜利。所谓“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都是与李世民原文无关的脑补,这是无效的!

还有,不要将评书式的“人才观”拿到现实世界中去。战争胜利一方面固然需要一个合格的统帅,一方面也需要足够的实力。很多时候,在实力足够的情况下,只要统帅达标就有机会胜利,并不需要特别优秀的统帅。而李世民已经分析过了,司马懿不但是一个达标的统帅,而且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李世民还分析过了,司马懿拥有良好的胜利条件。在文章里李世民没有说过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李世民始终都在说司马懿不好好打。

实际上,如果不是先入为主的以自己的观点替代李世民的观点,如果不是以自己的“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的观点替代李世民的观点,那么阅读李世民评价司马懿的原始文本之后,自然产生的印象只能是“李世民说司马懿不好好打”。包括提问者就因此来质疑李世民,说“李世民明知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還說司馬懿不好好打”。李世民不是明知故犯,他要是这么低的水平就不可能搞到帝位还把自己洗白了。我们已经分析过了,这个“明知”的不是李世民而是包括提问者在内的其他人。

李世民始终在质疑司马懿的忠心。李世民说:“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又说:“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又说:“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核心思想就是说司马懿“奸诈欺伪”,直接说司马懿不忠。

在《晋书·宣帝纪》末尾李世民所写的这一篇评价司马懿的文章里,李世民的中心思想就是说司马懿奸诈,其重要论证方法,就是从军事和政治两个最重要的领域,来论证司马懿不忠。在军事领域,李世民特别强调司马懿可以胜利但故意避战,但是李世民从未说过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李世民始终在强调,司马懿可以打赢诸葛亮,但是司马懿故意不打。

我再强调一遍,不论历史上司马懿是否打得过诸葛亮,就李世民所写文章而论,李世民说的就是司马懿能打过诸葛亮而司马懿故意不好好打。

而为何李世民对司马懿五丈原之战评价不高,原因就是李世民认定司马懿当时已经有了明显的私心,表现出了奸诈意图,已经不是一个忠诚踏实的臣子了。

直白地说就是,李世民认为五丈原之战是一场政治仗,是司马懿有意积累资本的政治仗。这个资本不是军功(他已经取得了足够的军功),而是小集团。司马懿在借机组建自己的小集团。李世民对五丈原之战的评价很低,不在于军事上司马懿能不能战胜诸葛亮,而是司马懿有条件战胜诸葛亮却因为私心而主动避战。

我再强调一遍,从宣帝纪评语的文本上看,李世民从未说过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他说的一直都是司马懿故意不打赢。

user avatar

李世民自己的打仗风格其实就有点像以前玩三国志7时用北方铁骑(那一代只有北方能出骑兵和铁骑)屠电脑的方法,先坚守,然后袭扰敌人粮道,等敌军久攻不下士气丧尽,就用精骑冲锋,敌军溃败后一追到底,直到将敌军斩尽杀绝,不给敌军重整旗鼓的机会,比如著名的柏壁、虎牢关,都是如此。所以李世民往往一打就是战略胜利,统一用时短。

这种打法,大体说还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骑兵部队的,需要骑兵执行力极强而且纪律严明,当然将领使用骑兵的水平也要很高。老毛读史指点江山的时候,就喜欢把所有人都以自己水平来要求(比如曾说历代状元都没什么人才),李世民可能也是如此,以自己使用和训练骑兵的水平来评价别人的表现,尤其是看到也拥有大量骑兵并且也摆出防守姿态的司马懿的时候。

坐拥河北的袁绍11万大军里尚且只有1万骑兵,南方更可想而知。从《后出师表》来看,诸葛亮倒也并非完全没有骑兵,但蜀国全国兵力才10万,骑兵估计是非常少,肯定是没有动辄步骑多少多少万记载的魏军那么多。

而且五丈原还是平原地形,非常有利于骑兵作战,可结果,反而是司马懿要依托渭水来阻击诸葛亮,此外诸葛亮每次退兵时,司马懿的追击也乏善可陈。作为使用骑兵的高手,李世民看到诸葛亮用步兵(而且总兵力很可能还少于对手)在平原上压着对方的步骑集团打,可能反而很惊奇,诸葛亮最终位列武庙十哲有可能就有这个因素。

《晋书》中那段制曰其实也要看全,李世民对司马懿用兵还是很欣赏的,称其百日擒公孙渊、一月克孟达”兵动若神“,或许多少也看到了些自己的风格。这句话大体意思就是不是司马懿无能,而是诸葛亮太厉害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差异。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同样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往往带有他自身的军事理念、政治经验以及对王朝兴衰的思考。要理解李世民为何对司马懿在五丈原之战的评价不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
  • 回答
    刘慈欣和唐家三少都是中国文坛的佼佼者,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他们在收入上存在显著的差距,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原因。以下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创作领域和市场定位的不同 刘慈欣:科幻文学的“独孤求败” 领域: 刘慈欣是纯粹的科幻作家。他的作品,尤其是《三体》系列,以宏大、硬核、深刻的科.............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感觉到 Uzi 和厂长,虽然都是 LPL“造神”的产物,但大众对他们的评价似乎有些微妙的差异,Uzi 的风评确实在某些群体里显得更差一些。要说清楚这点,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俩人都是各自时代的顶级选手,也都是 LPL 走出来的牌面人物,为 LPL 的发展和影响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生物学、进化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简单来说,人类之所以拥有全年无休的发情期(更准确地说,是性欲持续存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发情期”在其他哺乳动物中的概念。其他哺乳动物的发情期(Heat/Estrus):在大多数哺.............
  • 回答
    鸦片战争后,满清依旧死气沉沉,而在黑船事件后,日本却涌现出大量优秀青年,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原因。虽然两国都被西方列强叩开了国门,但它们面对的方式、内部的反应以及社会基础却截然不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满清为何死气沉沉?1. 帝国主义的压迫方式与满清的应对策略: 掠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文化、历史、政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同为发达国家(第一世界),美国在福利、工作强度等方面与欧洲存在差异,我们需要分几个关键维度来探讨: 一、 福利体系的根本差异:自由市场 vs. 社会民主模式这是最核心的差异点。 美国:自由市场和个人主义优先 .............
  • 回答
    洛阳与西安同为十三朝古都,都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但两者在气质上却有着显著的不同,仿佛是两位历经沧桑、阅尽繁华的古老智者,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一、 时间的厚度与朝代的叠加:西安的“盛世遗风”,洛阳的“厚重底蕴” 西安: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汉、隋、唐等朝代的都城),其历史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文化等多个层面。虽然法国和日本同为发达国家,但它们在低欲望和低生育率这两个现象上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为什么法国没有像日本那样普遍的低欲望和低生育率现象:一、 家庭观念与社会结构的不同 法国:高.............
  • 回答
    同为欧洲前殖民地,为何南美/拉美与美国和加拿大的差距如此之大?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虽然南美/拉美(以下简称拉美)和美国/加拿大(以下简称北美)都曾是欧洲殖民地,但它们的发展轨迹却出现了巨大的差异。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殖民模式与目的的不.............
  • 回答
    杰拉德和皮尔洛,这两位名字在中场大师的行列中熠熠生辉,都是各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虽然都司职中场,并且都以卓越的技艺和影响力著称,但他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体现在他们的技术特点、比赛风格、角色定位以及在球队中的作用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1. 技术特点:杰拉德:全能型.............
  • 回答
    山高县和王陶陶作为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键盘政治学家”,他们的观点和风格都有独到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共性和差异。以下是尽可能详细的分析:一、 背景与立场(相似之处): 非学院派背景: 两者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院派学者,没有在高校任职,也没有发表过学术期刊论文。他们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网络平台,如微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宗教、文化、经济、旅游开发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教堂与寺庙的性质和功能差异 教堂(基督宗教): 宗教中心与社区服务: 教堂在基督教中不仅仅是礼拜场所,更是社区活动的中心。它提供精神慰藉、教育、慈善服务(如食.............
  • 回答
    站在雪山之巅向下望去,被群山环抱的湖泊宛如明珠,闪烁着诱人的光芒。然而,并非所有的雪山湖泊都拥有同样的纯净与剔透。喀纳斯湖,这位北疆的明珠,虽然同样承载着雪山的馈赠,却总是带着几分浑浊,而远在西南的九寨沟,却以其“五彩斑斓”的清澈惊艳世人。同为雪山脚下的湖泊,为何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异?这其中,藏着大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拉美右翼军政府在历史和经济政策上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军头与经济思潮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要理解为什么皮诺切特在经济自由派中“独树一帜”,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与其他几位军政府领导人(斯特罗斯纳、魏地拉、特鲁希略、加尔铁里)在几个关键维度上的差异。1. 经济政策的“彻底性”与“芝加哥.............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文化传播、市场策略和受众认同等多个层面,要说星球大战在国内不如漫威火,绝非仅仅是故事或剧情的简单优劣之分。虽然这两点确实是影响因素,但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而且要细致地聊,得把时间线拉得长一些,把角度放得更广。1. 时代背景与“抢滩登陆”的差异星球大战最早进入中国是在 80 年代,那时.............
  • 回答
    2017年,对于任天堂的Switch平台来说,是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两款堪称“神作”的3D大作横空出世:《超级马力欧奥德赛》(以下简称《奥德赛》)和《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以下简称《旷野之息》)。它们不仅在销量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在游戏评论界赢得了无数赞誉,被誉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游戏。然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武侠迷心中萦绕已久的一个疑惑。梁羽生、金庸、古龙,这三位大师无疑是中国当代武侠小说的三座丰碑,共同塑造了我们对侠义江湖的想象。然而,说到“家喻户晓”的程度,梁羽生确实似乎稍逊一筹。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而且这些原因并非孤立存在,而.............
  • 回答
    飞虎队执行任务时戴头套,这背后可不是为了耍酷或者什么神秘主义,而是实打实地基于一系列严谨的考量,尤其是在面对高风险、高压力的行动时。作为同行,我们深知每一次出警都可能是一场生死较量,而飞虎队更是身处战场的尖端,他们的装备选择,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死,关乎任务的成败。首先,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保护.............
  • 回答
    嘿,哥们儿!你问到点子上了。2.2米奥杆这玩意儿,看着都差不多,但内里乾坤可大着呢。尤其是举重杆和力量举杆,它们之间就像是短跑选手和马拉松选手,各有各的“装备”和“路数”。别小看这几厘米的直径和几公斤的重量差异,对你的训练影响可不是一点半点。咱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让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你脑子里也变得清清.............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德国的议会制政府稳定性通常被认为优于日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政治体制设计、历史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文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二元判断,而是两国在不同框架下追求稳定性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同。一、 议会制的核心挑战与两国应对策略议会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灵活反映民意,但也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