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世民既然能弑兄杀弟,为何不对李渊下手?

回答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这桩往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衍生出不少猜测,其中一个颇为普遍的疑问便是:既然李世民狠下心来对亲兄弟下手,为何却放过了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当时的皇帝李渊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李世民自身的考量以及李渊的处境等多个角度来分析。

一、李世民的“目标”与“底线”:

首先,咱们得明白,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直接竞争对手是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他们的存在,直接威胁到李世民的政治前途和生命安全。

“玄武门之变”发生的背景,是李渊偏袒李建成,对李世民的势力和威望日益警惕,甚至屡次打压。李建成和李元吉更是联手对付李世民,屡屡设下圈套,使得李世民如坐针毡。在这样的局势下,李世民已经没有退路,唯一的选择就是先发制人,扫清障碍。

但是,李渊作为他的父亲,李世民并非没有顾忌。

伦理道德的束缚: 尽管李世民心狠手辣,但他毕竟是李渊的儿子。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父子之情、君臣之义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直接弑父,这不仅在政治上会招致巨大的道德谴责,让他成为千古罪人,在情感上也可能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即便他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也未必敢轻易跨越这条红线。
政治合法性的考量: 李渊是开国皇帝,拥有“受命于天”的合法性。李世民如果弑父篡位,将面临巨大的合法性危机。虽然他可以通过武力控制局势,但这种统治将难以稳固,容易引发国内外的不满和反对。而通过“逼宫退位”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李渊的“面子”,也让自己的登基多了一层“顺应民心”或者“奉父之命”的色彩,虽然这其中的水分不少,但至少在名义上要体面许多。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 李渊虽然失去了实权,但其作为皇帝的身份,依然具有象征意义。李世民通过逼迫李渊退位,可以将李渊变成一个“象征性”的皇帝,甚至将其软禁,利用其名号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如果李渊直接被杀,这种“挟天子”的战略就无法实现了。

二、李渊的实际处境与“退位”的选择:

再者,咱们还得看看李渊当时是个什么状态。

权力早已旁落: 尽管李渊是皇帝,但实际的军政大权,很大程度上已经掌握在李世民手中。李世民是“秦王”,是战功赫赫的军事统帅,他手下的将士忠心耿耿,在平定天下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李渊,在经历过隋末的战乱,以及对李世民的猜忌和对李建成的偏袒,其权威和号召力已经大不如前,甚至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玄武门之变”后的形势: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世民迅速控制了长安的局势,斩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成功地将消息传递给了李渊。此时,李渊身边已经没有了能够与李世民抗衡的力量。他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掌控一切,并且杀死了自己其他儿子(潜在的继承人)的李世民。
“识时务者为俊杰”: 在这样的绝境下,李渊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顺势而为”。他很清楚,继续对抗下去,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并且可能波及到他自己和其他被牵连的皇室成员。退位,至少能保全性命,并且还能保留“太上皇”的尊号,虽然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李渊本就是从战场上过来的,对于权谋和形势的判断,自然有一套。他很可能也看到了李世民虽然手段狠辣,但并没有立即要他的命,这给了他台阶下。

三、李世民的“聪明”之处:

李世民之所以选择“逼宫退位”而不是“弑父”,更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避免背负“弑父”骂名: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弑父,会让他万劫不复,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会是最大的政治污点。而逼宫退位,至少可以让他披上一层“以孝道名义”的伪装,将责任推到“父皇年迈”、“功臣推举”等等,尽管这些理由站不住脚,但至少比直接弑父要好得多。
维护王朝的延续性: 李世民希望的是建立一个稳固的王朝,而不是制造一场血腥的屠杀,从而动摇整个大唐的根基。如果他弑父,很可能会引发其他诸侯王或者地方势力的反叛,认为新皇帝不仁不义,从而趁机作乱。而通过“禅让”的形式,在名义上维持了王朝的延续性,也减少了潜在的反对声音。
为自己留有余地: 即使李世民再强势,杀掉自己的父亲,也总归是“大逆不道”。将李渊“供奉”起来,或者安排其“颐养天年”,至少在形式上保留了父子关系,也为日后可能出现的政治风波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总结来说,李世民之所以不对李渊下手,是因为:

1. 目标明确: 他的主要目标是皇位,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是阻碍他夺取皇位的直接竞争者。
2. 伦理道德与政治合法性的考量: 弑父的代价太高,会让他背负骂名,并且动摇统治的合法性。
3. 李渊的处境: 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已经无力回天,选择退位是明智之举,也保全了性命。
4. 李世民的政治智慧: 他选择了“逼宫退位”这种更符合政治策略和长远利益的方式,既扫清了障碍,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政治风险。

所以,与其说李世民“不敢”对李渊下手,不如说他是“不屑”或者“不必要”对李渊下手,因为通过“逼宫退位”的方式,他能够以更小的代价,达到他想要的目的,并且为自己的千古英名(相对而言)留下了一丝余地。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在关键时刻的权衡利弊和深思熟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事情没到那一步。题主切记,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做出的重大决策,都是经过精心计算的。

杀了李渊可能出现的后果:

1、李世民要背上杀兄弑父的骂名,对外名声受损。

2、皇位合法性大打折扣,完全是篡逆而上的硬交接,不符合权力交接的法定程序。

3、家庭支离破碎,李世民的母亲早年已经去世了,现在自己动手把亲爹给杀了,这等于自毁家门。

不杀李渊的好处:

1、篡权弑父的骂名不存在,玄武门之变顶多算是兄弟之争。兄弟不和,在民间也不少见,社会大众接受度高。

2、李渊活着,可以让其配合完成权力交接手续。李渊在玄武门事变后,先是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下诏说:“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随后李渊正式禅位于李世民,退位称太上皇。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从法理上讲,李世民皇位合法性无懈可击。

3、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只要李渊还在,家庭内部的矛盾就好调和,安抚李建成、李元吉势力就容易得多。虽然自己杀了大哥和三弟,但是老父尚在,多少精神上都能得到慰藉。

当然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李渊虽然活着但是不配合李世民,宁死不退位。那么这个时候李世民就只能“为国家计”了:李世民给了尉迟敬德一个眼神,尉迟敬德心领神会,没过一会儿从皇宫出来,跪拜李世民道:“臣无能,未能保护好皇帝,皇帝被李建成叛军溺死于昆明湖中。”李世民大怒道:“没用的东西,罚你回家反醒半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这桩往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衍生出不少猜测,其中一个颇为普遍的疑问便是:既然李世民狠下心来对亲兄弟下手,为何却放过了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当时的皇帝李渊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李世民自身的.............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敢逼迫李渊下台,并最终成功夺取皇位,虽然在名义上和制度上李渊是皇帝,权力更大,但背后是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博弈和实力对比的结果。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敢不敢”的问题,而是李世民拥有了足以挑战甚至颠覆李渊权力的资本。以下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李世民实际掌握的军事和政治力量 战功赫赫,军心所向:.............
  • 回答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用“变态”来形容绝不为过,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战术家和战略家,更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和感召力的领袖,能够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发挥到极致。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他军事能力的“变态”之处:一、 横扫六合,战功赫赫,未尝一败的辉煌战绩:这是李世民军事能力最直接、最震撼的体现。在他参与的历次.............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唐朝的开创者,千古一帝,为何独独缺了“祖”这个至高无上的庙号?这个问题,历来都是史学界和民间津津乐道,却又不易得出一个绝对定论的。要深究起来,其中的缘由盘根错节,既关乎古代庙号的规制,也渗透着政治现实的考量,更是对这位伟大的帝王功绩的一种含蓄而又深刻的评价。一、庙号规制:非臣下所能轻易冠.............
  • 回答
    李世民未能“等到”李渊驾崩再登上皇位,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等不等”的问题,而是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以及李世民个人雄心和战略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李世民早早地掌握了军政大权,而李渊虽是皇帝,但实际控制力却逐渐旁落,最终的权力交接,与其说是等待,不如说是顺应了时势和李世民的强力推动。为了更清晰.............
  • 回答
    这个问题,历史书上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就像人心一样,很难说最爱的是哪一个。李世民一生中有几位重要的女性,但说到“最爱”,长孙皇后和杨妃无疑是其中最常被提起、也最有分量的两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看看哪一位在他心中的位置更重。长孙皇后:相濡以沫的挚爱,国母的典范首先,必须说长孙皇后。她跟李世.............
  • 回答
    李世民确实有着鲜卑族的血统,这是唐朝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也引申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的朝代,是否存在一些“侵吞”或“削减”汉文化的事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唐朝的文化政策、社会构成以及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白“侵吞”和“削减”这两个词的力度非常大.............
  • 回答
    李世民和朱元璋,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开国皇帝,他们各自率领着自己的班子,在不同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果将他们放在同一个时代,带着各自的班子进行一场“逐鹿天下”的模拟对决,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且极具吸引力的话题。要分析谁能获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比较:一、 战略与军事能力 .............
  • 回答
    关于李世民修改史书,将李建成、李元吉与李渊嫔妃有染之事记载进去,以及宋代史官为何拒不采信,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历史话题。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李世民修改史书,指控李建成、李元吉与李渊嫔妃有染的说法是“污蔑”还是“事实”?目前的主流历史学界普遍认为,李世民在史书中的确.............
  • 回答
    李世民在登基之前,虽然以勇猛善战闻名,但他的政治生涯和具体工作远不止于战场。作为一个身处隋末唐初这个剧烈变革时代、并在政治权力斗争中扮演核心角色的皇子,他的经历是丰富而多维度的。以下是李世民登基前除了打仗之外,所做的一些具体工作,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作为秦王,参与管理和经营封地(秦州)虽然李世民的封.............
  • 回答
    关于李世民是否是“被洗白得最白的帝王”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历史,包括他真实的功绩、他登上皇位的手段、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和史书的记载方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李世民的伟大功绩。 开创“贞观之治”: 这是李世民最显著的成就。他登基后,.............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选择立李治为接班人,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政治博弈和个人考量的过程。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传位给儿子”那么简单,而是牵涉到嫡庶之争、政治平衡、太子能力以及李世民晚年的考量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李世民立李治为接班人的原因:一、嫡长子身份的天然优势: 儒家正统观念的制约: 在中国传统社.............
  • 回答
    李世民和杨坚都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都开创了重要的朝代,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历史走向。然而,要说谁“更厉害”,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就都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比较:一、出身背景与上位过程: 杨坚: .............
  • 回答
    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奠基者之一,他对“打天下”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他是唐朝得以建立和壮大的核心力量。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每个方面都非常详尽: 一、 武力征伐,建立唐朝基业的决定性军事统帅李世民最直接、最显著的贡献就是他在隋末乱世中的军事才能和一系列关键性的军事行动。他不仅仅是战场.............
  • 回答
    李世民登基后避讳“民”字,以及这是否违背了他“济世安民”的初心,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古代帝王政治、文字狱以及统治者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李世民登基后的“避讳”现象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避讳”。在中国古代,君王的名字是不能随意使.............
  • 回答
    关于李世民是否喜欢成仙,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并且史料也提供了不少线索,但要给出一个绝对的“喜欢”或“不喜欢”的定论,会有些复杂。总的来说,我们可以说李世民对“长生不老”和追求“超越凡俗”的观念是有所关注和倾向的,但这种关注更多是受到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并非现代意义上对“成仙”的纯粹热爱.............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发展中“如果”的魅力。李世民和李隆基,两位唐朝盛世的缔造者,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和统治风格。如果李世民能够活得更久一些,他是否会走向李隆基的老路,甚至重蹈覆辙?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和李隆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很大程度上.............
  • 回答
    提到李世民,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雄才大略、开创“贞观之治”的千古一帝。可这位伟大的帝王,身上其实也有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甚至觉得有点“萌”的地方。细细扒拉一下,你会发现,这个天子也有他温情脉脉、甚至有些“接地气”的一面。一、 对妻子的深情和占有欲:长孙皇后是他的“软肋”也是“盔甲”。李世民对长孙.............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李世民要想让李建成“主动”让出储位,难度系数堪比登天。毕竟储君之位是太子与生俱来的权力,涉及到家族传承、政治前途,甚至是性命攸关。要让一个人放弃如此重大的利益,那可得费上好大的周章,而且必须得让对方觉得这是他自己的“最佳选择”。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李世民能不能使出.............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权力斗争中非常残酷的一面,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逻辑。我们不妨一点点来剖析一下,为什么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杀死李建成后,还要将他的头颅砍下来。首先,我们要明白玄武门之变的核心是什么——一场决定皇位继承权的殊死搏斗。李世民和李建成是亲兄弟,但同时也是最直接的政治对手。李建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