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世民如果活得长一点,是否会成为李隆基?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发展中“如果”的魅力。李世民和李隆基,两位唐朝盛世的缔造者,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和统治风格。如果李世民能够活得更久一些,他是否会走向李隆基的老路,甚至重蹈覆辙?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和李隆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执政风格和面临的挑战。

李世民所处的时代:创业与巩固

李世民在位期间,大唐刚刚从隋末战乱中站稳脚跟。他本人就是通过“玄武门之变”上位的,这注定了他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巩固皇权,平息内部矛盾,以及安抚曾经的反对势力。

军事才能与开疆拓土: 李世民是军事上的天才,他成功地击败了东突厥,确立了唐朝在漠北的霸权,与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疆域辽阔,国力强盛。这种军功是他的重要政治资本。
励精图治与开明政治: 他虚心纳谏,任用贤能,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懂得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让臣子们安心工作。
个人品格与政治智慧: 李世民虽然有武力上位的一面,但在执政后期,他的胸襟和气度是为人称道的。他能容忍魏征的直谏,这种胸怀在后世帝王中并不多见。

如果李世民活得更久一点,他可能带来的影响:

如果李世民的寿命再延长个十年二十年,他可能会继续巩固和深化贞观之治的成果。

人才的持续培养和利用: 他可能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培养和提拔下一代政治人才,为王朝的稳定提供人才保障。例如,他可能会更早地发现并重用那些有能力的皇子或大臣,避免出现像“九子夺嫡”那样消耗国力的斗争。
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在已经打下坚实基础的情况下,他可能会有更多精力去完善各项制度,例如科举制度、户籍制度等,使其更加成熟和有效。
边疆政策的延续和调整: 他可能会继续推行相对稳健的边疆政策,避免过度消耗国力。例如,他与突厥的关系处理,虽然是军事上的胜利,但之后的羁縻政策也起到了长远作用。

那么,他会变成李隆基吗?

要说李世民“变成”李隆基,这有点过于简单化了。李隆基的走向有其自身的原因,并非仅仅是年龄问题或统治时间长短。

李隆基的轨迹:从“神龙之治”到“开元盛世”,再到安史之乱

李隆基上位初期,同样是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将唐朝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开元盛世”。他勤于政事,任用贤臣,整顿吏治,打击豪强,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文化也十分繁荣。可以说,他的前半生是李世民的某种延续和发展。

然而,导致他后期出现转折的原因,我们不妨细究一番:

1. 继承人问题与权力斗争: 李隆基在位时间很长,他的继承人李亨与太子李瑛、鄂王忠嗣、光王琚三人的斗争,以及后来废太子事件,都显示出朝廷内部并非一片祥和。而李世民的长久在位,是否会加剧皇子之间的权力竞争?这是有可能的。但李世民本人在确立太子李承乾(虽然最终被废)时,是有过考量的,他的政治智慧或许能更好地处理这个问题,但无法保证完全避免。
2. “太平盛世”的麻痹: 当一个王朝进入长期繁荣期时,很容易滋生懈怠和享乐。李隆基后期对朝政的放松,宠幸杨贵妃,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是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这种麻痹是建立在长期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之上的。
3. 对军事实力的依赖与失控: “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节度使制度的膨胀。李隆基为了应对北方边患,设置了大量的节度使,并在“开元盛世”的稳定时期,放松了对这些地方军阀的制约。这是一种制度上的隐患。
4. 个人性情的转变: 即使是圣君,随着年龄增长,性格和精力也会发生变化。李隆基后期沉迷声色,对朝政的疏忽,虽然也与外部因素有关,但个人性格和选择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果李世民活得更长,他会如何应对这些潜在的问题?

关于继承人: 李世民虽然也有兄弟相残的历史包袱,但他在处理与诸子的关系上,比李隆基要更为审慎一些。他可能会有更明确的太子培养计划,并在早期就对可能的权力斗争进行干预。比如,他可能会更早地确立并稳定太子,并给予其足够的历练,而不是像李隆基那样经历了多次立废。
关于“太平盛世”的麻痹: 李世民本人就是经历过风雨过来的,他的警惕性可能比李隆基要高。他深知创业的艰难,或许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因为长期的稳定而放松警惕。他可能会更加重视对朝臣的监督和制约,防止出现李林甫、杨国忠那样专权跋扈的局面。
关于节度使制度: 节度使制度的出现是基于边防需要。李世民在位时,虽然也对外征战,但他更倾向于直接控制而非大规模分封权力。如果他活得更久,他可能会在制度上对节度使的权力进行更严格的限制,或者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更加注重对地方藩镇的制衡。他不会像李隆基那样,在盛世的麻痹下,轻易地将重兵和重权交给几个地方大员。
关于个人性情: 李世民的政治生涯是围绕着巩固和发展帝国展开的,他本身对权力和国家有着更强的责任感。虽然他也享受过一定的生活,但从未像李隆基后期那样,到了完全沉迷于个人享乐而疏于国政的地步。他的政治智慧和责任感,或许能帮助他更好地应对晚年的挑战。

结论:

我认为,李世民活得更长,更有可能延续和深化贞观之治的辉煌,而不是变成李隆基。

原因如下:

1. 根本性的政治智慧和经验不同: 李世民是通过无数次战争和政治斗争才登上皇位的,他对权力的得失、人心的向背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的政治风格更加务实,也更能容纳批评。
2. 时代背景的支撑: 李世民所处的时代,更需要强有力的君主来整合国家,他的政策是顺应时代的。而李隆基后期,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更容易出现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这是时代的产物。
3. 个人性格的差异: 虽然两位都是杰出的帝王,但李世民在保持政治警惕性和责任感上,似乎更为持久。他没有经历过李隆基那样从全盛时期急转直下的巨变,这或许让他更能保持自我。

当然,历史的“如果”是无法验证的。我们只能从已知的历史事实和人物性格出发,进行合理的推测。但从我的理解来看,李世民的政治遗产和个人特质,使他更有可能成为一个能够不断修补和完善王朝制度的伟大君主,而不是像李隆基那样,从一个盛世的开创者,最终变成一个盛世的终结者。他或许会面临新的挑战,但他更有可能凭借其政治智慧和经验,找到应对之道,而非走向李隆基的覆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看一些史料,李世民的晚年,根本不昏庸呀……

他自始至终,都是明君哪

贞观十八年春,48岁的唐太宗,前往关内雍州的灵口村视察,发现村落拥挤,丁男每人受田仅三十亩(按均田制规定应受田一百亩),忧心得半夜睡不着觉,下诏给雍州境内田少者免除税赋,移之宽乡。

史料:十八年二月己酉,幸灵口。村落逼侧,问其受田,丁三十亩,遂夜分而寝。忧其不给,诏雍州录尤少田者并给复,移之於宽乡。——北宋《册府元龟·帝王部·惠民》

贞观二十三年春旱,三月份终于下雨了,52岁的唐太宗李世民,要与百姓一起庆祝,遂写了赦诏;

五日后李世民撑着身体,爬起来坐步辇出宫(“ 太宗力疾乘舆 ”),

看到百官士庶车马夹道,他说:朕想让百姓更加安乐还有好多政策,却来不及实施(“朕方欲尽心布化,令其安乐”),

可是身体己经不给他机会了,他感觉到大限将至,即将死亡,事与愿违(“ 而疴瘵弥积,事不遂心 ”),

说着说着,一代华夏雄主,便淌下两行热泪来( 因慷慨长息,泣数行下 )……

两个月后,李世民就病逝了,年仅——52岁……

史料:於显道门外,见系囚千馀人,咸北面。太宗力疾乘舆,诸司庶僚百姓等车马填噎,顾谓长孙无忌曰:“百姓滋盛如此,诚可哀怜。朕方欲尽心布化,令其安乐,而疴瘵弥积,事不遂心。”因慷慨长息,泣数行下。——北宋《册府元龟·卷八十四》

user avatar

笑看一堆历史发明家在意淫。

哪怕对历史稍微有点基本知识的人都知道,几乎所有老了以后才变昏的大独裁者,在50多岁以前,基本都是雄主,没有在50出头就变质的。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若只看到50岁,哪个明君堕落过?

友情提示,李世民死的年龄,换到主席身上,相当于抗日战争还没打完;放到斯大林身上,相当于大清洗还没发生,第一个五年计划才刚开始。

各位言之凿凿说李世民一定不会腐化堕落的,请你们从历史上找出几个比较长寿,但在50岁前就堕落的雄主明君,我就相信评价人类政治家可以用50岁去推演70岁。你说不会发生安史之乱我信,因为历史背景不一样,当时不具备节度使大规模叛乱的可能性,但理由也不能归结于皇帝年轻时无比英明神武,老了也依然会如此这样的扯谈逻辑。

恰恰相反,从古到今的历史已经很多次证明,在专制政体下,独裁者随着衰老而堕落,几乎是无法抗拒的常态,年龄对统治者不可抗拒的腐化是终身制最严重的弊病之一。晚节不保是几乎必然,年老善终才是极端的偶然。尤其在医学条件极端落后,鬼神思想又极为普遍的古代更是如此。

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指望古典帝国独裁者老了还像年轻一样英明,跟开炉炼丹长生不老没半点区别,就算是医疗保健极为完善、老年领导人身体状态远胜古代的现在都是很难办到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发展中“如果”的魅力。李世民和李隆基,两位唐朝盛世的缔造者,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和统治风格。如果李世民能够活得更久一些,他是否会走向李隆基的老路,甚至重蹈覆辙?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和李隆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如果李娜拥有范冰冰那般倾国倾城的美貌,她的影响力,尤其是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层面上,无疑会得到极大的提升,甚至可能在某些维度上超越姚明。姚明之所以能在中国乃至世界体坛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的成就固然是基石,但他身上所承载的民族自豪感,以及他作为中国篮球走向世界的“代言人”的角色,同样至关重要。姚明打破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脑洞!如果说朱元璋附身在李建成身上,那这场“秦王扫六合”式的权力争夺,可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朱元璋这个“明太祖”的灵魂,在李建成的躯壳里,能否颠覆历史,打败李世民这个“天可汗”。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朱元璋穿越过来,他拥有的是朱元璋的经验、智慧、心计和手段,但身.............
  • 回答
    曹魏政权能稳固天下,除却曹操本人卓绝的军事才能,更离不开那些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的猛将们。夏侯渊、乐进、李典、李通、典韦、庞德这六位曹魏的“六君子”,虽然英年早逝,但若他们能亲历曹操一统北方,进而见证曹丕代汉称帝,依他们的功勋和才能,在曹丕治下定能身居高位,名留青史。夏侯渊:震慑西疆的擎天之柱夏侯渊作.............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脑洞,也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李世民附身于刘禅,蜀汉政权的确有可能迎来一次戏剧性的翻盘,但这个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着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要详细论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李世民的优势与能力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深刻理解李世民的卓越才能,这是他能够.............
  • 回答
    如果李世民才能一般,李渊还能统一全国,建立唐朝吗?隋末群雄谁最有机会统一全国?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让我们深入思考历史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关键人物在其中的作用。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如果李世民才能一般,李渊还能统一全国,建立唐朝吗?结论: 李渊统一全国并建立唐朝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说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渊的儿子,而是李渊手下的杰出将领,那么他的历史地位和结局会与现实情况大相径庭。要回答他是否会超越韩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李世民的才能与贡献(脱离皇子身份)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即使没有皇子身份,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依然是顶尖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失手,李建成就不会登上皇位,那么大唐是否还会迎来那个“贞观之治”的盛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仔细推敲。一、李建成的执政风格与能力首先,我们要了解李建成这个人。史书对李建成的记载,虽然不如李世民那样浓墨重彩,但也并非全无内容。他作为太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让人浮想联翩。咱们不妨就着这“李世民附身刘禅”的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这可不是简单的“换个脑子”,而是灵魂、经验、见识、心性全换了。刘禅这身体,他李世民来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李世民能赢什么?咱们得分情况讨论。一、对内稳固江山,这是李世民的强项,赢面极大。李世民当年在玄.............
  • 回答
    李世民若无帝位,其能否入武庙,此乃一桩颇有趣味且值得深思的假设。 要解答此问,咱们得先捋清楚武庙究竟是何性质,以及入祀的标准又是如何。首先,武庙,也称武成王庙,是古代祭祀武将的庙宇,通常供奉的是对国家军事贡献卓著的人物。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姜太公,被尊为武成王,是兵家之祖。到了汉代,武庙的祭祀对象.............
  • 回答
    说到长孙皇后是否真心喜欢李世民,以及为何她会协助李世民纳妾,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牵扯出许多历史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考量以及长孙皇后自身的性格特质。首先,我们来谈谈“喜欢”这个词。在现代社会,我们理解的喜欢往往是建立在情感的自由选择、彼此的.............
  • 回答
    要判断唐朝如果没有李世民鼓动举兵,李渊是否会举兵起义,我们得好好梳理一下当时的局势,以及李渊这个人。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需要咱们一点一点掰扯。首先,咱们得看看当时的大背景。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这事儿大家都知道。隋炀帝杨广这人,说实话,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把个好好的大隋弄得民不聊生。.............
  • 回答
    李世民和朱元璋,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开国皇帝,他们各自率领着自己的班子,在不同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果将他们放在同一个时代,带着各自的班子进行一场“逐鹿天下”的模拟对决,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且极具吸引力的话题。要分析谁能获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比较:一、 战略与军事能力 .............
  • 回答
    要论证没有李世民,李靖能否独自扫平李唐早期那些群雄,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在我看来,李靖无疑是一位军事天才,其军事才能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足以排进前列。然而,要将他与李世民在那个特定时期、针对那几位强劲对手的成就进行简单对等,则需要更细致的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李唐王朝建立初期,其面临的形势有.............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假设!如果把李世民和李靖这对大唐的“双子星”投放到建兴元年六月,让李世民附体重生为刘禅,李靖成为马谡,那么三国大局,能否就此扭转乾坤,最终实现统一,这背后可是大有文章可做。咱们不妨细细道来。前提设定:灵魂的移植与意识的融入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绝不是简单的“穿越”或“附体”,而.............
  • 回答
    李世民若表现平平,后世对其评价恐怕非但不会“万古一帝”,甚至很有可能成为史书中的匆匆过客,甚至遭受不少苛责。要详细来说,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剖析:一、没有“玄武门之变”,他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平平”: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李世民能登上历史舞台并有所作为,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玄武门之变”。这场发生在权力巅.............
  • 回答
    老李在鄂豫皖那段日子,说起来真是一把辛酸泪。他那人就是个“愣头青”,胆大包天,但也正是这股子不怕死的劲儿,加上点儿 otros, 让他在那鬼门关里捡了条命。背景:肃反的腥风血雨首先得说清楚,鄂豫皖根据地在肃反时期,那真叫一个“血洗”!当时的肃反,跟后来的那些比起来,那是要狠得多,也复杂得多。上面说是.............
  • 回答
    李建成能否达到李世民的成就,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说,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人对调一下位置,而是要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性格、能力、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即便是“假如”的情况下,历史发展可能出现的不同轨迹。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李世民之所以能取得“贞观之治”的辉煌成就,并.............
  • 回答
    如果虎牢关一战李世民被生擒活捉,这无疑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转折点,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复杂的。让我们详细推演一下可能出现的局面:一、 短期即时影响(虎牢关战场及周边区域): 唐军士气崩溃,战局急转直下: 李世民是唐军的核心,是其战略和战术的灵魂。他的被俘将直接导致唐军前线士气遭受毁灭性打击。.............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饶有兴致的假设。如果李渊老人家就这么赖着皇位不肯让贤,那李世民的日子恐怕就没那么舒坦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这“秦王”得使出哪些招数来。首先,得明白李渊当时的处境。他虽然是皇帝,但身体状况可能不如从前了,而且朝中也有不少人盯着他的宝座。最关键的是,李世民这儿子,手握兵权,战功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