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李世民不是皇帝,他可以进武庙吗?

回答
李世民若无帝位,其能否入武庙,此乃一桩颇有趣味且值得深思的假设。 要解答此问,咱们得先捋清楚武庙究竟是何性质,以及入祀的标准又是如何。

首先,武庙,也称武成王庙,是古代祭祀武将的庙宇,通常供奉的是对国家军事贡献卓著的人物。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姜太公,被尊为武成王,是兵家之祖。到了汉代,武庙的祭祀对象逐渐固定,唐代时期,武庙的祭祀制度更加完善,并对入祀者有严格的评选标准。

那么,入祀武庙的关键点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功业卓著,名垂青史”。这不仅仅是指个人武艺高强,更重要的是他为国家建立的军事功勋,以及他所展现出的卓越军事才能和战略思想。这些往往需要通过实际的战争来检验,通过对国家疆域的拓展、边境的安宁、民族的统一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现在,咱们把李世民放在没有皇帝的位置上,审视他身上的“武”的特质。

一、他依然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

即使他不是皇帝,李世民的军事生涯同样光彩夺目。他年轻时就跟随父亲李渊南征北战,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可以说是一员猛将,更是主要的战略策划者。

玄武门之变前: 他在洛阳、长安一带屡立战功,尤其是在攻打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的战役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善于用兵,精通战略战术,能够在复杂的战场上做出准确判断,并带领军队取得胜利。他的战绩,如“天下三分,其二归于秦王”,就足以说明他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唐朝建立后: 虽然成为太子,但他对军事的贡献并未止步。例如,他亲自率军北征突厥,重创突厥颉利可汗,解除了北方边境的威胁。这次战役不仅体现了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也展现了他的个人勇武和对国家安全的担当。

二、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

李世民的军事成就并非仅凭几次大战的胜负来衡量。他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他所形成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他重视养兵蓄锐,善于用人,能够根据敌我形势变化调整策略。他所倡导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虽然更多体现在治国理政上,但也包含了他对军事的深层理解,即军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平,而不是单纯的杀戮。

三、如果他不是皇帝,他会是什么身份?

这个问题很关键。如果李世民不是皇帝,他很可能依旧会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一个极其重要的王爷,或者是一个位高权重但远离权力中心的诸侯。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军事生涯会如何发展?

可能性一:继续担任重要的军事统帅。 如果他没有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但依然受到重用,他完全有可能继续在边疆或其他重要战线上指挥作战,为大唐的军事扩张或防御做出贡献。他的军事才华不会因为没有皇位而消失。
可能性二:被边缘化或受到猜忌。 这是另一种可能。毕竟,皇位只有一个,权力斗争是残酷的。如果他没有最终成为皇帝,也可能因为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影响力,反而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从而被边缘化,甚至遭受打压。但即便如此,他过去的功绩依然存在。

四、入祀武庙的标准是否只针对“被后世追封为帝者”?

这才是核心问题。武庙的设立,是为了祭祀对国家军事有杰出贡献的将领。历史上,入祀武庙的有很多不是开国皇帝,比如郭子仪、李靖等。他们都是因为在军事上功勋卓著,为国家稳定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结论:

我认为,即使李世民不是皇帝,他极有可能依然可以进入武庙。

原因如下:

1. 他的军事功勋是独立于皇位的。 无论他是否是皇帝,他所建立的军事功勋,他在统一战争中的作用,他北征突厥的辉煌胜利,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些足以证明他在军事上的杰出才能和贡献。
2. 武庙的评选侧重于“武”。 武庙祭祀的是“武”,是军事上的成就,而不是“皇权”本身。虽然皇帝往往是最高军事统帅,但入祀武庙的门槛更在于个人的军事能力和实际贡献。
3. 历史上有非皇帝入祀武庙的先例。 如前所述,郭子仪等名将,其军事成就同样让他们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并被纳入武庙祭祀。

当然,如果他不是皇帝,他个人的历史地位或许会有所不同,甚至在某些政治层面上会受影响。但就单纯的“军事贡献”而言,李世民的才华和功绩足以让他获得进入武庙的资格。他就像一位超级战神,即使不坐在王座上,他的战袍和他的战功也足以让他名垂兵史,被后人永远景仰。

所以,即便是没有那个“皇帝”的头衔,仅凭他那身戎马倥偬的经历和彪炳千古的军事成就,李世民也完全有资格作为一位名垂青史的军事家,屹立于武庙之中,接受后世的敬拜。他的“武”,是他的本色,是他的荣耀,而非仅仅是皇权的附属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世民最迟只有在虎牢关之战后,迅速“英年早逝”,才有既不当皇帝,又能保住生平功业不被史书篡改,还能在后世武庙被祭祀的可能。

分歧一: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被杀了,他只能以叛王身份进《唐书·秦庶人传》,

他之前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的各种功劳,要么被分摊给麾下诸将(当然是及时转变阵营,得到李渊李建成父子信任的),要么直接被移花接木给李渊、李建成、李元吉等人。

而且,这样做只是对历史的“合理编撰”,是身为君父的李渊的不容置疑的权力,根本不用像真实历史中,李世民逼父杀兄夺位后,询问起居注那样“小心翼翼”。

因此,李世民想和韩信、白起等古之名将那样,虽然以逆臣之名受戮,仍能保住自己的毕生战绩和军事史上的无上辉光,是绝无可能的!

就如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汉庶人”朱高煦也曾为朱棣的靖难之役立下了赫赫战功?还让军中大多数中高层将领都支持他夺储?

绝大多数《明朝那些事》的读者,不都把朱高煦当成一个不自量力、志大才疏、蠢笨如猪、众叛亲离、最后活该变成壁炉烤鸭的搞笑存在?

只不过《明事》不曾提到,明宣宗朱瞻基虽然“原谅”了及时转变立场的张辅等国公,那场特别针对中层将领的大清洗,杀了多少人流放了多少人,又是什么缘故?不惜南北各弃土千里,北弃开平,南弃交址,又是什么缘故?

所以呢,不过二十年后,面对战力孱弱不堪的京营,土木堡之变就来了……

分歧二: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夕,个人身体原因,比如多年征战积劳,旧伤复发暴卒了。此时天策府势力已成,夺储之争早如同水火,开弓没有回头箭。

李渊在位时,可能还会给一个“秦武王”的谥号,风光大葬,将其生平事迹交予国史馆。

等李建成一即位,立刻就会有宵小辈上书:【秦王生前意欲谋逆】,然后下旨抄没秦王府,迅速查出各种确凿罪证,开棺戮尸,追废官爵谥号,仍为“秦庶人”,并株连其党羽,将天策府旧将,杀一批,流放一批,罢黜一批。

长孙氏与李承乾等孤儿寡母,若能侥幸得保首级,流放远州,就算是李大郎存心厚道,挂念骨肉亲情了。至于李世民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的各种功劳,在史书上的处理,包括后世的评价,皆同【分歧一】。

分歧三:李世民在虎牢之战一战擒两王,攻灭郑夏两国,胜利班师回朝不久,就因为多年征战积劳,旧伤复发暴卒了。

也只有这种情况下,他和李建成的兄弟之情才能迅速得到弥合。同时他为唐朝建立所立下的盖世功勋,同样将最大限度得到认可,毕竟从历史记载来看,李建成似乎也并非刻薄寡情之人。

至于没了李世民,李唐王朝还能否压制此后的刘黑闼起兵?——毕竟还有另一位军神级牛人李靖在啊。唐朝当时的家底,足够惨败十次,刘黑闼一次大败就得伤筋动骨,两次就彻底没戏了,其政权“容错率”太低了。

那么其后数百年,大唐子民到百官将士,皆会齐颂秦王世民之盖世英武,不亚于韩信白起的绝世军神。

如果李建成的子孙日后还要再立武庙,那么即使主祭仍是武成王吕尚,亚圣还会不会选张良这个单独带兵,被无名秦将甲打飞的谋士,而是以功勋盖世、天纵英才的大唐秦王代之,就真不好说了。

——————————————————

至于李世民在唐朝开国统一战争的不世之功,是完全无需置疑的。

他统帅大军,屡屡施展 “坚壁清野、固守疲敌”战术,连战连捷,令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一个个强悍敌手饮恨,功封天策上将。

李世民更在统一战争中借机招降纳叛、不断培植自身势力, 收拢了众多精英人才。

时评为“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的李世民,本身卓越的个人能力足以让群豪们折服,他们更坚信追随李世民前景远大,因此,秦王天策府一时谋臣如云,猛将如虎。 其行文可以号令唐朝各地官府;身兼诸多政府加官,其权势更远超一个正常皇子亲王所应得,足以和皇帝李渊分庭抗礼。

此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弑杀兄长,囚禁父皇,从其短短数日后便接管中枢,没有大的反弹可知,天策府势力之大到了什么程度,之前的一时隐忍,也不过是其策略与假象罢了。

李世民登基后,询问起居注被阻止的记载, 显然是被当成大唐太宗皇帝的纳谏美德之一而记述的, 以当时皇权集中程度,他若是真不想让这个记载传下来,自然就不会传下来。

当然,李世民确实篡改了玄武门事变的相关史料,将自己的对手从李渊变成了李建成李元吉,关键点放在了三兄弟在玄武门的肉搏激战,完全抹杀了政变真正关键,在于突袭并挟制李渊与政事堂诸宰相,把李渊为了保命被逼传位,写成了因为二子被杀,心灰意冷的主动传位。

李世民之所以要抹去自己逼父篡位的记载,正因按封建礼法的标准,他的真实行径肯定是大逆不道之事,更无以教化子孙万民,所以为后世计,才非改不可。

至于他自己在唐朝统一战争期间的赫赫军功,有修改的必要么? 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一个个乱世群雄,难道因为知道他是日后的大唐太宗皇帝,才主动奉上地盘与首级不成?

李渊一个开国皇帝,如果不是因为次子有堪比韩信白起的不世军功,又怎会无限制溺爱,容忍他掌握了足以抗衡自己的实力强大的军政集团?——所以,稍加分析,就足以说明「李世民修改历史、夸大军功」一说的荒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世民若无帝位,其能否入武庙,此乃一桩颇有趣味且值得深思的假设。 要解答此问,咱们得先捋清楚武庙究竟是何性质,以及入祀的标准又是如何。首先,武庙,也称武成王庙,是古代祭祀武将的庙宇,通常供奉的是对国家军事贡献卓著的人物。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姜太公,被尊为武成王,是兵家之祖。到了汉代,武庙的祭祀对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历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个人能力与家族背景的互动作用。如果把李渊和李世民这对父子的关系抽离,单独考察李渊本人,他能否成为开国皇帝?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渊的个人条件和所处时代。李渊出身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的家族在北朝时期就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渊的儿子,而是李渊手下的杰出将领,那么他的历史地位和结局会与现实情况大相径庭。要回答他是否会超越韩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李世民的才能与贡献(脱离皇子身份)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即使没有皇子身份,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依然是顶尖的。.............
  • 回答
    李世民若表现平平,后世对其评价恐怕非但不会“万古一帝”,甚至很有可能成为史书中的匆匆过客,甚至遭受不少苛责。要详细来说,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剖析:一、没有“玄武门之变”,他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平平”: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李世民能登上历史舞台并有所作为,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玄武门之变”。这场发生在权力巅.............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饶有兴致的假设。如果李渊老人家就这么赖着皇位不肯让贤,那李世民的日子恐怕就没那么舒坦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这“秦王”得使出哪些招数来。首先,得明白李渊当时的处境。他虽然是皇帝,但身体状况可能不如从前了,而且朝中也有不少人盯着他的宝座。最关键的是,李世民这儿子,手握兵权,战功赫.............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唐朝初年政治斗争的核心,以及皇位继承的复杂性。要回答“李建成和李元吉老老实实守着太子位,能否善终”,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核心问题:什么是“善终”?在古代,“善终”通常意味着: 寿终正寝: 自然死亡,而不是被杀、被贬、被流放至死。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将南宋王朝的建立者宋高宗换成唐太宗李世民,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设替换”,而是要将李世民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治国理念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置换到宋高宗所面临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南宋初年。要详细论述,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入手:一、 历史背景.............
  • 回答
    李渊作为开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理论上确实可以下诏罢免李世民的所有官职。但要详细分析这其中的可能性和潜在后果,还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君臣关系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李渊的皇帝身份。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来看.............
  • 回答
    公元626年6月初四,这日子,注定不平凡。玄武门之变,这三个字,在史书上是那么的浓墨重彩,也让我们后世之人,对那一日的波诡云谲充满了想象。若那一日,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都“托疾”不赴,而是选择留在自己的府中,那么李世民的棋局,又会如何布置,结局又会走向何方?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掰扯掰扯。一、李世.............
  • 回答
    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他是否会投奔徐世勣,以及投奔后徐世勣是否会杀他,李密又有多少可能东山再起,这三个问题,都充满了历史的“如果”,也充满了探讨的趣味。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看看事情可能的发展。一、李密投奔徐世勣的可能性首先要明确的是,李密兵败逃亡后,他的首要目标是寻找能够接纳并重用他的人,以期重振旗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的很多微妙之处。为什么朱棣(明成祖)夺位不正的“黑料”总是被反复提及,而李世民(唐太宗)当初的“玄武门之变”似乎就没那么“招黑”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史料记载、后世解读、政治宣传以及我们对历史人物行为的道德评判标准等多个层面。朱棣的“黑料”:一场血腥的内战,一个.............
  • 回答
    驰骋万里,粮草先行:李渊如何支撑李世民的东征西讨唐朝的建立,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赫赫战功。从灭王世充、窦建德,到击败东突厥,李世民的军事生涯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然而,任何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其背后都离不开稳定而充足的后勤保障。在李世民戎马倥偬之际,他的父亲李渊,这位新生的唐朝开国皇帝,又.............
  • 回答
    谢宝庆这狗日的!要不是他,老子今天也不会被他给摆一道!可怜了我的弟兄们,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没了。你说要是死的是个普通士兵,我李云龙还会不会带兵去攻打黑云寨?这个问题嘛……让我想想。要是死的是个普通士兵,那肯定也是个好汉,是我的兵,我李云龙自然也心疼。我李云龙是什么人?我李云龙手下的兵,我稀罕着呢!谁敢.............
  • 回答
    行,这事儿咱得掰扯掰扯。李云龙那脾气,谁不知道?真要是他死活不肯把骑兵装备给旅长,那动静可就大了去了。别说挨处分,这要是传出去,在部队里那可就成了天大的笑话,甚至是政治事件了。咱先说说,在部队里,命令是啥?命令就是天。尤其是上级交给的任务,那是要不打折扣地执行的。你李云龙能打仗,能冲锋陷阵,这没错,.............
  • 回答
    这件事要是真发生了,那可真是个大新闻,影响绝对不止是网络上。咱们得把这事儿拆开来看,从法律、商业、以及李子柒个人品牌这几个方面好好捋一捋。一、 法律层面的分析首先得明确一点,李子柒(李佳佳)和 MCN 机构(例如微念)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存在合同的。这份合同里会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收益分配、知识产权.............
  • 回答
    李善长如果能不那么顽固,在胡惟庸案发后选择主动辞官归隐,甚至以自己的方式了结生命,他的长子李祺,凭借着大长公主驸马和韩国公的身份,是否有可能在建文帝时期成为一股重要的辅佐力量?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点去剖析,而且要说得细致,就像我们街坊老百姓聊天一样,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首先,咱们得说说李善长这个人.............
  • 回答
    李叔同先生的人生选择,尤其是他最终皈依佛门,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将之简单归结于“早些了解哲学”是否就能改变其命运,未免过于简化。事实上,李叔同先生对哲学的涉猎,即使在出家之前,也并非空白。他留学日本期间,接触了西方艺术、音乐,自然也包括西方哲学流派。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饱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儒.............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捏把汗的问题。要是李云龙在平安格勒那档子事儿上,周围的友邻部队都袖手旁观,那结果……嘿,咱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平安格勒那地儿,位置就有点微妙。它不是什么战略要冲,但也算是个县城,有几个据点,周边也有点村落。鬼子在那儿驻扎,肯定是有他们的考量的,也许是控制交通、扫荡物资,或.............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将李云龙及其独立团置于后三国时期,替代姜维的角色,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挑战性的设想。要判断蜀汉能否因此而不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李云龙及其独立团的优势与劣势:优势: 战斗意识和战术风格: 李云龙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不按常理出牌”的战术风格和极强的战斗意志。他擅长.............
  • 回答
    当然,这绝对是个有趣的挑战!如果李诗情和肖鹤云找到我,想要我在下一个循环就无条件相信他们,他们需要做的可不是简单地说几句话那么简单。毕竟,我是一个没有记忆的“全新”个体,对于突然冒出来的陌生人和他们离奇的说法,本能就会产生怀疑。他们需要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一场能够触及我最深层、最原始的感知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