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世民长期对外作战,李渊是如何保证粮草供应不断的?

回答
驰骋万里,粮草先行:李渊如何支撑李世民的东征西讨

唐朝的建立,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赫赫战功。从灭王世充、窦建德,到击败东突厥,李世民的军事生涯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然而,任何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其背后都离不开稳定而充足的后勤保障。在李世民戎马倥偬之际,他的父亲李渊,这位新生的唐朝开国皇帝,又是如何巧妙地为远征的儿子们,特别是李世民,源源不断地提供粮草的呢?这绝非易事,而是李渊深谙治国之道,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的结果。

一、 稳固后方,整合资源:稳定局面的基石

首先,李渊深知,要支撑对外作战,后方必须稳固,才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资源。唐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各地尚未完全统一,地方势力仍然盘根错节。因此,李渊的首要任务是安抚和整合国内。

安抚地方,稳定统治: 李渊在平定天下过程中,对待旧隋朝官员和贵族,多采取了安抚拉拢的政策,而非一味清洗。这使得许多地方势力能够融入新的唐朝统治体系,保证了地方政权的稳定。稳定意味着税赋能够相对顺畅地征收,为国家提供了基础的财政和物质来源。
确立典章制度: 尽管时间紧迫,李渊还是着手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制度,如官僚体系、法律条文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尽管尚不完善,却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奠定了基础,包括物资的调配和运输。
恢复生产,减轻民负: 战争过后,国家首先需要恢复生产。李渊认识到人民是国家最根本的财富,也是粮草生产的直接来源。他采取了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赋税,鼓励农桑,以便让百姓有能力生产更多的粮食。虽然与后来的“贞观之治”尚有差距,但这种恢复生产的努力,为粮草供应打下了基础。

二、 制度保障,强化调配:高效运转的齿轮

有了稳定的后方,李渊还需要一个能够高效运转的体系来调度这些资源。

建立粮草储备机制: 对于大规模对外作战,临时筹措粮草是不可行的。李渊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会提前规划,在各个战略要地设置粮仓,并督促地方官员进行储备。这些粮仓的建立和管理,是保证军队在远方也能获得补给的关键。
发展和利用漕运: 大唐立国之处,黄河、渭水等水系是主要的交通动脉。李渊非常重视水运的发展,他会组织人力物力疏浚河道,修缮码头,并利用漕运将粮草从富庶的关中地区、江南地区等地运往北方前线。水运相比陆运,运输量更大,成本也更低,是解决大规模粮草供应的有效途径。
驿站系统的支持: 陆路运输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些水路无法直达的地区。李渊沿袭了隋朝的驿站制度,并加以完善。驿站不仅提供信息传递,也为粮草运输车队提供歇息、补给和换马的服务,大大提高了陆路运输的效率和速度。

三、 经济策略,多元供给:应对复杂需求的智慧

李渊在经济方面也展现出了非凡的策略,以确保粮草供应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

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除了直接征收,李渊也鼓励民间种植,并提供技术指导和物资支持。例如,他会鼓励各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以增加粮食的总产量。
发挥关中、江南的优势: 关中地区是唐朝的根基,虽然耕地有限,但其战略位置重要,且有军粮储备。而江南地区,在李渊统治期间,随着战乱的平息,经济逐渐恢复,特别是粮食产量很高。李渊会积极调动江南的富余粮草,通过漕运输送到北方前线,形成南北互济的粮草供应网络。
利用商业和贸易: 尽管战争时期,商业受到一定影响,但李渊并未完全忽视商业的作用。他会鼓励一些合规的商业活动,并通过市场来调节和补充国家储备的粮草。同时,对于一些紧缺的物资,国家也可能通过贸易的方式进行补充。

四、 帝王之心,知人善用:关键人物的支撑

最后,不能忽视的是李渊作为一位皇帝的领导能力。

信任和授权: 李渊能够让李世民等将领在前线放手施展,同时,他也信任并授权给负责后勤的官员。他会在大的方向上把握,但具体到粮草的筹措、运输和管理,他会交给专业的官员去执行。
奖惩分明: 对于在粮草供应中表现出色、功劳显著的官员,李渊会予以嘉奖。反之,对于那些玩忽职守、贪污腐败,导致粮草供应出现问题的,则会严惩不贷。这种奖惩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励后勤官员,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李渊之所以能够长期支撑李世民的对外作战,绝非偶然。这是他在国家初建时期,通过稳固后方、建立制度、发展经济以及发挥个人领导才能,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深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通过一系列周密而有效的措施,为唐朝初期的辉煌军事成就,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其中,既有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也有具体执行中的细节把控,共同谱写了一曲粮草保障的壮丽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浅水原之战到洛阳虎牢之战的普遍后勤状况:

《册府元龟》卷一一七《帝王部•亲征二》:

朕缅怀前载,抚躬内省,昔受钺专征,提戈拨乱,师有经年之举,食无盈月之储;至於赏罚之信,尚非自决。然犹所向风靡,前无横阵,荡氛雾於五岳,翦虎狼於九野,定海内,拯苍生。

同书卷一九《帝王部•功业》:

於时大乱之後,未有仓储,自河以东人情骚扰,各入城壁,莫有固志。军资粮食徵税无所出,帝乃出教示其祸福,令之所及,争来归款,自近至远,投附日多,然後渐收其粮以济军事。诸将咸悦,遂养兵秣马与贼相持。
五月,有自贼中来者云:“建德伺官军刍尽,必牧马於河北,因袭武牢。”
初,关中霖雨,至是大水,运粮阻绝,士卒疲於征役,甲仗不能坚利,而突厥大逼,举朝危惧。高祖独恃帝,委以捍御,既而器械不足以当敌,城池不足以据守,帝颇患之,诸将忧见於色。

《新唐书》卷二〇六《外戚传•独孤怀恩传》:

是时,虞乡南山多宿盗,而刘武周使宋金刚略澮州,帝发关中军属秦王,屯柏壁。由是怀恩与麾下元君宝、解令荣静谋引王行本军与武周连和,割河东以啖之,引群贼取永丰仓,绝秦王饷道,长驱三辅。

为何洛阳虎牢之战只是“刍尽”而没有粮绝?只可能多亏李世民占领了当地粮仓并获取了当地豪强的支持:

太宗遣行军总管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王君廓自洛口断贼粮道。又遣黄君汉夜从孝水河中下舟师袭回洛城,克之。黄河已南,莫不响应,城堡相次来降。……荥、汴、洧、豫九州相继来降。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

戊午,收阴世师、骨仪、崔毗伽、李仁政等,并命陇西公斩于朱雀街道,以不従义而又愎焉。

《旧唐书》卷六七《李靖传》:

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

事实就是老李觉得李靖是壮士,李二坚决反对杀李靖,老李最终听从李二的建议。李大只是老李的工具人,一言不发只会喊人挥刀,别再脑补李大救李靖了。

题主问的本来就是怎么供应粮草,根本没提“后勤”这个词,也不知道某人杠个啥。

反正是一家人,这么干也无伤大雅。

后勤稳定到“师有经年之举,食无盈月之储”、“军资粮食徵税无所出”、“运粮阻绝”、“官军刍尽”、“甲仗不能坚利”、“器械不足以当敌,城池不足以据守,帝颇患之,诸将忧见於色”、“引群贼取永丰仓,绝秦王饷道”?都什么时代了,想骂老李不用拐着弯的。

《旧唐书》卷五七《刘文静传》:

会薛举寇泾州,命太宗讨之,以文静为元帅府长史。遇太宗不豫,委于文静及司马殷开山,诫之曰:"举粮少兵疲,悬军深入,意在决战,不利持久,即欲挑战,慎无与决。待吾差,当为君等取之。"文静用开山计,出军争利,王师败绩。文静奔还京师,坐除名。

同书卷五八《刘弘基传》:

又从太宗讨薛举。时太宗以疾顿于高墌城,弘基、刘文静等与举接战于浅水原,王师不利,八总管咸败;唯弘基一军尽力苦斗,矢尽,为举所获。

同书同卷《殷峤传》:

从击薛举,为元帅府司马。时太宗有疾,委军于刘文静,诫之曰:"贼众远来,利在急战,难与争锋。且宜持久,待粮尽,然后可图。"峤退谓文静曰:"王体不安,虑公不济,故发此言。宜因机破贼,何乃以勍敌遗王也!"久之,言于文静曰:"王不豫,恐贼轻我,请耀武以威之。"遂陈兵于折墌,为举所乘,军乃大败。

不知道李二到底指挥了个什么。

至于“恃众而不设备”、“食少兵疲”啥的,无法判断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樊哙觉得自己靠十万可以在匈奴横行,他用十万打匈奴几十万也可以是“恃众”,心里觉得够多就行了。

《旧唐书》卷五五《薛举传》:

薛举,河东汾阴人也。其父汪,徙居金城。举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家产巨万,交结豪猾,雄于边朔。初,为金城府校尉。大业末,陇西群盗蜂起,百姓饥馁,金城令郝瑗,募得数千人,使举讨捕。授甲于郡中,吏人咸集,置酒以飨士。举与其子仁杲及同谋者十三人,于座中劫瑗,矫称收捕反者,因发兵囚郡县官,开仓以赈贫乏。自称西秦霸王,建元为秦兴,封仁杲为齐公,少子仁越为晋公。有宗罗睺者,先聚党为群盗,至是帅众会之,封为义兴公,余皆以次封拜。掠官收马,招集群盗,兵锋甚锐,所至皆下。隋将皇甫绾屯兵一万在枹罕,举选精锐二千人袭之,与绾军遇于赤岸,陈兵未战,俄而风雨暴至。初,风逆举阵,而绾不击之;忽返风,正逆绾阵,气色昏昧,军中扰乱。举策马先登,众军从之,隋军大溃,遂陷枹罕。时羌首钟利俗拥兵二万在岷山界,尽以众降举,兵遂大振。进仁杲为齐王,授东道行军元帅;仁越为晋王,兼河州刺史;罗睺为义兴王,以副仁杲。总兵略地,又克鄯、廓二州,数日间,尽有陇西之地,众至十三万。   
十三年秋七月,举僣号于兰州,以妻鞠氏为皇后,母为皇太后,起坟茔,置陵邑,立庙于城南。其月,举陈兵数万,出拜墓,礼毕大会。仁杲进兵围秦州。仁越兵趋剑口,至河池郡,太守萧瑀拒退之。举命其将常仲兴渡河击李轨,与轨将李赟大战于昌松,仲兴败绩,全军陷于轨。及仁杲克秦州,举自兰州迁都之。遣仁杲引军寇扶风郡,汧源贼帅唐弼率众拒之,兵不得进。初,弼起扶风,立陇西李弘芝为天子,有徒十万。举遣使招弼,弼杀弘芝,引军从举。仁杲因弼弛备,袭破之,并有其众,弼以数百骑遁免。举势益张,军号三十万,将图京师。会义兵定关中,遂留攻扶风。太宗帅师讨败之,斩首数千级,追奔至陇坻而还。举又惧太宗逾陇追之,乃问其众曰:"古来天子有降事否?"伪黄门侍郎褚亮曰:"昔越帝赵佗卒归汉祖,蜀主刘禅亦仕晋朝,近代萧琮,至今犹贵。转祸为福,自古有之。"其卫尉卿郝瑗趋而进曰:"皇帝失问。褚亮之言,又何悖也!昔汉祖屡经败绩,蜀先主亟亡妻子,战之利害,何代无之?安得一战不捷,而为亡国之计也!"举亦悔之,答曰:"聊发此问,试君等耳。"乃厚赏瑗,引为谋主。瑗又劝举连结梁师都,共为声势,厚赂突厥,饵其戎马,合从并力,进逼京师。举从其言,与突厥莫贺咄设谋取京师。莫贺咄设许以兵随之,期有日矣。会都水监宇文歆使于突厥,歆说莫贺咄设,止其出兵,故举谋不行。

麻烦看看上下文好吧,别剪裁史料。钟利俗也好,李弘芝和唐弼也好,没有办法证明他们这些军队一定参加了浅水原之战,只有估算西秦总兵力的时候可以参考下。

首先,刘感这句话,《册府元龟》记为“十万”。其次,这种鼓舞士气的话,当成实际数字用显然不合适。再次,就算刘感说的是真的,那也不是二十万。最后,唐朝统一后“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也才“积兵士十六万”(一说二十六万),就武德元年这“京邑初平,物情未附,鼠窃狗盗,犹为国忧。盩厔司竹,余氛未殄;蓝田、谷口,群盗实多。朝夕伺间,极为国害。虽京城之内,每夜贼发”(还是平薛举之后)的情况,老李把自己卖了都不能爆兵二十万。翁俊雄《唐代政区与人口》:

从武德元年(618)到贞观十三年(639),搞了约二十年的恢复,关内道(贞观时期才分天下为十道,我这里是用这些“道”来指代相关地区)人口才四十万户(约二百万口),虽说武德时期长时间进行战争,恢复较慢;但贞观时期的人口恢复是很快的。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

总之,武德元年的关内道人口远远不及二百万。此外,当时的关内道并不完全属于唐朝,比如梁师都、刘季真等。河东道主要防备东突厥和刘武周,剑南道忙于镇压蛮獠、羌人和进取山南道,不能支援多少人。这还刚损失数万士兵,怎么可能爆兵二十万?无论军队数量有没有二十万,这都不是增援。所谓“增援”,是“增加人力、物力来支援”。第一次浅水原之战,李二把指挥权交予刘文静,战败后回了长安,所以说第二次浅水原之战是“又为元帅以击仁杲”。是不是只有主帅自己募兵才叫后方没支援?

《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上》:

九月,薛举死,其子仁杲嗣立。太宗又为元帅以击仁杲,相持于折墌城,深沟高垒者六十余日。贼众十余万,兵锋甚锐,数来挑战,太宗按甲以挫之。贼粮尽,其将牟君才、梁胡郎来降。太宗谓诸将军曰:"彼气衰矣,吾当取之。"遣将军庞玉先阵于浅水原南以诱之,贼将宗罗睺并军来拒,玉军几败。

我是没看出庞玉算什么神将,庞玉不来,李二换个人诱敌也不是不可以。

原来杀几个降将和谋反的就叫“亲自上阵指挥”了,感觉有点刺激。

《新唐书》卷一一《刘武周传》:

武周攻李仲文于浩州,不胜。遣将黄子英护饟道,骠骑大将军张德政袭斩之,虏其众,武周部将稍离。

《资治通鉴》卷一八八《唐纪四》:

金刚轻骑走,世民追之数十里,至张难堡。浩州行军总管樊伯通、张德政据堡自守,世民免胄示之,堡中喜噪且泣。左右告以王不食,献浊酒、脱粟饭。

很遗憾,不能确定张德政是否为老李派来的增援。

《旧唐书》卷五五《刘武周传》:

武周授金刚西南道大行台,令率兵二万人侵并州,军黄虵镇。又引突厥之众,兵锋甚盛,袭破榆次县,进陷介州。高祖遣太常少卿李仲文率众讨之,为贼所执,一军全没。仲文后得逃还。
武周复攻李仲文于浩州,频战皆败,又馈运不属,贼众大馁,于是金刚遂遁。

同书卷五七《裴寂传》:

武德二年,刘武周将黄子英、宋金刚频寇太原,行军总管姜宝谊、李仲文相次陷没,高祖患之。

很明显,李仲文出征在李世民之前,这哪里是增援?

李孝基等人跟李二没有明确统属关系,攻不下夏县却全军覆没,独孤怀恩更是“与麾下元君宝、解令荣静谋引王行本军与武周连和,割河东以啖之,引群贼取永丰仓,绝秦王饷道,长驱三辅”。这种负面作用的“增援”就别提了。当然,可以试着学习某粉吹李孝基牵制宋金刚主力,尽管宋金刚只用寻相和尉迟敬德就把他们全歼了。

《秦怀道墓志》还是不要乱用:

唐初名将秦琼之子秦怀道的墓志铭可信吗? - 「已注销」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053

唐初名将秦琼之子秦怀道的墓志铭可信吗? - 秋菊落英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053

唐初名将秦琼之子秦怀道的墓志铭可信吗? - 海东侯孔方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053

不得不说,你是个很有创意的史料裁缝。《资治通鉴》卷一八八《唐纪四》:

(四年二月,)世民使宇文士及奏请进围东都,上谓士及曰:“归语尔王:今取洛阳,止欲息兵。克城之日,乘舆法物,图籍器械,非私家所须者,委汝收之。其馀子女玉帛,并以分赐将士。”
秦王世民围洛阳宫城,城中守御甚严,大砲飞石重五十斤,掷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车辐,镞如巨斧,射五百步。世民四面攻之,昼夜不息,旬馀不克。城中欲翻城者凡十三辈,皆不果发而死。唐将士皆疲弊思归,总管刘弘基等请班师。世民曰:“今大举而来,当一劳永逸。东方诸州已望风款服,唯洛阳孤城,势不能久,功在垂成,奈何弃之而去!”乃下令军中曰:“洛阳未破,师必不还,敢言班师者斩!”众乃不敢复言。上闻之,亦密敕世民使还,世民表称洛阳必可克,又遣参谋军事封德彝入朝面论形势。德彝言于上曰:“世充得地虽多,率皆羁属,号令所行,唯洛阳一城而已,智尽力穷,克在朝夕。今若旋师,贼势复振,更相连接,后必难图!”上乃从之。世民遣世充书,谕以祸福;世充不报。

不看加粗的这几句,还真以为老李是超级好队友。老李的增援是李二费尽苦心争取来的,不过这确实是老李增援得较好的一次。

《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上》:

其所署筠州总管杨庆遣使请降,(太宗)遣李世勣率师出轘辕道安抚其众。

同书卷六七《李勣传》:

武德二年,密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朝。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并据之,未有所属,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即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吾所耻也。今宜具录州县名数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其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诏授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寻加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赐姓李氏,赐良田五十顷,甲第一区。封其父盖为济阴王,盖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陵州刺史。令勣总统河南、山东之兵以拒王世充。及李密反叛伏诛,高祖以勣旧经事密,遣使报其反状。勣表请收葬,诏许之。勣服衰绖,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而散,朝野义之。而窦建德擒化及于魏县,复进军攻勣,力屈降之。建德收其父,从军为质,令勣复守黎阳。三年,自拔归京师。四年,从太宗伐王世充于东都,累战大捷。又东略地至武牢,伪郑州司兵沈悦请翻武牢,勣夜潜兵应接,克之。擒其伪刺史荆王行本。又从太宗平窦建德,降王世充,振旅而还。论功行赏,太宗为上将,勣为下将,与太宗俱服金甲,乘戎辂,告捷于太庙。

李勣是哪门子增援,同步派来给李二当下手的增援?

罗艺的作用就是在李二牵制住刘黑闼主力时歼灭其偏师,消耗其有生力量,并收复部分失地而后南下与李世民会合,形成对刘黑闼的包围。唐军之所以取胜靠的李二的战略,而不是罗艺,罗艺真有这能耐就该和李神通一起揍死刘黑闼。

最后说一句,感觉某些人跟那啥似的,看到增援点兵就兴奋。出征时的军队数量是根据战前预算决定的,需要增兵的情况有两种:第一,损失太大。第二,希望扩大战果。总之就是兵不够用,而李二显然是第二种情况。朝廷战前预算出误差了,将领出征后为了扩大战果报告增兵,有什么问题?


《旧唐书》卷五四《窦建德传》:

自起军至灭,凡六岁,河北悉平。

不知道怎么就起兵十年了,不至于当个山贼都算起兵吧?

罗艺跟窦建德打仗,胜仗全是抱薛氏兄弟大腿,自己一出手就中伏,一直被动迎击,明明城池坚固、兵精粮足,还要找高开道求救……这可能就是“吊打”吧?

如果李世民才能一般,李渊还能统一全国,建立唐朝吗?隋末群雄谁最有机会统一全国? - 永远滴神李药师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460

抱歉,没搞懂因为窦建德<袁绍,所以窦建德<李渊是什么逻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