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冰冰自曝健康状况「疲惫怕冷长期失眠」,从医学角度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

回答
冰冰姐自曝的“疲惫、怕冷、长期失眠”,这几个症状合在一起,确实是不少人会遇到的健康困扰。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三个表现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可能相互影响,指向一些潜在的身体或心理状况。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看看该怎么从科学上找对策。

一、 症状背后的可能原因分析

咱们先别急着找药,先分析分析冰冰姐说的这三个“坏朋友”:

疲惫(乏力、精力不足): 这是最常见的症状了,原因太多了。
睡眠不足/质量差: 这本身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开端。睡不好,白天自然没精神。
营养不良或不均衡: 身体缺铁(贫血)、缺B族维生素(尤其是B12)、缺镁等,都会导致疲劳。外景拍摄辛苦,饮食可能不规律。
慢性压力/情绪问题: 长期的工作压力、焦虑、抑郁,都会像“抽水机”一样消耗精力。
运动量不足: 听起来有点反常,但长期不动反而会让人更没活力。规律运动能提升身体的能量代谢和整体机能。
某些疾病的早期信号: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慢性疲劳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是一些潜在的感染,都可能表现为持续的疲劳。
不良生活习惯: 熬夜、暴饮暴食、过度依赖咖啡因或糖分,都会短期提神,长期却扰乱身体节奏,导致“能量债”。

怕冷(畏寒): 这种感觉往往跟身体的产热能力和循环有关。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这是最典型的“怕冷”原因。甲状腺激素是调节身体代谢、产热的关键。甲减时,代谢减慢,产热不足,人就会觉得冷。
贫血: 特别是缺铁性贫血,红细胞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身体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供氧不足,也会导致怕冷和疲劳。
循环系统问题: 血液循环不畅,末梢供血不足,自然会感觉冷,尤其手脚。
体脂率过低: 皮下脂肪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如果体脂率太低,保暖能力也会下降。
长期缺乏运动: 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产热能力。不动,身体就容易“凉下来”。
免疫力下降: 身体抵抗力差时,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也会减弱。

长期失眠(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等): 这是困扰现代人的大问题。
压力与焦虑: 这是最常见的“幕后黑手”。脑子停不下来,思绪万千,自然睡不着。
不良的睡眠习惯(睡眠卫生差): 睡前玩手机(蓝光抑制褪黑素)、睡前饮酒或摄入咖啡因、白天过度补觉、卧室环境不佳(太亮、太吵、太热/冷)、作息不规律等。
昼夜节律紊乱: 经常熬夜、倒时差、值夜班等,会打乱身体自然的睡眠觉醒周期。
生理原因: 疼痛、呼吸系统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消化系统问题(胃酸反流)、尿频等,都会影响睡眠质量。
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导致失眠。
精神疾病: 抑郁症、焦虑症等常常伴有睡眠障碍。
褪黑素分泌不足: 褪黑素是调节睡眠的关键激素,它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也可能受到光线等因素的影响。

这三者结合来看,最值得关注的几个可能性是:

1.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甲减会直接导致疲劳、怕冷,并且常常伴随情绪低落、反应迟钝,这些都可能间接影响睡眠。
2. 慢性压力综合征/过度劳累: 长期高强度工作,压力爆棚,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能量消耗过大,导致疲惫。精神高度紧张也极易引起失眠。当身体持续应激时,代谢、内分泌也会受影响,可能出现怕冷等情况。
3. 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 贫血会导致身体缺氧,引起疲劳和怕冷。缺铁也可能影响一些神经递质的功能,间接影响情绪和睡眠。
4. 抑郁/焦虑情绪: 情绪问题是失眠的常见诱因,而持续的疲惫和身体不适(如畏寒)也可能是情绪低落的表现。

二、 医学上的缓解与调理方法

既然分析了可能的根源,咱们就来聊聊怎么“对症下药”。冰冰姐的状况,从医学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寻求专业诊断,找出病因是关键!

看医生: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建议找内分泌科医生或全科医生进行详细咨询和检查。
抽血化验: 必不可少。最基础的可能包括:
甲状腺功能全套: TSH(促甲状腺激素)、FT3、FT4是诊断甲状腺问题的金标准。
血常规: 检查是否有贫血,特别是铁蛋白、血清铁等指标。
维生素B12、叶酸水平: 排除这方面的原因。
其他可能: 根据具体情况,医生还可能建议检查肝肾功能、血糖、维生素D、铁蛋白等。
详细询问病史: 医生会问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工作压力、情绪状态、用药史、家族病史等。
不建议盲目自行诊断或用药。

2. 针对性调理(在医生指导下):

如果查出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药物治疗: 最常见的是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如优甲乐),模拟人体自身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这是非常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遵医嘱规律服用,并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调整剂量。
饮食调整: 注意碘的摄入,但具体是否需要限制或补充碘,需要根据甲状腺问题的具体类型(如桥本氏甲状腺炎通常建议低碘)和医生建议来定。避免接触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的物质(如某些药物)。
如果查出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
补铁剂: 口服铁剂是常用方法。选择适合的剂型,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通常需要空腹服用以提高吸收率,但如果引起胃部不适,可随餐服用。补铁治疗需要一个过程,一般需要几个月才能纠正贫血,并补充铁储存。
饮食强化: 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牛肉、羊肉)、动物肝脏、血制品、深绿色蔬菜(菠菜、西兰花)等。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番茄),有助于铁的吸收。
如果存在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
补充剂: 根据医生建议口服或注射相应的维生素。
饮食调整: 多摄入动物肝脏、肾脏、红肉、蛋类、奶制品(B12),以及绿叶蔬菜、豆类、全谷物(叶酸)。

3. 优化生活方式,这是“万金油”般的基础!

这部分是无论什么原因,都能起到重要辅助作用的。

改善睡眠: 这是解决失眠的关键,也是缓解疲惫的基础。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即使周末,也要尽量在相似的时间入睡和起床。这有助于稳定身体的昼夜节律。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黑暗、安静、凉爽。使用遮光窗帘,可能的话使用耳塞或白噪音机。
睡前放松仪式: 睡前12小时,避免使用电子产品(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可以尝试泡澡、听舒缓的音乐、阅读纸质书、冥想或进行深呼吸练习。
睡前避免刺激性物质: 睡前几小时避免咖啡因(咖啡、茶、可乐)、尼古丁和酒精。虽然酒精可能让人昏昏欲睡,但会扰乱后半夜的睡眠结构,导致早醒。
白天适度接触阳光: 特别是在早晨,有助于校准昼夜节律。
白天避免长时间午睡: 如果必须午睡,最好控制在2030分钟以内,并且在下午早些时候进行。
如果上床20分钟还睡不着,可以起床做些放松的事情,等感到困意再上床。
科学饮食:
均衡营养: 确保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复合碳水化合物、健康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过度依赖加工食品、高糖食品。
规律进餐: 避免饥一顿饱一顿,保持血糖稳定。
补充水分: 确保每天喝足够的水。
某些食物可能对情绪和睡眠有益: 如富含色氨酸的食物(牛奶、坚果、禽肉),色氨酸是合成血清素和褪黑素的前体。
规律运动:
适度规律的体育锻炼 是改善疲劳、情绪和睡眠的神器。
类型: 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骑车)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础代谢,对产热也有帮助;瑜伽、太极等则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时间: 最好在白天或傍晚进行,避免睡前23小时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睡眠。
循序渐进: 如果之前不怎么运动,刚开始不要强度太大,慢慢增加运动量和频率。即使每天1530分钟的快走,也能带来很大改善。
管理压力和情绪:
识别压力源: 了解是什么让你感到压力大,然后尝试找到解决或应对的办法。
学习放松技巧: 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正念冥想、瑜伽等。
寻求支持: 和家人朋友倾诉,或者考虑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识别和处理潜在的焦虑、抑郁情绪。
培养兴趣爱好: 做一些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放松的事情。
补充剂(谨慎使用,咨询医生):
维生素D: 许多人存在维生素D缺乏,而维生素D对情绪、免疫系统和整体能量水平都有影响。
镁: 对神经系统放松和睡眠质量有帮助。
褪黑素: 对于因时差或作息不规律导致的短期失眠,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但对于长期失眠,单纯使用褪黑素效果有限,且需注意剂量和使用时长。

总结一下给冰冰姐(以及所有有类似困扰的朋友)的建议:

1. 先去做个全面的体检, 把身体的“底子”摸清楚,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和贫血筛查。这是解决问题的“罗盘”。
2. 找到根本原因后,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 无论是补充激素、铁剂还是其他药物,都要坚持疗程。
3. 与此同时,无论有没有找到特定疾病,都要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 这是最基本也最持久的健康基石。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压力管理,这“四板斧”下来,身体机能自然会往好的方向转。
4. 耐心和坚持很重要。 身体的调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才能看到效果。

希望冰冰姐能早日找回精力充沛的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男吃女睡,

金科玉律。

女生睡不好,半条命都没了。

陆小曼先踹王庚,后逼着徐志摩四处走穴,最终归宿却是个江湖郎中翁瑞午,这人跟前俩比那真是提鞋都不配,原因无他,

据陈定山《春申旧闻》载:“陆小曼体弱,连唱两天戏便旧病复发,得了昏厥症。翁瑞午有一手推拿绝技,是丁凤山的嫡传,他为陆小曼推拿,真是手到病除……”
陆小曼在翁瑞午给她推拿治病的时候曾问他:“瑞午,你给我按摩确实有效,但你总不能时时刻刻在我身边啊,你不在的时候万一我发病的话,有什么办法呢?”

陆小曼是江南人,尚且这样,

别说北方人了,

北方姑娘禀赋就这样,我是土生土长的再清楚不过了,

睡不好觉的原因就那么点事。

同样是东北亚的女星,宋慧乔就没听说睡眠质量不好,

鸡尾酒疗法在最开始可不是特指艾滋病药物的,

所有的跨界综合医疗手段,只要疗效确凿,符合科学原理,都可以称之为鸡尾酒疗法,

建议李女士找个正儿八经的大夫,开个正儿八经的方子。

万事万物起承转合都是自有效用的,以人为本才能药到病除。

user avatar

心病

user avatar

李冰冰是我喜欢的女明星,她的各种资源应该是非常丰富的。

希望她早点康复!!!

user avatar

向张静初他们学学,吃素啊。

吃素治百病。

user avatar

李冰冰女士,去做一下这个检查吧。

我先把你的症状汇总一下:

  • 怕冷
  • 疲惫
  • 睡眠不好,对睡眠恐惧
  • 自觉“有病又没病,没病又有病”

当这些症状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需要考虑的疾病其实是有很多的。

但是如果发生48岁的你身上时,在概率上最需要考虑的疾病其实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另外一个是贫血。

诊断这两个病的方法很简单,抽血查“血常规”和“甲状腺功能”就可以了。但我想,你很有可能已经做过这两个检查了,从现在的结果看,这两个病应该是已经被排除了的。

不过,有一个问题,特别容易被忽视,那就是:缺铁简单说,缺铁可以解释你描述的所有症状。

研究发现,缺铁,哪怕是还没有严重到缺铁性贫血的程度,就足以引起部分患者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包括:乏力(疲惫),认知功能受损,精力受影响以及不安腿综合征[1]

不安腿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的睡眠障碍,表现为安静躺床时躯干或肢体出现各种难受症状,“不得安宁”,翻来复去,导致难以入睡。而起来活动或在白天时症状好转或消失。

时间一长,会让人出现对睡眠的恐惧,这个时候,就更加睡不着了。用你的话说就是:只要睡眠这两个字一出现,恐惧就已经把我笼罩的牢牢的。


怕冷也是。

Medscape曾经发过文章,有1/5的慢性缺铁性贫血患者出现“寒冷不耐受(Cold intolerance )”,也就是特别怕冷,甚至会表现为麻木感和刺痛感[2]

虽然你可能还没到缺铁性贫血的程度,但在现实中,很多患者在单纯缺铁时就会出现症状了。

总之,李冰冰女士,我怀疑你有缺铁,而且缺铁很长时间了。


你可能会问了,我都已经看过医生了,也做过血常规检查了,难道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缺铁吗?

关键问题就在这里。血常规正常只能说明还没有贫血,但是,不能准确判断是否有缺铁。

因为在缺铁的第一阶段,身体还可以利用之前的“储备铁”。储备铁相当于铁的“仓库”,当仓库的铁被用完,身体如果还继续丢失铁,这个时候才会慢慢出现缺铁性贫血。

但是,各种不舒服的症状,会在还没有贫血时就可以表现出来。这个时候你去查血常规,会显示无贫血。于是就出现了你所说的:“有病又没病,没病又有病”。自己感觉很不好,去医院检查结果又正常。

要想知道是否有缺铁,需要抽血做一个叫做“铁蛋白”的检查。如果血清铁蛋白<50ng/ml,就可能会出现上述各种不适。这个时候,只要补充铁剂(比如硫酸亚铁),情况就会慢慢好起来。

另外,如果发现缺铁,接下里还要分析为什么缺铁。是铁摄入不足,还是铁吸收不好,又或者是铁丢失太多。

对于绝大多数女性来说,从月经中丢失铁是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月经量大的女性,要特别注意自己的铁储备。

因此,美国疾控中心(CDC)建议,女性从12岁开始,每5年至少进行一次缺铁的筛查 [3] 。最准确的筛查办法是抽血查“铁蛋白”。

所以,去查下铁蛋白吧。还有,记得好好吃饭(要吃肉哦)。

祝你和所有女生:健康,美丽,又自由。


参考

  1. ^ Johnson S, Lang A, Sturm M, O'Brien SH. Iron Deficiency without Anemia: A Common Yet Under-Recognized Diagnosis in Young Women with Heavy Menstrual Bleeding. J Pediatr Adolesc Gynecol 2016; 29:628.
  2. ^ https://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202333-clinical#b3
  3. ^ Recommendation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iron deficie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MMWR Recomm Rep 1998; 47:1.
user avatar

冰冰红太久了,需要休息。

人不能每天都在风口浪尖非常刺激的生活。

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精力被透支了。

该退了。回家过点田园生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