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当时李渊皇帝应该权力比李世民大啊?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敢逼迫李渊下台,并最终成功夺取皇位,虽然在名义上和制度上李渊是皇帝,权力更大,但背后是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博弈和实力对比的结果。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敢不敢”的问题,而是李世民拥有了足以挑战甚至颠覆李渊权力的资本。以下将详细阐述原因:

一、 李世民实际掌握的军事和政治力量

战功赫赫,军心所向: 这是李世民最核心的优势。在唐朝建国过程中,李世民几乎是李渊的“军事总指挥”。他率领唐军南征北战,平定了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等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掌握的军队是唐朝最精锐的力量。 像秦王府的十八位骁将,如尉迟敬德、程知节、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忠心耿耿且能力超群的将领。
士兵对李世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绝对的信任。 许多士兵是在战场上跟随李世民出生入死的,他们的生死存亡都系于李世民一身。这种个人忠诚在乱世中比任何官方任命都更具力量。
其他诸如李孝恭、李靖等大将,虽然名义上效忠李渊,但李世民在政治和军事上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力。

政治威望和声誉:
“天可汗”的称号: 李世民在北方的威望极高,被北方各民族尊为“天可汗”。这不仅显示了他的军事实力,也为他赢得了极高的政治声誉。
笼络人心: 李世民善于笼络人心,无论是将领还是文臣,他都能做到知人善任,给予重用。许多有才华的人都愿意追随他,这构成了他强大的政治基础。
民间声望: 在平定天下过程中,李世民展现的仁德和智谋,使得他在民间也享有很高的声望,这与太子李建成在某些方面的负面评价形成了对比。

掌控核心朝堂势力:
秦王府班底: 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等一批核心文臣武将都汇聚在秦王府,他们是李世民的铁杆支持者,构成了他强大的政治团队。
与部分朝臣的关系: 尽管太子李建成在朝堂上有优势,但李世民也通过自己的恩威和笼络,在朝堂中也拥有不少支持者。

二、 李渊的统治危机与权力削弱

父子矛盾的激化: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随着李世民功劳越来越大,权势越来越盛,李渊感到了威胁。同时,太子李建成作为嫡长子,自然拥有继承权,这导致了李渊在平衡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
李渊的疑忌: 李渊逐渐对李世民的强大感到不安和忌惮,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限制李世民的权力,比如限制他召集朝臣、甚至削减他的属官等。
李建成与李元吉的联合: 李建成深知李世民的威胁,联合弟弟李元吉(齐王)共同对付李世民,他们在朝堂和李渊面前不断进言诬陷李世民,使得李渊更加疏远李世民。

李渊的统治合法性受到挑战(间接): 虽然李渊是皇帝,但其统治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受命于天”和“顺应民心”的基础上的。李世民在平定天下中的巨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顺应天意”的舆论导向。李渊如果不能有效维持天下稳定,其统治的合法性也会受到质疑。

李渊的身体状况和精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渊的身体状况和处理政务的精力也可能有所下降,这为李世民创造了进一步行动的机会。

三、 玄武门之变的关键性

李世民之所以能最终逼迫李渊下台,最直接的导火索和手段就是玄武门之变。

被逼无奈的自保: 当时的局面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计划除掉李世民(例如,有说法称他们打算在宴会上毒杀李世民)。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为了自保,也为了他的政治前途和势力,不得不先发制人。
政治的残酷性: 皇权争夺从来都是残酷的。当冲突无法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时,军事力量和先发制人的手段就成为了决定性因素。
果断的军事行动: 玄武门之变充分展现了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和决断力。他利用自己的军事优势,在玄武门设下埋伏,成功击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率领军队控制了长安城。

四、 李渊的退位选择

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控制局面后,李渊之所以选择退位,也有其客观原因:

实力对比的现实: 李世民已经掌握了最核心的军事力量,并且成功控制了都城。李渊即便名义上是皇帝,也无法调动军队来对抗李世民。
避免更大规模的内乱: 如果李渊继续抵抗,很可能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内乱,对刚刚统一的唐朝造成毁灭性打击。作为开国皇帝,李渊可能也出于稳定社稷的考虑,选择了退让。
政治妥协和权力交接: 尽管是被逼退位,但李渊的退位,在形式上保留了一定的体面,也使得权力交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平稳进行,避免了李世民完全以叛逆的形象出现。他被尊为“太上皇”,保留了皇帝的仪仗和尊号,这是一种政治上的缓冲。

总结来说,李世民敢于逼迫李渊下台,并非仅仅依靠胆量,而是基于他已经掌握了压倒性的军事实力、强大的政治支持和个人威望。同时,李渊自身存在的统治危机、父子矛盾的尖锐化,以及玄武门之变这个关键性的军事行动,共同促成了这一历史性的权力更迭。李世民的成功,是其军事才能、政治手腕和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问题。

不是反讽,真的是好问题。回答区有些人隐隐约约地嘲笑题主,我不这么看。我觉得这个问题至少有两个地方体现了题主不一般的思辨能力:

第一,问题问的是“李世民为什么逼李渊下台”,这说明题主很有“特定历史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这种真正的唯物主义史观,知道从当事人角度看问题,而不是大多数人普遍容易代入的“上帝视角”;

第二,题主说“李渊皇帝应该权力比李世民大啊”,就因为这句话,引来许多人说题主不懂权力。但在我看来,能这么问,恰恰说明他对“皇权是否无条件大于一切”有所质疑,而真正的精神保皇党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更不会问。


好了,进入正式回答:

目前大多数回答都提到了“权力是来自下层,不是来自上层”——这句话虽然正确,但确切地说,它回答的是“李渊为什么下台”的问题,而不是“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的问题。如果要回答后一个问题,就必须进一步明确一件事:

李世民眼中的皇权是什么样子的。

一般来讲,像“历史上的人如何看待XXX”这类问题真的很难回答,毕竟谁也不能穿越到古人身上去。但幸运的是,“李世民眼中的皇权”这个问题,恰恰是有答案的。所以我开头才会说这是一个好问题。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是李世民的名言。那么李世民又是如何学习历史的呢?

之前写过一个回答:

按照《新唐书·艺文志》的记载和历史学者的考证,虞世南在秦府时期写了一本《帝王略论》,以时代先后为顺序,以帝王为中心,评述了上起夏商周下至隋文帝的历代帝王之得失,以达到追述古今兴亡之道,寻找治世安邦出路之目的。

太远的就不说了,我们从南北朝篇看起——南北朝加上隋(420年~618年)一共200年,足够形成强大的政治惯性了。

从简单的开始,先看南朝吧:

(想过是做成表格形式还是像这样的图片+注释,最后觉得还是图片更加直观一点,更有“从李世民的视角读历史”的感觉。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贴图,真的耽误了好多回答……)

此处插一句:现在网上总有人说李唐皇室喜欢自相残杀、武装夺权乃至男女混乱是“胡风盛行”,但事实证明“衣冠正统”的南朝并没有好到哪儿去。

另外,虞世南真不愧为江东世家,即便只是现存残卷,也基本涵盖了南朝的所有皇帝,连宋、齐两代的“五位废主”也给开了篇目。

看完了南朝,再来看北朝:

好吧,不得不说这样看起来北朝似乎确实要比南朝更加混乱一些。

……

OK,南北朝隋全看完了,现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有没有被那满屏的废、杀、弑、篡给惊吓到?

ps,若问我对哪一段印象最深,我pick陈文帝继位后将陈高祖的太子陈昌在归国途中推落水的故事——突然觉得玄武门那天李世民应该让姚思廉跟着李渊上船,效果绝对比尉迟敬德还好,信不信是长江先动的手?!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再老生常谈几句:总有那么一些“唯物史观”主义者,一提到【秦王府势力强大】就是“亲王宗室领兵乃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传统,李世民并不比他们多多少”;而一提到【玄武门之变】,就全是“李世民杀兄逼父给唐朝开了坏头”,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传统就都不存在了。

坦白说,这不叫唯物主义,这叫唯翻案主义。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了那句名言:“所有在我出生之前就有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作为从明、清两朝“高度君主集权”时期走过来之后才出生的人,我们已经很难回过头来再去理解中古时期皇帝、宗室、士族、勋贵、豪强共生共治,谁也别不服谁的社会形态了。

说到这儿有句可能会引起极大争议的话:我知道“李世民给唐朝的继位问题开了坏头”已经是雷打不动的“史学共识”,谁想“洗白”这个谁就是无脑吹。但我还是要说,在持续二百年的暴力政治信条下,唐朝能把皇位继承稳定在“父死子继”这个层面上,已经相当地不容易了。可以说唐朝的统治集团充分吸取了前人的斗争经验,加上统一时间较长带来的社会形态变化(如“士族中央化”),学会了在皇家内部打“代理人战争”,基本没有再出现直接弑君或废立的情况,并且充分利用了“太上皇”这个职位。(没错唐中宗这个二货我那“基本”俩字儿cue的就是你!)

换用通俗的话讲,不是李世民因为玄武门而出名,是玄武门因为李世民而出名。大多数人看历史类似“赛后集锦”,只有那么几个精彩时刻印象比较深,于是就想象成了“在漫长无聊的大部分比赛时间里一定都是平平淡淡顺顺利利的父死(嫡长)子继”。

事实上……李世民看到的“顺顺利利继位的太子”在哪啊?是继位八年就八王之乱的晋惠帝?还是继位三年就大权旁落江山易姓的周天元??还是继位二年就被四位托孤大臣“联署弹劾下台”的刘义符???

为什么二百年来所有坐到那个位置上的人,名义上至高无上的“皇帝”得以善终者,北朝一只手南朝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而且即便这些善终的皇帝,大半都不“善始”,上位之前都经历过要么政变要么讨逆要么先诛权臣,当皇帝之后也要常年亲征最后死在路上。如果再把“死后三年继承人不能出问题”加上,就几乎团灭……

然而,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宋文帝刘义隆还是找到理由“合法”地诛杀了拥立他上台的四位托孤大臣,周武帝宇文邕还是反杀了当初把他捧上皇位的宇文护,文宣帝还是轻而易举地赐死了“开国四贵”之一的高岳,更别说像元勰、高长恭、宇文宪这些没有开国股份做背书的晚辈,一世英雄死得没有一丝水花……

但是,就算是在这种情况下,也有拓跋嗣这样的被逐皇子杀回京师,有萧道成这样的禁军将领改朝篡代,有陈蒨这样的军功宗室受军方拥立继位。高长恭死后,北齐只活了四年;宇文宪死后,北周只活了三年。

……

都说总结历史规律可以更好地看清当下,但是站在李世民那个位置那个时代,看过了几百年的乱斗纷争从未消散、你方唱罢我登场、皇帝杀大臣大臣废皇帝皇帝杀将军将军篡皇位皇帝杀皇子皇子反君父的历史之后,又看清楚了些什么呢?

大概唯一剩下的,就是“求生欲”了吧!

——我堂堂“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的天策上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不作拓跋嗣刘裕萧道成陈蒨生,要作元勰高岳高长恭宇文宪死?!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帝王略论》著成的时候,南北朝后期的多部史书(南朝梁、陈,北朝齐、周)还没有修成。李世民能够拥有这本“私人教课书”,靠的是虞世南或许还有其他学士的家学功底。

还记得李渊说什么来着?

“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

(果然不能睡前写回答,昨天迷迷糊糊的竟然把这句“名言”给忘了!)

往前推,东汉和帝为了诛杀外戚窦宪,也曾冒着风险向心腹求取《汉书•外戚传》;再往前,西汉成帝时,大将军王凤曾说 :

《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采,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

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冲塔,一点儿没错~~~


相关问答:

为何史书少有令人有「跪感」的「烧脑」的权谋反转?

秋菊落英:如果李渊不退位,李世民会采取什么行动?

秋菊落英:假如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否还会夺得大唐皇帝的宝座?

user avatar

虽然在这个阴谋论纵横的时代,“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没什么说服力,但我还是要强调人心。

当义军顿兵贾胡堡,李渊企图退缩时,是李世民力排众议,他说:“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即使李渊不听,他还是在雨夜中哭谏:“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宋人叶适评论说:“霍邑之战,唐事几败而成,太宗由此始定霸业。”

当薛举“将图京师”时,是李世民出征抵御;当李渊想要“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时,是李世民“假精兵三万,平殄武周,克复汾、晋”;当唐军围攻洛阳,李渊“意欲旋师”时,是李世民派封德彝入朝向李渊“亲论事势”,并说服李渊,最后“一战擒双王”。唐人白居易评价道:“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当李渊失策逼反河北时,是李世民领兵歼灭叛军主力。

当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李渊“欲移都山南”时,是李世民挺身而出,他“犯颜正谏”道:“霍去病,汉廷之将帅耳,犹且志灭匈奴。臣忝备藩维,尚使胡尘不息,遂令陛下议欲迁都,此臣之责也。幸乞听臣一申微效,取彼颉利。若一两年间不系其颈,徐建移都之策,臣当不敢复言。”他不仅是言语上的巨人,更是行动上的巨人,五陇阪之战就是最好的证明。

陇右、河东、河南、河北,是李世民率领大唐将士浴血奋战,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关内百姓的安康是李世民以勇气和智慧保住的。

此外,还有李世民对降将们的推心置腹,对功臣们的铭记在心。李世民不得人心,谁得人心?

“至如前代皇王,多起微贱,劬劳行阵,下不聊生。公复世胄名家,历职清显,岂若萧何、曹参起自刀笔吏也!唯我与公,千载之后,无愧前修矣。”再看看说出这种话的李渊,他也配吗?

李世民能逼李渊下台,说明老天有眼。

user avatar

解答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呀!

解答二、有容奶大!

解答三、心灰意冷。


史料:

《太平御览》:“高祖生长安,紫气冲庭,神光照室,体有三乳,左腋下有紫志如龙”!

《册府元龟》:其中记载唐高祖“体有三乳,左腋下有紫志如龙”!

《新唐书》:“仁公生高祖于长安,体有三乳,性宽仁,袭封唐公”!

《史记》:“文王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

周文王,有四个乳头,这并不是说明周文王是个畸形,而是古人对乳房崇拜,用来赞美周文王!《淮南子·修务训》:“文王四乳,是谓大仁,天下所归,百姓所亲……”


《资治通鉴唐纪七》中、武德九年纪事所载: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上面两个记载,似乎说明了,李世民会哭,然后会哭的小孩有奶吃。李渊胸怀宽广,仁意满满。看到李世民被迫杀了李建成后,心灰意冷,然后把皇位主动的让给了李世民。

当然,史书的这种串起来的表述太假了。估计李世民李渊自己都觉得假。从生理特性上来说,李渊三个乳头是可信的,那个叫多乳症。跟有没有仁义无关

李世民跪而吮奶,其实也是一种春秋笔法,李世民真是跪着,李渊站着,李世民也吃不着奶。


玄武门事变后,很关键的一点,李渊当时不在大殿里,而是跑到一个湖上面的船,弹琵琶去了。李世民玄武门事变也很惊险,幸好他先杀了李建成跟李元吉。然后用他俩的脑袋让薛万彻没有攻打秦王府了。

而李渊是玄武门事变后两个月才正式的退位。

这两个月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说李渊真要弄死李世民,或者不退位,这两个月内还是有可能的。

李世民真的狠的话,当天估计就弄死李渊了。

因此,正是有了这关键的两个月,可以说明李渊真的是心灰意冷。觉得跟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好争的。然后听了李世民的劝,退位后继续生小孩。


上面的第四篇,李二穿越成康王,可以说是知乎最爽的爽文,当年为他专门冲了会员。这篇文章最后,李二兵不过百,李二接剑,迎光高高举起。 「此去东京。」 身后,是山呼海啸的万岁声。



权力不仅仅是皇帝的那个位置,而是要能占据人心。就如同拿破仑逃出来后去巴黎。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刘协,曹髦,元善见,韩林儿,顺治,光绪想点反对。

曹操,司马昭,高澄,朱元璋,多尔衮,慈禧批准他们点了反对。

皇位不是拥有最大权力的原因,而是拥有最大权力的结果。

安重荣(军阀):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还有更直白的。

高澄(权臣):朕,朕,狗脚朕!

皇位仅仅代表理论权力,不代表实际能调动的力量。

玄武门逼李渊下台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玄武门的直接结果是换太子,玄武门发动到李渊禅位的这段时间里,李渊依然是皇帝。玄武门也不是主动的“敢逼李渊下台”,玄武门是前隋旧臣和开国功臣长期矛盾冲突终于爆发后的结果。

玄武门之前,功臣们已经被逼到类似陈胜的境地,刘文静的死更是让他们彻底认清现实。其后天策府众臣被调离中枢,河间王李孝恭被剥夺兵权,发配宗正寺……开国之功不可保命,宗室之尊不可保身,尚未一统天下已经卸磨杀驴,到这时候,已经不是什么敢不敢的问题了。

不愿乖乖等死,唯有放手一搏。

user avatar

你们别回答得这么专业好不好。简单讲:

假设,李建成顺利登基。然后旁边有一个,在军队里威望远超过自己的弟弟李世民。即使李世民装傻,每天钓鱼、喂鸟,李建成睡得着吗?

即使李世民真傻,旁边他的铁杆也害怕啊。李世民要是被李建成杀了,他们必定陪葬。最好的下场,就是流放边塞吃沙子,老婆女儿去宫里洗马桶。

所以,毫无退路的情况下,还考虑啥“敢”啊“权”的。

user avatar

李世民没有逼李渊下台,李渊主动让位的。

李世民只是nen死了李建成而已。

你要说他这个行为都算逼,那你只能问为什么李世民敢杀李建成…

原因很简单,李建成也要杀他,他不想束手就擒等死,就算他愿意,秦王府从上到下也没有愿意的。

他再憋着不主动动手,秦王府扫地的看大门的就要自己动手了。

user avatar

一个连自己禁军都管不住的宅居皇帝,一个鏖战整个中国北方的天纵之才。差距似乎不是一般的大呀。

首先你这个标题就很有问题,权力,李渊的权力是来自于大唐政府对华夏大地的威信和控制力,但------大唐一半的国土是李世民带着他的山东(崤山以东)兵团平定的,不客气的说没李世民血战沙场李渊的唐国撑死了一个二流政权。总结:李渊统治国家的权力是来自于李世民征伐四方,恩威并施平定国土等一系列举措。说白了:相当一部分地方的百姓官兵是心服于秦王李世民,秦王教的效力比李渊的天子诏书还有用,这点连李渊自己都吐槽了。

贞观十七年,齐王李佑谋反,当地百姓有人隔河骂他,大意就是:当今圣上提三尺剑平定天下,万民敬仰,你既然是陛下的儿子居然敢反人家,怎么这么不自量力呢。

想坐天下就得自己打天下,李渊从武德元年入主长安以后出去打过几次战役?你该不会真的以为只要爬上了龙椅就真的能号令天下了吧?就像武则天经营了半辈子,勉强控制住了朝廷建立武周,然而底下百姓和军队对武则天的这个政权基本是嗤之以鼻,狄仁杰张柬之这些人从来都是以李唐旧臣自居,神龙元年80岁的老张带着部分禁军去找武则天喝茶就瞬间恢复了李唐,没有什么人死忠武周。因为人家当时臣民动不动就说:我们太宗文皇帝如何如何厉害,让人敬仰。谁提到李渊和武则天了....

刘邦被项羽像狗一样吊着打,好几次都全军覆没。人家一样回回上阵,就是因为他知道不去自己打天下那么民心,权力,军队都迟早离他而去,再怎么艰难都得自己上,像天下证明是刘邦我自己打下的江山,才能让臣民们心服口服的辅佐他和刘氏子孙。

反观李渊,刘武周肆虐太原时谁上的?李世民。西秦帝国进击长安时谁去防御的?李世民。王世充窦建德中原两大集团谁灭的?李世民。河北唐军全线溃败,谁去力挽狂澜的?李世民。(第一次刘黑闼起兵时有窦建德留下的三万夏国精兵和河北军民的全力支持,如日中天。)突厥进犯谁去挡住的?还是李世民...

时间一长,大唐的百姓和官兵谁还记得那个坐在长安皇宫,只存在于诏书上的皇帝李渊?秦王将旗所到之处,就是李世民威望魅力影响之地。李世民背后还有数量庞大的山东氏族和功勋集团,天下是李世民带着他们平定的,然而李渊却把官位到处封赏给那些关陇贵族,李靖平定南方的盖世之功却只被李渊封了个县公,反而李渊的亲戚朋友基本都是亲王国公,换你你高兴?所以打天下那帮人早就恨死李渊,说白了,功臣集团和军队大量的同情甚至倒向李世民。人家李世民还有个独立的陕东道,三省六部在洛阳样样都有,李世民的军队四分之三都是山东人。举个例子,汉献帝能坐在皇位上靠的是谁,曹操。你问曹操说忠于汉朝不,他会答是。但你如果问张辽张郃这些降将,他们只会给你一个大大的白眼...人家忠诚的是魏王曹操,汉献帝?哪根葱?--同理,你问尉迟恭秦琼程咬金他们忠于李渊不,只要李世民下令宰了李渊,他们出刀绝对又快又狠的砍下李渊脑袋----因为人家倾心降服于李世民,不是李渊....

说了这么多,其实总结起来就一条:大唐的民心,军心,兵权全是李世民的。功盖天下,中外归心白叫的?李渊屁股底下的龙椅四个角有三个是李世民给他撑住的,他拿什么去压人家李世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敢逼迫李渊下台,并最终成功夺取皇位,虽然在名义上和制度上李渊是皇帝,权力更大,但背后是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博弈和实力对比的结果。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敢不敢”的问题,而是李世民拥有了足以挑战甚至颠覆李渊权力的资本。以下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李世民实际掌握的军事和政治力量 战功赫赫,军心所向:.............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中国历史中两个重量级的皇位争夺事件。李世民敢于“造反”而朱棣却不敢,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军事、家族以及历史环境的差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 李世民敢于“造反”的背景与动机首先要明确一点,严格来说,李世民并非纯粹的“造反”,而是被认为是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发生在皇子之间的.............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能在李渊和李建成(作为太子)都在的情况下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最终夺取皇位,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政治博弈过程,绝非一时冲动或仅仅依靠武力就能实现。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一、 李世民的个人能力与基础:1. 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威望: 这是李世民最核心的优势。在唐朝建国的过程中,李世.............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大唐王朝的开创者之一,其登上皇位的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同时也塑造了他独特的政治手腕。他敢于对自己的亲哥哥李建成下手,甚至将老父亲李渊架空,但为何在成为皇帝后,却鲜少对那些曾经与他出生入死的功臣痛下杀手呢?这其中绝非简单的“不敢”,而是深思熟虑的政治智慧和对现实情况的精准把握。首先,我们得.............
  • 回答
    霍去病杀李敢一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也充满了争议。关于霍去病为什么要杀李敢,以及他是否害怕皇帝怪罪,历史上记载并不完全一致,有多种解读和推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相关背景、事件经过以及可能的解释:事件背景: 霍去病与李敢的身份: 霍去病: 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少.............
  • 回答
    张子强之所以敢绑架李嘉诚的儿子而不敢绑架霍英东,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对目标对象的评估和选择: 李嘉诚家族的脆弱性(相对而言): 富可敌国,但也意味着有“痛点”: 李嘉诚是华人首富,财富惊人,其家族的经济实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正是因为如此庞大的财富,.............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唐朝的开创者,千古一帝,为何独独缺了“祖”这个至高无上的庙号?这个问题,历来都是史学界和民间津津乐道,却又不易得出一个绝对定论的。要深究起来,其中的缘由盘根错节,既关乎古代庙号的规制,也渗透着政治现实的考量,更是对这位伟大的帝王功绩的一种含蓄而又深刻的评价。一、庙号规制:非臣下所能轻易冠.............
  • 回答
    李世民未能“等到”李渊驾崩再登上皇位,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等不等”的问题,而是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以及李世民个人雄心和战略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李世民早早地掌握了军政大权,而李渊虽是皇帝,但实际控制力却逐渐旁落,最终的权力交接,与其说是等待,不如说是顺应了时势和李世民的强力推动。为了更清晰.............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选择立李治为接班人,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政治博弈和个人考量的过程。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传位给儿子”那么简单,而是牵涉到嫡庶之争、政治平衡、太子能力以及李世民晚年的考量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李世民立李治为接班人的原因:一、嫡长子身份的天然优势: 儒家正统观念的制约: 在中国传统社.............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千古一帝”的人物,在当代互联网时代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黑化”。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对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也有网络时代传播特点的放大,以及时代思潮的变化。要详细讲述李世民为何被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重新审视与质疑历史叙.............
  • 回答
    要理解李世民为何走上玄武门之变这条路,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篡位”二字,更不能轻易断言他“没有本事”。这是一个复杂历史事件背后,个人野心、政治现实、家庭矛盾以及时代背景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李世民并非毫无准备或自不量力。他自幼便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头脑。在隋末乱世,他跟随父亲李渊起兵,几乎是以.............
  • 回答
    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确实杀死了他的十个侄子。这并非一个单纯的复仇行为,而是李世民在争夺皇位过程中,为了巩固自身统治,消除潜在威胁而采取的残酷政治手段。理解他为何这样做,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深入分析:一、 消除潜在的政治威胁与争夺皇位的合法性问题李世民并非太子,他通过玄武门政变逼迫父皇李渊退位,并将自己.............
  • 回答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之所以没有杀李渊,并非因为他心慈手软或是缺乏“永绝后患”的魄力,而是出于极其复杂和现实的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李世民的战略思路。一、李世民的合法性与李渊的象征意义玄武门之变本质上是一场“宫廷政变”,而不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李世民的目标是夺取皇位.............
  • 回答
    李渊父子对待窦建德和王世充的策略,确实各有侧重,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杀”或“不杀”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隋末唐初时代,审视当时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各方人物的策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把窦建德和王世充这两位在那个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各自的“角色”和“分量”掰开了.............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君王,以其雄才大略、开创了“贞观之治”而闻名。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战火洗礼,身体素质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那么,为何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却在51岁(虚岁52岁)就撒手人寰了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寿命短浅,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它触及了唐朝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评价标准。简单来说,李世民(唐太宗)和李治(唐高宗)时期虽然是唐朝发展的重要奠基期,但与李隆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相比,在许多方面尚有差距,因此后者更符合“盛唐”的定义。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原因: 一、 李世民(唐太宗)和李治(唐高宗)时期:.............
  • 回答
    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评价极高的一位皇帝,被誉为“千古一帝”,他的功绩和历史地位毋庸置疑。然而,即便如此,在历史长河中以及在现代社会,李世民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争议和“黑点”,使得一些人对他持有负面看法。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争议性: 玄武.............
  • 回答
    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无疑是唐朝历史上一次声势浩大却最终饮恨而归的军事行动。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言两语可以概括。要深入剖析这场战役的失败,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一、 根本原因的审视:战略目标与国力消耗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李世民对高句丽的征讨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其深远的战略考量。自隋朝以来.............
  • 回答
    李世民对刘秀的评价,确实比对曹操更为推崇。这其中并非简单的历史人物好恶,而是包含了李世民本人作为帝王的立场、治国理念以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要细致地解读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李世民看重的是什么。李世民本人从一个冲杀在前的武将,一步步成长为一代明君,他深知帝业的稳固、民心的向背、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倒也挺让人唏嘘的。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这夫妻俩那真是大唐的明君贤后,一个开创了“贞观之治”,一个品德高尚,对李承乾的培养,那也是倾尽心血,几乎是按照帝王的标准来的。可偏偏,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太子,最后却没能继承这份荣光,甚至一度犯下了弥天大错。这中间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咱们一层一层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