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世民为什么不等李渊死了再做皇帝?

回答
李世民未能“等到”李渊驾崩再登上皇位,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等不等”的问题,而是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以及李世民个人雄心和战略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李世民早早地掌握了军政大权,而李渊虽是皇帝,但实际控制力却逐渐旁落,最终的权力交接,与其说是等待,不如说是顺应了时势和李世民的强力推动。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脉络,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

一、 李渊的“功”与“失”:皇位并非稳如磐石

李渊能够建立唐朝,确实是开创性的功绩。但随着大唐疆域的扩张和统治的巩固,李渊的统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晚年的怠政与享乐: 历史记载,李渊在位后期,虽然大唐国力蒸蒸日上,但他本人却逐渐沉溺于享乐,对政务的处理显得有些疏忽。一些重要的政务决策,开始更多地依赖于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等人。
对李世民的忌惮与猜忌: 李世民在平定四方,尤其是在玄武门之变前,已经成为了大唐实际上的军事统帅,屡建奇功,威望极高。这自然引起了李渊的警惕和猜忌。李渊既需要李世民的军功来巩固江山,又害怕他手中的权力过大,甚至威胁到自己的皇位。这种矛盾心态导致李渊在处理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时,摇摆不定,缺乏果断的决断。
太子李建成的软弱与党争的加剧: 相较于李世民的雷厉风行和赫赫战功,太子李建成在处理政务和军务上显得较为逊色。他联合宋王李神通等人,在朝堂上与李世民形成对峙,太子党羽势力的壮大,进一步加剧了皇位继承的斗争。李渊虽然是皇帝,但面对两个有力竞争者,他无法完全压制住这场内部的权力争夺,反而有时成为党争的棋子。

二、 李世民的“功”与“策”:把握主动,而非被动等待

李世民之所以能最终登上皇位,绝不是仅仅因为李渊“活得不够久”,而是他主动出击,抓住时机,以一种“逼宫”而非“继承”的方式实现了权力更迭。

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李世民通过东征西讨,消灭了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为大唐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掌握了全国最精锐的军队,包括秦王府的“十八骑”等一批心腹将领。这种军事实力的强大,是他一切行动的根本保障。
政治上的布局与笼络: 除了军功,李世民在政治上也极具手腕。他广纳贤才,如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这些人不仅为他出谋划策,还在朝堂内外为他积攒声望和政治资本。他善于拉拢人心,让更多人认识到他的才能和潜力。
玄武门之变: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 这是李世民提前登上皇位的关键节点。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屡次加害(包括毒杀、派刺客等)下,李世民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境地。在这种极端压力下,为了自保,为了避免被彻底消灭,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逼迫李渊退位(实则将权力完全交给了李世民)。

三、 权力交接的本质:从“名义”到“实权”的转移

名义与实权的脱节: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李渊虽然是皇帝,但大唐的实际军事和政治权力,已经相当程度上掌握在李世民手中。李世民成为了大唐王朝最强大的支柱,没有他,大唐的江山能否稳固犹未可知。
李渊的无奈与退让: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控制了局势,李渊失去了对军队和朝廷的实际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李渊虽然名义上还是皇帝,但已经是“光杆司令”。为了大唐江山的稳定,也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内乱,李渊不得不做出退让,将皇位禅让给李世民。这与其说是李世民“不等”李渊死,不如说是李世民以一种强力的方式,将李渊从皇位上“请”了下来。
“禅让”而非“篡位”的政治包装: 尽管李世民是通过武力夺取了皇位,但为了避免落得“篡位者”的恶名,也为了获得合法性,李渊最终选择了“禅让”。这在古代政治中是一种常见的权力转移方式,但其背后往往伴随着强制和妥协。

总结来说,李世民未能等到李渊“自然死亡”再做皇帝,是因为:

1. 李渊晚年统治的弱化和对李世民的猜忌, 导致了权力结构的失衡。
2. 李世民凭借军功和政治手腕,已经掌握了实际的权力, 成为大唐无可争议的擎天之柱。
3. 太子李建成的存在和党争的白热化, 使得李世民面临着生存和权力斗争的压力。
4.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了自保和巩固权力而采取的极端手段, 直接导致了李渊权力的终结和李世民的即位。

李世民即位,是当时政治格局下一种必然的权力转移方式。他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击,以雷霆手段解决了政治斗争中的核心障碍,最终实现了从“摄政者”到“皇帝”的身份转变,开启了他的“贞观之治”。这是一种在乱局中迅速掌握权力的政治智慧和胆识的体现,而非简单的“孝道”或“等待”可以衡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不要因为李世民是皇子,就认为他是继承皇位。

实际上,他是篡位,是谋逆,是造反。

擒贼先擒王。

你应该问的是李渊怎么还能留下一条命。

李渊要不是李世民的爹,哪能在贞观年间增产报国,怕是坟头的草都有人高了。

知乎有个问题是李世民为什么不杀功臣。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李世民就是大唐最大的功臣,他代表的就是功臣的利益。没理由灭自己的队友。

皇帝不及时铲除功臣,结果最好也就是李渊这样的,最糟糕的就是死九族。

让我们回顾一下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回事。

首先你得知道玄武门这个位置。

看到太子住的东宫在哪吗?

看到李渊住的太极宫在哪吗?

玄武门之变怼的是谁,还能再明显一点吗?

如果李建成那天闹肚子就是不来,李世民扭头也能把老爹给嘿嘿嘿。

其次,玄武门主谋们的目标就是皇位!

资治通鉴中记载,房玄龄是这么对李世民建议的:

世民召玄龄谋之,玄龄曰:“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

当承大业!

人家才不管李建成他们,他们要的是大业!

能吓得住李渊妥协,吓不住,呵呵,别怪他们不客气了。杀皇帝而已,南北朝那会儿跟宰只鸡一样。顶多是李世民多哭一会儿,反正他眼泪多。

再次,你看看玄武门之变里李渊的处境,不是九死一生,简直是十死无生。

当尉迟恭穿着铠甲来请安(威胁)李渊的时候,同是资治通鉴记载:

时宿卫(李渊)及秦府兵(李世民)与二宫(李建成和李元吉)左右战犹未已。

原本应该保护李渊的宿卫和秦王府的人联合,一起忙着砍李建成李元吉的人。

也就是说,当时整个太极宫里武装力量基本上都是李世民的人,所以李世民才敢带着八百秦府兵去玄武门。

这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能做到整个太极宫都是自己兵马,不是一日一息的事。

李建成他们从头到尾和李世民都不是一个级别的玩家。李渊和李世民才是博弈的人。

政治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铤而走险。你觉得他是拍脑袋,那是你没看到他背后的动作。

事实上,玄武门之变第二天,李世民已经掌控了朝廷,用最快的速度大换血。

换血完毕,李渊退位。

最后,李世民对李渊势力的清扫也是绝不姑息的,已经有答主说了,我就不再重复了。

自古以来,权臣扶持傀儡皇帝,不是他有多忠心爱国,而是自己不够强大,对方大势未去,需要安稳住躁动的反对势力。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就有二分天下的权势了,玄武门之变不过是他以小博大,一口气拿下整个天下的行动。

玄武门之变那天,陪伴李渊游湖的两个大臣萧瑀、陈叔达,一个是李渊的表妹夫,一个是李渊最为信任的宰相之一。

结果前者是不折不扣的秦王党,后者是偏秦王的中立派。李渊的势力可以说呵呵了,根本不值得李世民扶持他。

李渊看着两个大臣现场背叛,没当场高血压都是心理素质过硬。更别说他还很机智地说:嗯,我一直希望二郎当皇帝的呀!后来还抱着儿子,让他吸奶哭,简直是影帝级别的演技。

李渊真的是靠着无底线无原则无自尊的三无原则才硬是给自己争取多了九年吃喝玩乐啪啪啪的退休生活。真是太不容易了!

但李世民对老爹一直不放心,他住在东宫,李渊住在太极宫,可以说是贴身监控。

直到贞观三年,他已经把朝廷上李渊势力打扫干净了,才把老爹从太极宫里放出来,让他去大安宫透气。

大家不要以为这两父子从此以后就是形同陌路,内心的距离比银河还宽。

其实,到了贞观四年,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已经缓和了。

别用正常人的逻辑去思考政治家。他们大多数人都把道德值去补智商和情商了。越出色的政治家越没底线,不,越有弹性。

所以言情小说和电视剧里那些什么太子皇帝,呵呵→_→真要在历史上,只能出现在片尾曲的职工表里。

贞观四年,大唐与突厥交战,大获全胜,还把颉利可汗给打包快递到了长安太极宫给李世民签收。

李渊开心得不得了,还和李世民一起跳舞。

所以没用什么是广场舞不能解决的,如果有,再加一顿宵夜。

后来,李世民出去打猎,还不忘给李渊送点猎物做宵夜,补补他日夜操劳的身体。毕竟一把年纪还不辞辛苦给自己添兄弟姐妹也是父爱如山。

到了贞观六年,李世民还带着长孙皇后给李渊请安,摆家宴,乐到了半夜。完了,李世民还对老爹说:大,饿给您拉车!

李渊看着这么个宝贝儿子,抱着亲亲都来不及,别说拉车!儿子虽然三十多岁了,但在他眼里,还是个孩子啊(๑˙ー˙๑)。

还是让太子来吧!(承乾:WTF?!)

毕竟承乾已经十四岁,不是小孩了,

于是,在众人的退让中,李承乾在当晚做了童工,拉车送爷爷回寝殿继续为国捐躯~

吐槽一句,李渊这两父子是不是得了不拖别人下水就会死的病?

即便是被逼着退位,李渊并没有大家以为的凄惨,和李世民最后还是一个HE结局。父子俩即便有隔夜仇,隔个几年,还是父子情深,毕竟他们都是心(木)胸(得)宽(底)广(线)的人。

总而言之,李世民没必要等李渊死了继位,李渊当时的权势已经不足以保他在位置上。君不见政变后大唐各地平静得有点无聊吗?所以,李渊退位是最好和最体面的做法。

——更——

还有小朋友天真地以为李世民整玄武门之变就想宰了李建成。

你别只盯着玄武门死的那点人啊!

一场战役的爆发,之前的准备工作比战争本身更重要。

当时,大唐三大军队领袖分别是李世民,李勣和李靖。

旧唐书记载,秦王被太子逼迫(?),表示:

我好怕怕(✪▽✪)。

于是他去问李勣和李靖,对方回答:

“大王以功高被疑,靖等请申犬马之力。”(大哥,你要砍谁?!说句话!)

资治通鉴则是记载:

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纪(李勣),世纪辞;世民由是重二人。(去砍吧,大哥!我垫后!)

说明了啥?

无论李靖和李勣有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他们不但在事变之前全部都知情,而且都站在了秦王这边。

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搞定了太极宫的宿卫,搞定了全国兵力。

这架势就为了杀个太子?

就像一个人磨好十四米大刀到你家门口说:兄弟莫慌,我宰个鸡。

你信吗?

细读玄武门之变,越发觉得李世民这人心思缜密,手段狠绝,斩草何止除根,他还要一把火烧了,再往地里洒盐,三年不得耕种。

李渊,李建成和李元吉即便逃出了玄武门,逃出了太极宫。连长安城的门,他们都走不出去。

为啥⊙ω⊙?

因为后来李世民的外舅高士廉把城里囚徒都带出来砍人了,而且他还把囚徒都给武装了起来。请问他带着一群武装好的囚徒大摇大摆地往皇宫赶,长安守军是瞎的吗?京兆尹干嘛吃的?整个长安兵力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兵马不知情跟无头苍蝇一样乱砍,其他的人一点惊慌失措都没有,不是跟着李世民一起砍,就是默不作声地看着李世民的人带着兵马支援。

高速公路交了过路费都不带那么顺畅的。

所以,何止太极宫,整个长安城对李渊父子(除李世民)就是死亡之城。

所以李建成的人知道李建成死了,连他的子嗣都不管了,直接走人。他当时缓过劲来了,要不是太极宫的人已经叛变,就会和他里应外合,玄武门怎么可能独立支撑那么久?而且周围的兵马都杀过来了,这说明整个长安城都叛变了。这下,皇帝都可能已经死了(然而他低估了李渊的求生欲),李建成那几个崽子活得成才有鬼呢。

李渊输给李世民不冤,李建成死在李世民手下也不冤。

遇到这样的对手,跪下唱征服吧。

user avatar

先从李渊的角度说说他为何这么早退位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某场比赛的解说:现在场上的情况与其说是XXX想快点赢,还不如说是XX想早点结束下来算了(不用问我具体是哪场,适用于任何一场已经陷入垃圾时间的比赛)。

身为“实权皇帝”被人一个早晨翻盘,也算是输得旷古绝今了,不管李渊当时“泛舟”有没有被实际软禁,主动让位显示对新政权的支持和大度就是他最后的面子。

至于“万一逼不退李渊可能会有杀父的罪名”的根据是什么呢?尉迟敬德擐甲持矛全副武装地去宿卫吗? 我觉得题主把李世民想得太简单了。打仗打的就是心理战,所谓的胜利实际就是把对方打到心理崩溃。天策上将李世民可是个一等一的心理战专家,王世充仗着洛阳城墙厚想要对抗到底,李世民就把洛阳八关都给他围了起来;窦建德仗着自己人多势众轻视唐军,李世民就故意装作草料不足露出破绽。那么李渊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霍邑卡了一下想撤兵,刘武周南下想放弃山西,洛阳久攻不下要班师,突厥来了要迁都……“我逼他退位他不退非要跟我鱼死网破”?不存在的。如果李渊是这样一个人,李世民也会是另一套打法。

另外逼李渊退位就只有武力解决这一条?这个回答讲得很清楚,我引用一下:

如果李渊不退位,李世民会采取什么行动? - 任性的飞机哥的回答 - 知乎

总体来说就是李世民在两个月内把朝廷宰相班子、宫廷禁卫、地方重要军区全部换成自己人,李渊不退位干嘛呢?等待包围圈缩小至最后半个平方米?

再来说李世民为什么“急着”做皇帝

之前有答案说了,为了名正言顺地完成权力交接,压制武德老臣的势力,尽快兑现“玄武门功臣”的封赏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切实的“理性”理由,但与此同时不能忽略李世民的性格因素。最近流行的那个小破球电影说啥来着,指望你们人类永远保持理性真是不现实。

李世民是什么性格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刚烈”,苏轼说“慷暴”,王夫之说“侠气”。来看看武德年间李世民在与李渊的斗争中都经历了什么?知己好友刘文静被杀,打下洛阳后因为坚持“财簿先已封奏,官爵皆酬有功”而得罪了前来要钱要官的小妈们,在宴会上因为思念生母太穆皇后流泪而被李渊训斥,“胡马事件”后被李渊逼着免冠顿首谢罪……贞观年间李世民回忆起这些事,还对当年替自己说话的礼部尚书陈叔达讲:“朕本性刚烈,若有抑挫,恐不胜忧愤,以致疾毙之危。”——意思说自己当年就差被气死了。别忘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只有27岁,如此年轻气盛之人不想赶紧翻身作主,可能吗?难道要继续戴着“太子监国”这个一听就很憋屈的头衔,看着李渊继续给自己找小妈继续气自己呢?

user avatar

等李渊死了再登基,有些人就要怀疑李渊是不是李世民杀的了。

首先看问题描述。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基本上已经高枕无忧了,没有人能改变他的位置,实权也基本在李世民手里。那李世民为什么要逼退呢,冒着风险万一李渊不退还有杀父的罪名,是等不及了吗?

李渊不会不退的,为什么总有人认为李渊是两眼一抹黑坐在长安的二傻子晋惠帝呢?

那是李唐的开国皇帝啊!比不上李世民不代表他是废物啊!输给在整个中国古代史评价前三的皇帝,不丢人的。

爱因斯坦的父亲确实没提出相对论,可这也不代表爱因斯坦的父亲就是智障,对吧?

至于“万一李渊不想退”。

李渊不想退的话,玄武门的时候就刚了,可那又能如何呢?

太子元吉作乱,尉迟敬德上前护卫,然后“帝喜极,崩于太极宫”?

何况李渊退位之后,又活了整整九年。

皇帝不是虚职,国家远不能等。

稳定吏治,整顿军备,抵抗东突厥即将到来的寇边,这些都远比一个孝顺的名声更重要,何况功臣们也需要论功行赏,玄武门成功后再等九年?那玄武门到底谁赢了?

user avatar

这位老铁很善良啊。

不过政治嘛是讲现实的,李世民大权在握,但是呢皇帝还是李渊。那政令到底是由皇帝出还是太子出呢?名不正则言不顺,这样最终还是会削弱李世民的权力。

政变的最终目的是夺权,杀兄弟,逼父亲都是手段而已。在李世民看来,只杀兄弟,不逼李渊退位,那等于政变没成功。没有任何人能保证李渊在皇帝位置上不作出不利于李世民的操作,与其担忧,不如大家都做个聪明人。

user avatar

这问题问的......

就算李世民愿意等十年八年,他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将愿意等吗?杜如晦贞观四年五月就去世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所有人都不会想到杜如晦会那么早死,可是大家跟着你秦王干革命不就是荣华富贵、加官晋爵、施展才华吗?你秦王把兄弟干挺了,大唐的皇帝那个座位迟早是你的,可是宰相、尚书、这些的座位可从来不是说给谁预留的,你不上位,我们怎么升官?搞不好还有性命之忧。所以你要为大家伙儿的利益考虑,早点上位,我们也跟着沾光,这样干起活来才有动力嘛。

user avatar

玄武门之变不是李世民一个人单枪匹马搞定的。



李世民身后那一票人跟着李世民搞这种抄家灭族的重罪,末了李世民进去见了李渊说,只要你立我为太子今天这事儿就算完了,我看李世民怕是出不了这个门……


你特么是太子了,坐等即位,和你一起造反的兄弟呢?万一李渊说这些人都是谋逆夷九族,那还不如现在就把你李家九族夷了算了……



我们经常强调历史人物的个人选择,总是说这个人野心膨胀,那个人得意忘形。

而实际上团队领袖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共同利益体的代表而已,他的确可能野心膨胀和得意忘形,但是很多时候也是被利益共同体所裹挟的。

user avatar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还有一些残余势力。虽然这股力量不大,但也是威胁。

武德的实际首相裴寂(李渊的亲信),掌控尚书省九年,肯定有一点势力。

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必须迅速上位,以捍卫玄武门成果,否则夜长梦多。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集团势力大,李渊集团势力小,李渊只好退位当太上皇。

不过,裴寂等武德老臣,还在朝中活动。

李渊、裴寂残余势力,只蹦哒了两年,就被李世民赶下了政治舞台。

(见图片资料:法雅案;康婆墓志)




贞观三年,裴寂一月倒台,李渊四月就从太极宫迁居到了大安宫。李世民终于搬出了东宫,可以在太极殿听政了。

时间表:

从玄武门后到贞观二年,是李渊、李世民联合政府,武德老臣还把握着一部分朝政。

贞观元年,武德旧臣萧瑀当过几个月左仆射。但房玄龄靠着“实际开国宰相”的威信,实际上控制了政事堂(可能是在李世民的授意下。)

于时(贞观元年)房玄龄、杜如晦既新用事,疏瑀亲伦,瑀心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而辞旨寥落。太宗以玄龄等功高,由是忤旨,废于家。

贞观三年1月29日,裴寂倒台。

这是李世民集团把李渊势力完全赶出政治舞台的标志。

8天后,2月6日,房玄龄从“灵魂首相”转正成为名正言顺的首相。

4月4日,李渊从太极宫迁居到了大安宫。

李世民给刘文静平反,也在贞观三年:贞观三年,追复官爵,以子树义袭封鲁国公,许尚公主。

参考资料:

贞观三年,李世民对裴寂说:“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说明裴寂从玄武门之变后,直到贞观三年倒台前,一直在朝中舞动。他很可能背靠李渊支持,一直占着尚书省。

《旧唐书·裴寂传》:贞观元年,加实封并前一千五百户。二年,太宗祠南郊,命寂与长孙无忌同升金辂,寂辞让,太宗曰:“以公有佐命之勋,无忌亦宣力于朕,同载参乘,非公而谁?”遂同乘而归。

《贞观政要》: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贞观三年,正月)沙门法雅坐妖言诛。司空裴寂尝闻其言,辛未,寂坐免官,遣还乡里。

和尚法雅以妖言惑众被处死。司空裴寂曾听过他的言论,辛未(二十九日),裴寂也因此事被免职,勒令遣送回老家。

(贞观三年二月,戊寅)(房玄龄)进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更封魏。

夏,四月,乙亥,上皇徙居弘义宫,更名大安宫。

夏季,四月,乙亥(初四),太上皇李渊迁居弘义宫。改弘义宫为大安宫。



user avatar

但凡历史上像李世民这种,公然伏兵把兄弟干死,特别是其中还有一个太子的皇子,你觉着他是想干嘛呢?

难道就单纯是因为兄弟不和?

或者,更进一步说,为了争皇位继承权?

就像郭麒麟和岳云鹏、孙越说的那个相声《谁是一哥》里孙越说的一样,你俩争来争去有个什么用啊,最后不还得郭德纲说了算吗?

一个道理,如果李世民只是单纯和李建成、李元吉争个你死我活有什么用呢?话语权不还是掌握在李渊手里吗?

李世民不会单纯到以为把太子干掉,自己就能当太子了吧。

如果不搞定李渊,李世民前脚杀了太子,后脚李渊就能治他个杀弟弑兄、图谋簒逆的罪名,把他也杀了。

到时候三兄弟就能在奈何桥边重逢了,然后抱头痛哭后悔自己都被父亲给耍了。

至于皇位谁继承,李渊又不是就他们几个儿子。

所以说,李世民既然敢发动玄武门之变,公然弑兄杀弟,已然就和李渊撕破脸了,李渊那里,他早就派人控制住了,等到杀完人,提着人头在李渊面前晃一下,李渊只要不傻,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所以说,玄武门之变,看似是兄弟相残,实则主角是李世民和李渊。

如果李世民搞不定李渊,李渊马上就能把李世民搞定。

毕竟李渊那也是开国皇帝,你以为李世民那一身本事跟谁学的。

神仙打架,只要棋差一招,就会一溃千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世民未能“等到”李渊驾崩再登上皇位,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等不等”的问题,而是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以及李世民个人雄心和战略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李世民早早地掌握了军政大权,而李渊虽是皇帝,但实际控制力却逐渐旁落,最终的权力交接,与其说是等待,不如说是顺应了时势和李世民的强力推动。为了更清晰.............
  • 回答
    关于李靓蕾与王力宏事件中,公众对李靓蕾单方面言论的信任度远高于王力宏及相关人士回应的现象,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错综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不听另一方解释”那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叙事结构与情感共鸣的力量李靓蕾最初的声明,无论是通过社交媒体的长文,还是后续的补充,都构建了一个非常清.............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备受瞩目的反腐剧中,李达康以其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对“懒政不作为”的深恶痛绝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学习会上,他痛批孙连城、丁义珍等人,口若悬河,字字珠玑,仿佛一杆永远不会生锈的标枪,直指官场积弊。然而,就在他慷慨激昂之时,观众心中不免会升起一丝疑问:这位“铁面无私”的李书记,自己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关注,也确实值得深思。李兰娟院士、张文宏医生等等,他们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无疑是冲在最前线、贡献卓著的优秀代表。他们的专业素养、担当精神,以及为公众健康付出的努力,大家都有目共睹。然而,为什么他们似乎没有获得“国家荣誉”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也尽量不让这段话显得像机器生.............
  • 回答
    李安在好莱坞的成功,以及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在那里遭遇的“瓶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能折射出东西方电影文化在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说起来,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李安的“通关秘籍”:文化桥梁的艺术李安能在好莱坞站稳脚跟,并且口碑票房双丰收,我认为他最核.............
  • 回答
    《史记·项羽本纪》中“斩李由”和“项羽等又斩李由”这两句话的出现,并非重复,而是承载着不同的叙事重点和情节推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原文的语境和司马迁的叙事手法中去。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斩李由”。这通常出现在项羽早期参与反秦斗争的初期描写中。李由是秦朝的将领,时任三川郡守。当时陈胜、吴广在.............
  • 回答
    成龙、周星驰,这名字在华语影坛几乎无人不知,他们的电影风格独树一帜,各有千秋,也各自引领了一个时代。一个以功夫喜剧闻名,一个以无厘头搞笑著称,票房号召力自不必说。而张艺谋、陈凯歌、李安,则是国际影坛公认的艺术大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备受赞誉,更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电影赢得无数荣誉。那么问题来了,为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不少现在红得发紫的音乐人,在出道前并没有接受过科班出身的音乐教育,比如薛之谦、李荣浩、毛不易这几位,都是大众比较熟悉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试着把这个现象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一、音乐的表达方式和触达渠道在改变,门槛在降低过去,想成为一名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会好奇的点:为什么那些顶尖的富豪,比如马化腾、李嘉诚,似乎鲜少公开谈论或提及接受过飞秒激光手术这类眼科矫正技术?首先,我们得承认,飞秒激光近视手术确实是现代眼科技术的一大进步,能够有效矫正视力,摆脱眼镜和隐形眼镜的束缚。它精准、微创、恢复快,对很多人来说是福音.............
  • 回答
    知乎上对马斯克、李嘉诚等中国资本家骂声一片,但对巴菲特则鲜有类似负面评价,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 文化背景、信息获取、公众认知、价值观差异、以及政治环境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文化背景与公众认知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仇富”情结与历史遗留: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历朝历代的贫富.............
  • 回答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之所以没有杀李渊,并非因为他心慈手软或是缺乏“永绝后患”的魄力,而是出于极其复杂和现实的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李世民的战略思路。一、李世民的合法性与李渊的象征意义玄武门之变本质上是一场“宫廷政变”,而不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李世民的目标是夺取皇位.............
  • 回答
    要理解李世民为何走上玄武门之变这条路,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篡位”二字,更不能轻易断言他“没有本事”。这是一个复杂历史事件背后,个人野心、政治现实、家庭矛盾以及时代背景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李世民并非毫无准备或自不量力。他自幼便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头脑。在隋末乱世,他跟随父亲李渊起兵,几乎是以.............
  • 回答
    李渊不扶持柴绍制衡李世民,转而扶持裴寂等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关系以及李渊自身的性格与判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一、 柴绍的地位与李渊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柴绍在李渊心中的定位。柴绍是李渊的妹夫,也就是李世民的姑父,他是一位能力出众、忠心耿耿.............
  • 回答
    李世民爱哭这件事,在史书里确实有记载,比如《旧唐书》、《新唐书》都提到了他“每对臣下,辄哽咽流涕”。不过,如果说他“那么爱哭”以至于让大臣们觉得奇怪,这可能是一种略显夸张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是他在特定情境下,会表现出明显的情绪波动,甚至落泪,但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君臣关系下,并没有引发普遍的“.............
  • 回答
    关于玄武门之变前为何不将李世民逐出长安,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究。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政治博弈、李唐王朝初期的权力结构以及当时唐朝面临的内外环境。简单地“驱逐”一个手握重兵且在军中拥有极高声望的皇子,并非易事,而且弊大于利。首先,我们得明白,李世民并非一个普通的皇子。他从瓦岗军开始,就一直活跃在关陇起兵反.............
  • 回答
    李世民和朱棣,两位都是开创了自己王朝盛世的关键人物,但他们在夺取权力后,都选择了保留了原有的国号,没有更迭为自己发迹之地或封号的名称。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历史惯性。李世民为何不改国号为“秦”?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消除潜在的威胁而采取的雷霆手段。他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
  • 回答
    李渊父子对待窦建德和王世充的策略,确实各有侧重,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杀”或“不杀”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隋末唐初时代,审视当时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各方人物的策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把窦建德和王世充这两位在那个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各自的“角色”和“分量”掰开了.............
  • 回答
    关于李渊为何选择让位给李世民,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其中牵扯到当时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以及李渊自身的考量。简单地说,李渊继续当皇帝可能并非“不好”,但继续下去的代价和风险,以及李世民的崛起对李渊造成的压力,使得“让位”成为了一种更为“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分析:一、 李渊与李.............
  • 回答
    关于唐朝开国过程中,史书中为何更侧重于李世民而对李渊着墨相对较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也并非完全“只提李世民不提李渊”,而是视角和重点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历史书写的主流视角与“英雄史观”:首先,我们要明白,大部分流传下来的史书,尤其是以“纪”和“传”为主要叙事形式的,.............
  • 回答
    关于李渊为何在早期不立李世民为太子,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民间都颇为关注的问题,其中牵涉到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李渊的个人考量以及李氏诸子之间的微妙关系。并非有单一明确的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李渊创业之初说起。李渊在太原起兵,虽然最终成就了唐朝,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是在隋末天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