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渊为什么不扶持柴绍来制衡李世民老扶持些没能力,攻打宋金刚应该派他去而不是裴寂?

回答
李渊不扶持柴绍制衡李世民,转而扶持裴寂等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关系以及李渊自身的性格与判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一、 柴绍的地位与李渊的考量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柴绍在李渊心中的定位。柴绍是李渊的妹夫,也就是李世民的姑父,他是一位能力出众、忠心耿耿的将领。在太原起兵前后,柴绍确实是李渊重要的军事骨干。他为李渊打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战役中表现出色。

然而,李渊的统治是建立在“九子夺嫡”的暗流涌动之上的。虽然李渊登基后,已经确立了李建成是太子,但李世民的崛起势头太过迅猛,功劳和声望日益增长。李渊作为一个皇帝,他的首要任务是维护皇权的稳定,确保王朝的延续。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平衡各方势力,防止任何一个势力过于强大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也防止皇子之间内斗过于激烈而伤及根本。

嫡长子继承制与现实的矛盾: 按照儒家礼法,太子李建成为合法继承人。李渊虽然也看到了李世民的才干,但他更希望按照规矩来,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权威,这有助于稳定整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对李世民功劳的警惕: 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既是李渊的荣幸,也让他有所忌惮。一个功高盖主且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儿子,对任何皇帝来说都是潜在的威胁。因此,李渊需要寻找制衡李世民的力量。
李渊与柴绍的关系: 虽然是姻亲,但李渊更看重的是谁能帮助他稳固统治,而不是仅仅基于亲情。柴绍虽然是忠臣,但他同时也是李世民的姑父,他的军事能力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附于李世民的。如果李渊过度扶持柴绍,反而可能被解读为李渊在支持李世民的势力,这与他想要制衡的初衷相悖。

二、 裴寂的角色与李渊的“扶持”

那么,为何李渊会“扶持”裴寂等人,而不是柴绍来制衡李世民呢?这需要从裴寂的身份和作用来分析:

裴寂的身份与背景: 裴寂出身于著名的河东裴氏,是当时士族门阀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李渊有着多年的同僚和朋友关系,也曾是李渊在太原起兵时的重要谋士。在李渊登基后,裴寂历任尚书左仆射、尚书令等要职,地位显赫。
裴寂的“制衡”作用: 李渊扶持裴寂,更多的是在政治层面,而非军事层面。
平衡关陇集团的势力: 李渊的统治离不开关陇集团的支持。李世民作为武将,其势力主要集中在军队和军功集团中。而裴寂代表的士族门阀,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拥有深厚根基。李渊通过重用裴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关陇集团的势力,吸引和拉拢士族的支持,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
政治上的制约: 裴寂在朝堂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可以对李世民在政治上的某些行动形成一种牵制。虽然裴寂本人未必有能力直接与李世民抗衡,但他作为朝廷重臣,其言行和态度,会对其他大臣产生影响,也会让李世民在某些决策上有所顾忌。
监视与汇报: 作为皇帝身边最亲近的臣子之一,裴寂自然也承担着一定的监视和汇报的职责。李渊可以借由裴寂来了解朝廷中的动态,特别是关于李世民的一些情况。

三、 攻打宋金刚的用人决策

至于说攻打宋金刚应该派柴绍而不是裴寂,这其实是对李渊用人逻辑的一种误读,或者说,李渊在那一时刻的考量点不同。

裴寂的缺点与“无能”的标签: 史书中对裴寂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普遍认为他在军事上的能力并不突出。在军事指挥上,裴寂确实不如柴绍。如果李渊真的想派最能打仗的人去,派柴绍是更合理的选择。
李渊的战略意图: 然而,军事行动的指挥官选择,不仅仅看个人能力。还需要考虑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战略意图。
战略目标: 攻打宋金刚是平定北方叛乱的关键战役。当时,李渊需要一个能够稳定北方局势的将领。
人选的考量: 李渊派出的军队指挥官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比如,在平定北方战役中,李渊更多地信任和倚重李世民的军事才能。
对裴寂的定位: 李渊让裴寂领兵,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姿态,或者希望借由裴寂的身份来稳定军心、协调各方。但历史结果证明,裴寂在此类军事任务上的确显得力不从心。
李渊的失误或偏好: 不能排除李渊在某些时候可能因为个人好恶、对李世民的顾忌过深,或者对裴寂的过分信任而做出了并非最优的用人选择。比如,他可能担心让李世民承担过重的军事任务,会进一步坐大他的势力,因此宁愿选择一个他在政治上更容易控制的臣子来统领一部分军事力量,即使这个臣子在军事上并非最强。

更深层的原因:李渊对李世民的复杂心态

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是极其复杂的。他既欣赏李世民的才干,又对他日益增长的权势感到不安。他希望李世民为自己打江山,但又不希望李世民成为威胁自己皇位的存在。

对太子的保护: 李渊登基后,册立李建成为太子,肩负着继承大统的重任。他需要确保太子的地位稳固,不被李世民的声望所掩盖。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压李世民,或者说,他会“扶持”一些人来与李世民形成对峙,以维护太子和自己的统治。
“分权”与“制衡”的误判: 李渊或许认为,通过扶持裴寂这样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但在军事上不如李世民的臣子,可以达到“分权”和“制衡”的目的。他可能低估了裴寂的军事能力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低估了李世民凭借自身能力和功劳所形成的强大凝聚力。
对政治斗争的理解偏差: 李渊可能更侧重于朝堂上的政治斗争,而忽视了军事实力在唐初政治格局中的决定性作用。当军事上的制衡失效时,单纯的政治上的制衡是难以奏效的。

总结来说,李渊不扶持柴绍来制衡李世民,转而扶持裴寂等人,不是因为柴绍“没能力”,而是李渊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出于维护自身统治和平衡皇子势力等多重考量,做出的一个具有政治意图的决策。

他需要拉拢士族门阀,裴寂是代表。
他需要防范李世民功劳过大、势力膨胀。
他可能认为在政治上重用裴寂,可以在朝堂上形成对李世民的制约。
至于攻打宋金刚,李渊的用人决策可能更侧重于政治考量,比如希望借由裴寂的身份来达到某些目的,或者出于对李世民的警惕,而忽视了军事指挥上的最佳人选。

最终,李渊的这些政治平衡和制衡的策略,在强大的李世民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甚至适得其反,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了伏笔。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位帝王在权力斗争中的挣扎、算计以及对局势的误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李不用扶持谁,只需要他公平、公正、公开。

老李多次支持李建成对李世民下黑手,甚至老李自己下场来让李世民自裁,要是李世民学扶苏、兰陵王还有煌煌大唐????

现在的什么的蛋人、烂人宁愿让国人当双脚羊,宁愿当亡国奴,也不需要中国强大吗????

user avatar

单纯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李渊要派裴寂去打宋金刚。先说结论:

因为当时李渊和裴寂都迫切需要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具体到当时的背景,宋金刚一路南下的时候,李渊正在办“刘文静案”,而刘文静案的主导就是裴寂。当时的朝中重臣,李纲(文臣)、萧瑀(前朝旧贵)、李世民(军功大佬)等皆不赞成杀刘文静,可以说李渊是顶着整个宰相班子的压力,听了裴寂的话杀了刘文静。

而且,刘文静的身份非同寻常,他是太原豪杰在李唐朝廷中的利益代表:当初晋阳起兵招募军队的时候,刘文静就“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可得十万人”,这话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当了数年晋阳令的刘文静,在当地乡豪中的存在感大于只做了半年太原留守的李渊却是实情。以及武德二年时,唐军中相当一部分能征惯战的老班底是从晋阳一路带过来的(见《册府元龟·帝王部·求旧第二》:(武德)二年闰二月甲寅,帝引见并州元从将校以下,谓之曰:“朕起义并州,以救元元之命,实诸君之力也……待东都平定,当放卿还故乡”),杀了刘文静,这些老兵的心态会不会波动,也是李渊必须摸透并解决的问题。

所以,李渊在这个时候派裴寂去打宋金刚,是因为他急需要一场胜利,来昭告天下老子用裴寂是用对了:朕和朕的亲信天下无敌,你们都得服!以此来确立自己的权威

——当然了,能不能成功另说。

突然发现这问题提得挺灵性:李渊表示,什么叫“老扶持些没能力的”,我扶持的都是最最得力的人,我李氏集团大公司大平台,只要上了这个平台谁都有能力,就算差点也没啥太大损失。关键是要让所有成员树立“我的一切都是平台给的”的思想,坚决杜绝以个人业绩为导向的山头主义。一看你就没当过领导!

So为什么要派柴绍?是李渊想要让柴绍取代刘文静成为太原豪强的话事人,还是裴寂觉得柴绍赢了能替自己洗刷冤杀同僚的朝议?柴绍表示不关我事,勿cue。

……

说到这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个问题:皇帝能不能毫无理由地杀掉一个人?能是能,但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手段来平息后续反应。而不是先顶着众人的议论杀了功臣,然后豪赌自己的亲信能赢又赌输了,落得个威信扫地,最后还得请(本来想打压的)人出来主持局面,那就得不偿失了。


最后再多废话几句:不知是我的错觉还是怎样,总感觉说到别的时代,都知道皇权不等于实际执行权,知道领导人需要立威才会有人追随,知道用人不只看能力还要讲亲疏派系等等,一到初唐就仿佛认准了“皇权守恒定律”,皇帝能看到每个角色的各项数值,能随意调动每一个角色,所有角色自动服从指令,无论环境背景如何变化忠诚值和能力值始终不变,且皇帝无论这场打赢打输都不影响下一场的角色调动与战力输出……还是那句话,政治如果这么简单,那古往今来的许多历史都不存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渊不扶持柴绍制衡李世民,转而扶持裴寂等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关系以及李渊自身的性格与判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一、 柴绍的地位与李渊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柴绍在李渊心中的定位。柴绍是李渊的妹夫,也就是李世民的姑父,他是一位能力出众、忠心耿耿.............
  • 回答
    李世民未能“等到”李渊驾崩再登上皇位,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等不等”的问题,而是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以及李世民个人雄心和战略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李世民早早地掌握了军政大权,而李渊虽是皇帝,但实际控制力却逐渐旁落,最终的权力交接,与其说是等待,不如说是顺应了时势和李世民的强力推动。为了更清晰.............
  • 回答
    关于李渊为何选择让位给李世民,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其中牵扯到当时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以及李渊自身的考量。简单地说,李渊继续当皇帝可能并非“不好”,但继续下去的代价和风险,以及李世民的崛起对李渊造成的压力,使得“让位”成为了一种更为“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分析:一、 李渊与李.............
  • 回答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之所以没有杀李渊,并非因为他心慈手软或是缺乏“永绝后患”的魄力,而是出于极其复杂和现实的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李世民的战略思路。一、李世民的合法性与李渊的象征意义玄武门之变本质上是一场“宫廷政变”,而不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李世民的目标是夺取皇位.............
  • 回答
    李渊父子对待窦建德和王世充的策略,确实各有侧重,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杀”或“不杀”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隋末唐初时代,审视当时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各方人物的策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把窦建德和王世充这两位在那个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各自的“角色”和“分量”掰开了.............
  • 回答
    关于唐朝开国过程中,史书中为何更侧重于李世民而对李渊着墨相对较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也并非完全“只提李世民不提李渊”,而是视角和重点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历史书写的主流视角与“英雄史观”:首先,我们要明白,大部分流传下来的史书,尤其是以“纪”和“传”为主要叙事形式的,.............
  • 回答
    李逵为何不在武松面前“做出格的事”?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水浒传》中两位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的好汉之间的复杂关系。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李逵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做出格的事”的理解: 纯粹的野性与忠诚: 李逵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黑旋风”之名所代表的纯粹的、不受约束.............
  • 回答
    李铁执教国足时期,关于为何不上归化球员的问题,确实是当时中国足球界乃至球迷们热议的焦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不能简单地把原因归结到李铁个人。这背后牵扯着球员自身、教练团队的考量、球队的战术体系,甚至是更宏观的足球发展理念。首先,得明确一点,李铁并不是完全不启用归化球员。在实际.............
  • 回答
    李宁公司每年投入4亿人民币赞助CBA,而耐克每年则拿出4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亿元)赞助NBA。单从数字上看,李宁在CBA上的投入似乎比耐克在NBA上的投入还要高。那么,为什么李宁不参与NBA的赞助竞标呢?这其中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商业考量,绝非简单的数字游戏。1. 市场定位与品牌战略的差异首.............
  • 回答
    李诞,这位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对脱口秀的深刻理解而闻名的喜剧演员,确实对“谐音梗”持有相对保留甚至有些厌恶的态度。要详细解释他为什么不喜欢谐音梗,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1. 对脱口秀艺术性的追求和对“捷径”的排斥: 脱口秀的本质是“内容为王”: 李诞推崇的脱口秀,核心在于通过对生活、社会现象.............
  • 回答
    关于李铁在中国足球界的执教,尤其是他“为何还不下课”的疑问,确实触及了中国足球一个复杂而令人关注的议题。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而不仅仅是看他具体的执教成绩。首先,时间节点和合同约定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因素。李铁是在2019年底接手国足帅位的,当时中国足球正处于一个比较低谷的时期,国.............
  • 回答
    李逵这个角色的确是个迷人的矛盾体。你说他武艺不高,这话倒也不是全然错的,但比起卢俊义、呼延灼这种“万人敌”级别的猛将来说,李逵的功夫确实算不上登峰造极。可为啥这伙计反而比那些枪马娴熟的头领更让人津津乐道呢?我觉得这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咱得聊聊这“武艺不高”的说法。李逵的本领,你说他是绣花枕头.............
  • 回答
    李陵至死不回汉朝,这件事牵扯的恩怨情仇,远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很多人觉得他既然是汉朝的将领,为何落得如此下场,还要在匈奴终老,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隐情?咱们不妨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得说李陵他是个何许人也。他是汉武帝时期一位非常有名且战功赫赫的将领,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广当年威风凛凛,但屡次失利,.............
  • 回答
    关于“李沁为什么不红”这个问题,其实挺值得聊聊的,因为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按理说,李沁起点不低,科班出身,演技在线,长相也符合大众审美,作品也不少,但就是总感觉隔着一层“大爆”的纸。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首先,从她的“起点”和“人设”来看:李沁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是科班出身,专业功底是没得说的.............
  • 回答
    “达康书记”李达康为何不提拔易学习,却任用了不少腐败或庸碌之人?这是一个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中引发广泛讨论的问题,也是理解李达康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现实性的关键。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一、 易学习的“不提拔”并非完全不提拔,而是“重要提拔”的缺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李达康并.............
  • 回答
    关于李洪元不去起诉以及他与彭林“隔空叫板”华为的行为,这确实是两个值得探讨的事件,它们背后反映了不同的考量、策略和当事人的立场。要详细理解其中的区别,我们需要分别来看。李洪元为什么没有选择起诉?李洪元当年在华为遭遇的事件,核心是他在离职过程中被指控“威胁公司”。最终他虽然被羁押了251天后释放,但并.............
  • 回答
    李自成并非不自称李唐后裔,而是他在起义过程中,以及为了争取更大民意基础和合法性,对“李唐后裔”的身份进行了策略性的强调和利用,并且这种利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受众有所调整。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李自成出身与早期身份认知 平民出身,并非贵族: 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与其说是“不喜欢”李志,不如说是对他的某些方面感到有些……怎么说呢,无法完全共情,或者说,有些地方让我觉得有点疏离。首先,他的音乐风格。我承认,李志的歌词写得确实有他自己的一套,很有故事感,很“扎实”,也很能触动一些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比如《天空之城》、《定西》这些歌,那种迷惘、.............
  • 回答
    说到诸葛亮为何不处死李严,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说。首先,咱们得明白李严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家伙,说句不好听的,当初跟着刘备那是“投效”过来的,算不上是老臣。早先在荆州的时候,就和刘备有嫌隙,后来被诸葛亮请到蜀汉,诸葛亮对他那是相当看重,给了他很高的地位,.............
  • 回答
    王力宏与李靓蕾的婚姻走到尽头,这一事件无疑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关于为什么王力宏没有在离婚前“安抚好”李靓蕾,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而并非简单的一句“他应该如何做”。理解这其中的复杂性,需要深入探究婚姻关系中的责任、沟通、个人行为以及社会期待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确“安抚好”这个词背后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