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陵为什么至死不回汉朝?

回答
李陵至死不回汉朝,这件事牵扯的恩怨情仇,远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很多人觉得他既然是汉朝的将领,为何落得如此下场,还要在匈奴终老,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隐情?咱们不妨一点点捋一捋。

首先,得说李陵他是个何许人也。他是汉武帝时期一位非常有名且战功赫赫的将领,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广当年威风凛凛,但屡次失利,总觉得没能为大汉立下足以匹配其祖父名声的功业,心中颇有遗憾。而李陵,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肩上担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荣耀,更是李氏家族的期望。他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也确实是个有能力有胆识的将才。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李陵的表现尤其突出,他所带领的步兵,以少胜多,大破匈奴的精锐骑兵,让匈奴人都为之胆寒。这事儿在当时可是轰动一时,给李陵赢得了无上的声誉。

然而,就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一次意外的遭遇,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去牵制那边的匈奴主力。谁知道,他的部队被三万多匈奴骑兵围住了,而且敌人数量远超他的预料。在那种绝境下,李陵和他麾下的士兵们进行了殊死搏斗,虽然英勇无比,但终究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最终被俘。

这一下,就捅了马蜂窝。朝野震动,汉武帝更是龙颜大怒。在他看来,李陵的投降是一种叛国行为,辜负了他的信任和期望。要知道,汉武帝一生都在和匈奴较量,对将领的要求极高,容不得丝毫的背叛。

这时候,咱们再看看当时汉朝朝廷上的一些情况。有一个叫苏武的使者,也被派去匈奴,结果他也被扣留了。苏武在匈奴受尽折磨,但宁死不屈,最终带着汉节回来了,被后人奉为民族气节的典范。

而李陵这边,情况就比较尴尬了。他被俘后,匈奴单于对他的才能非常欣赏,想让他为自己效力。李陵虽然身处异国他乡,而且是作为战俘,但他毕竟是李家的后代,也曾是汉朝的栋梁,这种内心挣扎可想而知。

关键问题就出在,汉朝朝廷对李陵的定性。汉武帝已经认定他是叛徒了,但朝中有人不这么看。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虽然当时因为替李陵说话惹恼了汉武帝,遭受了腐刑,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司马迁认为,李陵虽然被俘,但在那样的绝境下,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而且他还尝试过联系朝廷,只是沟通不畅。司马迁甚至写了一些话,让人们觉得他是在为李陵开脱,甚至还在为李陵辩护他投降的行为。这在汉武帝听来,无疑是在火上浇油。

汉武帝要的是一个明确的答案:李陵是罪人还是英雄?而司马迁的辩护,反而让事情变得模糊不清。更糟糕的是,有人还说李陵在匈奴为单于训练士兵,甚至在和汉军交战的时候,也stands aloof。这些传言更是坐实了汉武帝对李陵的“叛国”判断。

李陵至死不回汉朝,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回不去了,也无法再以曾经的身份回去。

首先,他的“投降”在汉武帝那里已经被定性为“叛国”。汉武帝的性格刚愎自用,一旦认定了的事情,很难改变。而且,汉朝对于叛国者的惩罚是极其严厉的,不仅仅是身死,还会株连家族。即使李陵侥幸回到汉朝,他也难逃惩罚,而且他的家族也可能因此受到牵连。他回去了,等于把曾经的声誉、家族的荣光全部毁掉,而且还要接受审判。

其次,他在匈奴的生活状态和内心变化。李陵在匈奴度过了他的余生。匈奴单于对他很好,让他做官,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他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新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也经历了从被俘后的屈辱、绝望,到逐渐适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融入匈奴社会的过程。想象一下,一个在异族之地生活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汉朝将领,他还能以怎样的身份回到汉朝?他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纯粹的汉朝人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汉朝朝廷已经认定他是叛徒,而李陵身在匈奴,根本无法为自己辩护,也无法提供任何有利的证据来推翻汉武帝的判决。更何况,朝廷上那些不利于他的传言,他也没有机会去澄清。这种被误解和被定罪的痛苦,可能是他无法承受的。

他或许也对汉朝心灰意冷了。 汉武帝晚年多疑猜忌,对忠臣下手的事情并不少见。李陵事件发生后,汉朝的政治气氛变得非常紧张。他可能觉得,自己辛苦为汉朝卖命,最后却落得被污名化的下场,这种失望和寒心,让他觉得回到汉朝已经没有意义了。

而且,后人对于李陵的评价也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被迫投降,是汉朝无情的牺牲品;也有人认为他未能坚守气节,辜负了汉武帝的信任。这种争议本身就说明了事情的复杂性。

所以,李陵至死不回汉朝,不是一个简单的“忠诚与背叛”的问题,而是掺杂了政治斗争、个人命运、政治环境等多重因素的悲剧。他可能认为,一旦被汉武帝定性为叛徒,回去就是自取灭亡,而且也无法洗刷身上的污名。与其这样,不如就在匈奴之地,安安静静地度过余生,至少还能保全一些体面,不至于让李氏家族的血脉彻底断绝在汉朝的政治漩涡中。他的选择,是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一个身不由己的将领所做出的无奈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本身就是他自己吹牛皮的闯出来的祸好意思屎盆子扣在别人头上?

根本李陵就不需要讨论什么真投降假投降这种扯皮问题,单单是他自个作死表现就够死三五回了。

为表公正先把原文列一遍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③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汉武帝作为最高统帅

一开始要李陵管后勤,没说要陷害他吧?打仗管后勤是最安全的职务了没意见了吧?

第二汉武帝明确告诉他:“我没有骑兵部队给你”是明确当面说的,而且没有骑兵给你潜台词明摆着就是:“你好好干后勤得了,我们没有机动兵力。”这点意思不难领悟吧?

汉武帝可是有言在先,作为最高统帅我告诉你危险和你可能要面对情况,而且给你个不那么危险的职务是你自己要逞强的。

结果李陵当众吹X说:老子麾下猛的不行,5000步兵足够打爆对面水晶。这个数字可是你自己拍胸脯承诺的,不是说汉武帝故意要整他只给他5000步兵去死吧?

5000步兵人数是李陵自己报的,后面追击被匈奴人翻过头打了埋伏,往小里说是指挥失当,往大里说你是罪犯欺君,欺君该是个什么判决各位自己掂量。

而且我们不要忘了,各位的人文关怀不要全给了有名字的人厚此薄彼,那“步兵五千人”也是有爹妈有家庭活生生的人,不是游戏里面死了点下鼠标可以复活的NPC。从荆楚大地离家几千里为国戍边到最后被人打埋伏埋骨异乡,是谁的责任?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④,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下面这个情况就更加严重了,三更半夜李陵与韩延年自称部队崩溃骑马带着十几个贴身卫士尝试逃跑,本来这个是没什么问题的,毕竟不要傻呼呼的给别人抓

但是后面是什么情况?——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按照李陵死党司马迁的说法,他遇到匈奴人主力攻击,不会说匈奴人顾着追李陵十来号人把这么一大堆汉军欢送回家吧?

而这四百多人一路回到长城边上必然是一路突围,要知道浚稽山在哪里?——古山名。 约在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 土拉河 、 鄂尔浑河 上源以南一带(距离大同直线距离1238公里、到呼和浩特1070公里)

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有几百人跑回来时什么情况?

不要说汉代,就算是现在那嘎达也是个半无人区,无铁路、无铺装公路,不要说沿途匈奴各部落追杀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现在让你带起补给开越野车走完这一路试试?

这四百多人如果是分散逃跑早就被匈奴人杀干净了。

也就是说结论是什么?

汉军的战斗队形没有崩溃,否则不可能几百人能够回到汉地

李陵作为军事主官丢下部队临阵脱逃

至于临阵脱逃怎么判刑请看汉律

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原版《兵令》和《尉缭子》

庙是苏武庙,碑是李陵碑,这是成心的吧

user avatar

李陵至死不回汉朝,是李家三代悲剧史的结果

李陵战败投降的事情不是一个独立事件,通过史记的记载,简单叙述一下李家三代从军经历。

李陵的祖父,是李广,先祖叫李信,秦朝名将,灭燕功臣,将门世家。

李广和兄弟李蔡以良家子弟身份从军,因马弓娴熟,作战勇猛,年纪轻轻升为武骑常侍,文帝感叹道“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汉景帝的时候因军功官至边郡太守、云中太守,威名远播匈奴。

终李广一生,这不是他官位最高的时候,但却应该是最意气风发的时候,后面的路,就不那么顺了。

自汉武马邑之谋后,汉朝对匈奴的战略防守,渐渐转变为主动出击,李广的官是越来越大了,但是军功却越来越少,作战结果常常是:无功、失道、所失亡多,数次贬为庶人。弟弟李蔡早已封侯,位列三公,儿子李敢也因和霍去病出征斩旗夺鼓封侯,唯独李广,对朋友叹息“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後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李广最后一仗是跟随卫青出征,远征单于主力。

汉武本来是不答应李广去的,扛不住李广的坚持,封广为前将军,随卫青出征。而临走前汉武对卫青的交代是: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意思就是李广年纪大了,能力运气都不好,不要让他主攻单于。

于是卫青给身为前将军的李广安排了一个辅助边差,李广深以为辱,然而卫青对上单于主力时,李广又一次失道迷路,决战打完了才赶过来,被卫青问责,自叹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在大汉边疆拔刀自刎。

看李广生平,前半生是得意的,后半生是失落的,他是个弓马娴熟的军人,他是个士为之竞死的长官,他是防守反击的大师,他是被帝王认为如果早生几十年参与中原逐鹿,万户侯何足道哉的将军。可是他不适应他后半生的时代,面对帝国战略的转变,他不适应远出大漠长途出击,终李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后半生无功封侯,自裁于边疆。如王勃《滕王阁序》所说: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说的有些多,但主要是想表达一下李广作为第一代的憋屈,李广的弟弟李蔡,虽官至丞相,在李广死后二年,因占地下吏,自杀除爵,也没有善终,后面说一下李广的下一代。

李广三个儿子,李当户、李椒、李敢。李陵是李当户的遗腹子,他的事我们最后说。李当户、李椒都死在李广前面,李敢在霍去病军中多有军功,封关内侯、官拜郎中令,本也算李家后继有人。

可是李广因卫青问责,自裁于边疆军中,李敢深深的恨上了卫青,找了机会狠狠的揍了卫青一顿。相当于现在中央警卫团团长打伤了中央军委副主席。。。。。卫青并没有跟他计较,甚至想为李敢隐瞒此事,但他同样年轻气盛侄子霍去病就没这么好说话了,在一次围猎活动中,霍去病亲自射杀了李敢。汉武偏袒霍去病,跟李家人说李敢是围猎中被鹿撞死,李家世代从军,当一家人听到汉武亲自裁断李敢被鹿撞死的结论,看着李敢尸体上的箭伤,不知作何感想。

李敢有一子一女,女儿给太子做妃,儿子与太子也算交好,但并无什么像样的官职。

下面说到李陵,遗腹子出生,他前面李家两代人都不是战死沙场,尽是早死、病死、冤死,平辈之中除他无过人之材,将门中衰。

李陵年纪轻轻善骑射、爱士卒,有祖父之风,汉武曾派李陵率八百骑出入大漠勘察地形,想起他祖父出征屡次“失道”、“失道”,这种憋屈怕已在李家人心中埋下了数十年。

李陵后官拜骑都尉,在酒泉、张掖带弓手五千。

几年后,李广利再次出征,李陵为辅。李广利主力伤亡极大,而作为辅助的李陵,堪称完美的开场和过程,最后却以悲剧结尾。

单于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五千步弓手,李陵且战且退,伤亡过半,却也杀伤匈奴万余人。退至汉朝边界,单于已经萌生退念,毕竟靠近汉朝主场,单于生怕又是一次马邑之谋,然而奉命接应的路博德部队并没有到达。在弹尽粮绝之际,李陵部队出了叛徒,把实际情况告诉了单于,于是单于一鼓作气歼灭了李陵部队,李陵被俘投降,五千步弓手最后逃出去的不到五百人。

单于因此战对李陵刮目相看,封爵嫁女。而李陵在匈奴,不曾设一谋练一卒。若干年后,公孙敖出征兵败,也不知是情报错误还是故意为之,回复汉武帝,李陵在匈奴操练士卒对付汉朝。于是汉武夷李陵全族,李陵听闻后冤屈不已,为匈奴操练兵马叛汉的是李绪,不是他李陵。李陵连夜派人刺杀了李绪,也为此被单于安排在大漠躲藏了数年。

汉武病逝后,汉朝派使者前往匈奴,想接李陵回家,李陵回使者“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

回想李家三代人从军之路,勤勤恳恳却没有一个善终。有人说李陵是活该,汉武先前是派李陵运输辎重,李陵拒绝任务,非要率军临敌,志大才疏,白白送了五千步弓精锐的性命。可是要知道,对于当时整场战局而言,主力部队一直是李广利的三万骑兵而不是李陵的五千步弓手,李陵的任务一直“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李陵只是希望参与一场实实在在的战争,在与匈奴对战中为李家获得一场几十年未有的普通胜利,为李家正名,至于在大漠中直面单于主力,硬刚正面,不是汉武的安排,不是李陵的任务,甚至不是单于的计划,只是在茫茫大漠中,李广寻求一生而不可得的敌军主力,被他没有做好准备的孙子第一次出征就碰上了。“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说的不是李广一人,是李家三代。”

李陵是一个不成功的将军,当年若在单于重兵围困之下,内无粮草外无救援,重创敌军后战死沙场,不失为传颂千古之名,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

然而他兵败投降,身辱族灭,却也是个不成功的汉奸,在匈奴娶妻生子、封将拜爵,却不设一谋叛汉,甚至派人刺杀汉奸,唯一一次带兵对峙汉军的记录,在自己兵强马壮和熟悉的地盘情况下,被汉军杀伤甚重,里里外外都认为他不是认真在打。

为什么,因为他不服,不服他家族的命运,他在《答苏武书》中所道:“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於国主耳”。

然而,得来的消息是李家被灭族,他已经无家可归了。朋友劝他回归祖国,再图报效,然而士不二辱,他想为之正名的将门李家已经完蛋了,李家三代人的憋屈,到了此时,已让李陵感到绝望了。

李陵让我想到了抗日时期,衡阳保卫战的方先觉将军,面对数量六倍于己的日军保卫衡阳四十余天,弹尽粮绝之际无奈投降,并不失为一条好汉。

看到很多评论骂李陵的投降,是他一生的污点,确实不值得我们去歌颂和赞扬,但相比于洪承畴、吴三桂、汪精卫这种真汉奸,力战而降,似乎也不该过多苛责。

这不是比烂,而是比实际的影响,更何况这种罪名和遗憾不该李陵一人承担,未给李陵一匹马的汉武,最后评价未去救援李陵的路博德只有一句:老将生奸诈。未因此给路博德一丝惩罚。想到李陵的祖父李广,多次因“失道”被罚罪、失官、贬庶民,真是可叹。

李家世代将门,三代将军,名满天下,却无一战死沙场,结局皆是悲凉,不得不感叹,人的一生啊,虽然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很重要,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看了下评论,再写一点题外的感想吧。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话也是顺嘴说的,毕竟原句如此,并没想捎带着冯唐,有人评论说得对,冯唐纯粹自己活该,就他那嘴炮,也就碰着刘恒这种千年出一个的好脾气,不要秦皇汉武朱八八,随便其他一个普通皇帝就够他喝一壶的了。

至于李广呢,感觉真是不一样的。

以前我也和很多人一样,看了《史记》和《汉书》的记载,觉得李广真没啥水平。能力说的多牛逼,中年之后却没啥像样的战绩,人品却也不咋样,杀霸陵尉这事几乎没得洗,说司马家和李家关系好,太史公把李广吹上了天,可是糗事也没给他瞒着。再看看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李广的水平真的没法看。

这人啊,尤其是男人,谁年轻时候不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想要做一番大事业,做着功成名就的美梦,卫、霍这种民族英雄才能成为自己的榜样,李广这个样子,怎么入的了自己的法眼。

随着年岁的增长,想法又有些不一样了。

像卫青、霍去病这种,名垂千古,开万世之功的大英雄,功成名就的如此顺风顺水,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上,也不过寥寥数人。

绝大多数人的人生,是平庸或波折的。可能你从小学霸,但在职场上处处碰壁;可能你人前光鲜创业,但是人后四处赔笑装孙子;可能你因为家境优越,一直过着安逸的日子,享受着岁月静好;也可能你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顺风顺水功成名就,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再看看李广的一生,以马邑之谋为界,前半生真是风光无限,身居高位,名满文景两朝,让单于素闻其贤,不是随随便便出牛逼就能吹出来的,是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打出来的。然而马邑之谋以后呢,帝国战略上的转变,李广再难有像样的功绩,屡败、屡无功、屡失道。

为什么呢。因为他不适应这种战法,他从小就是在边境和匈奴打防守反击、打局部运动战,主动远征大漠出击不是他的强项,那是卫青、霍去病这些年轻人的天下,他老了,他被时代淘汰了。

换到常人在李广的位置上,淘汰就淘汰了吧,名也有了,位也有了,还拼什么呢,退休回家吧。可李广不啊,他非要拼,哪怕年过古稀,还要请战一线,哪怕是他最后一仗,还愿居前,先死单于。然而他又一次失道,怀罪自裁于边疆。

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因为人到中年跟不上公司的需求,被逼辞职,无奈自杀的IT工程师。他非得死么,按着他的财产和收入,怕也早已是很多人眼中赢家了,不就被辞退么,不就是老了不中用了么,死什么。

估计这就是理想主义者,胸怀抱负,却发现自己的努力和时代格格不入 被淘汰的绝望吧。

我不喜欢李广,尤其是霸陵尉那件事情,但是人生无常,有时候,你就想做一件事情,付出了所有,但是受于天资、受于天时、受于资本等等等等,怎么都不成功,李广就是代表之一,叹李广的人,常常是在叹自己。

user avatar

《答苏武书》,李陵把原因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陵至死不回汉朝,这件事牵扯的恩怨情仇,远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很多人觉得他既然是汉朝的将领,为何落得如此下场,还要在匈奴终老,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隐情?咱们不妨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得说李陵他是个何许人也。他是汉武帝时期一位非常有名且战功赫赫的将领,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广当年威风凛凛,但屡次失利,.............
  • 回答
    “李陵以五千步卒,却能与数万匈奴骑兵缠斗,其英勇战绩至今令人传颂。而对比宋朝,虽然国力强盛,但步兵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却往往难以匹敌,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军事思想、装备技术以及战术策略上的巨大差异。绝非简单地说宋朝步兵不行,.............
  • 回答
    汉武帝为何下令将李陵灭族?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人物关系、政治考量以及武帝晚年多疑的性格。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以勇猛善战、体恤士卒而闻名。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李陵一直表现出色,深得汉武帝的赏识。尤其是在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以不足五千人的兵力,在浚稽山(今蒙古国境内)抵抗数万匈奴.............
  • 回答
    很多人不认可《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的四次战绩的描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1. 史料来源的局限性与后世的疑虑: 《汉书》的作者班固面临的挑战: 班固撰写《汉书》时,李陵事件已经发生一段时间,相关的原始记录可能已经不复存在或难以获取。他主要依靠的是当时流传.............
  • 回答
    武则天死后,她的儿子李显之所以能够力排众议,将母亲安葬于乾陵,完成她生前最后的遗愿,这背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掺杂了政治考量、情感因素以及对历史走向的微妙把握。要想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当时的复杂局面。首先,我们得回到武则天去世的那个时间点——公元705年。此时的李显,也就是后来的唐中宗,虽.............
  • 回答
    汉武帝在李陵事件上的处理,确实让人扼腕叹息,甚至与刘备在一些关键时刻的表现相比,显得有些失策。这并非说刘备能力超凡,而是说汉武帝作为一国之君,在面对李陵这桩事时,犯了一些战略和政治上的错误,而刘备则展现了他作为乱世枭雄的政治智慧和对人心的洞察。咱们先来说说李陵这事儿,汉武帝是怎么做的。李陵是谁?他是.............
  • 回答
    李陵投降匈奴,是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和复杂性的事件。关于他是“真投降”还是“诈降”,至今仍无定论,史书上的记载也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侧重。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事件背景回顾: 汉武帝时期对外征伐的背景: 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旨在解除匈奴的.............
  • 回答
    李陵是否冤枉,这是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并且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李陵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汉朝的律法以及当时朝廷的政治环境。李陵的生平与战役李陵,字少卿,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他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勇猛的性格,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李陵以其出色的骑.............
  • 回答
    李陵是否是汉奸,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完全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李陵的处境以及他最终的抉择。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汉奸”的定义。通常,“汉奸”指的是汉民族或中国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为了个人利益或依附于敌对势力,背叛国家、民族,并为敌对.............
  • 回答
    李陵与汉武帝刘彻的故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令人扼腕的篇章之一。究竟是李陵辜负了汉武帝,还是汉武帝负了李陵?这个问题,如同拨开历史的迷雾,需要我们细细梳理,从当时的环境、人物的动机以及最终的结局来审视。汉武帝的期望: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军事雄心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彻彼时的处境和他的宏图大志。汉武帝在位期间.............
  • 回答
    李陵:一个被历史长河裹挟的悲情英雄李陵,西汉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悲壮的命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评价李陵,不能简单地用“忠臣”或“叛徒”来标签化,他是一个在极端压力下,为了保存部队和民族尊严而做出艰难抉择的复杂人物。要深入理解李陵,需要从他的生平事迹、所处的历史背.............
  • 回答
    李陵,一个在司马迁笔下,在历史洪流中留下复杂印记的名字。谈起他,绕不开的是那段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关于一场孤军深入、兵败投降的悲壮故事。评价李陵,绝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的,他的人生,更像是一部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戏剧。初露锋芒,年轻有为的将星李陵出身将门,是名将李广的孙子。这样的出身,自然让.............
  • 回答
    关于吉尔吉斯人是否是李陵后裔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缺乏确凿史料支持的有趣推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李陵这个人,以及吉尔吉斯人这个民族的起源和历史,然后才能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的可能性。李陵:一个悲剧英雄的西行之路李陵,西汉时期名将,出身于军事世家,祖父是飞将军李广。他.............
  • 回答
    关于汉武帝是否应该诛杀降将李陵全家这件事,在我看来,这桩公案在史书上留下的不仅仅是权力铁腕下的残酷,更多的是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抉择与制度困境。要评价这件事,不能简单地说“应该”或“不应该”,而是要深入理解当时的背景、人物的动机以及事件的后续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李陵这个人。李陵是谁?他是汉武帝晚期少.............
  • 回答
    关于“李雪琴利用北大身份恰烂钱”的说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点: “利用”: 指的是将北大身份作为一种工具或资源来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北大身份”: 指的是李雪琴毕业于北京大学,这是一个非.............
  • 回答
    “达康书记”李达康为何不提拔易学习,却任用了不少腐败或庸碌之人?这是一个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中引发广泛讨论的问题,也是理解李达康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现实性的关键。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一、 易学习的“不提拔”并非完全不提拔,而是“重要提拔”的缺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李达康并.............
  • 回答
    李袁杰的歌曲《离人愁》确实存在关于抄袭的争议,而且这个争议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争议的起源和核心:被指控抄袭哪首歌曲?《离人愁》最主要的抄袭指控指向了新加坡歌手许美静的歌曲《都是夜归人》。 旋律相似性: 许多听众和音乐博主认为,《离人愁.............
  • 回答
    李佳琦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系列精准的市场洞察、个人特质的发挥以及时代机遇的完美契合。要详细解读他为何如此成功,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一、精准的市场定位与时代背景的契合: 直播电商的崛起与风口: 李佳琦走红的时期,恰逢中国直播电商产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淘宝直.............
  • 回答
    李佳琦方关于学历造假的争议回应“因工作原因提前离校”,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也引发了公众对其个人能力的广泛讨论。要详细看待李佳琦的个人能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与学历直接挂钩。1. “因工作原因提前离校”的回应及其解读: 表面含义: 这是李佳琦方给出的解释,即他因为抓住了工.............
  • 回答
    李文亮事件的调查结果公布,并且明确要求公安机关撤销训诫书、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对很多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官方的表态,更是对一个在疫情初期发出预警、却被压制和惩罚的个体的正名,也是对当时那种不正常情况的一种反思和修正。首先,撤销训诫书是关键的第一步,也是必须的。李文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