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陵冤么?

回答
李陵是否冤枉,这是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并且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李陵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汉朝的律法以及当时朝廷的政治环境。

李陵的生平与战役

李陵,字少卿,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他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勇猛的性格,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李陵以其出色的骑射技艺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而闻名。

公元前99年,李陵奉汉武帝之命,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企图截断匈奴左贤王的归路。当时,李陵面临着极其不利的局面:

兵力悬殊: 李陵所率的五千步兵面对的是匈奴单于亲自率领的两万精锐骑兵。
地形不利: 战役发生在荒凉的边塞,缺乏可供步兵利用的地形优势,而且后勤补给困难。
装备差距: 汉朝的步兵主要装备弓箭、弩和剑,而匈奴骑兵则以弓箭和战马为主要优势,机动性极强。

尽管如此,李陵及其部下仍然以顽强的斗志进行了殊死的搏杀。他们利用地形优势,轮番射击,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匈奴骑兵的冲锋。在数日的激战中,李陵的军队给匈奴造成了重大伤亡,甚至让单于亲自出马。

然而,弹尽粮绝成为了李陵军队的致命伤。在矢尽弓折、刀剑钝裂的情况下,李陵最终被匈奴俘虏。

汉武帝的反应与判决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勃然大怒。他认为李陵辜负了自己的期望,是临阵投降,有辱汉朝国威。按照汉朝的律法,临阵投降是死罪。

然而,朝廷中并非只有一种声音。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因为不认同汉武帝对李陵的严厉谴责,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司马迁认为,李陵以五千步兵对抗两万匈奴骑兵,且战至矢尽弓折,已经做到了尽忠职守。他认为李陵的投降是在绝境下的无奈之举,并非怯懦的表现。司马迁甚至指出,汉朝之前也有过战败投降的情况,例如卫青的部下郝温之等。

司马迁的辩护激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在包庇李陵,是在动摇军心,因此将司马迁处以宫刑。

“冤”与“不冤”的辩论点

要判断李陵是否冤枉,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 从律法角度:

不冤: 按照汉朝当时的律法,临阵投降确实是死罪。李陵确实向匈奴投降了,从这个层面来看,汉武帝按照律法判决并无不妥。汉朝对军纪的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在边疆作战,任何一点松懈都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冤: 然而,律法并非总是能完全涵盖所有复杂的情况。李陵是在绝境中,已经拼尽全力,弹尽粮绝,再战下去也只是徒增伤亡。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投降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求生,而非简单的怯懦。如果将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投降”一律等同于死罪,可能过于僵化。

2. 从忠诚与勇气的角度:

不冤: 汉武帝派遣李陵是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建功立业,为国争光。李陵最终未能完成任务,并且以投降告终,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败。汉武帝对李陵的失望和愤怒,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对国家荣誉和军事实力的考虑。在那个时代,国家利益至上,个人生死与国家荣誉相比,可能被置于次要地位。

冤: 李陵及其部下在战役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是毋庸置疑的。他们以少敌多,顽强抵抗了数日,这是极其英勇的表现。如果仅仅因为最后的投降就否定了他之前所有的功绩和勇气,这未免过于残酷。很多人认为,李陵的勇气和忠诚体现在他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精神上,他的投降是一种无奈的求生,而非对国家的背叛。

3. 从政治角度:

不冤(从汉武帝的角度): 汉武帝晚年,朝政风波不断,猜忌心重。他需要树立一个严厉的军纪,以震慑其他将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李陵成为一个牺牲品,用以巩固皇权和军纪,也未可知。

冤(从司马迁和其他支持者角度): 汉武帝的政治需要,不能成为掩盖事实真相的理由。司马迁的辩护,正是看到了汉武帝的偏颇和对李陵的不公。如果汉武帝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李陵的战况,并考虑到当时匈奴强大的实力,或许会做出不同的判决。

李陵的后续命运

李陵投降匈奴后,并没有像其他汉朝叛将那样被匈奴杀害或遗弃。相反,匈奴单于器重他的才能,让他担任要职,并且将他作为汉朝的俘虏,企图利用他来对付汉朝。后来,汉朝使者苏武出使匈奴,遇到了被匈奴重用的李陵。李陵在匈奴为匈奴训练士兵,参与军事活动,甚至参与了对汉朝的作战。

这部分经历,也成为了李陵是否“冤”的另一重复杂性。有人认为,李陵在匈奴的表现,比如训练匈奴士兵,参与对汉朝的作战,说明他已经完全投靠了匈奴,背叛了汉朝,因此不冤。也有人认为,李陵是被迫留在匈奴,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为之,而且他内心深处仍然怀有对汉朝的思念。

总结

李陵是否冤枉,是一个 没有标准答案 的问题。

从严格的汉朝律法和国家荣誉的角度来看,李陵的投降确实触犯了军法,汉武帝按律惩罚,似乎也说得过去。
但是,从李陵英勇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精神、以及他所面临的绝境来看,称他为“罪人”并严厉惩罚,又显得过于苛刻和不近人情。 司马迁为他辩护,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他对国家的忠诚体现在了战斗精神上。

可以说,李陵的遭遇是个人英雄主义在强大国家机器和冷酷政治环境下的悲剧。他的命运,也成为了后世评价汉武帝统治时期严酷律法和政治斗争的一个典型案例。许多人更倾向于认为李陵是 “战死而荣,投降而辱” 的一种悲情英雄,他的失败更多的是由于客观条件,而非主观的背叛。他的“冤”在于,他的勇气和忠诚未能被当时的朝廷完全理解和宽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冤,太冤了

所有的错都是他们妖艳贱货的,我要自当一队涉单于庭我逗留会稽山追击匈奴我要部下不死非壮士我放弃全家性命投敌叛国我劝降苏武领匈奴兵与汉军转战九日可我就是单纯不做作,哪像他们那些妖艳贱货啊


放言愿涉单于庭,

不死壮士降匈陵。

母妻子魂弃汉土,

忠臣孝子留美名!

zhihu.com/answer/14693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陵是否冤枉,这是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并且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李陵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汉朝的律法以及当时朝廷的政治环境。李陵的生平与战役李陵,字少卿,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他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勇猛的性格,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李陵以其出色的骑.............
  • 回答
    李陵至死不回汉朝,这件事牵扯的恩怨情仇,远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很多人觉得他既然是汉朝的将领,为何落得如此下场,还要在匈奴终老,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隐情?咱们不妨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得说李陵他是个何许人也。他是汉武帝时期一位非常有名且战功赫赫的将领,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广当年威风凛凛,但屡次失利,.............
  • 回答
    李陵投降匈奴,是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和复杂性的事件。关于他是“真投降”还是“诈降”,至今仍无定论,史书上的记载也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侧重。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事件背景回顾: 汉武帝时期对外征伐的背景: 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旨在解除匈奴的.............
  • 回答
    李陵是否是汉奸,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完全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李陵的处境以及他最终的抉择。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汉奸”的定义。通常,“汉奸”指的是汉民族或中国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为了个人利益或依附于敌对势力,背叛国家、民族,并为敌对.............
  • 回答
    李陵与汉武帝刘彻的故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令人扼腕的篇章之一。究竟是李陵辜负了汉武帝,还是汉武帝负了李陵?这个问题,如同拨开历史的迷雾,需要我们细细梳理,从当时的环境、人物的动机以及最终的结局来审视。汉武帝的期望: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军事雄心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彻彼时的处境和他的宏图大志。汉武帝在位期间.............
  • 回答
    “李陵以五千步卒,却能与数万匈奴骑兵缠斗,其英勇战绩至今令人传颂。而对比宋朝,虽然国力强盛,但步兵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却往往难以匹敌,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军事思想、装备技术以及战术策略上的巨大差异。绝非简单地说宋朝步兵不行,.............
  • 回答
    李陵:一个被历史长河裹挟的悲情英雄李陵,西汉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悲壮的命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评价李陵,不能简单地用“忠臣”或“叛徒”来标签化,他是一个在极端压力下,为了保存部队和民族尊严而做出艰难抉择的复杂人物。要深入理解李陵,需要从他的生平事迹、所处的历史背.............
  • 回答
    汉武帝为何下令将李陵灭族?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人物关系、政治考量以及武帝晚年多疑的性格。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以勇猛善战、体恤士卒而闻名。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李陵一直表现出色,深得汉武帝的赏识。尤其是在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以不足五千人的兵力,在浚稽山(今蒙古国境内)抵抗数万匈奴.............
  • 回答
    李陵,一个在司马迁笔下,在历史洪流中留下复杂印记的名字。谈起他,绕不开的是那段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关于一场孤军深入、兵败投降的悲壮故事。评价李陵,绝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的,他的人生,更像是一部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戏剧。初露锋芒,年轻有为的将星李陵出身将门,是名将李广的孙子。这样的出身,自然让.............
  • 回答
    关于吉尔吉斯人是否是李陵后裔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缺乏确凿史料支持的有趣推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李陵这个人,以及吉尔吉斯人这个民族的起源和历史,然后才能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的可能性。李陵:一个悲剧英雄的西行之路李陵,西汉时期名将,出身于军事世家,祖父是飞将军李广。他.............
  • 回答
    关于汉武帝是否应该诛杀降将李陵全家这件事,在我看来,这桩公案在史书上留下的不仅仅是权力铁腕下的残酷,更多的是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抉择与制度困境。要评价这件事,不能简单地说“应该”或“不应该”,而是要深入理解当时的背景、人物的动机以及事件的后续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李陵这个人。李陵是谁?他是汉武帝晚期少.............
  • 回答
    汉武帝在李陵事件上的处理,确实让人扼腕叹息,甚至与刘备在一些关键时刻的表现相比,显得有些失策。这并非说刘备能力超凡,而是说汉武帝作为一国之君,在面对李陵这桩事时,犯了一些战略和政治上的错误,而刘备则展现了他作为乱世枭雄的政治智慧和对人心的洞察。咱们先来说说李陵这事儿,汉武帝是怎么做的。李陵是谁?他是.............
  • 回答
    很多人不认可《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的四次战绩的描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1. 史料来源的局限性与后世的疑虑: 《汉书》的作者班固面临的挑战: 班固撰写《汉书》时,李陵事件已经发生一段时间,相关的原始记录可能已经不复存在或难以获取。他主要依靠的是当时流传.............
  • 回答
    武则天死后,她的儿子李显之所以能够力排众议,将母亲安葬于乾陵,完成她生前最后的遗愿,这背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掺杂了政治考量、情感因素以及对历史走向的微妙把握。要想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当时的复杂局面。首先,我们得回到武则天去世的那个时间点——公元705年。此时的李显,也就是后来的唐中宗,虽.............
  • 回答
    关于“李雪琴利用北大身份恰烂钱”的说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点: “利用”: 指的是将北大身份作为一种工具或资源来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北大身份”: 指的是李雪琴毕业于北京大学,这是一个非.............
  • 回答
    “达康书记”李达康为何不提拔易学习,却任用了不少腐败或庸碌之人?这是一个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中引发广泛讨论的问题,也是理解李达康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现实性的关键。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一、 易学习的“不提拔”并非完全不提拔,而是“重要提拔”的缺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李达康并.............
  • 回答
    李袁杰的歌曲《离人愁》确实存在关于抄袭的争议,而且这个争议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争议的起源和核心:被指控抄袭哪首歌曲?《离人愁》最主要的抄袭指控指向了新加坡歌手许美静的歌曲《都是夜归人》。 旋律相似性: 许多听众和音乐博主认为,《离人愁.............
  • 回答
    李佳琦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系列精准的市场洞察、个人特质的发挥以及时代机遇的完美契合。要详细解读他为何如此成功,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一、精准的市场定位与时代背景的契合: 直播电商的崛起与风口: 李佳琦走红的时期,恰逢中国直播电商产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淘宝直.............
  • 回答
    李佳琦方关于学历造假的争议回应“因工作原因提前离校”,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也引发了公众对其个人能力的广泛讨论。要详细看待李佳琦的个人能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与学历直接挂钩。1. “因工作原因提前离校”的回应及其解读: 表面含义: 这是李佳琦方给出的解释,即他因为抓住了工.............
  • 回答
    李文亮事件的调查结果公布,并且明确要求公安机关撤销训诫书、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对很多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官方的表态,更是对一个在疫情初期发出预警、却被压制和惩罚的个体的正名,也是对当时那种不正常情况的一种反思和修正。首先,撤销训诫书是关键的第一步,也是必须的。李文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