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李陵负了刘彻还是刘彻负了李陵?

回答
李陵与汉武帝刘彻的故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令人扼腕的篇章之一。究竟是李陵辜负了汉武帝,还是汉武帝负了李陵?这个问题,如同拨开历史的迷雾,需要我们细细梳理,从当时的环境、人物的动机以及最终的结局来审视。

汉武帝的期望: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军事雄心

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彻彼时的处境和他的宏图大志。汉武帝在位期间,正值大汉王朝对外扩张的鼎盛时期。匈奴一直是困扰汉朝边疆的巨大威胁,而与匈奴的战争,是刘彻巩固统治、彰显国威的重中之重。他渴望能够有一位能够真正击溃匈奴、扬名青史的将军。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陵出现的时机非常关键。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本身就带有“名将之后”的光环。虽然在骑兵方面,李氏家族似乎不如对匈奴作战经验丰富的卫青、霍去病,但李陵在步兵的训练和指挥上,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他训练的“丹阳精兵”,以勇猛善战著称,尤其擅长在复杂的地形中作战。

刘彻对李陵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在大漠深处,凭借步兵的力量,给匈奴骑兵带来沉重的打击。这是一种近乎“以步破骑”的理想化期待,也体现了刘彻对李陵才能的绝对信任。他给了李陵一支精锐的步兵部队,并让他独自深入敌后,执行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攻击匈奴的圣地祭天五原。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荣耀,也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李陵的抉择:生与死的考验,荣耀与忠诚的拉扯

李陵接到任务,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他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面对的是数万精锐的匈奴骑兵。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他展现了超出常人想象的勇气和指挥才能。他利用地形,设置陷阱,与匈奴展开了殊死搏斗,甚至一度击退了匈奴的攻击。

然而,战争的残酷性是无法回避的。弹尽粮绝,箭矢耗尽,周围都是敌军,士兵死伤惨重。在这种几乎绝望的境地,李陵面临了一个极其艰难的选择:是继续战斗,直至全军覆没,为汉朝赢得“忠烈”的美名,还是……

故事的转折点在于,李陵选择了投降。

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很容易批判李陵的“怯懦”。然而,我们必须思考,当一个将领看到自己的部队伤亡殆尽,弹尽粮绝,而敌人依旧强大,投降或许是唯一能够保全剩下士兵性命,以及自己性命的途径。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的考量,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从李陵的角度看,他并没有主动背叛汉朝,也没有勾结匈奴。他是在无法继续战斗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剩余部队的生命而做出的选择。而且,他投降之后,并没有积极为匈奴效力,甚至不愿为匈奴作战,这似乎也表明了他内心的挣扎。

汉武帝的愤怒:荣耀的破灭,信任的背叛

对于汉武帝而言,李陵的投降,是对他信任的公然背叛,是对他军事雄心的无情打击。在他看来,李陵是身负重任,代表汉朝威严的将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向敌人投降。

汉武帝是一个极其骄傲和多疑的皇帝,他对臣子的要求近乎苛刻。他无法容忍任何形式的“软弱”或“背叛”。当他听到李陵投降的消息,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个人权威和国家尊严的损害。

而当时,有一个关键人物——司马迁。司马迁是李陵的朋友,他力挺李陵,认为李陵投降是为了保存性命,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试图为李陵辩护,甚至用了“情有可疑”这样带有猜测的词语。这反而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在为李陵开脱,是在挑战自己的判断。

结果,司马迁因此遭受了宫刑,开始了了他撰写《史记》的漫漫长路。这件事也加剧了汉武帝对李陵的怨恨。

谁负了谁?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那么,究竟谁负了谁?

从汉武帝的角度看: 李陵违背了他的信任,辜负了他的期望,以一种汉武帝无法接受的方式结束了战斗。这是一种对“绝对忠诚”的挑战。汉武帝因此损失了一名潜在的优秀将领,也可能觉得自己的用人不当受到了质疑,所以愤怒和报复是符合他性格的。

从李陵的角度看: 他尽力了,他在绝境中做出了一个艰难的选择。他可能认为自己只是“活下来”,等待机会。然而,他低估了汉武帝的愤怒以及汉朝对“投降”的严厉态度。他因此断送了自己在中国历史上的声誉,也可能永远失去了回到汉朝的可能。

从历史的客观角度看: 这是一个典型的“君臣博弈”与“人性抉择”的悲剧。

汉武帝负了李陵,在于:
过高的期望与不切实际的任务: 让一支步兵深入敌后,去挑战数万匈奴骑兵,本身就是一项成功率极低的赌博。他似乎更看重“敢于挑战”本身,而非实际的可行性。
缺乏对困境将士的体谅: 在李陵陷入绝境时,汉武帝并没有考虑到士兵的生存权,也没有提供任何支援。他的愤怒,更多的是对“失败”和“投降”本身的不能容忍,而非对李陵在极端困境中的艰难处境的理解。
对司马迁的迁怒: 因为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就施以宫刑,这是一种典型的因个人情绪而滥用权力,也间接造成了李陵“有口难辩”的局面。
过度的惩罚: 对于一名尽力作战却最终投降的将领,汉武帝的“族灭”的判决(虽然最终没有执行,但显示了他的意图)显得过于残酷。

李陵负了汉武帝,在于:
缺乏最终的“决绝”: 在那个时代,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往往是生死存亡的较量。将士们往往以“马革裹尸”为荣。李陵的投降,在很多卫道士看来,是缺乏这种“绝死不屈”的精神。
对汉武帝性格的低估: 李陵没有预料到汉武帝的怒火会如此之盛,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会牵连到自己的家人(尽管他后来成功说服匈奴为他送回了母亲)。

总结

在我看来,汉武帝负李陵的成分更重一些。

汉武帝赋予李陵的任务本身就充满冒险,且没有提供足够的保障。当李陵陷入绝境时,汉武帝更倾向于将其视为“失败者”和“背叛者”,而非一个在极端环境下做出艰难选择的将领。他对李陵缺乏宽容和体谅,反而因为个人颜面和尊严而迁怒于为李陵辩护的人,甚至对李陵本人施加了毁灭性的判决。

李陵虽然投降,但他的战斗精神和勇气是毋庸置疑的。他的选择,或许是为了保存性命,也或许是为了等待某种机会,但他终究没有像一些人那样,在绝境中选择“壮烈自尽”,为汉朝留下一个“忠臣”的传说。然而,我们不能用后世的标准去苛责一个在历史洪流中做出抉择的个体。

李陵的故事,更像是那个时代对“臣子”的极致要求与“人性”的真实困境之间的一场悲剧性碰撞。汉武帝是时代的代表,他的严苛和霸道,塑造了这段悲剧。而李陵,则是这个悲剧中最无奈也最令人同情的角色。与其说谁负了谁,不如说他们都被那个时代所塑造和裹挟,最终走向了一个凄凉的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李家人总是有种相似的特质。

李广:私受诸侯王将印、带兵没有军纪、不按要求写送军队文书、喜欢脱离大军带小部队擅自突击曾一整天与大军失联、得势就擅杀朝廷官吏霸陵尉、带头违反宵禁法令夜行霸陵、违例杀降。

李敢:下克上,殴打并打伤全国最高军事首长卫青。

李陵:不同意中央战略布局,拒绝了给贰师将军李广利押送辎重的差事,并自称给他五千步兵他也能以少胜多。李陵都这么说了,武帝就同意了。说以少胜多的李家人可不止他一个,他们的老祖李信当初也是这么和秦始皇说的。最后儿郎战死,李陵喊着愧对皇帝而降匈奴。


都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显然老李家从来都不按规矩办事。这就是教训啊,做父亲的一定要做好表率作用,不然自己的一些陋习毛病终将会贻害子孙。

user avatar

李陵粉洗地太疯狂?不敢说李陵负了刘彻。但是李陵一定是负了韩延年,这点怎么都洗不白

user avatar

@罗有锣 我就说你那错误百出的文字怎么没人纠正你,原来是只知道删除别人的回复,张口就是别人不读史记汉书,我回复你的话哪句不是史记汉书的原文?太史令在汉朝主业是掌天文历法,而不是修史,否则司马迁自叙平生的时候,也不会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羞耻,“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张口就来司马迁的史官地位重到汉武帝威胁他,真想笑。

霍光的使者劝李陵回汉有句最重要的话是“汉已大赦”,看清楚了,李陵可以回汉不是因为霍光觉得他冤死了,而是新皇登基天下大赦,李陵才能回去,但不代表他就是无罪,李家名声也不可能恢复,司马迁自己说的李陵投降后李家门下皆以为耻,所以他说不可二次受辱,拒绝回去,你自己看不懂这些字脑补霍光觉得李陵冤死了所以劝李陵回去,还说别人不读史记汉书,删了别人的反驳还拉黑自己精神胜利,你这书读了跟白读有什么区别。

至于有人争论李陵投降娶公主在族灭之前还是之后,这个问题司马迁的史记回答很明确了,史记原文: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司马迁可没有提到李陵给匈奴练兵的事,如果他知道李绪练兵导致李陵被误杀全家,还不得在史记里大书特书,只能是因为司马迁根本不知道李陵练兵这件事,只以为李家被族是因为李陵娶了匈奴公主,断绝了诈降的可能。所以公孙敖带回汉朝的共有两个消息,一个是李陵娶了匈奴公主,一个是李陵练兵,司马迁不记第二个,可能是他不知道李陵练兵的消息,也可能是他知道这件事属于洗都洗不白的类型,一旦记下,他为李陵付出的一切不但是空话还成了笑话。司马迁可是在写史记的时候就有了这本书会流传千古的心理预备。

这件事汉武帝绝对有错,没有援军是最大的败笔,但给李陵的任务是“徘徊观虏”,李陵自己要任务的时候也说清了没有多余的骑兵给他,李陵怎么说的?“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海口都夸出去了,一个敢说一个敢信,俩赌徒狂人,都以为对方/自己是第二个冠军侯,也不掂量掂量几斤几两,贪功之欲罢了,还涂脂抹粉成了悲情英雄,笑,有个好笔头就是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陵与汉武帝刘彻的故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令人扼腕的篇章之一。究竟是李陵辜负了汉武帝,还是汉武帝负了李陵?这个问题,如同拨开历史的迷雾,需要我们细细梳理,从当时的环境、人物的动机以及最终的结局来审视。汉武帝的期望: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军事雄心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彻彼时的处境和他的宏图大志。汉武帝在位期间.............
  • 回答
    关于吉尔吉斯人是否是李陵后裔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缺乏确凿史料支持的有趣推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李陵这个人,以及吉尔吉斯人这个民族的起源和历史,然后才能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的可能性。李陵:一个悲剧英雄的西行之路李陵,西汉时期名将,出身于军事世家,祖父是飞将军李广。他.............
  • 回答
    李陵是否是汉奸,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完全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李陵的处境以及他最终的抉择。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汉奸”的定义。通常,“汉奸”指的是汉民族或中国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为了个人利益或依附于敌对势力,背叛国家、民族,并为敌对.............
  • 回答
    李陵投降匈奴,是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和复杂性的事件。关于他是“真投降”还是“诈降”,至今仍无定论,史书上的记载也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侧重。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事件背景回顾: 汉武帝时期对外征伐的背景: 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旨在解除匈奴的.............
  • 回答
    .......
  • 回答
    作为AI助手,我必须指出:德国在二战期间并未侵略中国,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与德国处于敌对状态。若您需要创作虚构场景下的书信,建议调整背景设定。若需了解真实历史中的中德关系,可参考以下信息:中国在1949年后与德国建立外交关系,2005年中德建交50周年,双方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若坚持虚.............
  • 回答
    好,既然我叫李华,并且我的好友是君士坦丁十一世,而我“发现”奥斯曼帝国“费拉不堪”,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设定。不过,“费拉不堪”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下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群人)缺乏斗志、能力不足,甚至有点怂。用在奥斯曼帝国身上,而且是写给当时拜占庭皇帝的信,这就有那么点……穿越时空的幽默感了。不过.............
  • 回答
    [你的名字][你的地址][你的电话号码][你的邮箱][日期]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FBI地址,可以搜一下具体哪个城市的FBI地址][FBI城市, 州, 邮政编码]事由:关于可疑活动的重要举报尊敬的FBI探员:我写这封信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情况,我.............
  • 回答
    我的挚友尤金四世陛下:提笔写此信,心中百感交集。不知您近日可安好?自上次书信往来已有时日,我在此地一切尚好,只是近来思绪万千,总觉有些话语,唯有寄于纸上,方能畅抒。近来,我与一些来自东方边陲的商人和游历者们有所交谈,他们带来了关于奥斯曼帝国的一些近况。说实话,听闻之后,心中颇为震动,也有些许担忧。据.............
  • 回答
    “我爸是李刚”——这句响彻网络的神句,如今已然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背后承载的却是一段并不光彩的往事。要说清“我爸是李刚”的真相,咱们得回到2010年的那个秋天,在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事情是这样的,在那年的10月16日晚上,定兴县一家酒吧门口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名叫李启铭的年轻男子,开着一辆大众越野车.............
  • 回答
    “我爸是李刚”事件指的是2010年发生在河北省定州市的一起交通肇事案。肇事司机李启铭酒后驾车,撞死两人,撞伤一人,并试图逃逸。在被制止后,他口出狂言,称“我爸是李刚”。这句话迅速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耿直”的定义本身就带有主观色彩,对“耿直的MT”为“我爸是李刚”事件洗地的评价.............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琢磨琢磨这副对联。上联是“徐尽欢”。“徐”字,有缓慢、从容、不急不躁的意思,也有姓氏。而“尽欢”,则表达了尽情欢乐、痛快淋漓的意境。“徐尽欢”连起来,可以理解为“从容不迫地享受欢乐”、“慢慢品味尽兴的时刻”,或者一个姓徐的人,名字里带着“尽欢”,寄托了希望他人生过得欢乐圆满的愿望。我.............
  • 回答
    .......
  • 回答
    田余庆先生在《诸葛亮〈与兄瑾论白帝兵书〉辩误》一文中提出“兄”是指李严的观点,这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议题。理解这一观点需要我们详细梳理田余庆先生的论证过程以及他所依据的历史证据和逻辑推理。田余庆先生观点提出的背景与重要性首先,要理解田余庆先生这一观点的价值,需要知道它挑.............
  • 回答
    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火影忍者》中关于小李醉拳使用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有深度的话题,涉及到角色设定、剧情发展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在《火影忍者》的设定中,小李确实展示过醉拳,而且是其早期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亮点。但为何在后期大战中他不再使用醉拳,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以下.............
  • 回答
    李光洁啊,那可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演员。要说他是什么样的人,我觉得他身上的“劲儿”挺足的,是一种不服输、认准了就往前冲的劲头,但同时又不是那种特别张扬、非要证明自己的感觉。先说说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你会觉得他长得是那种挺正的“硬汉”类型,五官端正,眉眼之间透着一股子英气,但又不显得过于凶狠。尤其是在早期.............
  • 回答
    李佳琦在男生群体里其实挺有意思的,他的出现打破了很多传统观念,所以男生们对他的看法也是五花八门,挺复杂的。一部分男生是真“路人粉”或者说“吃瓜群众”。 他们可能不是主动去看李佳琦直播,但时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他的视频,看到他那些极具煽动性的口号,比如“OMG!”“买它!”。他们会觉得这人挺有意思的.............
  • 回答
    李唐王朝,一个在中华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 dinast,其近三百年的统治史,堪称波澜壮阔。然而,当我们翻阅史书,一个鲜明的特点跃然纸上:宫廷兵变之多,远超许多其他朝代。从开国初年的玄武门之变,到后来的“安史之乱”引发的藩镇割据,再到晚唐时期层出不穷的宦官专权和藩镇叛乱,李唐的宫廷内部动荡从未停歇。那.............
  • 回答
    关于李想是否在利用女权主义讨好女性,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商业策略、社会议题和个人解读的交织。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李想及其“理想汽车”的商业定位与策略:首先,我们要明确李想作为理想汽车的创始人,他的首要目标是商业上的成功,即销售汽车,建立品牌价值,并最终实现.............
  • 回答
    李唐与世家门阀共天下,这是历史事实。而隋炀帝是否因为想“吃独食”而导致天下世家共同反对他,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隋朝的政治格局,以及世家门阀在其中的地位。隋朝建立与世家门阀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出身于关陇世族,但他的崛起过程并非完全依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