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陵是汉奸么?

回答
李陵是否是汉奸,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完全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李陵的处境以及他最终的抉择。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汉奸”的定义。通常,“汉奸”指的是汉民族或中国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为了个人利益或依附于敌对势力,背叛国家、民族,并为敌对势力效力,造成国家和民族利益损害的人。这个定义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价值判断。

李陵是西汉著名的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他出身于军事世家,父亲李广更是以“飞将军”闻名。李陵本人也确实有过辉煌的战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然而,他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也是引发争议的核心,是公元前99年他奉命出击匈奴的赫连之战。

在那场战役中,李陵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面对匈奴数万精锐骑兵的围攻。尽管李陵和他的士兵们英勇无比,浴血奋战,但由于寡不敌众,且缺乏支援,最终弹尽粮绝,兵败被俘。

关于李陵被俘后的行为,史书记载和后世的解读便出现了分歧。

支持李陵是汉奸的观点,通常会集中在以下几点:

投降敌军,为匈奴效力: 李陵被俘后,并没有选择自杀殉国,而是选择向匈奴投降。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接受了匈奴的生活,还为匈奴训练士兵,教授他们汉朝的军事战术。有人认为,这是直接的出卖国家和民族的行为。
成为匈奴的“代言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李陵曾为匈奴单于作画像,并被认为有“劝汉”之意,即劝说汉朝放弃攻打匈奴。虽然这可能是司马迁的解读,但也成为后人质疑他动机的依据。
汉武帝的严厉态度: 汉武帝得知李陵投降后,勃然大怒,将其视为叛徒。他下令诛灭李陵的家人,并且对司马迁(因其为李陵辩护而被宫刑)也进行了残酷的惩罚。这种高压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投降”这一行为的零容忍。

而认为李陵并非汉奸,或者情况复杂的观点,则会强调以下几点:

被俘后的无奈与生存: 李陵率领的五千士兵,面对数万敌军,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取胜的。在绝境中,他作为主帅,肩负着所有士兵的生命。投降,或许是他为了尽可能保全自己和剩余士兵生命而做出的艰难选择。在那个时代,被俘的士兵往往处境凄惨,很多人会选择自尽,但也有人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屈服。
为汉朝保留一丝火种的可能性(争议较大): 有些解读认为,李陵在匈奴的日子并非完全是“投降”,而是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为汉朝收集情报,或者等待时机。例如,他教授匈奴士兵战术,或许是为了让他们误判汉朝的实力,或者在未来内乱时能够派上用场(当然,这种解释非常牵强,也很难有实证)。
历史记载的局限性: 我们对李陵的了解主要来自于汉朝的史书,而这些史书往往带有强烈的“华夷之辨”色彩,倾向于将边疆民族描绘成野蛮的敌人,将投降敌人的行为视为绝对的罪恶。史书的作者本身就可能带有先入为主的观点,对李陵的行为进行道德审判。
时代背景下的道德困境: 在那个没有现代国家概念的时代,个人效忠的对象和行为准则,与现代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李陵所处的环境,是个人英雄主义与国家命运交织的时代。他在绝境中的选择,可能更多是出于个人的生存本能和作为一名将领的责任感(即使这种责任感是以一种曲折的方式体现)。

更深层次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看待:

动机: 李陵投降的主要动机是什么?是出于政治上的背叛,还是在绝境下的求生?如果是求生,那么在多大程度上是“被迫”的?
行为的实质: 他为匈奴训练士兵,教授战术,这在客观上是否构成了对汉朝的军事威胁?他的行为对汉朝是否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
时空的局限: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观念去简单套用古代人物的行为。当时,个人在国家危难时的选择,往往更加复杂和矛盾。
后世的评价: 司马迁的《史记》对李陵的评价是“功未可灭,而卒不能免于古人之常”,这意味着即使他犯了错,但过去的功劳也不能完全抹杀。这是一种相对客观的评价,承认了他的贡献,也指出了他的失败。

总结来说,李陵是否是汉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汉奸”以及你如何解读他的行为。

如果以“被俘后向敌国效力,教授敌国军事战术”作为绝对标准,那么他的行为确实可以被视为“汉奸”的行为。
但如果考虑到他在绝境下的无奈、为士兵考虑的可能性,以及当时历史背景下的道德复杂性,将他简单地标签化为“汉奸”可能过于片面。

很多历史学家更倾向于认为,李陵是一个在极其艰难困境下,为了生存和可能保全部下而做出艰难选择的悲剧性人物,而不是一个主动、蓄意地背叛国家和民族的“汉奸”。他的故事,更多地反映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和复杂的道德困境。

最终,李陵的故事,与其说是定性他为“汉奸”与否,不如说是让我们反思,在国家危难之际,个体在面对生死存亡时的选择,以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清鼎革之际,有一位思想家王夫之用这么一段话来评价李陵。我认为,是十分贴切的: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有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关羽之复归于昭烈,幸也;假令白马之战,不敌颜良而死,则终为反面事雠之匹夫,而又奚辞焉?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道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我给大家梳理一下:

首先是结论:

李陵投降匈奴人,罪过极大,无法掩盖。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

接下来驳斥李陵失败是因为孤军深入:

有的人说,李陵的失败是因为孤军深入,无人支援所致;然后事实上他率领步兵五千人出塞,是为了炫耀自己勇武,并不是因为汉武帝的命令无法被推辞。

如谓有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

随后驳斥李陵灭族,是因为李绪:

李陵被灭族,有人嫁祸于李绪;然而,后来李广利征匈奴,李陵率兵三万追击汉军,转战九日,也可以归罪与李绪吗?

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

接下来论证,李陵一心一意效忠匈奴,并无归汉之心:

若说李陵为匈奴单于胁迫,不得不率军奔袭转战,那匈奴一边难道就没有可以信得过的人了吗?假使李陵尚有二心,单于如何能信任他并委以重兵,让他率军深入与汉朝将领对抗呢?

司马迁或为李陵文过饰非,或为为李广吹牛拍马,完全是因为他们祖上的功绩和事业。司马迁这篇文章,乃是抛弃了公道而为死党鼓吹的谬论,实在不足为信。

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
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

然后写道,将领无论出于那种原因投降,都是巨大的污点:

作为将领投降,投降之后为敌方拼死效力,就算要为他洗清污渍,那也是像洗黑布一样不可能变白的,大业有亏,如何能够洗白呢?关羽能够回到刘备身边,那是他的幸运;假使白马之战中,不敌颜良而死,那关羽也是背主求荣的叛徒,这一点毋庸置疑。

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关羽之复归于昭烈,幸也;假令白马之战,不敌颜良而死,则终为反面事雠之匹夫,而又奚辞焉?

最后是强调结论——李陵就是汉奸:

李陵说,他一直有报达汉朝的心,后来却以无脸面见苏武为理由推辞。这种矛盾,当然也不是司马迁可以掩饰的了的。

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道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陵是否是汉奸,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完全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李陵的处境以及他最终的抉择。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汉奸”的定义。通常,“汉奸”指的是汉民族或中国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为了个人利益或依附于敌对势力,背叛国家、民族,并为敌对.............
  • 回答
    李陵与汉武帝刘彻的故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令人扼腕的篇章之一。究竟是李陵辜负了汉武帝,还是汉武帝负了李陵?这个问题,如同拨开历史的迷雾,需要我们细细梳理,从当时的环境、人物的动机以及最终的结局来审视。汉武帝的期望: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军事雄心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彻彼时的处境和他的宏图大志。汉武帝在位期间.............
  • 回答
    关于吉尔吉斯人是否是李陵后裔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缺乏确凿史料支持的有趣推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李陵这个人,以及吉尔吉斯人这个民族的起源和历史,然后才能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的可能性。李陵:一个悲剧英雄的西行之路李陵,西汉时期名将,出身于军事世家,祖父是飞将军李广。他.............
  • 回答
    李陵投降匈奴,是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和复杂性的事件。关于他是“真投降”还是“诈降”,至今仍无定论,史书上的记载也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侧重。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事件背景回顾: 汉武帝时期对外征伐的背景: 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旨在解除匈奴的.............
  • 回答
    李陵至死不回汉朝,这件事牵扯的恩怨情仇,远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很多人觉得他既然是汉朝的将领,为何落得如此下场,还要在匈奴终老,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隐情?咱们不妨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得说李陵他是个何许人也。他是汉武帝时期一位非常有名且战功赫赫的将领,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广当年威风凛凛,但屡次失利,.............
  • 回答
    李陵是否冤枉,这是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并且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李陵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汉朝的律法以及当时朝廷的政治环境。李陵的生平与战役李陵,字少卿,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他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勇猛的性格,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李陵以其出色的骑.............
  • 回答
    “李陵以五千步卒,却能与数万匈奴骑兵缠斗,其英勇战绩至今令人传颂。而对比宋朝,虽然国力强盛,但步兵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却往往难以匹敌,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军事思想、装备技术以及战术策略上的巨大差异。绝非简单地说宋朝步兵不行,.............
  • 回答
    李陵:一个被历史长河裹挟的悲情英雄李陵,西汉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悲壮的命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评价李陵,不能简单地用“忠臣”或“叛徒”来标签化,他是一个在极端压力下,为了保存部队和民族尊严而做出艰难抉择的复杂人物。要深入理解李陵,需要从他的生平事迹、所处的历史背.............
  • 回答
    汉武帝为何下令将李陵灭族?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人物关系、政治考量以及武帝晚年多疑的性格。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以勇猛善战、体恤士卒而闻名。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李陵一直表现出色,深得汉武帝的赏识。尤其是在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以不足五千人的兵力,在浚稽山(今蒙古国境内)抵抗数万匈奴.............
  • 回答
    李陵,一个在司马迁笔下,在历史洪流中留下复杂印记的名字。谈起他,绕不开的是那段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关于一场孤军深入、兵败投降的悲壮故事。评价李陵,绝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的,他的人生,更像是一部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戏剧。初露锋芒,年轻有为的将星李陵出身将门,是名将李广的孙子。这样的出身,自然让.............
  • 回答
    关于汉武帝是否应该诛杀降将李陵全家这件事,在我看来,这桩公案在史书上留下的不仅仅是权力铁腕下的残酷,更多的是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抉择与制度困境。要评价这件事,不能简单地说“应该”或“不应该”,而是要深入理解当时的背景、人物的动机以及事件的后续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李陵这个人。李陵是谁?他是汉武帝晚期少.............
  • 回答
    汉武帝在李陵事件上的处理,确实让人扼腕叹息,甚至与刘备在一些关键时刻的表现相比,显得有些失策。这并非说刘备能力超凡,而是说汉武帝作为一国之君,在面对李陵这桩事时,犯了一些战略和政治上的错误,而刘备则展现了他作为乱世枭雄的政治智慧和对人心的洞察。咱们先来说说李陵这事儿,汉武帝是怎么做的。李陵是谁?他是.............
  • 回答
    很多人不认可《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的四次战绩的描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1. 史料来源的局限性与后世的疑虑: 《汉书》的作者班固面临的挑战: 班固撰写《汉书》时,李陵事件已经发生一段时间,相关的原始记录可能已经不复存在或难以获取。他主要依靠的是当时流传.............
  • 回答
    武则天死后,她的儿子李显之所以能够力排众议,将母亲安葬于乾陵,完成她生前最后的遗愿,这背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掺杂了政治考量、情感因素以及对历史走向的微妙把握。要想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当时的复杂局面。首先,我们得回到武则天去世的那个时间点——公元705年。此时的李显,也就是后来的唐中宗,虽.............
  • 回答
    关于“李雪琴利用北大身份恰烂钱”的说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点: “利用”: 指的是将北大身份作为一种工具或资源来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北大身份”: 指的是李雪琴毕业于北京大学,这是一个非.............
  • 回答
    “达康书记”李达康为何不提拔易学习,却任用了不少腐败或庸碌之人?这是一个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中引发广泛讨论的问题,也是理解李达康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现实性的关键。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一、 易学习的“不提拔”并非完全不提拔,而是“重要提拔”的缺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李达康并.............
  • 回答
    李袁杰的歌曲《离人愁》确实存在关于抄袭的争议,而且这个争议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争议的起源和核心:被指控抄袭哪首歌曲?《离人愁》最主要的抄袭指控指向了新加坡歌手许美静的歌曲《都是夜归人》。 旋律相似性: 许多听众和音乐博主认为,《离人愁.............
  • 回答
    李佳琦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系列精准的市场洞察、个人特质的发挥以及时代机遇的完美契合。要详细解读他为何如此成功,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一、精准的市场定位与时代背景的契合: 直播电商的崛起与风口: 李佳琦走红的时期,恰逢中国直播电商产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淘宝直.............
  • 回答
    李佳琦方关于学历造假的争议回应“因工作原因提前离校”,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也引发了公众对其个人能力的广泛讨论。要详细看待李佳琦的个人能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与学历直接挂钩。1. “因工作原因提前离校”的回应及其解读: 表面含义: 这是李佳琦方给出的解释,即他因为抓住了工.............
  • 回答
    李文亮事件的调查结果公布,并且明确要求公安机关撤销训诫书、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对很多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官方的表态,更是对一个在疫情初期发出预警、却被压制和惩罚的个体的正名,也是对当时那种不正常情况的一种反思和修正。首先,撤销训诫书是关键的第一步,也是必须的。李文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