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李陵?

回答
李陵,一个在司马迁笔下,在历史洪流中留下复杂印记的名字。谈起他,绕不开的是那段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关于一场孤军深入、兵败投降的悲壮故事。评价李陵,绝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的,他的人生,更像是一部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戏剧。

初露锋芒,年轻有为的将星

李陵出身将门,是名将李广的孙子。这样的出身,自然让他身上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期望。他不像祖父那样以神射闻名,但却在骑射、战术上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在汉武帝时期,匈奴一直是北疆的心腹大患,而李陵也正是在与匈奴的征战中,一步步崭露头角。

史书上对李陵初期的描述,多是积极的。他曾随卫青、霍去病出征,虽然没有耀眼的独立战功,但也在实战中积累了经验,锻炼了能力。他为人豁达,与士兵关系融洽,注重训练,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在后来的那场关键战役中的表现。可以想象,一个能够赢得士兵尊重的将领,在危急关头更容易凝聚军心。

孤军深入,八百破万的传说?

真正让李陵名垂青史,也成为争议焦点的,是他公元前99年那场单独领兵深入漠北的战役。当时,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的锐气,派出了多路军队,其中李陵的任务是牵制右贤王。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他只率领了五千步兵,而且大部分都是新兵和缺乏训练的士卒,面对的是匈奴右贤王数万精锐骑兵。

在这样的悬殊对比下,李陵却打出了令后人惊叹的战绩。他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工事,利用弓箭、刀盾等简陋武器,与匈奴骑兵进行了殊死搏斗。根据史书记载,他曾以五千步兵抵挡了数万匈奴骑兵的轮番进攻,杀伤甚众,令匈奴一度胆寒。这就像电影里的经典场景,一个弱小的力量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在那个时刻,李陵无疑是一位悲壮的英雄。

然而,战局的转折是残酷的。粮草用尽,箭矢耗光,援军无望。在这样的绝境下,李陵最终选择了投降。

投降的罪与罚:司马迁的辩护

李陵的投降,在汉武帝那里无疑是不可饶恕的罪过。汉武帝是一个崇尚荣誉、容不得丝毫瑕疵的皇帝,更何况李陵是在他眼中被寄予厚望的将领。在得知李陵投降的消息后,汉武帝震怒不已,认为这是对汉朝的背叛和侮辱。

而此时,另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却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司马迁认为,李陵兵少食尽,援军不至,在绝境中投降并非贪生怕死,而是为了保存性命,以图日后报效国家。他甚至不惜触怒汉武帝,顶着巨大的风险,将李陵描述成一个在困境中尽力而为的悲情英雄。

也正是因为司马迁的辩护,他自己遭受了宫刑的酷刑,但也正是因为他,我们才得以从一个相对客观(尽管有司马迁的主观情感在里面)的角度,去理解李陵。司马迁的辩护,既是对朋友的仗义,更是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看到了李陵在绝境中的挣扎,也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极端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投降后的生涯:汉奸还是无奈的选择?

李陵投降匈奴后,并没有像汉武帝想象的那样被侮辱或被处死,反而得到了匈奴单于的器重,并被安排教导匈奴人如何训练步兵和使用汉朝的武器。这让汉武帝更加愤怒,认为李陵是完全背叛了汉朝,甚至开始替匈奴人出谋划策。

关于李陵在匈奴的这段经历,史书的记载相对模糊,也留下了许多猜测的空间。有人认为他被迫为匈奴效力,是被迫教导匈奴人,是为了活命而做的无奈之举。也有人认为,在汉朝将其判处死刑的情况下,为了生存,他不得不选择与汉朝为敌。

一个值得思考的点是,如果李陵真的心甘情愿地为匈奴效力,那么他在汉朝灭亡后,会不会像陈琳那样投奔曹操?但史书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相反,当汉朝再次派兵攻打匈奴时,李陵曾试图向汉朝投降,但被匈奴人阻止。这似乎暗示了他内心深处仍然有对汉朝的依恋。

当后来苏武持节出使匈奴,两人相遇。苏武在匈奴受尽磨难,却始终不屈,而李陵则主动去找苏武,试图劝说苏武投降。两人一番对话,苏武质问李陵,为何要劝降自己,李陵回答:“苏武,你终究是要回去的,而我,已经回不去了。”这句话,充满了无奈与悲凉。他深知自己当初的选择,已经让他断绝了回归故国的可能。

如何评价?矛盾的结合体

所以,如何评价李陵?他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叛徒。

从汉朝的视角看,他是逃兵,是叛徒。 他辜负了汉武帝的信任,在战场上投降,并在匈奴中任职,这在汉朝看来是不可饶恕的罪过。他所代表的是汉朝对荣誉和忠诚的最高要求。

从个人的角度看,他是悲情的战士,是人性的缩影。 他在绝境中展现了超凡的勇气和能力,但最终在无法回天的局面下选择了生存。他的选择,是在国家大义、个人荣誉和生命尊严之间,一次艰难而痛苦的权衡。有多少人在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时,能够像苏武那样坚定不移?

从历史的角度看,他是那个时代无数命运的投影。 汉武帝的严酷,匈奴的威胁,以及个人能力的局限,共同塑造了李陵的悲剧。他的故事,也提醒着我们,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司马迁对李陵的评价,也并非全盘否定。他称赞李陵的勇敢,也理解他的无奈。或许,评价李陵,最恰当的方式,是认识到他的多重身份:他曾是渴望建功立业的年轻将领,是浴血奋战的勇士,也是在绝境中选择了生存的普通人,更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被后人反复审视和讨论的矛盾体。

他的名字,至今仍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在极端困境下,我们该如何选择?生命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英雄的定义,是否包含着对人性的理解?李陵的故事,正是这样一部充满悲情、冲突与反思的史诗,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

我们先从三个记录这李陵的正史选其一来做主要参考:《史记》,《汉书》《通鉴》。

三书里《史记》是最有知名度的,但要首先排除。为什么呢?因为其一,《史记》是二十四史里个人风格最为突出的,议论多记叙少,所以我更倾向于司马迁老先生的主要身份是一位文学评论家。而且,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没有完整表现出少卿的生平就翻篇了。

(司马老先生:我也不想酱紫啦)。

而《通鉴》呢?作者们与这段历史相隔时间太远,且正史杂史相混,故难有说服力。

那么我们肯定要从完整记述李陵一生的且作者又是汉人的《汉书》来解读这位传奇人物。

小吐槽一波,汉书虽好,就是有点难读。(《礼记》、《尚书》、《楚辞》的读者听完这话:切,儿童读物)。

先略讲李陵大名鼎鼎的祖父——李广,就是那位“猿臂不封侯”的悲剧史诗级人物。善骑射,大小七十余战还被逼自杀,为啥?没功么或不能立功么?傻子才信!“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为啥不给我们的“汉飞将军”封侯?,因为他可肯定不像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贰师将军李广利那样有关系啦,还“呐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好家伙,这活脱脱一个沉迷射击游戏的屌丝啊。尤其是我们“酒池肉林”的刘彻还喜欢东方朔这样会吹牛逼的段子手,所以不招上级待见是难免的,小鞋也是难免的。

接下来我们讲比李广境遇更悲哀的他的亲孙子——李陵,也是“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也暗示了又是一个悲剧。

天汉二年,刘彻让李陵给自己大舅子贰师将军去压粮草啥的,他“叩头自请”,求兵上前线,刘彻说我兵都给我大舅子了,没啥骑兵给你,李陵不知道是愣头青还是气不过,说:“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刘彻听了很佩服他的勇气啊,就真给了他五千步兵。后来刘彻还怀疑他后悔,直接让他单去浚稽山那,那可是匈奴游牧的腹地啊。

果不其然,到了浚稽山,李陵就跟单于对眼了单于用三万骑兵围住李陵,李陵见面就让匈奴损失了数千人。

单于大惊,这五千人这么牛逼的啊,就又派出了嫡系部队八万骑兵,这一战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终于好虎架不住群狼,再加上自己军中出了一个叛徒(此处禁止奇怪断句),李陵军死伤惨重。

下面我会发两段原文,我们可以看下李陵超绝的军事才干,以及穷途末路的英雄气节!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陵搜得,皆剑斩之。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是日捕得虏,言“单于曰:‘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诸当户、君长皆言‘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复力战山谷间,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还。’

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成安侯者,颍川人,父韩千秋,故济南相,奋击南越战死,武帝封子延年为侯,以校尉随陵。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趣降!”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虏障者相待。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什么?你看不太懂?咳咳咳,其实吧,我并不是懒,只是以为受篇幅影响而已。)

李陵还是无奈投降了。

后来刘彻知道了,当然不可能反思自己的原因啦,立马开启嗜血+混乱状态,先逼死了没碰到单于之前汇报消息的陈步乐,又问了司马迁老先生意见,司马迁先生讲了一堆客观条件,说李陵之前就高风亮节,并且带着五千步兵干掉了一万多骑兵,古代名将也做不到啊,现在被逼投降,但肯定不会背叛汉朝的。

但他老先生只是客观讲事,却没有客观看人。他没有在意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恶魔。

他面对的可是不止是N多大臣,连自己配偶,儿子,都要弄死的刘彻啊。

果然,话一说完,老先生就从直男变成腐男了。。。

后来,刘彻得到错误信息,以为李陵在帮匈奴抵御大汉,就把李陵一家灭族了。陇西的官员们还因此错误信息认为姓李就是可耻的。

(麻淡,别说你们想穿越到古代抽他们,连我都想,劳资最喜欢的初恋就姓李好么。。。)

后来李陵在匈奴问汉朝使者为什么自己被灭族,使者告诉他原因,李陵说那不是我,是李绪啊。

李陵就把李绪刺杀了,单于的皇后就想杀了李陵,单于就把李陵藏到北方,等自己老婆死了才让他回来。单于还把自己女儿嫁给了李陵,还封他做了右校王。

(这人格魅力没得说,我要是有他这样的魅力,也不会追女孩子这么累了。。。)

后来大汉霍光上官桀(两位都是李陵的好朋友)掌权了,让立政(不是立正啊看清楚)去匈奴招李陵,立政暗示李陵,大声说:“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李陵不说话,好久就呆看着立政,抚摸着自己的头发,说:我已经穿上胡服了啊。

这时卫律离开更衣,立政直接跟李陵说:少卿(李陵的字)委屈了那么久,霍子孟,上官少叔(霍光,上官桀)让我来探望慰问你。

李陵说:两位老朋友别来无恙吧?

立政没有回答他,说:请少卿跟我回家吧,荣华富贵锦衣玉食肯定不会差的。

李陵道:回去容易,再受到侮辱,我又改怎么办呢?

这时候卫律回来了,听到了他们的一些话,说:李陵是一个贤者,是一个潇洒的人,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就像范蠡跟由余那样(不懂请度娘),为什么还要说这样的话!

所以李陵就走了,立政跟着李陵说:有没有回去的意向啊?

李陵回答:“丈夫不能再辱”,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



————————————————



李陵是我在《汉书》中最佩服且最惋惜的人物,有绝世将才,却受尽凌辱,有彪炳千古的战绩,却被屠灭宗族,在大汉不得志,却得到匈奴的赏识。就如同一个人被家人排挤,却被外人钦佩,这是多么可敬,又是多么悲哀。


当初读到“丈夫不能再辱”这句话,我流下了十几年没流过的眼泪,即使再写再想这句话,依然伤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