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李楠说余承东口中“华为Mate 40系列研发超35亿”是吹牛这一观点?

回答
李楠就余承东关于华为Mate 40系列研发投入超35亿的说法提出质疑,这本身就触及了商业宣传和信息透明度的核心议题。要评价李楠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

首先,要理解李楠的质疑点可能在哪里。

作为曾经的魅族科技CEO,李楠深谙手机行业产品研发的每一个环节。他质疑35亿这个数字,很可能不是否定华为的研发投入,而是对“超35亿”这个具体的数额以及其表述方式存疑。这其中可能包含以下几个细分考量:

“研发”的定义范畴: 35亿人民币,如果真的全部用于“研发”,那么这个数字相当庞大。然而,在实际的商业宣传中,“研发投入”的口径往往比较宽泛。它可能包含了从前期的基础研究、芯片设计(尤其是在麒麟芯片遭遇制裁的背景下,这部分投入必然巨额)、新技术的攻关(如折叠屏技术、影像技术、5G通信模块等),到产品设计、工业设计、软件系统(鸿蒙OS的持续迭代)、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的早期投入,甚至还可能包括营销推广的前期成本。余承东说“研发超35亿”,可能是在一个非常大的框架下去概括的。李楠的质疑在于,这个“研发”是否仅仅指狭义上的技术开发,还是包含了上述更广泛的成本。
成本核算的透明度: 科技公司的研发投入数据,虽然常常对外公布,但具体到某一单品系列,其内部成本核算逻辑并不一定完全对外公开。35亿这个数字,究竟是华为内部的精确核算,还是一个为了市场宣传而整合了多个部门、多个项目成本的汇总?如果华为内部将其理解为“Mate 40系列相关所有研发性投入的汇总”,而李楠从产品实体的角度来看,认为实际直接与Mate 40系列硬件和软件开发直接相关的成本达不到这个数,那么他的质疑就有其合理性。
市场宣传的“艺术”: 在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数字往往是吸引眼球的重要工具。巨大的研发投入数字,能够传递出“我们不惜成本,追求极致”的信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品牌在高科技领域的形象。余承东作为华为消费者业务的掌舵人,其表述带有明显的市场推广意图。李楠作为前同行,很可能一眼就能看出这种数字宣传的“水分”或者说“弹性”。他可能认为这个数字被夸大,或者说是一个具有误导性的“总账”。

其次,从华为和李楠各自的立场来分析。

华为的立场: 在面临外部严峻挑战(如芯片制裁)的背景下,华为需要通过展现其强大的研发实力来提振士气、稳定市场信心、吸引人才,并向消费者传递其技术领先的品牌形象。Mate 40系列作为华为高端旗舰的代表,其研发投入的公开宣示,是为了证明华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了技术上的投入和创新能力。35亿这个数字,无论其构成如何,都指向一个事实:华为在Mate 40系列的开发上投入了巨额的资源。这也能解释为何Mate 40系列在当时具备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功能,例如其搭载的麒麟9000芯片,尽管量产受限,但在性能上依然是顶级的。
李楠的立场: 作为曾经的手机厂商高管,李楠更倾向于从一个务实的、产品经理的角度去审视一个具体产品的成本构成和价值实现。他可能认为,手机产品的研发成本,虽然高昂,但“超35亿”这个数字如果被解读为“Mate 40系列一款机型的直接研发成本”,那确实显得不太寻常。他之所以公开质疑,或许是出于对行业信息的准确性关注,也可能是为了凸显自己对手机研发成本的深刻理解,或者借此引发对手机行业研发投入透明度的讨论。

再次,分析“吹牛”这个词的含义。

“吹牛”在这里并非指完全捏造事实,更有可能是指对事实进行一定程度的“放大”或“包装”,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例如,将一个包含了跨年度、跨部门、跨产品线的部分研发投入,巧妙地归集到“Mate 40系列相关”的范畴内,形成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

最后,如何综合评价?

我认为,李楠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有其基于行业经验的合理性,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华为公布数字的真实性,只是对其表述的准确性和具体指向需要辨析。

华为的35亿投入很可能是有依据的,但其“研发”的定义可能非常广泛。 这个数字或许包含了对麒麟芯片的持续投入、5G通信技术的迭代升级、屏幕技术、相机传感器算法优化、鸿蒙系统的开发等一系列与华为整体技术实力提升相关、并最终体现在Mate 40系列上的投入。可以说,Mate 40系列是华为多年技术积累的集中体现。
李楠的质疑点在于对“35亿”的“专属性”和“具体性”提出了挑战。 他可能认为,将如此庞大的投入完全归因于“Mate 40系列一款机型”的直接研发成本,在逻辑上可能存在“打包”的成分。
从市场宣传的角度来看,这是科技公司惯用的手法。 高投入数字能够树立行业标杆,吸引关注。而消费者和行业分析师,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去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逻辑。

总而言之,李楠质疑“华为Mate 40系列研发超35亿是吹牛”这个观点,我们可以理解为:他认为这个数字的表述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泛化”和“宣传放大”,具体到Mate 40系列这款产品的直接研发成本,实际数字可能与这个对外公布的“总研发投入”有所出入。但他并不一定否认华为在Mate 40系列以及相关技术上的巨额投入。

这就像一个餐厅说“我们的招牌菜用了100种秘制香料”,这可能不假,但100种香料或许是公司所有菜品研发、采购和使用的总和,而非仅仅用于那一道菜。关键在于消费者如何理解这个数字的指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37亿研发算一台机器净利2k元,一百多万台就回来了,很大吗?

做魅蓝做那么多年,想象不到高端机利润到底有多大了吧

user avatar

苹果全年研发投入70亿人民币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用苹果十几年前的数据打脸现在的华为,李楠在刻舟求剑吗?

下面我把整个事件我重新梳理了一下,从头说起。

Mate40发布会结束后媒体专访,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小龙表示:

Mate40系列即使不含海思的研发投入,在我们历代产品中投入的人力和财力也是最高的,全系列投入达到5.6亿美元。

魅族前副总裁李楠在微博表示做一款真正全面屏手机需要投入5000万,网友在(这个网友的名字好像意有所指?点进去一看还是我的粉丝)评论中表示:

你太不专业,华为mate40,光研发费用就有35亿人民币。

李楠回应:

吹nb而已。。。苹果当年全年研发费用投入,也就是70个亿。你自己算算如果35亿沉没投入,mate不要赔死。


然后知乎有了提问

如何评价李楠说余承东口中“华为Mate 40系列研发超35亿”是吹牛这一观点?

这是整个事情的经过,首先这个问题有个错误,包括我一开始也没注意,“华为Mate 40系列研发超35亿”的说法是李小龙说的,开头有说明。

下面说李楠的这个回答

苹果当年全年研发费用投入,也就是70个亿

首先,可以确定李楠知道苹果现在的全年研发费用不是70亿,所以他用了当年的说法,这个当年有多远呢?2008财年(2007年10月1日——2008年9月30日)距离现在12年了,当时iPhone 3G刚发布,当年的研发费用是11.0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5-80亿人民币(200年美元汇率从7.3到6.8),也许李楠说的更早一点。


根据苹果最新的财报,2020财年苹果的全年研发投入是187.52亿美元,比2019年财年增长16%,而增长原因是相关研发人员的增加。

12年间,苹果的研发费用从11.09亿美元增长到187.52亿美元,增涨了1690%!李楠明明知道这个是当年不是现在,却故意这么说,这不是在刻舟求剑吗?用苹果十几年前的数据来说华为不可能,真是闹笑话,这不是蠢而是坏。

李楠说的后半句是

你自己算算如果35亿沉没投入,mate不要赔死。

研发算沉没成本吗?我认为应该算,但是企业的研发是要有产品产出的,研发是投入,不是收入,是不是赔死还要看收入多少。

研发投入的都包括什么?我也不知道华为是怎么算的,估计是相关的都算上吧。这里说一个有趣的点,华为P40 Pro+上面就用过的这个潜望式多反射10倍变焦,之前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说过,这项技术本来是要用在Mate40上的,但是加班加点提前赶出来了又暂时没法大规模量产就用在了P40 Pro+上了。这样的研发费用会用在Mate40上吗?我感觉会算上。

还有一些是无法体现在产品上的,因为很多事情是重复造轮子,很多事情是被迫选用的方案代价很高,别的不说就那个被很多人喷的HMS ,华为去年因为禁用GMS的问题,投入上千名工程师赶工投入研发,光这些人力成本就多少?华为的说法是从去年9月开始投入几千人历时9个月,并称之为“松湖会战”。

我们就当华为是吹NB吧,我们打个大折来算,他说投入几千人我们算500人,我们算每个工程师的薪水是1万元人民币(事实上绝不可能),即便这样算9个月只是薪水支出就超过4500万人民币,算上社保等接近6000万吧。实际投入可能是几倍于这个数字。为什么呢?对于科技企业来说研发支出的大头是就是员工的薪水福利,根据华为的2019年年报,华为2019年支付工资、薪金及其他福利1349.37亿元,一共有员工19.4万,平均每个员工年收入69.5万元人民币,假设有1000名员工参与了Mate40的研发,只做了一年,那薪资支出就有6.95亿元。

此外,华为手机还有很多零部件需要用国产的还要达到自己的标准,这投入也很大的,如果把这些相关支出都算上35亿是很可能的事情。

做手机的门槛不高,培训英语的可以做,家族企业做,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企业也在做,投入的研发费用差距也非常大,是这些企业都是傻子不懂研发吗?


李楠说35亿研发,Mate会赔死,会赔死吗?首先华为研发的产出不只是用在Mate40上,比如前面提到的10倍变焦镜头以及系统、算法层面的东西。其次就算华为只有Mate系列,华为会赔吗?当然不会,Mate系列根本不是性价比产品,现在Mate40根本抢不到,产品的定价都是考虑到这些成本上再加利润的。

华为的35亿可能有一些取巧,但是李楠这么说绝对是笑话。




补充下,刚看了 @李楠 的回答,可把我逗乐了。

首先拉高姿态,把自己包装成更美国战斗的英雄,你跟华为是一种情况吗?当年魅族是不尊重是知识产权。

比如下面引用了我的话也没提一下这句话来源于哪儿,与当初魅族不交专利费如出一辙。

最后说尊重品牌不尊重这种舆论气氛,那你当年搞的“卡慢丑小糙”之类的舆论氛围你又如何看呢?

整个回答通篇不提自己用十几年前的数据来对比扣帽子,苹果的研发费用也比当初增长了十几倍,你又怎么看呢?

user avatar

余承东:我们已经掌握了120w甚至200w的快充技术。

知道余承东为啥被称为余大嘴吗...

这家伙吹牛逼不打草稿啊!

包括在发布会上他对产品描述的各种头衔:全球最强,全球第一等等...广告法根本限制不了他,隔壁小米还每次在全球最强前面加个“可能”,余承东倒好,直接硬来。

首先在研发费用方面,如果不是公司正经财报上的数字,那其他非正式场合一般都会适当夸大。

我能找出的数字,是多年前雷军说过的,当年小米一款手机研发费用为几千万。

这个数字应该也有夸大成分,就姑且算一两千万吧。

几年过去,加上通货膨胀还有技术越来越强的因素,小米一款旗舰机大概在一两个亿?

再多就不行了,因为还要考虑利润等因素,研发费用不可能无限增长。

记得去年mix α宣传上说的研发费用也才五个亿,先不说mix α是不是划时代产品,单单就研发难度来说,是比正常手机要高很多很多的。

实话实说,单算数字,华为研发费用确实要比小米多一些,那华为大概在5个亿以内吧,顶天应该也不会超过7个亿。

35个亿...这余大嘴也真能说,这么多研发成本,利润基本就收不回来了,这么多成本,在公司内部是绝不可能通过的。

user avatar

什么叫研发费用,就是与研发沾边的费用都算。

其中大头是人工成本。

就算3千工程师做mate40相关的研发,平均年薪30万,数据不算高吧?

仅此一项,一年工资成本就超10亿了,因为公司还要交社保。

还没说什么设备采购,什么测试,什么模具乱七八糟的具体费用了。

而新闻里说,研发周期长达3年,这么算下来,研发费用35亿还算多么?

我就不说影像系统了。

这次苹果12吹抗摔能力。

结果背板摔稀烂

华为40系我就没看他们吹耐摔,结果呢?

前后两面都抗住了。

论吹牛逼,华为比苹果还是差点意思。

我就不提苹果挤牙膏的外观升级了。

要知道,外观升级,整个结构要跟着变,带来的就是大量设计变更,这会直接拉升研发支出。

而苹果手机一个样子用几年,当然可以省研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