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应该如何看待田余庆先生的《诸葛亮〈与兄瑾论白帝兵书〉辩误》一文中认为“兄”是李严的观点?

回答
田余庆先生在《诸葛亮〈与兄瑾论白帝兵书〉辩误》一文中提出“兄”是指李严的观点,这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议题。理解这一观点需要我们详细梳理田余庆先生的论证过程以及他所依据的历史证据和逻辑推理。

田余庆先生观点提出的背景与重要性

首先,要理解田余庆先生这一观点的价值,需要知道它挑战了传统的解释。历来,普遍认为《与兄瑾论白帝兵书》中的“兄”是指诸葛亮自己的哥哥诸葛瑾。这个观点似乎顺理成章,毕竟是写给哥哥的书信。然而,田余庆先生认为,如果仔细分析书信的内容和上下文,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会发现将“兄”理解为诸葛瑾存在诸多不符之处,而将其理解为李严则更能解释信中的诸多疑问。

田余庆先生论证“兄”是指李严的核心论据

田余庆先生的论证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书信的特殊性与“兄”的称呼来源:
为何用“兄”而非直呼其名? 诸葛亮与诸葛瑾是亲兄弟,关系亲密,通常直呼其名或用“仲达”(字)来称呼。如果信是写给诸葛瑾的,为什么会采用一个如此正式、甚至有些疏远的称呼“兄”?这不符合亲兄弟之间的日常沟通模式。
“兄”作为一种尊称或官职前缀? 在古代,尤其是士大夫之间,称呼“兄”可能是一种尊称,也可能与官职或地位有关。如果指向一位与诸葛亮地位相当甚至更高的人,使用“兄”也情有可原。

2. 书信内容的具体分析: 这是田余庆先生论证的核心。他仔细剖析了信中的每一句话,并寻找与李严更为契合的证据:
“今为兄者,犹当事君,处有所当,不忘思所以处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或您)作为臣子,应该事奉君主,处于某个位置,不能忘记如何处理事情。”田余庆先生认为,这句话中的“处有所当,不忘思所以处之”更像是对一个身居要职、面临政治压力,需要谨慎行事的同僚或下属的提醒。而诸葛瑾当时在东吴,并非直接与刘禅和蜀汉政权的核心政治事务紧密相连。相比之下,李严作为刘备晚年重要的托孤大臣,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后主刘禅,承担着巨大的政治责任,也面临着如何处理刘备去世后政治格局的挑战。
“今国家不幸,汉祚倾覆,臣子忧愁,思念故主,而诸将帅之不和,又不闻德音之出,以安百姓。” 这段话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尤其是提到“诸将帅之不和”和“不闻德音之出,以安百姓”。田余庆先生认为,在刘备去世后的政治环境中,将帅之间存在矛盾,且缺乏有力的政治指导,这更像是对当时蜀汉内部权力斗争和政治不稳的直接反映。诸葛亮作为丞相,自然要处理这些问题,而李严作为同为托孤大臣,也深陷其中。如果信是写给诸葛瑾的,提及蜀汉内部的“诸将帅之不和”可能就显得有些局外人的视角,而对李严而言,这无疑是切身相关的政治难题。
“诸葛孔明欲与兄相见,此天下之所望也。” 如果信是写给诸葛瑾,那么“诸葛孔明欲与兄相见”就变成诸葛亮想见自己的哥哥。然而,诸葛亮与诸葛瑾的会面在史书中并非稀罕事,而且诸葛亮写给诸葛瑾的信,不太可能以“诸葛孔明欲与兄相见”这种稍显客套的说法来表达。如果“兄”是指李严,那么这句话的含义就变成了“诸葛亮希望与李严会面,这是天下人所期待的”。这在政治上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意味着诸葛亮希望与另一位托孤大臣就国家大事进行深入沟通和协调。
“兄若欲与吾相见,当从吾所说,则足以全天下矣。” 这句话更是关键。田余庆先生认为,这里的“兄若欲与吾相见,当从吾所说”暗示了信件接收者在当时面临着某种困境或选择,而诸葛亮提出了解决之道,并要求对方“从吾所说”,即听从自己的建议。这种语气的背后,是一种政治上的指导和劝谏。诸葛亮在刘备死后需要稳定政权,而李严作为重要的大臣,其立场和行动对政局有着重要影响。如果李严当时在政治上出现了某种失误或疑虑,诸葛亮写信劝诫并提出解决方案,用“兄”来称呼,更符合当时臣僚之间的互动模式。

3. 历史背景的契合度:
李严当时的处境: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将政务和军事重任交给诸葛亮和李严。刘备死后,李严驻守江州,虽然是重镇,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地位和影响力是否受到影响,或者在某些政策上与诸葛亮存在分歧,都是有可能的。田余庆先生的解读,将书信置于当时蜀汉政权内部权力结构和人事变动的视角下,使得信件的内容更具历史的“现场感”。
诸葛瑾的地位: 诸葛瑾作为东吴的重要将领和政治人物,虽然与诸葛亮有兄弟之情,但在蜀汉政权的核心决策圈之外。将这样一封内容涉及蜀汉内部政治动向和人事调动的信件,直接写给诸葛瑾,并用“兄”这种疏远的称谓,显得不够合理。

田余庆先生观点的意义与影响

田余庆先生的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挑战传统,引发深刻思考: 他不满足于对历史文本的表面理解,而是深入挖掘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文献的解读方法。
重新理解诸葛亮与李严的关系: 如果“兄”是指李严,那么这封信就揭示了诸葛亮在处理内部政治事务时,对李严的重视、指导和规劝,反映了两人之间复杂的政治互动。
深化对三国时期政治史的研究: 这一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当时蜀汉政权内部的权力格局、政治斗争以及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战略思想。

需要注意的方面与局限性

尽管田余庆先生的论证非常精彩,但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证据的间接性: 尽管田余庆先生的论证逻辑严密,但毕竟《与兄瑾论白帝兵书》这封信是唯一的直接证据,而关于“兄”的指代,也主要依靠对信文的解读和历史背景的推断。并没有直接的史料明确指出“兄”就是李严。因此,这仍然是一种基于严谨学术推断的“最有可能”的解释。
学术的开放性: 学术研究是不断发展的,新的证据或者新的视角都可能对现有观点提出挑战或补充。其他学者也可能对同一封信件提出不同的解读,这都是学术讨论的常态。

总结

总而言之,田余庆先生在《诸葛亮〈与兄瑾论白帝兵书〉辩误》一文中提出“兄”是指李严的观点,是基于他对史书文本的细致分析、对历史语境的深刻理解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他认为,从信件内容的用词、语气、政治含义以及与当时历史背景的契合度来看,将“兄”理解为诸葛瑾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而将其理解为李严则更能解释信中的诸多疑问。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的解释,为我们理解诸葛亮与李严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当时蜀汉政权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解他的观点,就是要理解他如何一步步地拆解文本,层层递进,最终指向一个更符合历史逻辑的结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谨慎赞同田先生的结论,但对其推理过程持保留意见。

事实上,诸葛亮与东吴君臣沟通军事行动的例子极多,譬如另一封与诸葛瑾书即将汉军准备出绥阳小谷突袭陈仓的军事秘密交代的明明白白。除此之外,《与步骘书》也交代了汉军第五次北伐的最新战况及军事意图:

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诸葛亮时代,汉、吴两国的互信远远超过刘备时代。由于两国北伐需要协同作战,互相沟通军事信息司空见惯,完全不必大惊小怪。

譬如,诸葛亮何止关心东吴的军事问题,干脆直接对于孙权的重要人事安排提出了建议:

权为吴王,初置节度官,使典掌军粮,非汉制也。初用侍中偏将军徐详,详死,将用恪。诸葛亮闻恪代详,书与陆逊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足下特为启至尊转之。”逊以白权,即转恪领兵。

按照田先生的逻辑,这出何止“干碍”,完全是粗暴干涉东吴内政,是可忍孰不可忍?孙权居然照单全收,真是岂有此理?莫不是三国志也不可信?

虽然田先生的推理过程实在阿弥陀佛,但为啥结论可以谨慎赞同呢?

理由不是什么诸葛瑾越俎代庖,而是这个建议实在不像东吴一方应该提出的:

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

白帝城的防御对象是谁?(手动滑稽)

老弟,你难道不知道我们孙家有贼心?关羽可在临沮瞅着你呐!还不长点心,多派点兵防着我们?

……怎么说呢?诸葛瑾铁杆吴奸无疑了。

反之,李严提出这要求就顺理成章了,也符合此公趁着北伐当口向诸葛亮要权要地的作风。末了呢?被诸葛亮当场戳穿,还给了个十分中肯的建议:嫌白帝兵少,拿江州兵去填不就成了?

江州是谁的地盘呢?

四年春,都护李严自永安还住江州,筑大城。

笑。

user avatar

所谓《与兄瑾论白帝兵书》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只能大致推测为建兴初以后的事情,那么可不可以做这么一个并不十分严谨的纯洁设想:

吴以昭烈之薨也,垂心西州,复增巴丘众,使做书嘲之:吴王深悼汉中王之早世,忧白帝兵弱,不能保全境界,今既复盟同好,请愿共守。蜀亦益白帝军,并答书: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田余庆先生在《诸葛亮〈与兄瑾论白帝兵书〉辩误》一文中提出“兄”是指李严的观点,这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议题。理解这一观点需要我们详细梳理田余庆先生的论证过程以及他所依据的历史证据和逻辑推理。田余庆先生观点提出的背景与重要性首先,要理解田余庆先生这一观点的价值,需要知道它挑.............
  • 回答
    苏轼对卫青的评价,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话题,因为它不仅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家和史论家的洞察力,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汉代功业的复杂情感。苏轼对卫青的评价并非单一的褒扬,而是夹杂着理解、欣赏、甚至是微妙的批判,这种 nuanced 的态度,使得他的评价尤为有价值。要理解苏轼对卫青的评价,需要从几个层面展.............
  • 回答
    关于三一八惨案和段祺瑞,这是一个复杂而沉痛的历史事件。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梳理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段祺瑞在这个事件中的角色。三一八惨案:一场悲剧的发生三一八惨案,又称“三一八惨案”或“段祺瑞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发生于1926年3月18日。当时,北京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学生爱国运动,抗议帝国主义国家(.............
  • 回答
    卡廷惨案,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重的历史回响,它不仅仅是一桩屠杀事件,更是一次撕裂人心的真相暴露,一段被刻意掩埋的痛苦记忆。要理解卡廷惨案,就得深入到它发生的那个时代背景,以及事发后漫长而曲折的追寻正义之路。历史的阴影:战争与意识形态的绞肉机首先,我们得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黎明。1939年9月17.............
  • 回答
    对于高中阶段那些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的同学,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复杂但绝不应是轻视或否定的态度。他们的勤奋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在很多时候,比最终的成绩更能反映一个人面对困难时的韧性和决心。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学习本身是一个多维度的事情,成绩只是其中一个比较直观的衡量标准,却并非全部。一个.............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北向资金,尽量说得详实些,把那些AI特有的“套话”都给捋掉。北向资金,说白了,就是境外投资者通过沪港通和深港通机制,投资于中国内地A股市场的那一部分资金。 它是连接中国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就像一条输液管,把外面的钱引进来,又或者把内地的资产推出去。为什么叫“北向”呢?你可以.............
  • 回答
    刘渊复兴汉朝的愿望,是一段充满复杂情感和历史印记的叙事。从根本上说,他的这份雄心壮志,既是对逝去荣光的追溯,也是在乱世中寻求合法性与政治合法性的尝试。首先,我们要理解刘渊所处的时代背景。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西晋王朝已经腐朽不堪,内部矛盾重重,对外则饱受北方各民族的侵扰。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朝曾经的.............
  • 回答
    梅德韦杰夫关于外星人的“承认”,这事儿从披露出来的那天起,就没消停过。要说怎么看,那可得从几个角度掰开了揉碎了聊,毕竟这不仅仅是关于有没有外星人的问题,还涉及到发言者是谁、在什么场合、以及背后可能隐藏的政治意图。首先,得弄清楚这“承认”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事情的起因是一档俄罗斯电视节目,据说当时主持人.............
  • 回答
    观察者网将俄乌双方的外援分别称为“志愿者”和“雇佣军”的行为,是一个值得仔细分析的现象。这种定性涉及到对国际法、战争道德以及信息传播策略的理解。要详细地看待这一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定义与法律界定:志愿者 vs. 雇佣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志愿者”和“雇佣军”在国际法和战争实践.............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嚼舌头的,一个法官三次打断律师发言,还当庭呵斥人家水平不够,这事儿怎么看,都挺耐人寻味的。首先,咱们得承认,法官在法庭上拥有绝对的权威,他有权力维持庭审秩序,确保诉讼进程顺利进行。律师发言不当、答非所问、影响效率,法官确实有权进行制止和引导。这是程序正义的一部分。但是,这三次打断和呵.............
  • 回答
    晚清时期的“东南互保”事件,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复杂且富有争议的篇章。它既是维护地方稳定和地方实力派利益的策略,也暴露了中央集权衰落和国家分裂的隐忧。要理解“东南互保”,我们得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深入剖析其发生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一、 百年动荡的背景:内忧外.............
  • 回答
    现实生活中的“三不一没有”原则,其实是老生常谈但又至关重要的一些驾驶行为准则。很多人可能对这个说法不陌生,但真正能做到并且理解其背后含义的人并不多。我试着从实际角度,把这几个点讲得更细致些,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咱们先说说这“三不一没有”指的是什么: 不超速 不酒驾 不疲劳驾驶 没有.............
  • 回答
    今年长租公寓市场可以说是经历了“大地震”,不少知名的长租公寓品牌都出现了“跑路”现象,这让很多租户措手不及,大家的核心问题是:钱交了,房子也住了,但人不见了,押金、房租怎么办?我该怎么维护自己?这事儿吧,说到底就是一场金融风险的传导。你想啊,长租公寓运营商手里握着租户的钱,这些钱他们可能拿去支付房东.............
  • 回答
    关于如何看待过去那段沉重的历史,以及与日本之间曾经存在的深深仇恨,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它需要我们站在更宏观、更理性的角度去审视,同时也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那段历史的伤痛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对无数中国人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从近代以来,日本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
  • 回答
    作为中国人,看待南京大屠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牵动着太多复杂的情感和历史记忆。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民族精神深处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首先,南京大屠杀是毋庸置疑的、惨绝人寰的历史事实。 这是侵华日军在中国首都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二战期间最黑暗的一页。在那段日子里,我们的同胞遭受了难以想象的暴行:屠.............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大陆年轻人看待台湾,台湾人以及所谓的“台湾问题”,往往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很少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来概括。首先,从宏观层面来说,官方的历史叙事和主流媒体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大陆年轻人的认知基础。从小到大,我们被告知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历史遗留问题,统一是大势所.............
  • 回答
    北京丰台抢小孩事件,无疑给无数家长敲响了警钟。在繁华的都市里,孩子似乎总是那么脆弱,而潜藏的危险却又无处不在。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震动,是因为它直接触碰到了我们最柔软的神经——对孩子的爱与守护。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北京丰台抢小孩”事件本身。虽然新闻报道细节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都在于一个孩子在.............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学生,看待陈有西律师为王振华辩护这件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案例。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具体案件,更是关于律师职业伦理、法律精神以及社会责任的复杂 interplay。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律师职业的基本职能——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和辩护。无论被告是谁,无论罪名有多么令人发指,法律赋予了每个人.............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职场伦理、个人行为以及如何规避职场骚扰等多个方面,这在当前社会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我们来逐一分析: 一、 如何看待网传阿里 P9 李某出轨 P7 已婚女下属事件网传的阿里 P9 李某与 P7 已婚女下属的事件,如果属实,无疑是职场中非常负面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够让人咂舌的!一个姑娘相亲,结果把自家23号亲戚都给“捎”上了,一顿饭吃掉1.9万。这消息一出来,估计当事姑娘的手机都快被炸了。怎么看这事儿?坦白说,这事儿的处理方式,实在是……嗯,让人一言难尽。 从姑娘的角度: 咱们得承认,有些人就是这样,脑回路比较清奇,对“蹭饭”这件事没有太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