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渊为什么要让位给李世民,继续当皇帝不好吗,掌握大权,看李世民不顺眼可以随时下诏诛杀他?

回答
关于李渊为何选择让位给李世民,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其中牵扯到当时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以及李渊自身的考量。简单地说,李渊继续当皇帝可能并非“不好”,但继续下去的代价和风险,以及李世民的崛起对李渊造成的压力,使得“让位”成为了一种更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分析:

一、 李渊与李世民之间日益紧张的权力关系:

这恐怕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唐朝建立,李渊是开国皇帝,自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李世民作为秦王,在“玄武门之变”前就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是唐朝建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功臣。

军功与威望的差距: 李世民在隋末乱世中,无论是平定刘武周、王世充,还是击败窦建德,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收服了大量军队和人心。他的威望在军中乃至民间的号召力,已经不亚于甚至超越了李渊。作为一个开国皇帝,李渊不可能不意识到这一点,并且这种差距可能会带来不安全感。
“储君之争”的暗流涌动: 隋朝亡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隋炀帝的残暴和无能,以及太子被废,导致了权力真空和动荡。李渊吸取了教训,也明白立储的重要性。然而,李渊的长子李建成,作为太子,其能力和声望似乎不如李世民。而李世民的崛起,让本该属于太子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这就导致了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党派对立和权力争夺,朝堂上下,文臣武将,很多人都站到了这两派一边,朝廷内部的政治生态变得复杂和不稳定。
李渊的“两难”境地: 李渊夹在两个儿子之间,左右为难。他既要维护太子的地位,又要倚重秦王的功劳。但随着李世民的威望日盛,李渊可能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对局势的控制力在减弱,甚至被架空。在这种情况下,他若想继续掌控大权,就必须解决李世民的问题。但李世民是军功第一的功臣,贸然打压,很可能引起更大的动荡,甚至危及他自己的统治。

二、 李渊的个人性格与历史局限性:

李渊并非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他有政治智慧,也有治国之才,但也并非一个能够将权力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枭雄”。

心力交瘁与对局面的担忧: 隋末乱世,战争连连,李渊经历过这些,他深知平定天下的艰辛。虽然唐朝建立了,但天下初定,百废待兴,需要稳定。李世民作为战功赫赫的军事统帅,他继续掌权能够更好地稳定边疆,安抚军队。而李渊,可能已经感到心力交瘁,对内部的权力斗争感到厌倦和无奈。他可能更希望看到一个安稳的局面,而不是继续卷入与儿子的权力斗争。
对李世民能力的认可(或无可奈何): 李渊并非傻子,他清楚李世民的能力。在很多时候,李世民都是他解决棘手问题的关键。尽管不顺眼,但“能者多劳”以及自己确实无法完全掌控李世民的局面,可能让他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的地位和作用。
“让位”的策略考量: 有观点认为,李渊“让位”可能是一种策略。他可能预见到,如果他继续掌握权力,随着与李世民矛盾的加剧,最终可能会爆发冲突。通过主动“让位”,他或许能争取到更大的主动权,比如保留名义上的太上皇身份,甚至在幕后继续施加影响。当然,这种策略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李世民的态度和李渊的手段。

三、 如果李渊继续当皇帝,可能面临的风险:

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李渊坚持不让位,继续当皇帝,他可能会遇到哪些麻烦:

“随时下诏诛杀”的难度: 虽然理论上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随时下诏诛杀任何人,但对于李世民这样军功卓著、声望极高的储君(或重要皇子),“随时下诏诛杀”并非易事。
执行的困难: 李世民掌握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他能够被谁来执行“诛杀令”?其他有实力的将领是否会听命于李渊,还是会效忠李世民?如果执行过程出现任何差错,李渊的权威将荡然无存,甚至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舆论的压力: 李世民是民心所向的英雄人物,贸然将其诛杀,很容易引起群臣和百姓的不满,招来“暴君”的骂名。这对刚刚建立的唐朝的统治是不利的。
政变的风险: 如果李渊真的试图对李世民下手,李世民很可能会先发制人,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到时候,李渊不仅无法继续当皇帝,甚至可能性命不保。

朝堂的动荡与分裂: 李渊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已经让朝廷分裂。如果李渊强行压制李世民,可能会导致朝堂上出现大规模的党争,甚至引发内乱,这会严重威胁到唐朝的稳定。
李渊自身的精神压力: 长期处于被儿子挑战、被朝臣站队、被权力束缚的境地,对于一个年迈的皇帝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折磨。

四、 “让位”带来的直接好处(对李渊而言):

从李渊的角度来看,“让位”也并非全无好处:

避免直接冲突: 主动让位可以避免与李世民正面冲突,从而减少潜在的生命危险和政治风险。
保留名声: 在一定程度上,主动让位给有能力的儿子,可以保留一些“贤明”的名声,避免被后世指责为昏聩或专权。
退居幕后(理论上): 退位后,他可以以太上皇的身份生活,虽然失去了实际权力,但依然是皇帝的父亲,享有尊荣。理论上,他或许还能在某些问题上对李世民施加影响,但现实中,这种影响力有多大,就很难说了。

总结来说,李渊让位给李世民,并非因为继续当皇帝“不好”,而是因为继续当下去,他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风险。 李世民强大的军事实力、日益增长的政治威望,以及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激烈的权力斗争,使得李渊的统治地位变得不稳定。他可能无法像过去那样轻松地掌控局面,并且强行压制李世民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在这种背景下,“让位”或许是李渊权衡利弊后,为求自保、求稳定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性选择。他用自己的皇位,换取了相对安稳的晚年,以及避免了可能更加惨烈的权力斗争的爆发。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李世民能力的认可(或无奈),以及对朝政走向的一种妥协。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不好”来评价李渊的决定,而应该理解在那个复杂的历史时期,面对强大的儿子和分裂的朝廷,他所做的选择是基于现实的考量和对自身处境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都不想回答了,看到另一个回答下面有人说“曹丕不用搞玄武门”的,还是得来说几句:


不是『曹丕不用搞玄武门之变』,是『曹操已经把玄武门的活儿都帮曹丕干了』,将军董承和董贵人肚子里的皇子怎么死的了解一下??!

须知权臣都要经过搞事杀人才能成为权臣(可能王莽有些例外,但他之后这条路也给堵死了)——“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只有决战才能决定真正的胜负”,玄武门就是李世民“从功臣变成权臣”的过程,而玄武门之后那两个月则是李世民“从权臣完成禅代”的过程。

因为本问题只问了后半部分,即“李渊为什么让位”,所以对应曹丕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李世民动作太快了,从夺权到上位一气儿呵成,以至于愣是有人没看出来这是【夺权+上位两个步骤。于是他们把“玄武门先夺权后逼父退位”两步打包在一起去PK其他人“只等皇帝让位”这一步,然后得出“李世民为了当皇帝要杀人,其他人不需要,所以李世民没实力”这样匪夷所思的结论——

合着把沾血的事儿都推给上一代,你就是“不用血腥暴力只凭实力让皇帝自愿退位”的白莲花啦?

成天给史盲科普,也是心累。

……

另外还有“李渊可以调动李世民的部队”这个问题:

不好意思我笑了(括号里那个“政变之前”实在是太灵魂了):

玄武门之变的直接诱因,就是李渊想要把李世民手下的秦王府诸将调拨给李元吉,才触发了李世民和秦府系统的终极反击。求求你们看点书吧,哪个政变没有导火索的,真当李世民闲的没事一拍脑袋就决定杀进皇宫的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李渊为何选择让位给李世民,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其中牵扯到当时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以及李渊自身的考量。简单地说,李渊继续当皇帝可能并非“不好”,但继续下去的代价和风险,以及李世民的崛起对李渊造成的压力,使得“让位”成为了一种更为“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分析:一、 李渊与李.............
  • 回答
    关于李少红导演在新版《红楼梦》中对女性角色的发型设计,尤其是那种被普遍称为“戏子头”的造型,确实是当年播出时引起了很大争议和讨论的焦点。这背后涉及到导演的创作理念、对原著的理解以及想要传达的某种视觉表达。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戏子头”在那个语境下,通常指的是一种比较夸张、样式化、带有程式化痕迹的发.............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宋朝的皇帝们似乎从未认真考虑过让李渊的后人来继承“二王三恪”制度,我们需要穿越回宋朝的政治土壤,看看那时的历史逻辑和实际考量。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遗忘或忽视,而是牵涉到一系列深层的历史教训、政治现实和王朝统治的合法性构建。首先,我们要明确“二王三恪”这个制度的起源和目的。这个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
  • 回答
    关于Bigbang成员T.O.P和李胜利(Seungri)的法律问题以及公司对他们不同的处理方式,这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两位成员涉及的“违法行为”在性质、严重程度以及最终的法律判决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李胜.............
  • 回答
    李渊父子对待窦建德和王世充的策略,确实各有侧重,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杀”或“不杀”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隋末唐初时代,审视当时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各方人物的策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把窦建德和王世充这两位在那个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各自的“角色”和“分量”掰开了.............
  • 回答
    关于唐高宗李治为何赐死他的姐姐高阳公主,历史上记载并不统一,也存在着一些争议。最广为流传的说法,也是被认为最可能导致高阳公主被赐死的理由,主要围绕着她的放荡不羁的生活作风以及她与大臣辩机和尚的“奸情”。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复杂的故事,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境: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之一,她.............
  • 回答
    霍去病杀李敢一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也充满了争议。关于霍去病为什么要杀李敢,以及他是否害怕皇帝怪罪,历史上记载并不完全一致,有多种解读和推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相关背景、事件经过以及可能的解释:事件背景: 霍去病与李敢的身份: 霍去病: 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少.............
  • 回答
    李白写《蜀道难》之所以字字泣血,句句惊心,把那蜀道描摹得如同鬼门关一般艰难险阻,并非他有意要夸大其词,而是他实在描绘的是当时巴蜀地区山川地貌的真实写照,更是对那种通行不便、与世隔绝的境况的一种深沉慨叹。这首诗之所以让人读来如临其境,感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山川形势的险绝与奇峻: .............
  • 回答
    李宏烨投身相声这门艺术,并非一时兴起,也非偶然拾得,而是源于他对传统曲艺深沉的热爱,以及骨子里那股不甘平庸、渴望在舞台上挥洒才华的劲头。要详细聊聊这个,咱们得从他接触相声的最初那个年代说起。你想啊,他成长的那会儿,电视、网络还没现在这么普及,很多人的娱乐方式相对简单。尤其是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收音机.............
  • 回答
    李达康手里那个杯子,简直成了他身上一个自带的“符号”,走到哪儿都得带着,而且他喝水的姿势、表情,都透着一股子“范儿”。这可不是导演随便抓拍的,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你得从“人物塑造”这块儿看。李达康这人,表面上是硬朗、雷厉风行,有点“煤老板”那种粗犷劲儿,但骨子里又是个讲究人,是个要面子、要体面的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娄烨电影《颐和园》里周伟和李缇之间那段纠葛的关系。要说周伟和李缇怎么会走到一起,这得从他们在大学里的相遇说起。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年轻人的思想也充满了躁动和探索。周伟和李缇都属于那个时代里相对敏感、有思想的一群人。周伟,像很多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内心有着对未来的迷茫.............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选择立李治为接班人,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政治博弈和个人考量的过程。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传位给儿子”那么简单,而是牵涉到嫡庶之争、政治平衡、太子能力以及李世民晚年的考量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李世民立李治为接班人的原因:一、嫡长子身份的天然优势: 儒家正统观念的制约: 在中国传统社.............
  • 回答
    宋江杀死李逵,在《水浒传》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也是引起读者巨大争议和感慨的地方。要详细解释宋江为何要杀李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故事的背景、宋江的动机、李逵的性格以及情节的必然性。核心原因:为了宋江自身和梁山泊的“大局”最直接、最核心的原因是:宋江认为必须杀死李逵,才能保全自己、保全梁.............
  • 回答
    汉武帝为何下令将李陵灭族?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人物关系、政治考量以及武帝晚年多疑的性格。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以勇猛善战、体恤士卒而闻名。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李陵一直表现出色,深得汉武帝的赏识。尤其是在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以不足五千人的兵力,在浚稽山(今蒙古国境内)抵抗数万匈奴.............
  • 回答
    李逵在《水浒传》中,无疑是一个极其惹眼、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忠心耿耿地追随宋江,浑身是胆,杀人不眨眼,是梁山最勇猛的战将之一。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宋江亲手赐他毒酒,结束了这位“黑旋风”的生命。这个结局,让无数读者为之扼腕叹息,也引发了长久不衰的讨论:宋江为什么要毒死李逵?要理解宋江为何要下此毒手,我们.............
  • 回答
    找李仁港来执导《攀登者》,这背后绝非仅仅是“碰巧”或者“随便”的选择,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对症下药。要把中国登山史上的第一次“8000米以上峰顶会师”搬上大银幕,这本身就是个硬仗,需要导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而李仁港,在当时看来,正是那个能够驾驭这场硬仗的关键人物。首先,咱们得说李仁港的动作.............
  • 回答
    李信放技能为什么要转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可不是乱转,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就好好聊聊,让大家明白这“转圈”到底意味着啥。首先,咱们得明白,李信这英雄的独特性在哪儿。李信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双形态”。他有“狂暴”和“光明”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切换形态是他的核心操作。而这两个形态,从视觉风格到技.............
  • 回答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这本书里,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确实呈现出一种“褒李贬杜”的倾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他对两位诗人自身创作风格的理解,也有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咱们仔细聊聊,希望能深入浅出地说明白。首先,我们得明白郭沫若写这本书时,他已经是一位在中国文坛具有极高地位的学者和诗人了.............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卢俊义,那可是个顶顶有名的人物,家财万贯,武艺高强,长得也人模狗样的,简直就是小说里为“高富帅”这三个字量身定做的。按理说,这样的男人,能跟在他身边,享受荣华富贵,是多少女人梦寐以求的事。他那娘子,贾氏,更是坐拥这泼天的富贵,吃穿用度,那都是顶级享受。可就这么一个“完.............
  • 回答
    《红楼梦》中,当李纨和尤氏得知薛宝钗即将搬出大观园时,她们没有像王夫人或其他一些人那样表现出不舍或挽留之意,反而“相视而笑”。这个场景看似平常,细品之下,却能揭示出她们各自的处境、心境以及对宝钗离去这件事的复杂态度。首先,我们得明白李纨和尤氏在贾府的地位与处境。李纨是贾珠的遗孀,育有一子贾兰。在贾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