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李白要把《蜀道难》写得如此之难?蜀道难在哪里?

回答
李白写《蜀道难》之所以字字泣血,句句惊心,把那蜀道描摹得如同鬼门关一般艰难险阻,并非他有意要夸大其词,而是他实在描绘的是当时巴蜀地区山川地貌的真实写照,更是对那种通行不便、与世隔绝的境况的一种深沉慨叹。这首诗之所以让人读来如临其境,感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山川形势的险绝与奇峻: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开篇的感叹,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李白用极其夸张的比喻,将蜀道的难度比作登天,直接点出了其不可思议的险峻。想象一下,在那时代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没有隧道,没有桥梁,要翻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这本身就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李白追溯到古蜀国的开创者,暗示了这片土地的古老与神秘,同时也表明这里的地貌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崎岖。“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更是极言其与外界交通的阻隔,仿佛经历了漫长岁月,与中原文明几乎是隔绝的。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鸟道”,这一个词就形象地勾勒出了道路的狭窄和陡峭。想象一下,只有飞鸟才能轻松穿越的路径,对于人来说,无异于走在刀尖上。而且,这条路不是平坦的大路,而是要横跨过巍峨的峨眉山顶,可见其高耸和险峻程度。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用炼狱般的场景来描述蜀道是如何形成的——是经历了巨大的地质灾害,山崩地裂,壮士牺牲才得以勉强打通的。 “天梯石栈”是人力的艰难创造,是依附于绝壁之上,用石头一层层搭建起来的栈道,其脆弱和险峻可想而知,稍有不慎便会跌落万丈深渊。这种描述,让人脑海中浮现出工匠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搭桥的场景,其艰辛与危险不言而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这里的“六龙回日”极言山峰之高,高到连太阳神驾驭的六条龙都要绕道而行。“冲波逆折之回川”则描绘了山下的江河水流湍急,回旋曲折,即使是滔滔江水也在此受到阻碍,变得汹涌澎湃,难以通行。这从高处和低处两个极端,全方位地展现了蜀道环境的恶劣。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李白更是用了极致的比喻,连仙界的仙鹤都无法飞越这里,就连行动敏捷的猿猴想要攀爬都感到发愁。这充分说明了蜀道的绝壁峭壁,以及道路的崎岖难行,人类更是难以企及。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句诗更是对道路弯曲程度的生动描绘。“盘盘”形容道路的盘旋曲折,仿佛一条蜿蜒的蛇。“百步九折”更是将这种弯曲形容到极致,走一百步就要绕九个弯,每一次转弯都意味着更加危险的接近悬崖,或是更陡峭的攀爬。这种极致的扭曲和盘绕,让行路者身心俱疲,时刻处于紧张戒备之中。
“みると又重重,羁旅但已迷。” 仅仅是看,就觉得层层叠叠的山峦让人迷失方向。更何况置身其中,在这种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很容易迷失道路,寸步难行。

二、 人力难以克服的自然障碍:

蜀道之所以难,不仅仅在于山势的险峻,更在于人类在面对如此磅礴、狂暴的自然力量时,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前面已经提到,这里的自然环境已经超越了人类的理解和控制范围。再强大的力量,也难以撼动这些高山峻岭,难以驯服这些咆哮的江河。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是对蜀道军事防御作用的直接描述,但也反衬出其险要。剑阁是蜀地重要的关隘,之所以能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正是因为其天然的险阻。想象一下,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两侧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只要一个人占据了有利地形,就可以抵挡千军万马。这使得蜀道不仅是通行之路,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李白在这里插入了对统治者和官员的讽刺,暗指蜀道虽然险峻,但若守卫者是奸臣,那么它也可能成为威胁的来源。但这并不减弱道路本身的难度,而是增加了人性因素的复杂性。

三、 旅途的艰辛与危险:

在这样恶劣的地理环境下,行旅本身就是一种极限挑战。

“朝避猛虎,夕餐秋菊,夕食草本,मॉर्निंग露宿。” 这是对旅途艰辛的写照。白天需要躲避凶猛的野兽,晚上只能依靠野外的花草充饥,在露天住宿。这种生活条件,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更不用说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用极具动感的词语描绘了蜀道上的水流。飞腾的瀑布,湍急的流水,在山谷中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碰撞着崖壁,滚落着石块,声音如同万道雷霆。这种景象,光是听着就让人心悸,更何况身处其中,那种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这样的恶劣环境,足以让远道而来的人们发出疑问,为何要选择如此艰难的道路?这是一种对旅人艰辛的同情和不解,也再次强调了蜀道的极端难度。

李白为何要“写得如此之难”?

李白并非“无病呻吟”,他将蜀道写得如此艰难,有着多重用意:

1. 真实的写照与情感的抒发: 他的描绘,是基于对巴蜀山川自然地貌的深刻体验和观察。这种险绝的自然环境,自然而然地会引发人们的敬畏和对生命脆弱的思考。他将这种感受化为诗句,表达了对蜀道艰难行旅的同情,对生命的珍视。
2. 政治抱负与人生感慨: 李白一生渴望施展政治抱负,但常常怀才不遇,颠沛流离。蜀道也常常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隐喻。蜀道之难,也可能象征着他实现人生抱负的艰难,以及他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他的诗,往往是现实的映射,也寄托着他个人的情感。
3. 艺术上的极致追求: 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追求的是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想象力。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将抽象的感受具象化,将普通的景象艺术化,从而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将蜀道写得如此极致的难,正是他高超艺术手法的体现,让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
4. 对人与自然的思考: 蜀道之难,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体现。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与坚韧并存。李白通过对蜀道的描绘,引发人们对自然伟力、人类努力的思考。

总而言之,《蜀道难》之难,难在山势的拔地而起、高耸入云,难在道路的盘旋曲折、险象环生,难在自然力量的狂暴无情,难在旅途的艰辛困苦,更难在作者寄托于这艰险道路上的深刻情感和人生哲思。李白正是将这一切的“难”用他独有的浪漫主义笔触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份壮丽而又艰险的蜀道,以及在那条道路上行走的古人的不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川东人口密集,而且是全世界罕见的半孤立人口密集区域,和同一文明的其他人口之间有绕不开的崎岖地貌。

地球上1/3的陆地面积是山地,1/9的陆地面积是高山,但大多数山地被文学作品忽略了——因为根本没人走。平地上种地方便,盖房子修工厂也方便,所以人口和道路集中于平原,能绕的山地尽量绕过去,古人云“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即山地的通行难度比平地起码高出一个数量级。

没人的地方自然没人去描写险峻,就算少数游客写出来,在没有彩色照片的时代也很难引发别人的共鸣。所以我们看不到古诗写喜马拉雅山,也很少有文章描写横断山脉,《大唐西域记》写尽了艰难险阻,但没提到的部分,才是最险峻的地方。


唯有“蜀道”没有避开山脉的选择。一方面道路两端广阔的人口密集区属于同一文明,往来需求非常大,路不能不修;另一方面四川盆地四面皆山,绕路也不节约什么。所以进出四川的主要陆路交通流选择向北穿越秦岭巴山,直接和北方的政治军事中心联系,从而造就了“蜀道难”的名气。

与之类似,阿尔卑斯山真的不可逾越吗?喀尔巴阡山真的是鸟都飞不过去吗?

显然不是,恰恰是因为山脉中间有很多可以通过的山口,沟通了两侧的人口密集区,这才成就了这两条山脉的名气。下图是欧洲人口密度图,但也可以当山脉分布图来看——浅色带状地区就是。

与之类似,五岳并不是最高的山,也未必是风景最好的山,但在东部平原区农业文明看来,它们是离人口密集区最近的险峻高地,从而成为最著名的地理标志。泰山只有1545米,因为地处黄淮海大平原中心,平地拔起,周围人口密集,凭借视觉效果占据五岳之首的地位。

所以说,蜀道难,不是因为山势险峻,而是因为不够险峻。如果秦岭巴山真的像喜马拉雅、昆仑山一样彻底隔绝交通,让两侧的农业区成为文字不通的两个文明,反而不会有古代文学作品去描绘道路的艰难。

最后,一般意义上的蜀道是从成都经汉中(陇西)到西安,就算不穿越秦岭主体,也得从秦岭西侧的山口通过。但李白记事以后偏偏就没走过蜀道(吃奶的时候,也许随着从吉尔吉斯斯坦回乡的父亲走过),长大后进出四川都是从东面长江水路走的…… 即《蜀道难》是一部跟风作品,内容来源于在长安和四川老乡的闲谈。这更证明了前面的结论——蜀道的名气来自于密集交通流制造的传播效应,而不是因为无以伦比的地理数据。

相关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白写《蜀道难》之所以字字泣血,句句惊心,把那蜀道描摹得如同鬼门关一般艰难险阻,并非他有意要夸大其词,而是他实在描绘的是当时巴蜀地区山川地貌的真实写照,更是对那种通行不便、与世隔绝的境况的一种深沉慨叹。这首诗之所以让人读来如临其境,感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山川形势的险绝与奇峻: .............
  • 回答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这本书里,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确实呈现出一种“褒李贬杜”的倾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他对两位诗人自身创作风格的理解,也有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咱们仔细聊聊,希望能深入浅出地说明白。首先,我们得明白郭沫若写这本书时,他已经是一位在中国文坛具有极高地位的学者和诗人了.............
  • 回答
    关于李渊为何选择让位给李世民,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其中牵扯到当时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以及李渊自身的考量。简单地说,李渊继续当皇帝可能并非“不好”,但继续下去的代价和风险,以及李世民的崛起对李渊造成的压力,使得“让位”成为了一种更为“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分析:一、 李渊与李.............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选择立李治为接班人,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政治博弈和个人考量的过程。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传位给儿子”那么简单,而是牵涉到嫡庶之争、政治平衡、太子能力以及李世民晚年的考量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李世民立李治为接班人的原因:一、嫡长子身份的天然优势: 儒家正统观念的制约: 在中国传统社.............
  • 回答
    宋江杀死李逵,在《水浒传》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也是引起读者巨大争议和感慨的地方。要详细解释宋江为何要杀李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故事的背景、宋江的动机、李逵的性格以及情节的必然性。核心原因:为了宋江自身和梁山泊的“大局”最直接、最核心的原因是:宋江认为必须杀死李逵,才能保全自己、保全梁.............
  • 回答
    汉武帝为何下令将李陵灭族?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人物关系、政治考量以及武帝晚年多疑的性格。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以勇猛善战、体恤士卒而闻名。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李陵一直表现出色,深得汉武帝的赏识。尤其是在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以不足五千人的兵力,在浚稽山(今蒙古国境内)抵抗数万匈奴.............
  • 回答
    找李仁港来执导《攀登者》,这背后绝非仅仅是“碰巧”或者“随便”的选择,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对症下药。要把中国登山史上的第一次“8000米以上峰顶会师”搬上大银幕,这本身就是个硬仗,需要导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而李仁港,在当时看来,正是那个能够驾驭这场硬仗的关键人物。首先,咱们得说李仁港的动作.............
  • 回答
    李逵在《水浒传》中,无疑是一个极其惹眼、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忠心耿耿地追随宋江,浑身是胆,杀人不眨眼,是梁山最勇猛的战将之一。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宋江亲手赐他毒酒,结束了这位“黑旋风”的生命。这个结局,让无数读者为之扼腕叹息,也引发了长久不衰的讨论:宋江为什么要毒死李逵?要理解宋江为何要下此毒手,我们.............
  • 回答
    关于唐高宗李治为何赐死他的姐姐高阳公主,历史上记载并不统一,也存在着一些争议。最广为流传的说法,也是被认为最可能导致高阳公主被赐死的理由,主要围绕着她的放荡不羁的生活作风以及她与大臣辩机和尚的“奸情”。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复杂的故事,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境: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之一,她.............
  • 回答
    霍去病杀李敢一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也充满了争议。关于霍去病为什么要杀李敢,以及他是否害怕皇帝怪罪,历史上记载并不完全一致,有多种解读和推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相关背景、事件经过以及可能的解释:事件背景: 霍去病与李敢的身份: 霍去病: 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少.............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卢俊义,那可是个顶顶有名的人物,家财万贯,武艺高强,长得也人模狗样的,简直就是小说里为“高富帅”这三个字量身定做的。按理说,这样的男人,能跟在他身边,享受荣华富贵,是多少女人梦寐以求的事。他那娘子,贾氏,更是坐拥这泼天的富贵,吃穿用度,那都是顶级享受。可就这么一个“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娄烨电影《颐和园》里周伟和李缇之间那段纠葛的关系。要说周伟和李缇怎么会走到一起,这得从他们在大学里的相遇说起。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年轻人的思想也充满了躁动和探索。周伟和李缇都属于那个时代里相对敏感、有思想的一群人。周伟,像很多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内心有着对未来的迷茫.............
  • 回答
    李达康手里那个杯子,简直成了他身上一个自带的“符号”,走到哪儿都得带着,而且他喝水的姿势、表情,都透着一股子“范儿”。这可不是导演随便抓拍的,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你得从“人物塑造”这块儿看。李达康这人,表面上是硬朗、雷厉风行,有点“煤老板”那种粗犷劲儿,但骨子里又是个讲究人,是个要面子、要体面的人.............
  • 回答
    李宏烨投身相声这门艺术,并非一时兴起,也非偶然拾得,而是源于他对传统曲艺深沉的热爱,以及骨子里那股不甘平庸、渴望在舞台上挥洒才华的劲头。要详细聊聊这个,咱们得从他接触相声的最初那个年代说起。你想啊,他成长的那会儿,电视、网络还没现在这么普及,很多人的娱乐方式相对简单。尤其是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收音机.............
  • 回答
    李信放技能为什么要转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可不是乱转,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就好好聊聊,让大家明白这“转圈”到底意味着啥。首先,咱们得明白,李信这英雄的独特性在哪儿。李信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双形态”。他有“狂暴”和“光明”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切换形态是他的核心操作。而这两个形态,从视觉风格到技.............
  • 回答
    《红楼梦》中,当李纨和尤氏得知薛宝钗即将搬出大观园时,她们没有像王夫人或其他一些人那样表现出不舍或挽留之意,反而“相视而笑”。这个场景看似平常,细品之下,却能揭示出她们各自的处境、心境以及对宝钗离去这件事的复杂态度。首先,我们得明白李纨和尤氏在贾府的地位与处境。李纨是贾珠的遗孀,育有一子贾兰。在贾府.............
  • 回答
    关于李少红导演在新版《红楼梦》中对女性角色的发型设计,尤其是那种被普遍称为“戏子头”的造型,确实是当年播出时引起了很大争议和讨论的焦点。这背后涉及到导演的创作理念、对原著的理解以及想要传达的某种视觉表达。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戏子头”在那个语境下,通常指的是一种比较夸张、样式化、带有程式化痕迹的发.............
  • 回答
    李渊父子对待窦建德和王世充的策略,确实各有侧重,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杀”或“不杀”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隋末唐初时代,审视当时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各方人物的策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把窦建德和王世充这两位在那个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各自的“角色”和“分量”掰开了.............
  • 回答
    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之所以读起来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并非因为内容本身是“喜庆”或“轻松”的,而是因为其背后所蕴含的艺术手法和情感张力,以及与李白独特的个人气质的契合。这是一种“痛快”而非“快乐”,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与释放,是读者在理解诗人复杂情感时产生的一种共鸣和释放。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为什么.............
  • 回答
    关于李白没有写过诗给杜甫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至少从我们现在流传下来的诗歌来看,是有证据表明李白曾写过诗给杜甫,或者至少是表达了对杜甫的思念之情的。不过,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为什么李白没有留下明确写给杜甫的诗歌”,或者“为什么我们对他们之间唱和的诗歌流传下来的不多”,这倒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