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为什么要褒李贬杜?

回答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这本书里,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确实呈现出一种“褒李贬杜”的倾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他对两位诗人自身创作风格的理解,也有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咱们仔细聊聊,希望能深入浅出地说明白。

首先,我们得明白郭沫若写这本书时,他已经是一位在中国文坛具有极高地位的学者和诗人了。他的创作经历,尤其是早期作为“创造社”的领袖,对浪漫主义和现代精神的推崇,为他理解和欣赏李白奠定了基础。

一、 审美偏好与创作理念的投射

郭沫若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激情、想象力奔放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也深受李白的影响,充满了雄浑、自由、浪漫的气息。因此,当他阅读李白的诗歌时,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自己内心深处某种情感和精神的共鸣。

李白:浪漫的极致与解放的灵魂
超脱与狂放的想象力: 郭沫若尤其欣赏李白那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才华。李白的诗歌,如同他本人一样,不受世俗羁绊,上天入地,神游八荒。郭沫若认为,这种超凡脱俗的想象力是对封建礼教、社会束缚的一种精神上的反抗和超越。在他看来,李白代表了一种“解放的灵魂”,是对人性最原始、最自由的呼唤。
生命力的喷薄: 李白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歌颂,以及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一种何等磅礴的生命力!郭沫若从这种喷薄而出的生命力中看到了“创造”的力量,这与他自己早年提倡的“创造”精神不谋而合。
反叛的自由精神: 李白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以一种更加狂放不羁的态度面对人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自信和傲骨,深深打动了郭沫若。他认为李白身上的这种“狂”和“傲”,是对当时社会不公的一种无声抗议,是一种对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蔑视。

杜甫:现实的沉重与人生的悲悯
“诗史”的责任感: 杜甫的诗歌以其反映社会现实、记录时代动荡而著称,被称为“诗史”。郭沫若在书中也承认了杜甫的伟大之处,比如他写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
为何显得“贬”? 郭沫若的“贬”,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他认为杜甫虽然伟大,但他的伟大在于他承担了“社会责任”和“现实记录”的功能,而这种功能,在郭沫若看来,不如李白那种对理想、对自由的纯粹追求来得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精神解放意义”。
忧愁与凝重: 杜甫的诗歌,尤其是晚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基调较为沉重、凝重。郭沫若可能觉得这种“忧愁”和“凝重”与他所追求的激昂、奔放的艺术风格有所距离。他更倾向于那种能够振奋人心、给人以精神飞扬的作品。他认为杜甫的诗歌更多的是在“承受”现实的苦难,而李白则是在“超越”现实的困境。

二、 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的烙印

郭沫若写这本书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人们渴望振奋精神,建设国家。郭沫若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对文学的期望也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对“精神解放”的呼唤: 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和近代屈辱历史后,中国社会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唤醒民族精神、激发个人潜能的文化力量。郭沫若认为,李白那种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恰恰契合了当时社会对“解放”的渴望。他想通过推崇李白,来鼓励人们打破旧的思维模式,拥抱新的时代精神。
反思传统与拥抱现代: 郭沫若的早期文学实践,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扬弃和创新。他欣赏李白身上的那种“古为今用”的精神,认为李白的某些创作手法和精神内核,可以为现代文学所借鉴,创造出新的辉煌。而对杜甫的“贬”,某种程度上也包含了他对过于强调“现实主义”和“道德教化”的文学传统的一种审慎态度,他更看重文学的“艺术性”和“精神性”的独立价值。
个人经历的影响: 郭沫若年轻时也曾饱受生活困苦,有过怀才不遇的经历。他可能在李白身上看到了自己某种理想化的影子,也从李白的遭遇中看到了才华被埋没的悲剧,这或许让他对李白产生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感投射。

三、 对“诗歌功能”的不同侧重

郭沫若虽然承认杜甫的“诗史”价值,但他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的侧重点,显然更倾向于诗歌的“精神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非其“社会记录”或“道德劝诫”的功能。

文学的独立性: 郭沫若更看重文学本身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他认为李白诗歌中的那种“飘逸”“灵动”“雄浑”,是对人类精神的一种极致升华,这种艺术魅力本身就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为艺术而艺术”的某种倾向? 虽然郭沫若并非完全赞同“为艺术而艺术”,但他的确更强调艺术的自主性和精神性。在他看来,杜甫的诗歌虽然感人,但有时过于沉浸在“人间的苦难”中,这种沉重感可能会压抑读者的精神,而李白的诗歌则能引领读者升入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

总而言之,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呈现出“褒李贬杜”的倾向,并非简单的个人喜好,而是他深刻理解两位诗人作品后,结合自身创作理念、时代背景以及对文学功能的侧重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判断。

他将李白视为一个追求极致浪漫、解放灵魂的典范,认为其诗歌是冲破束缚、升华精神的象征。而他对杜甫的“贬”,更多的是相对于他对李白的欣赏而言,他认为杜甫的伟大在于记录现实、承担责任,但其艺术风格的沉重感和对现实的深切关注,与他所推崇的自由奔放的艺术精神有所不同。

当然,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郭沫若的这种评价。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学研究的深入,后世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也更加多元和全面。但郭沫若的解读,无疑为我们理解这两位伟大的诗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深刻洞察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扬李贬杜,是因为李扬杜贬。

在百废待兴的时刻,就像疫情刚结束,有机会也有绝望,有人心怀希望抓机会,有人满怀绝望砍同行,这时,社会心理需要干预,需要的起码不是成天跟你描述“国破山河在”的烦人老头,哪怕他多睿智;而更应该是“乘风破浪会有时”的帅哥,尽管他很二哈。

user avatar

原因有很多,但“毛泽东不喜欢杜甫,所以郭沫若写了《李白与杜甫》”在21世纪之后就基本上被大家无视了,原因很简单,一来这种说法找不到任何论据支撑,基本上都是“XX说的”(所以你们猜对这个观点最热衷的是哪的学者);二来么,你怎么解释毛泽东下面的这段话呢?

杜甫——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民诗人。他的作品是中国后人艺术欣赏的不朽文献。杜甫的诗,代表了中国人民天才的独特风格,也是给全人类留下的优秀文学遗产。[1]

你要非说郭沫若写李白与杜甫是在叼飞盘,那你就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象:建国后的杜甫研究热度远远超过了李白研究,大家盛赞杜甫为“人民诗人”,那么到底是郭沫若写了《李白与杜甫》像是叼飞盘,还是跟着毛的论调把杜甫赞为“人民诗人”更像是叼飞盘啊?顺便指责郭的书受到毛的影响这事就更好笑了,因为其他人的文章都是这样的画风:

‘要學人民的語言,人民的語言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實際生活的。’這是毛主席一九四二年向文藝界發出的莊嚴號召,到現在已足足十年了。從近來一些刊物上所發表的言論以及報章上所揭載的工人同志們對文藝作品的反映來看,顯然,我們的文藝界對於這一號召的重大意義,並非普遍的都有了足够的認識的。我們並不反對‘以古為鑑’,因此,我願意指出我們偉大的祖國最偉大的詩人——杜甫在這一方面的麦現和成就,作為一個旁證;並藉以證實毛主席這一號召並非從空中發出,而是從二三千年來許多優秀的文學家的創作經驗中提示出來的,是創作經驗的歷史總結。(BY某杜甫研究专家)

你看这就很难解释得通,而且本身“政治动机”说也有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这书67年就开始写了,前后写了四年多,然后出版了赶上批林批孔你能说这一定是为了迎合尊法反儒写的?郭沫若未卜先知?等等,虽然涉及特殊时期不便细说,但硬要说郭沫若是在叼飞盘我建议你不如看看1976年出版的那本《中国文学发展》,了解一下什么叫叼飞盘的正确姿势。

当然后人揣测郭德写作动机有很多,比如说“自我反思”说、“借古喻今”说,等等:

(《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的)一次精神涅槃,是为自己唱的一首哀歌……(郭沫若通过对)杜甫‘忠君思想’的恶评,其实质是想唤醒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与人格反思,摆脱知识分子的历史宿命”,体现了郭沫若在文革中难得的“孤独与清醒”[2]

反正人死了,你咋说咋有理。这就应了郭德纲的那句话:四个说相声的对着骂街,你把那三个熬死了你就是艺术家——那三个天大的能耐在盒里呆着呢!那当然你说啥是啥了。

其实抛开这些臆测的动机咱们简单看看当时和后来的情况,大家心里估计也能有点数——我先补充一点关于李杜研究的小背景,那就是在唐代之后,杜甫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扛把子之一。

记住,“诗圣”这个词不是随便用的,代表了儒家对他精神品格的认可,至于为什么很简单,大伙觉得他精神境界非常高,“一饭未尝忘君”,所以最后被确立为诗人典范了。

那么李白呢?

其识低下, 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3]

这个结论是王安石给下的,从宋朝开始,文坛上的情况大概就是“千家注杜”、“一家注李”,对这俩人的研究热度严重不对等。然后你吹了杜甫小一千年的忠君体国,等到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好了,忽然他摇身一变,跟过去彻底决裂了,变成人民诗人了。

你觉得有意思不?反正我是觉得挺有意思的,郭沫若也觉得有意思。

以前的专家们是称杜甫为‘诗圣’,近时的专家们是称为‘人民诗人’。被称为‘诗圣’时,人民没有过问过; 被称为‘人民诗人’时,人民恐怕就要追问个所以然了[4]

嗯,考虑到毛泽东也是把杜甫叫成“人民诗人”的,所以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郭沫若这种行为了。不过1962年乃是杜甫诞辰1250周年,当年国内掀起了一股“人民诗人”杜甫研究狂潮,前后持续一年多。而讽刺的是当年也是李白逝世1200周年,然而除了郭沫若等少数几个人写了专题文章予以纪念外,大家却似乎都把这事给忘掉了。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郭沫若写《李白与杜甫》实际上是有明确指向的,那就是要向这股杜甫热开刀。所以你会发现在《李白与杜甫》里面,关于李白的地方是是考据大于论述,颇提出了一些创造性的见解;而他对杜甫的书写,则是论述大于考据,有些批评甚至带上了一点儿不讲道理的个人情绪,然而最后批评的内容却都是意有所指

这六首诗,的确是杜甫的刻意之作,基本上是写实,具有独创的风格。从内容上来说,的确是颇能关心民间疾苦,把安史之乱时靠近前线的真实面貌,留下了一些简洁的素描。在旧时代的文人中传诵了一千多年——当然也有人不敢选读,是可以令人首肯的。但在今天,我们从阶级的观点来加以分析时,诗的缺陷便无法掩饰了……国步艰难,苛捐杂税很多,在个人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可以施点小恩小惠;但谁要逃跑或者抗粮拒税,那就不能马虎了。“劝其死王命”,这就是杜甫的基本态度,也就是这《三吏》和《三别》的基本精神。把这种精神和态度,说成是“为了人民”,人民能够同意吗?
过分夸大《三吏》和《三别》的“人民性”,是不切实际的,对于杜甫并没有作到深切的了解。为了认真地了解杜甫,我还要举两首新研究家们认为富于“人民性”的作品来加以解剖。我同样采取逐句对译的形式,以免自己在了解上的疏忽。——《李白与杜甫》

很明显,这里是有靶子的。靶子在哪?当然是“新研究家”和所谓的“人民性”与“超越阶级”了。这些新研究家是这么给杜甫定性的:

杜甫诗的人民性,真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可以说是有目共睹,人所熟知的[5]
(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都很少意识到人民的存在,对人民的命运,不是毫无兴趣,便是关心不够,很难写到他们

有意思的是《李白与杜甫》出版之后正好碰上了批林批孔,所以被批评的专家也不敢说啥。这些人一直苟到了WG之后——然后郭沫若78年没有了,某“新研究家”立刻在1979年展开了专题性批判,在中山大学、广州语文学会、海南岛民族学院再到山东大学,这位从南到北走了个遍,专门批《李白与杜甫》,基本上除了没说脏话,该说的不该说得都说了,最后大伙看不下去,还专门撰文劝了一下这位。由于这位是杜学权威,学生又多,所以这之后基本上是给《李白与杜甫》定了性,大家就按照这个思路批!批倒!批臭!再踏上一万只脚!

所以说还得温习一下郭德纲的名言:四个说相声的对着骂街,你把那三个熬死了你就是艺术家——那三个天大的能耐在盒里呆着呢!

所以说根本问题在于80年代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李白与杜甫》是被污名化了的——你批判郭沫若带有感情倾向没问题,然而你批郭沫若就没有感情倾向?骗鬼呢?你批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里有观点偏颇,你自己写的那几本书就观点绝对中立?

其实在郭沫若看来,杜甫的作品中或许会带上一些同情人民、理解人民的情绪,然而却绝对不可能超越自己的阶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诗人”。他本人曾经在给读者的回信中就“扬李抑杜”的问题进行过表态,他认为

杜甫应该肯定,我不反对,我所反对的是把杜甫当为“圣人”,当为“它布”(图腾),神圣不可侵犯。千家注杜,太求甚解。李白,我肯定了他,但也不是全面肯定。一家注李,太不求甚解。[6]

实际上,郭沫若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对杜甫最后的“祛魅”。他的批评中可能带有一些个人的情感倾向,但却也为向来成果寥寥的李白学术研究打通了一条新路。从近30年的研究成果来看,无论是论著数量还是涉及领域,李白研究都在向杜甫研究看齐。“千家注杜、一家注李”的局面,已经是昨日黄花了。在去掉了意识形态的桎梏之后,学者们对李杜二人的研究也终于摆脱了“李杜优劣”论,正所谓是: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参考

  1. ^ 尼·费德林:毛泽东谈文学、《诗经》、《屈原》——在专列上同毛泽东一席谈.光明日报,1996年2月11日
  2. ^ 刘海洲.时代的反讽 人生的反思——论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J].文艺评论,2011(12):156-160.
  3. ^ 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五
  4. ^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1 年版,第125 页。
  5. ^ 萧涤非: 《杜甫研究》( 上)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1、61 页。
  6. ^ 郭沫若同志就《李白与杜甫》一书给胡曾伟同志的复信·《东岳论丛》1981年 第6期
user avatar

充分反映出文革以及文革前期的混乱情况,就是凡事都以阶级论来看待问题,一点都不顾及历史的当时情况。屁大个事都能无限上纲上线。

反而现在我们不会用这样的观点来分析杜甫。因为太可笑。

比如有人就说杜甫忠君。甚至不顾人民死活忠君。人杜甫所在唐朝至少前期还是开元盛世,只是后期才遭到了安史之乱。换做你,你是期望打跑安禄山,维持社会秩序。还是都投降,不服兵役,任其破坏社会秩序,导致更大的灾难?你自己代入一下自己想想。

杜甫现在这种做法,完全是好的公务员,相当于即说明了在隔离期间,群众的辛苦,又号召人民坚持一下,忍耐一下,一起遵守规定战胜疫情。

文革期间就是片面的进行阶级分析。什么唐王朝是统治阶级,人民大众是受压迫者。可是还有个安禄山这样的更不得人心的统治阶级。抗日战争时候都知道联合国民党,分析杜甫就要求撇开国民党单扛日本?

user avatar

因为初代不喜欢杜甫,所以杜甫必须不要脸啊!

《毛泽东晚年的诗情与政见》陈东林:

在1957年与臧克家、袁水拍等诗人的谈话中(毛泽东)已表示过对李白的欣赏,对杜甫的贬抑:“杜甫的诗,有好的,大多数并不怎么样。”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黑杜甫,赞李白这事儿,起头的并非郭沫若。建国后的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整风、反右、大跃进,在这后,文化界自然也刮起了一股妖风,也要颂扬“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相结合”。

由于毛泽东喜欢三李而不喜欢杜甫和白居易,因此他们把杜甫和白居易提溜出来批判了一番,尤其是杜甫,多次被编排,变成了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知识分子能有好人么?

没好人。

到了文革,政治风向又变了,不再结合了,改批斗了。知识分子就成臭老九了,需要彻底摒弃了。郭沫若创作的《李白与杜甫》(1971),就在这个时期。杜甫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自然要划清界限,深入批判。

这下杜甫可就惨了,以至于杜甫这辈子干什么都是错的,不仅说任何一句话是在放屁,写任何一首诗是在放屁,就连眼见百姓受苦,想要号召国家减租减税,想要让百姓都过好日子,也都成了放屁。至于具体是怎么骂杜甫放屁的,主要是抓住杜甫光说不做这一点来讲的,还住三重茅的房子,说明杜甫是个反革命。

杜甫容易吗?

杜甫不容易啊,穷了一辈子,到最后终于吃了一口饱饭,是被撑死的啊!

现在有北漂,古时候有长漂(长安)、金漂(金陵)等吗?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 豆子的回答

但这些都不用管了。

既然黑,就往死里黑。

郭沫若未必有多恨杜甫,他是怕自己被批斗,因为一旦被发现不革命,有右倾,不崇拜,就不只是拉黑,而是毙命了。郭沫若为了保全自己,结果用力过猛,形成了跪舔之势。说用力过猛,这是真的,因为郭沫若的马屁连毛泽东本人都有点儿受不了。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中,褒扬李白的部分挺好的,写杜甫就不行了,开启满嘴胡吣模式,双重标准外加诛心之论。得出的结论,无非是杜甫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胆小鬼,心肠坏透了,我们应该站起来揭发他、批斗他。

文革期间都是怎么揭发人的呢?

我们不妨来看看郭沫若是怎么揭发杜甫的:

诗人说他所住的茅屋,屋顶的茅草有三重。这是表明老屋的屋顶加盖过两次。一般来说,一重约有四、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的,有时比住瓦房来还要讲究,茅草被大风刮走了一部分,诗人在怨天恨人。
使人吃惊的是他骂贫穷的孩子们为盗贼。孩子们拾取了被风刮走的茅草,究竟能拾取多少呢?亏得诗人大声制止,喊得“唇焦口燥”。贫穷人的孩子被骂为盗贼,自己的儿子却是娇儿。他在诉说自己的贫困,他却忘记了农民比他穷困百倍。异想天开的“广厦千万间”的美梦,是新旧研究专家们所同样乐于称道的,以为“大有民胞物与之意”,或者是“这才足以代表人民普遍的呼声”。
其实诗中所说的分明是“寒士”,是在为还没有功名富贵的或者有功名而无富贵的读书人大撒,怎么能够扩大为“民”或者“人民”呢?农民的儿童拿去了一些被风吹走的茅草都被骂为盗贼,农民还有希望住进广厦里吗?那样的“广厦”要有千万间,不知道要费多大的劳役,诗人恐怕没有梦想到吧?
慷慨是十分慷慨,只要天下寒士皆大喜欢,自己就住破屋子冻死也不要紧。但如果那么多的广厦真正象蘑菇那样在一夜之间涌现了,诗人岂不早就住进去,哪里还会冻死呢?所谓“民吾同胞,物为吾与”的大同怀抱,“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契稷经纶,只是一些士大夫的不着边际的主观臆想而已。”

建国后的各种政治清洗,实则是公权的一次洗粉行为,留下的基本都是脑残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伪残粉,他们并不相信自己嘴里说的话,内心保持十二分的清醒,在清醒之中,干些指鹿为马的自保。我以前也鄙夷过郭沫若,但渐渐明白了他为什么这样做,也隐约觉得,站着说话的确是不会腰疼的。当时具体的情况和有多少无奈,可以参看周国平写的《岁月与性情》之《北大岁月·郭世英之死》。

最后,关于郭沫若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要引一段《岁月与性情》中的《前海那座深院》的内容:

毛泽东诗词是当时的热门,我曾两次听郭老讲解。一次是为我办的专场,我请教,全家旁听。我请教的是《清平乐·会昌》,问他如何理解“莫道君行早”这一句里的“君”,是否有所喻指。他答:“我看不出来。”我说:“可是,有一种说法认为,‘君’是指西方帝国主义。”他说:“那太牵强了。”我翻开一本资料,指给他看,正是他自己曾经提出过这种说法。他立即快活地大笑,全体在场的人也大笑。

如此说来,他只是一个被时代裹挟的人罢了。

user avatar

李斌 |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著述动机发微

首先是对各种观点的驳斥:

1、政治迎合说

郭沫若个人向来对杜甫颇有微词,并非见风使舵,紧跟伟大舵手(而且毛自己对李白也不是没有批评,同时李白与杜甫并不是如海瑞、武训、宋江那样有相当政治意义的文化人物,放着眼前材料满满的靶子不打,写这两位迎合怕不是傻);同时,郭沫若写作该书始于1967年,正是政治形势紧张之时,郭沫若曾公开表示自己的早期作品要全部烧掉(是否真心另论),这时写一本没准儿死前出版不了的书,实无必要,写作时郭老也不可能预见到林副主席呜呼哀哉后批孔、尊法的形势。在1971年这个节骨眼上发表得益于政治形势,但不是政治产物。而之后批林批孔的高潮期,郭还差点被文化旗手指使冯友兰批判。而郭毛间关系虽然依旧融洽,但也挨过主席批评他“尊儒”,要知道这可是《李白与杜甫》出版后的事了。

2、人生总结说和情感寄托说(大致是指郭沫若对当时局势的隐性反抗)

《李白与杜甫》中关于杜甫的部分(也是被后来人攻击最多的部分)在1967年4月11日便已大致完成,早于其得知儿子逝世;关于郭沫若WG初期的材料大多来自于周国平和陈明远,但前者与郭沫若并无太多直接接触,且回忆中的当事人大多已逝世,死无对证;后者伪造了大量郭沫若信件,尤其是这一时期的信件被多方证伪。综合已有材料,郭沫若是想紧跟但有所不理解,总体上对运动还是支持的,但也有置身事外的想法。

接下来是作者的观点:

1、褒杜贬李才是历史常态。杜甫是封建文化的忠臣和代表,是旧社会伦理规范的楷模;而李白则代表了一种叛逆与不顺。郭沫若作为唯物史观者是不满这种评价的,然而当时学界尽管早已为马列的天下,很多与郭沫若共事的人在对李杜二人的评判上仍然继承了传统看法。郭沫若写作此书是有自己的学术目的的,要扫荡旧史学遗毒。事实上在七十年代,学者们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上虽不一定赞同郭沫若的看法,但对该书的创新和严谨还是达成共识的。

2、严格来说,郭沫若是把二老都拉下神坛,李白的黑料也揭了不少。但不免有个人情感作祟,所以褒李尊杜明显。

3、郭沫若对政治的热情、对浪漫的向往、对传统的叛逆,使其与李白有共鸣之处。为李白正名、对杜甫批判,也有发切身之感的意思。郭沫若早年就曾因太过不羁,不光右边攻击,就连左边都有些不满;而死后,尽管郭沫若在学术成就上不知碾压多少“大师”,却也被污蔑、攻击至今,而那些有着更龌龊过去的学者却凭着对所谓“余孽”的清算,一跃成神。这种孤独感和叛逆性,也是郭沫若写作此书不可忽视的因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这本书里,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确实呈现出一种“褒李贬杜”的倾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他对两位诗人自身创作风格的理解,也有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咱们仔细聊聊,希望能深入浅出地说明白。首先,我们得明白郭沫若写这本书时,他已经是一位在中国文坛具有极高地位的学者和诗人了.............
  • 回答
    “流量”与“演技”的碰撞:《演员请就位》中郭敬明与李成儒的争论在《演员请就位》这档节目中,导演郭敬明与演员李成儒之间就“演技”与“作品”展开的唇枪舌剑,无疑是节目最具话题性的瞬间之一。这场争论不仅折射出当下中国影视行业在艺术标准、评价体系上的分歧,也引发了观众对于“流量”与“实力”、“商业”与“艺术.............
  • 回答
    关于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在2015年接受采访时提到的“外销的台商应让台湾来查税,九成让台湾抽去”的言论,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也反映了台商在大陆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一些税务和法规问题,以及台湾当局希望加强税收征管的诉求。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背景:台商在大规模生产与税收优惠.............
  • 回答
    郭靖在晚年的实力,绝对称得上是“顶峰”的存在,即便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这两部小说中,他已经展现了非凡的武功,但随着时间的沉淀、阅历的积累以及武功的不断精进,晚年的郭靖已然是当时武林的泰山北斗,实力深不可测。要详细讲述郭靖晚年的强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武学修为的巅峰造极: .............
  • 回答
    关于郭靖在报杀师之仇时与黄药师拼命,面对欧阳锋却出奇冷静的这个问题,是否构成“双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郭靖所处的情境以及他与这几位人物的关系。 黄药师的身份与关系: 师长关系: 黄药师是郭靖的岳父,也是间接的授业恩师。郭靖曾受黄药师的教导,虽然不是正式.............
  • 回答
    关于“郭芙幸不幸福”的争论,确实是一个在金庸小说爱好者中经久不衰的话题。说郭芙“明明很幸福”,许多人有自己的理由,而反对者也同样有他们的依据。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双方的观点,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支持郭芙很幸福的观点及其依据:这类观点通常会从郭芙所处的优越环境、她所拥有的物质和情感.............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假设!郭靖在《神雕侠侣》初期,也就是他刚过而立之年,武功已经相当了得,但要说他一个人能把全真教的“二使四王”和“五散人”这些人一网打尽,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看看郭靖的实力。此时的他,已经练成了降龙十八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领悟,招式.............
  • 回答
    说起郭襄,这位敢爱敢恨、纵横江湖的奇女子,她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在她晚年,放下一切红尘俗念,皈依我佛,出家为尼之后,所起的道号和为弟子取名“风陵”,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意义。首先,我们来聊聊郭襄的道号。关于郭襄的道号,虽然在金庸先生的原著《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中并没有明确提及她的具体道.............
  • 回答
    我琢磨着,郭德纲老师的相声,哪个包袱最让我意外?这事儿说起来,挺难一下子就给个标准答案。因为他那个“意外”的点太多了,而且每个人听到的点不一样,感受也不同。不过,要是真逼着我选一个,我可能会想起那个关于“家传”的段子,具体是哪个专场我说不太准了,毕竟老郭的段子太多,而且他经常在基础上改。但大概意思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两位主角在读者心中地位的重要差异。虽然你提到了郭靖在旁白和实战中“不占优”,但这个前提可能需要更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旁白”和“实战”在武侠小说中对角色武功风评的影响。 旁白对武功的描述: 旁白是作者直接给读者的信息,它能直接强调.............
  • 回答
    郭麒麟在《赘婿》里的表现,确实是不少观众心中的亮点。他演的宋国舅,那个又坏又怂,但又透着一股机灵劲儿的劲儿,活脱脱一个“丑角”的经典塑造,让人又爱又恨,印象深刻。按理说,演技在线,角色也讨喜,应该是收获一片好评的。可现实是,在《赘婿》热播期间,你时不时就能看到一些声音,不是说他演技不行,而是集中火力.............
  • 回答
    关于郭靖在第三次华山论剑为何一言不发,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金庸武侠迷们津津乐道的一个梗,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说它是“金庸忘记了他”,未免过于武断;说它“另有深意”,则更能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思考。在我看来,这其中并非简单的遗漏,而是作者精心布局、多重考量下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遐想万分的问题!把岳飞和郭子仪这两位千古名将放到朱元璋的时代,还让他们平安到老,这中间的变数可太多了。咱们这就好好掰扯掰扯,看看到底有没有这个可能。先说说这两位名将的本事,那是没得说。岳飞,字鹏举,宋朝名将。在他那个时代,金兵南侵,宋朝半壁江山沦陷,可谓内忧外患。岳飞横空出世,以“精忠.............
  • 回答
    评价郭冬临等在2022年春晚表演的《休息区的故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演员阵容来说,郭冬临作为一位在春晚舞台上耕耘多年的老熟人,其喜剧表演风格大家都很熟悉,基本上是稳中求胜。他擅长扮演那种生活化的、有点小人物的、偶尔犯点小迷糊的角色,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次搭档的演员,比如黄杨,作为年轻演.............
  • 回答
    郭靖在与黄蓉两情相悦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娶华筝,这是一个在《射雕英雄传》中引发读者广泛讨论和争议的情节。要深入理解郭靖的这个决定,我们需要结合他的人物性格、他所处的成长环境、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承诺的理解。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郭靖的性格特质与道德观:忠厚、重情、信义为先 忠厚老实,不.............
  • 回答
    要说黄蓉和郭襄在各自武功巅峰时期谁更强,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毕竟一个是天赋异禀、智计超群的“小东邪”,另一个是承载了郭靖黄蓉厚望、又得张三丰亲自指点的“风陵师太”。要细细道来,还得从她们的武学路数、实战经验和心境修为上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说黄蓉。郭靖黄蓉夫妇的武功那是名门正派的巅峰代表,黄蓉更.............
  • 回答
    郭涛在其新书中披露的“打女人”事件和关于“衡量女性的标准是温良恭俭让”的观点,无疑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如何看待这些言论,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背后反映的价值观、性别观念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打女人”事件的解读:暴力行为的性质与个人过往的审视首先,关于郭涛“打女人”的叙述,无论是在书中是以.............
  • 回答
    关于郭襄在四十岁前有没有可能嫁人,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结合她“大彻大悟”之后的境况来推敲。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中对郭襄的描绘,虽然最终指向了她遁入空门,但对她早期生活的刻画,留下了不少想象的空间。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金庸先生明确写出郭襄“大彻大悟”是在她四十岁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CBA球员的个人技术水平、训练体系,以及我们对“强”的定义。郭艾伦能在比赛中秀出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胯下变向,确实是CBA赛场上不多见的亮点,但这并不代表其他球员就不强,也不能一概而论说CBA球员“真有大家说的那么强”还是“不强”。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郭艾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假设性和令人不安的场景,它完全颠覆了我们所熟知的《神雕侠侣》原著的情节走向。如果杨过在郭靖熟睡时用匕首刺杀了他,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将会是天翻地覆的,充满了悲剧、愧疚、愤怒和复仇的黑暗色彩。以下是对这个假设性情节的详细推演:1. 刺杀的瞬间与直接后果: 动机的猜想: 首先,我们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