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江为什么要杀死李逵?

回答
宋江杀死李逵,在《水浒传》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也是引起读者巨大争议和感慨的地方。要详细解释宋江为何要杀李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故事的背景、宋江的动机、李逵的性格以及情节的必然性。

核心原因:为了宋江自身和梁山泊的“大局”

最直接、最核心的原因是:宋江认为必须杀死李逵,才能保全自己、保全梁山泊的名声和未来的命运。

具体来说,这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为了“招安”和宋江的政治抱负:
宋江的终极目标:招安。 与其他许多反抗官府的梁山好汉不同,宋江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目标——被朝廷招安,洗刷“贼寇”之名,实现“忠君报国”的理想。他认为梁山泊的壮大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而不是终点。
李逵是招安的最大障碍: 李逵性格粗鲁,嗜杀成性,桀骜不驯,完全不受约束。他代表了梁山泊最原始、最不受控制的暴力和“草寇”气质。一旦梁山泊被招安,李逵这种无法无天、滥杀无辜的行径,将成为梁山泊抹不去的污点,会极大地阻碍招安的进程,甚至可能导致招安失败。
李逵的不可控性: 即使招安成功,李逵这样的人在朝廷体系内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他随时可能因为自己的脾气和价值观,做出对宋江不利的事情,搅乱梁山泊已经争取到的合法地位。

2. 为了平息方腊之乱后的后顾之忧:
方腊之乱是梁山泊的“绝唱”: 梁山泊接受招安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朝廷征讨方腊。这是一场惨烈的战役,梁山泊几乎全军覆没,许多核心好汉都在此战中牺牲。
宋江和朝廷的约定(或宋江的揣测): 在征讨方腊的过程中,宋江已经意识到,即使完成了任务,朝廷对梁山好汉的信任和容忍也是有限的。方腊被平定后,梁山泊的功劳很大,但他们也成了朝廷眼中“最危险”的存在。像李逵这样杀人不眨眼、无法无天的角色,更是朝廷无法容忍的。
李逵的“杀生”性质(尤其是对无辜者): 李逵在征讨方腊的过程中,依然本性难移,杀死了许多无辜的百姓,甚至是战场上的降卒。他的这种行为,一旦被朝廷知道,将成为宋江等人被清算的罪名。
保护“幸存”的兄弟们: 尽管梁山泊损失惨重,但仍有一部分幸存的好汉。宋江希望利用招安带来的“功劳”和地位,能够保全这部分幸存者的生命和未来的生活。而李逵的存在,则会成为他们最大的威胁。

3. 宋江的“忠君”思想和责任感:
“忠义”的扭曲: 宋江的“忠义”观非常复杂,他既忠于兄弟,也忠于君主。在他看来,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宋江自己以及兄弟们的长远利益,他有责任做出一些残酷的决定。
“舍卒保车”的逻辑: 宋江把李逵看作是必须牺牲的“卒子”,以保全自己这个“帅”以及梁山泊的整体利益。他认为李逵的死,是为了换取更多人的生机和梁山泊“忠义之名”的延续。

历史的必然性: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悲剧人物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李逵的命运是那个时代无数粗野、无法无天的起义者的缩影。

性格决定命运: 李逵的“黑旋风”形象,是其性格的真实写照。他单纯、忠诚于宋江,但同时又极度残暴、缺乏思考和约束。他无法适应任何等级森严、需要规则和法律的社会体系。
梁山泊的终结也预示着李逵的终结: 梁山泊作为一个反抗组织,其存在本身就与当时的社会体制格格不入。一旦梁山泊的目标转向与朝廷合作,那些最具有反叛精神、最不适合融入体制的人物,就必然会被抛弃或清除。

具体情节描述(如何杀死李逵):

《水浒传》中,宋江杀死李逵的情节发生在征讨方腊后,宋江在杭州染病,即将死去。

1. 宋江的病危与最后的安排: 宋江病重,自知时日无多。他担心自己死后,梁山泊的兄弟们无人管束,会再次造反,毁掉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招安”成果和“忠义”名声。
2. 召集幸存的兄弟: 他召集了仍在杭州的幸存的几位主要头领,包括卢俊义、吴用、花荣、乐和等。
3. 宋江的遗言: 宋江在临终前,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忠心”。他认为李逵、鲍信、燕青(虽然燕青后来自行离开)等人,都是难以约束的,特别是李逵。
4. 赐死李逵: 宋江知道李逵对自己绝对忠诚,一旦知道自己要死,必然会情绪失控,甚至可能做出极端行为。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宋江决定先一步“解决”李逵。
他派人(具体是谁,书中描述为“左右”)给李逵送去了一些酒和食物。
在酒中下了“见效慢”的剧毒。李逵虽然粗鲁,但对宋江绝对信任,毫无防备地饮用了。
李逵在临死前,得知宋江也已死去,才明白自己被毒死,但此时已经无力回天,只能带着对宋江的忠诚和最后的困惑死去。
5. 宋江最后的安排: 宋江死后,吴用、花荣等人出于对宋江的忠义和对“兄弟”的感情,也选择了自杀,追随宋江而去,这与李逵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结:

宋江杀死李逵,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决定。他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出于他复杂的政治野心、对“忠义”的理解以及对梁山泊未来命运的考量。在宋江的眼中,李逵这个无法无天的“猛将”,是完成招安大业、保全梁山泊最后一点名声的最大障碍。因此,他选择了牺牲这个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兄弟,以换取自己政治理想的实现和对剩余兄弟的某种“保护”。这反映了《水浒传》中,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政治理想之间的残酷冲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宋江给李逵机会了,是李逵自己没有把握住。


先说宋江杀李逵的动机,或者担忧:


今日天子轻听谗佞,赐我药酒,得罪何辜。我死不争,只有李逵现任润州都统制,他若闻知朝廷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只除是如此行方可。


我死之后,李逵肯定会为我报仇,啸聚山林造朝廷的反,到时候招安大业就前功尽弃了。


众兄弟招安后南征北战,好不容易幸存的人赏的赏、封的封,都过上“成功人士”的生活了;要是李逵造反后,朝廷借机把残余的人清算了咋办?


那不就成了自己和李逵的陪葬品?


这跟宋江的政治理念是不相符的。


这是动机。


然后就是考验。


他把李逵叫到楚州以后说:


贤弟不知,我听得朝廷差人药酒来,赐与我吃。如死,却是怎的好?


此时宋江已经喝过毒酒了,但他仍然用假设来试探李逵,想知道自己被害后李逵是什么态度。


其实这个问题怎么回答都不能让宋江满意。


你回答说报仇造反,那宋江肯定会觉得你是祸害,毁不毁忠义的名声是小,让其他人跟着遭殃才是真,所以宋江不能留你;


但你要说我也不知道咋办,我不敢反抗朝廷为你报仇伸冤,这个回答宋江肯定是认可的,但同时心里也凉了。


玛德这么多年的情谊,你对哥哥也不够铁啊,你这货有点不仗义啊!


所以如果这话不是宋江问李逵,而是宋江问还活着的呼延灼、朱仝、李应等人,他们好像正反两种回答,都不会让宋江满意。


同样读者应该也不会买账。


你说报仇造反,那跟李逵的智商有何区别?你说你不反抗,合着也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就很难。


我能想到的比较完美的回答,就是说:


哥哥一心求忠义,那俺铁牛就陪你同死,阴间也侍奉哥哥罢了。


这样既能表现出绝不反抗朝廷,还能体现出对宋江的忠肝义胆,宋江对这个回答肯定是满意的。


也许心里一暖就放弃带走李逵的计划了。


但是李逵毕竟是李逵,憨憨的,造反的话张嘴就来:


哥哥,反了罢!


宋江恐怕李逵是过嘴瘾,还特意出难题询问怎么造反?想看李逵有没有个计划。


这等于是给李逵二次机会,希望他能够改口了,但李逵还真有计划:

我镇江有三千军马,哥哥这里楚州军马,尽点起来,并这百姓,都尽数起去,并气力招军买马杀将去!只是再上梁山泊倒快活!

他不但回答了造反兵马从哪里来的问题,而且还指出了裹挟百姓一块暴动,最后还说明造反的最终目的,是重上梁山泊快活。

事实证明,如果李逵冲上梁山泊快活,那死去的好汉就白死了,活着的好汉不死,也得是生不如死,甚至呼延灼等人,还会主动请命去围剿。

如果李逵没有重上梁山的话,那梁山就会有一百单八将的“靖忠之庙”,四时接受香火和祭拜,仍然是大宋官方承认的烈士。

所以李逵的这个回答和计划,基本上坐实了宋江死后,他真的会这么干。

那宋江也就不能留他了。

于是就有了谋害的结果。

原来那接风酒内,已下了慢药。当夜李逵饮酒了。

于是李逵就被宋江带走了。

关于李逵被带走的事,我是能够理解宋江的担忧和选择,毕竟不能因为一个李逵,拉更多已经功成名就的人下水。

他死,是为了其他人更好的活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江杀死李逵,在《水浒传》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也是引起读者巨大争议和感慨的地方。要详细解释宋江为何要杀李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故事的背景、宋江的动机、李逵的性格以及情节的必然性。核心原因:为了宋江自身和梁山泊的“大局”最直接、最核心的原因是:宋江认为必须杀死李逵,才能保全自己、保全梁.............
  • 回答
    卢俊义不找机会杀宋江和吴用报仇,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用“不报仇”来概括。更准确地说,是他的处境、心态以及梁山泊的整体格局,使得他没有选择,或者说无法选择直接的武力复仇。首先,我们要明白卢俊义的“被招安”和“被陷害”是如何发生的。是吴用设计,李鬼假扮的“卢俊义”,在官府那里告发了真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水浒传》中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的复杂性。扈三娘的经历确实充满悲剧色彩,而她对宋江的态度也显得与她的遭遇不符,这在读者中引发了很多讨论。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1. 扈三娘的悲惨遭遇与梁山团伙的“仁义”的认知差异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扈三娘遭受的巨大不幸.............
  • 回答
    项羽杀死宋义,放走刘邦,这背后是汉初三国时期两位军事和政治巨擘的战略考量和性格差异的集中体现。这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既有对当下局势的判断,也有对未来走向的规划。首先,我们来分析项羽杀宋义的理由,这可以说是必然中的必然。宋义此人,在项羽的眼中,实在是太过碍事,甚至可以说是项羽争夺天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尤其是在我们今天看来,岳飞是一位忠心报国、战功赫赫的民族英雄,而秦桧和赵构却成了千古罪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复杂的历史情境,从多方面去剖析。一、金国과의 ‘압력’은 팩트지만, 모든 것이 ‘금나라 때문’은 아니다.먼저 질문에서 언급하신 ‘금나라가 송나.............
  • 回答
    朱元璋的“得国最正”之说,实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历史论断,背后隐藏着他登基称帝的合法性构建策略,以及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深刻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与韩宋政权的关系,以及他如何为自己的统治“正名”。韩宋政权:一个寄生于乱世的旗帜首先,我们要明确韩宋政权在元末乱世中的定位。韩林儿的韩宋政.............
  • 回答
    金国在岳飞死后没有乘势灭亡南宋,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绝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就能解释清楚的。与其说他们错失良机,不如说当时金国的决策层,尤其是完颜亮之后的几代统治者,都有着各自的盘算和局限性。一、 岳飞之死对金国而言,固然是个好消息,但并未触及南宋的根本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的代表,.............
  • 回答
    项羽这个人,身上总有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矛盾感。提起他杀宋义,那真是干净利落,说杀就杀,连点犹豫都没有,一副“挡我者死”的狠劲。可到了鸿门宴上,面对刘邦这个大活人,他怎么就那么磨磨唧唧,犹豫不决了呢?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杀宋义,为啥那么爽快?宋义这个人,在项羽看来,就是个碍事儿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水浒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眼——“忠义”。宋江之所以要把“聚义堂”改成“忠义堂”,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内心深处政治抱负和人生追求的集中体现,也是他想要“招安”的信号,更是他为梁山好汉们铺设的唯一出路。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聊聊这“聚义”和“忠义”的区别。“聚义”:起点,.............
  • 回答
    李逵在《水浒传》中,无疑是一个极其惹眼、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忠心耿耿地追随宋江,浑身是胆,杀人不眨眼,是梁山最勇猛的战将之一。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宋江亲手赐他毒酒,结束了这位“黑旋风”的生命。这个结局,让无数读者为之扼腕叹息,也引发了长久不衰的讨论:宋江为什么要毒死李逵?要理解宋江为何要下此毒手,我们.............
  • 回答
    宋江逼反秦明,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梳理。当初秦明这个人,在江湖上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称“轰天雷”,性子直,武艺高强,是个响当当的好汉。他本来在黄河水泊做军师,跟宋江算是同门师兄弟,关系也还不错。那宋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心思缜密,遇事儿总能算计到前头,而且也善于笼络人心。他想上梁山泊,把梁山变成自己的.............
  • 回答
    赵匡胤选择“宋”作为国号,这背后并非简单地重复历史,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考量、政治策略,甚至是一种“借古喻今”的巧妙安排。他当然知道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个宋国,这个国家的影响力,特别是其文化和经济成就,在赵匡胤那个时代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他选择“宋”,恰恰是要借助这份历史遗产,为新生的宋朝镀上一层正统和.............
  • 回答
    宋朝皇帝即位改名,这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的规矩,背后可是藏着不少说道,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政治考量,还有点“改头换面,重新开始”的意味。咱们一件件来说。一、历史的影子:承袭旧制,并非宋朝独创首先得明白,皇帝即位改名这个事儿,并非宋朝才有的新鲜玩意儿。这套路,其实从汉朝就开始了,特别是汉武帝刘彻之后,就逐.............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宋朝的灭亡定在1279年,而明朝的灭亡定在1644年,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定义一个朝代的“终结”。这不仅仅是打个简单的年份牌,而是要看政权更迭的实质和延续性。宋朝的终结:从赵宋的权力中心消失到全境的失陷要理解宋朝为何定在1279年灭亡,我们得回顾一下宋朝末年的.............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宋朝时期,辽国为啥没直接打开封,而是绕道山西打雁门关这事儿。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背后牵扯着辽国当时的战略考量、宋朝的军事部署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辽国和宋朝是当时中国北方和南方两个主要的政权。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它的核心疆域在今天的内蒙古、辽宁、河.............
  • 回答
    历史教科书对宋朝的“弱化”并非官方有意为之,也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涵盖了史学观点的变迁、国家叙事的构建、以及教育内容的取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探究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几个层面。一、 强干弱枝的传统认知与“武力为尊”的史观影响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一种“武力为尊”的倾向,强调国家.............
  • 回答
    关于辽、金在灭亡前都选择攻打宋朝这一现象,如果我们抽离“AI写作”的标签,用一种更贴近历史研究者或者资深历史爱好者讨论的口吻来剖析,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这并非偶然,而是辽、金两国自身国情、战略考量以及与宋朝互动关系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一、 辽(契丹)攻宋:燕云故地的执念与南下战略的延.............
  • 回答
    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宋江为什么非要把那帮兄弟们往招安这条路上带,这可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脑袋一热。里头门道多着呢,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你想啊,梁山泊那帮人,当初是怎么聚到一起的?大多都是被逼上梁山的,是那会儿的官府、朝廷把他们逼得没活路了。比如林冲,被高俅陷害,家破人亡,才上了梁山。武松,为兄报仇,.............
  • 回答
    宋江希望招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与他个人的出身、价值观以及梁山泊发展的现实困境紧密相连。如果不招安,梁山泊的道路将非常坎坷,甚至是走向灭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个方面: 宋江为什么一直希望招安?宋江的招安情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他内心深处价值观、梁山泊发展需求以及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出身.............
  • 回答
    宋江之所以一心只想招安,并非一个简单的“想要招安”就能概括的,其中包含了极其复杂的心理动机、现实考量以及历史背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梁山集团的内部构成以及他对自身命运的思考。一、 宋江的个人成长与价值观塑造: 出身与早期经历: 宋江并非出身草莽,而是出身于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