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江为何一定要带着兄弟们招安?

回答
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宋江为什么非要把那帮兄弟们往招安这条路上带,这可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脑袋一热。里头门道多着呢,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你想啊,梁山泊那帮人,当初是怎么聚到一起的?大多都是被逼上梁山的,是那会儿的官府、朝廷把他们逼得没活路了。比如林冲,被高俅陷害,家破人亡,才上了梁山。武松,为兄报仇,结果官府偏袒,逼得他也只能亡命天涯。还有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本来是抱打不平,结果也成了通缉犯。这些人,哪一个不是满腔怨气?他们聚在梁山,就是为了反抗,就是为了在这世道里讨个说法,活一条命。

宋江这个人,他跟其他人不太一样。他出身也好,家里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也算是个体面人家,自己也做过官,懂得官场的门道。他心里头,其实是认同“忠君报国”这套说法的。他虽然也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也同情兄弟们的遭遇,但他总觉得,自己终究是个“义士”,是个“好汉”,而不是一个纯粹的“贼”。他骨子里,还是想着能被朝廷承认,能为国效力。

你想,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个个都是有本事的人,有的是武艺高强,有的是足智多谋。他们聚在一起,就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你想,这火,能一直烧下去吗?迟早会烧尽。而且,他们占据着山头,就像一个独立的王国,这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就是赤裸裸的造反。朝廷肯定要派兵来剿灭。一旦朝廷下了狠心,动员全国的力量来打梁山,就算宋江他们再能打,也难免会损失惨重,甚至全军覆没。

宋江是个聪明人,他看得出梁山的未来。他知道,梁山泊终究是个“水泊”,是个“山寨”,它不是国家,它没有正统的地位。长久下去,就是与天下为敌。而且,他们占山为王,虽然一时快活,但终究是犯了“谋反”的大罪。一旦事情败露,或者被朝廷逮住机会,他们所有人都会被抄家灭族。

所以,招安,对于宋江来说,是为兄弟们寻一条活路。他希望通过招安,能让梁山泊的这股力量,能够被朝廷接纳,能够合法化。这样,他们就能摆脱“贼”的名号,就能光明正大地为国家做事。他们那些曾经的罪过,也可能因此被赦免,或者至少能得到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你想,一旦招安成功,他们就能披上朝廷的战袍,去为国家征讨其他的不平事,比如后来的征方腊。那样的战功,是可以载入史册的,是可以洗刷他们身上“叛贼”污名的。而且,对于很多好汉来说,他们只是怀才不遇,或者被奸臣陷害,他们本身并不想做贼。招安,就是给他们一个重返正轨,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当然,招安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宋江心里也清楚,朝廷里那些奸臣,比如高俅、童贯、蔡京之流,他们根本看不起梁山泊的好汉,也不想让他们得势。他们之所以答应招安,很多时候也是为了利用梁山泊的力量去替他们卖命,然后再找机会除掉他们。

但宋江还是坚持,他觉得,就算这条路充满风险,也比在梁山泊继续这样消耗下去要好。他在心里,可能也抱有一丝幻想,幻想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朝廷,让那些奸臣受到惩罚,让那些好汉得到应有的尊重。

从宋江的角度看,招安是“义”和“忠”的体现。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帮兄弟们从“乱”引到“治”,从“邪”引到“正”。他希望用梁山的力量,去匡扶朝廷,去平定天下。他把“兄弟情义”和“忠君报国”这两件事,都看得非常重。招安,就是他试图将这两件事平衡起来,找到一个最优解。

当然,历史就是这样,很多事情没有完美的结局。宋江的招安,最终也带来了很多悲剧,很多好汉因此丧命。但从宋江本人的思想和处境来看,他选择招安,是有他的道理的。他是想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为自己和兄弟们,找到一条最能保全自身,并且能实现价值的路。他不是没有考虑过后果,而是他觉得,这是他能做的,也是他必须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定国曾经对孙可望说:“天下为吾辈扰乱之,自吾辈恢复之,已功不抵罪,今大局稍转,而虏势方张,成败未可逆睹,正吾辈同心协力共策兴复之秋。”

刘文秀也曾经对李定国说:“我辈为贪官污吏迫反,至社稷倾覆,实我等负国,国家无负我等。今上为烈皇帝嫡派之弟,当同心共保,借滇、黔以复中原,封妻荫子,荣归故乡,垂名青史。”

李定国和刘文秀都是延安府人,一个来自绥德县,一个来自肤施县,他们造反那会儿,他们的家乡是什么样呢?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树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其石名青叶,味腥而腻,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以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有司亦不能禁治。间有获者亦恬不知畏,且曰:“死于饥与死于盗等耳,与其坐而饥死,何若为盗而死,犹得为饱鬼也。”
最可悯者,如安塞城西有粪场一处,每晨必弃二、三婴儿于其中,有涕泣者,有叫号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则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之者矣。
更可异者,童穉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更无踪影。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数日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臭气薰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几矣。小县如此,大县可知;一处如此,他处可知。
然臣犹有说焉。国初每十户编为一甲,十甲编为一里。今之里甲寥落,户口萧条,已不复如其初矣。况当九死一生之际,即不蠲不减,民亦有呼之而不应者。官司束于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如一户止有一二人,势必令此一二人而赔一户之钱粮;一甲止有一二户,势必令此一二户而赔一甲之钱粮。等而上之,一里一县无不皆然。则见在之民止有抱恨而逃,飘流异地,栖泊无依,恒产既亡,怀资易尽,梦断乡关之路,魂消沟壑之填,又安得不相率而为盗者乎!此处逃亡于彼,彼处复逃之于此,转相逃则转相为盗。此盗之所以遍秦中也。

日子都过成这样了,这两个张献忠从小教育出来的孩子居然还认为造反是不对的,跟着大明皇帝才是正路,可知古人的思想状态如何了。

《水浒传》中阮小五唱的“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并不是作者随便编的,而是当时的老百姓的普遍想法。当官的是坏的,皇帝是好的,无论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还是没受过什么教育的平民百姓,绝大部分都是怎么想的。哪怕到了清末那个思想剧烈震荡的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保光绪皇帝的思想依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主流。经过了一百多年的社会巨变,皇帝在中国才不再神圣了,但是在宋江那个年代,在施耐庵那个年代,忠君和孝父母、忠国家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除了啥也不懂的李逵,整个梁山就没有不想招安的,鲁智深和武松也不过就是看不上现在的朝廷,而不是看不上所有朝廷,对推翻大宋更毫无兴趣,至于剩下那一百零四个人,没有一个不愿意跟着宋江招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宋江为什么非要把那帮兄弟们往招安这条路上带,这可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脑袋一热。里头门道多着呢,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你想啊,梁山泊那帮人,当初是怎么聚到一起的?大多都是被逼上梁山的,是那会儿的官府、朝廷把他们逼得没活路了。比如林冲,被高俅陷害,家破人亡,才上了梁山。武松,为兄报仇,.............
  • 回答
    在《水浒传》原著中,宋江被毒死后,梁山泊确实有几位手握重兵的好汉,但他们未能为宋江报仇,原因并非简单的无能为力,而是 错综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核心在于权力的真空、政治的考量、现实的无奈以及梁山内部的离心离德。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和各位好汉的处境:当时梁山泊掌握重兵的三位好汉:1. 卢.............
  • 回答
    一些西方畅销史书之所以对宋朝给予较高评价,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习惯性”褒扬,而是基于对宋朝一系列成就的深入研究和对比。这些评价往往源于对宋朝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独特认识,而这种认识也与西方学界自身的历史发展观和价值取向有一定关联。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制度创新.............
  • 回答
    宋朝的行政区划,那可真是个庞大而细致的体系,而且州的数量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治理逻辑。想当年,要弄明白这套体系,恐怕也得费点心思。宋朝的行政区划层级:从中央到地方的脉络要理解宋朝的行政区划,咱们得从最高层往下看。它基本上是“一府”(或一路)之下设“州”,州之下再设“县”。.............
  • 回答
    要说鲁智深为何屡次跟宋江唱反调,宋江却能容他,甚至是有点“纵容”他,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是简单的“不喜欢就收拾”那么简单,而是水浒世界里复杂的权力运作、人情世故以及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首先,得明白宋江是个什么样的人。宋江绝不是一个莽夫,他被称为“及时雨”,靠的是他的“仗义疏财”和懂得拉拢人心。他的目.............
  • 回答
    宋江这个人啊,读过《水浒传》的都知道,他身上那股子仁义和江湖义气那是没得说,讲究个“替天行道”。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对待黄文炳和他全家这事儿上,却显得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可以说是有那么点“双标”。话说这黄文炳,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是个员外,家境殷实,可为人极其刻薄,尤其对那些在他看来是“草莽英雄.............
  • 回答
    武松没有成为宋江的嫡系心腹,这是一个在《水浒传》中非常值得探究的议题。尽管武松无疑是梁山好汉中响当当的人物,战功卓著,也曾与宋江有过许多互动,但细究起来,他们的关系更多是基于义气和实力,而非宋江刻意培养的嫡系。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武松未能成为宋江嫡系心腹的原因:一、 武松自身的性格与背景特质:.............
  • 回答
    说到吴用为何对宋江忠心耿耿,从一而终,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要细细道来,得从吴用这个人本身,再到他与宋江的相遇,以及这期间种种际遇和宋江身上的特质说起。一、 吴用其人:一个不得志的读书人首先得明白吴用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出身贫寒,虽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在科举之路上屡屡受挫,一直是个“穷秀才”.............
  • 回答
    《水浒传》中,宋江在浔阳楼写下反诗,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直接导致了他被捕下狱。然而,将宋江最终被判重刑,甚至差点丧命的罪名坐实,并将其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背后确实有一位“小人”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个人就是黄文炳。要详细说明黄文炳如何陷害宋江,我们需要分几个关键点来叙述:一、宋江写反诗的.............
  • 回答
    晁盖死后,宋江在口述晁盖遗嘱时故意改变其中内容,这一情节是《水浒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也是宋江个人性格和政治手腕的集中体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宋江有着自己的政治野心和战略考量,他认为晁盖的遗嘱不符合梁山泊未来的发展方向,更不符合他自己的上位目标。下面我将详细分析宋江改变遗嘱的几个主要原因:1. 晁.............
  • 回答
    要说宋江和刘邦,同样是底层出身,甚至可以说都曾是体制内的小吏,可这人生的轨迹啊,那真是天上地下,一个天上逍遥,一个地府受罪,差距大得不是一星半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看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刘邦生活的可是秦末汉初那个乱世,整个天下都跟煮粥似的,咕嘟咕嘟冒着泡,随时都能翻锅。.............
  • 回答
    “同样被刺配,林冲、卢俊义被百沸滚汤烫脚,武松、宋江一路上有好酒好肉,这是为何?”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水浒传》中对人物命运和遭遇的刻画,以及其中蕴含的作者对不同角色的态度。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刺配的性质与目的不同:首先要明确,“刺配”在宋朝是一种刑罚,意思是刺字在脸上,.............
  • 回答
    宋代对“弩”和“弓箭”的态度差异,并非简单的禁与不禁,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考量的政策。事实上,宋代 并没有全面禁绝弩,而是 对弩的制造、销售、使用和持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管控,尤其是民间持有和大规模制造。而弓箭虽然也有管控,但其限制程度远不如弩。这种差异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宋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然而在军事方面,却始终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积弱”阴影。这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或将领无能,而是深植于宋朝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乃至思想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局面。首先,要理解宋朝军事为何无法强盛,我们必须审视其建国之初的特殊背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
  • 回答
    如果宋江为了拉拢武松而设计害死了武大郎,这江湖又将掀起怎样的波澜?这绝非一个轻松的假设,它触及了《水浒传》的核心人物关系和道德底线,一旦宋江真的迈出这一步,整个故事的走向将会彻底颠覆,而江湖的格局也将因此而扭曲。首先,我们得捋一捋这其中的逻辑和可能的后果。宋江为何要拉拢武松?自然是因为武松的勇武、义.............
  • 回答
    战国时期,齐国灭宋之事之所以能引发五国联合伐齐,并非单一事件的直接后果,而是长期以来各国势力消长、战略格局变化以及各方利益纠葛的集中爆发。齐国吞并宋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早已存在的矛盾推向了白热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当时的政治军事态势。一、 齐国扩张的野心与长.............
  • 回答
    中世纪温暖期,宋朝为何出现了严寒?提到中世纪温暖期(约公元950年至1250年),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欧洲大地冰川消退、维京人远航,以及气候适宜带来的农业繁荣。然而,在同一时期,遥远的东方,尤其是我们脚下的土地,却经历了多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寒冷时期。其中,宋朝(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严寒,似乎与“温.............
  • 回答
    宋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常常被冠以“富庶”、“文明”标签的朝代,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按理说应该是社会安定繁荣的。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那个时代的历史记载,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尽管整体富裕,但宋朝的农民起义和地方性骚乱却层出不穷,甚至在某些时期颇为密集。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政.............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兵力不强的宋朝,为何反倒比那个威武雄壮、疆域辽阔的唐朝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并非单一的军事强弱就能解释,更需要我们深入宋朝与唐朝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两宋确实在军事上存在着“积弱”的印象。特别是北宋,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胜率”与“整体实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确实,从简单的数据上看,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可能不尽如人意,尤其与宋朝在很多冲突中占据相对优势的情况相比,似乎显得有些矛盾。然而,认为唐朝军事实力强于宋朝的观点,并非仅仅基于“胜率”这一单一指标,而是基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