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武松为何没有成为宋江的嫡系心腹?

回答
武松没有成为宋江的嫡系心腹,这是一个在《水浒传》中非常值得探究的议题。尽管武松无疑是梁山好汉中响当当的人物,战功卓著,也曾与宋江有过许多互动,但细究起来,他们的关系更多是基于义气和实力,而非宋江刻意培养的嫡系。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武松未能成为宋江嫡系心腹的原因:

一、 武松自身的性格与背景特质:

桀骜不驯,不受拘束的性格: 武松是天生的“野路子”,他的行为逻辑更多是遵循自己的原则和江湖道义,而非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命令。他的“景阳冈打虎”、“血溅鸳鸯楼”等事迹,都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显示出他独立自主的强大意志。这种不受束缚的性格,与宋江那种需要绝对服从和笼络人心的领导风格,在本质上是存在隔阂的。
对权力的淡泊与不屑: 武松的追求更多在于报仇雪恨、快意恩仇,以及在江湖中仗义行侠。他似乎并不看重梁山泊的权位和名利,即便在梁山被封赏,他也更愿意退隐江湖,而非沉溺于官场斗争。相比之下,宋江的最终目标是招安并获得功名,他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并且愿意与他一同享受荣华富贵的心腹。武松的这种心态,注定了他难以成为宋江事业的真正“合伙人”。
个人恩怨与江湖情谊的优先: 武松加入梁山,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哥哥武大郎被杀、嫂嫂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的刺激,以及之后在江湖上的漂泊。他的个人恩怨解决后,对梁山的情感是基于对宋江、李逵等人的兄弟情义。而宋江需要的是能够将个人命运与梁山命运紧密捆绑的人,武松在这方面显然不够“忠诚”。
实力超群带来的潜在威胁感: 武松是《水浒传》中数一数二的顶尖高手,他的武艺和胆识在梁山上无人能及。虽然宋江欣赏他的能力,但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拥有像武松这样过于强大且有独立思想的下属,有时候也会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或“不稳定因素”。领导者更倾向于培养那些在能力上可以依靠,但在思想和忠诚上可以完全掌控的人。

二、 宋江的领导风格与策略:

笼络人心的策略性: 宋江虽然也讲究义气,但他的领导风格更具策略性和目的性。他擅长利用“托塔天王”、“及时雨”的名号,通过收买人心、笼络人心来壮大自己的势力。他会主动去拉拢那些有声望、有实力的人物,例如吴用、公孙胜、林冲、鲁智深等。
“排座次”的考量: 梁山上的“排座次”是宋江巩固权力、稳定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尽管武松的武力可以排进前列,但他的性格和与宋江的亲密程度,使得他未能获得宋江心目中那种能够辅佐自己、分享最高权力的位置。宋江更看重吴用这样能够出谋划策、又对他忠心耿耿的“军师”,以及像林冲、鲁智深这样既有实力又有服从性的“战将”。
对“招安”路线的坚持: 宋江的终极目标是招安,希望通过为朝廷效力来洗白自己,获得名利和地位。他需要的是能够与他一同接受招安,并在招安后的战争中为朝廷卖命的将领。而武松对于招安的态度是模糊甚至有些抵触的,他更倾向于在江湖上自由自在。如果武松成为宋江的嫡系心腹,宋江在推行招安路线时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阻力。
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宋江需要像武松这样的实力派来震慑梁山内部其他派系,同时也需要在战场上依靠他的勇猛。但这种关系更多是一种“需求”,而非宋江将武松视为可以倾诉心事、分享秘密的绝对信任的“心腹”。

三、 武松与宋江的“非嫡系”表现:

独立行动的特质: 在书中,武松常常会独立行动,例如他独自前往揭阳镇,以及在发配孟州时与施恩的瓜葛。这些行动虽然最终都与梁山泊产生了联系,但并不完全是在宋江的直接指挥或安排之下。这与宋江真正的心腹(如吴用、李逵)那种时刻围绕在宋江身边、听从其指令的情况有所不同。
情感上的距离: 虽然武松和宋江有兄弟情义,但两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深度理解似乎不如宋江和吴用之间那么深厚。武松更注重的是江湖的义气,而宋江更看重的是整体的布局和长远的目标。
对宋江最终走向的看法: 尽管书中没有直接描写武松对宋江招安路线的明确反对,但从他后来选择隐退,以及在征方腊后对人生态度的转变,可以看出他对征战和功名利禄并不十分看重。如果他是宋江的嫡系心腹,必然需要全心全意支持宋江的招安大业,这一点武松似乎并不完全契合。

总结来说,武松没有成为宋江的嫡系心腹,是由于他自身桀骜不驯、淡泊名利的性格特质,以及宋江“招安”为核心的领导策略和对绝对控制的需求之间的必然冲突。 武松是梁山上的“超级战将”和“独行侠”,他的存在是宋江领导下梁山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他的个人追求和精神境界,决定了他无法成为宋江那个能够分享政治抱负、共同制定长期战略的真正“心腹”。宋江需要的是能够与他一起“玩转权力游戏”的同盟,而武松更愿意成为一个超然于权力之上的江湖侠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梁山上面有哪个人是最不能接受招安的,那就是武松。

这是和宋江有本质上的矛盾。

武松反对招安,不是针对高俅,不是针对皇帝,不是针对任何一个人。和武松有矛盾的是整个官场,这个根本矛盾是解不开的。

林冲可以说,如果高俅没有收那个义子,自己还是个禁军教头。

柴进可以说,如果没有殷天赐这个人,自己还能吃香喝辣。

他们是和官场里的某个人产生冲突才被逼上梁山的。

再看其他人上梁山的原因,杨志是因为被晁盖等人坑了,索超关胜等人是因为打败仗被俘,花荣史进是自己结交草寇,吴用阮氏三雄是主动实施犯罪被通缉,秦明卢俊义是被某个杀千刀的狗贼陷害。

除了主动下水的人,其他人和宋朝整个官府系统并没有本质冲突。在很多人心里都可以认为:如果没有高俅/高廉/晁盖/宋江害我,我现在活得不知道多滋润。其他官员又没有得罪我,和他们共事完全没问题。

但是武松呢,武大被害时候,他没有整天堵着衙门要求主持公道,没有上京城告御状,没有私自寻仇扰乱治安。

在面对官府不作为,故意放走杀人凶手的情况下,这个家伙居然只是默默地自己收集证据,连上街静坐拉横幅的事情都没干。

按理说,这应该是官府最待见的受害人了吧,不闹事,不上访,自己就把自己维稳了。更重要的是,还帮着官府把案子破了,而且是专业破案,人证物证齐全,证据链充分。纵观整个大宋朝,不可能有哪个受害人做得比武松更好了吧。

最重要的是,武松没有得罪过官府里面任何一个人,甚至和县官的私人关系还不错。

结果还是不能给武大主持公道。这就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了,这是整个官场的运作规则问题。官场就是和稀泥,推卸责任,然后还摆出一副公道的样子。

武松杀了西门庆,这命案一直上交到府尹手里,府尹念武松有苦衷,从轻发落了。看上去对武松很好是吧?

问题是,府尹既然知道武松有苦衷,那就应该是知道了武大之死的原委,也就是知道了知县收钱渎职的问题。然后府尹怎么处理呢?

陈府尹把这招稿卷宗都改得轻了,申去省院,详审议罪。却使个心腹人,赍了一封紧要密书,星夜投京师来替他干办。那刑部官有和陈文昭好的,把这件事直禀过了省院官,议下罪犯:“据王婆生情造意,哄诱通奸,唆使本妇下药毒死亲夫。又令本妇赶逐武松,不容祭祀亲兄,以致杀伤人命,唆令男女故失人伦。拟合凌迟处死。据武松虽系报兄之仇,斗杀西门庆奸夫人命,亦则
自首,难以释免。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外。奸夫淫妇,虽该重罪,已死勿论。其余一干人犯,释放宁家。文书到日,即便施行。”

知县全身而退,渎职的事压根没提。但武松当街杀人,把这个案子搞成了群体性事件,民怨沸腾怎么办?

剐了王婆给大家消气。

本来是王婆、潘金莲和西门庆死罪,武松继续做都头的结果。变成了武松私自斗杀两人,自己流放,王婆凌迟的结果。王婆那三人反正都是个死,但武松真的有一句MMP想要讲。

府尹是个大好人,为武松减轻了罪责。不过知县腐败的事情,就那样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至于下一次再出这个案子呢?嗨,管他呢,世上能有几个武松,下一个受害人搞不出这么大动静来。

这就是官府最让人无奈的地方,明明把你坑死了,说起来还全都是理。

“我们没有证据,怎么抓西门大官人呢,要依法办事的呀。”

“武松这个年轻人啊,办事太冲动。若不是陈府尹爱民如子,他不是把自己的性命也送了?”

“考虑到社会影响,我们决定不判武松死刑,以示弘扬社会正气。发配还是要发配的,毕竟他杀人了,法治社会呀。”


所以宋江说出招安的时候,武松第一个站起来反对。

武松不认识高俅,不认识童贯,其实他一个朝里的大官都不认识。但他第一个反对,并不是针对任何人,针对的是整个官府体系。

宋江再问原因的时候,武松却没回答,替他回答的是鲁智深。

“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
鲁智深便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说实话武松答不出什么来,他被发配是因为自己杀人。他被迫落草是因为血溅鸳鸯楼,而血溅鸳鸯楼的原因是黑吃黑。总之细说起来,武松好像自己本来就不干净。但真的想想他的人生,似乎并没有干净的选项。

但他和宋江有本质的区别,宋江自己不想干净,但武松本来是想干净地活着的。


希望有人喜欢看我的专栏故事:

user avatar

因为武松和鲁智深一起反对招安了,站错了队。


武松和李逵不一样,李逵再怎么混,身上的宋江嫡系的标签是甩不掉的。但武松不同——宋江对武松下过多少功夫,没多少人知道,但武松是二龙山派系,是鲁智深的旧部,这点所有人都知道。


所以当武松和鲁智深站着一起反招安的时候,情况就和李逵自己反对完全不一样了——李逵那叫宋江派系内部矛盾,武松和鲁智深那叫寨内派系斗争了。


而靠着派系斗争上位的宋江,怎么可能不敏感?

————————————

鲁智深这个人其实很有趣,在晁盖身死以后,除宋江本人外,最具影响力的领袖,可能就是鲁智深:

1.鲁智深上山前是二龙山的领袖,当过杨志和武松两个天罡的老大;

2.鲁智深和五虎将之一林冲是过命的交情;

3.鲁智深当过八骠骑史进的大哥。

因此,光天罡星,鲁智深就能对其中四位产生巨大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其余没有任何人能够媲美。


梁山在宋江上台以后,就不存在拥有和鲁智深一样巨大影响力的二三四号人物——卢俊义就是个吉祥物,厌憎他的还更多点;原晁盖旧部在晁盖死后明显星散,两个可能当老大的吴用和公孙胜一个给宋江打下手一个彻底不玩了;朝廷降将各自为政;其余各山各派也互不统属。


本来大家相安无事,结果一个招安,鲁智深意外跳了出来,连带着他有影响力的几个,武松,林冲,杨志甚至史进,刚好都是反招安立场,于是天然形成了一个以鲁智深为首的巨大派系。对于宋江来说,这个派系或许不会像晁盖一样影响他的统治地位,但也绝非能等闲视之——尤其是鲁林武杨史这几个,又刚好涵盖了梁山马步军重要统领的位置。


而身处这个派系的武松,怎么可能再被宋江当成嫡系?

user avatar

武松和梁山没有直接绑定的利益关系。

武松是从二龙山上来的,有自己的队伍和地盘,手里是有兵的。

同时武松是行者,是出家人,哪怕最后上殿面圣,也是头陀打扮。


宋江这个人,虽然行事风格经常是卑鄙无耻,宋江招安这个事,虽然最后是个悲剧,但你也不能因此说宋江招安了,所以就是个傻逼。

宋江要把梁山做大,就要收编官军和将领,

有了秦明呼延灼花荣这些人,才有实力跟正规军硬肛,成为朝廷心腹大患,

只有成了心腹大患,才能让朝廷考虑招安。

而反过来,只有扛起招安的大旗,才能吸引到官军和朝廷将领入伙,

同时有了这些人的支持,宋江才有了兵权。

也只有这些人,哪怕心里恨宋江恨的痒痒,为了再次洗白,也不得不跟着宋江的招安路线,一路走到黑。

招安,是符合了相当一部分梁山人利益的。

而宋江也靠着招安路线,坐稳了山寨之主的位子。

这就是水浒的“投降逻辑”。


很多人说李逵也反对招安,

但李逵的反对招安,和武松的反对招安,不是一个反对法,

李逵路线是“杀进东京夺了鸟位”

武松路线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宋江路线是做大官,

李逵路线是做皇帝,

武松路线是做草寇。


仔细想想,宋江路线和李逵路线,是不矛盾的,

就算招安了,难道就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种事还少么?

也只有夺了鸟位,改朝换代,才算彻底洗白白,

草寇的经历,会变成天命所归。

李逵和其他事情上一样,

又说出了,宋江内心想做,但又不敢说的事。

所以李逵才是宋江心腹中的心腹。


综上,宋江没有收拢武松为心腹的必要,他只需要武松不在明面上反对他,公开搞火并就行了。武松自己的人品摆在哪里,也不会这样做。宋江再去花大把的资源拉拢武松,反而会搞乱原来的平衡。

武松也没有成为宋江心腹的必要,哪怕宋大哥把梁山玩儿没了,武松大不了要么再回二龙山落草,要么还当他的行者出家。

user avatar

武行者,

不会成为任何人的心腹,

武松初会宋江时,

确实像碰上了人生导师,

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

他又依次遇见阳谷县令、潘金莲、张青夫妇、施恩、张都监等人,

这些人对待武松,

一开始也是像宋江那样欣赏、敬爱、器重,

千好万好,

但后来他发现,这些“好”,

有的是虚情假意,有的是唯利是图,

还有的是阴谋诡计,

他经历了人心叵测,世情艰险,

精神上受到极大创伤,

从一个高傲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孤独的行者,

武松再次见到宋江后,依然表现的很尊敬,

但他再也不会把心交给任何人,

不会成为任何人的心腹。

一、虚情假意的“好官”—阳谷县令

武松从柴进庄上辞别宋江后,

遇上的第一个“好人”便是阳谷县令,

武松原是个经常喝酒闹事的不良青年,

打死老虎后,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

阳谷县的县令欣赏他,让他做了都头,

武松从天天进局子的人,

变成天天进局子上班的人,

从底层小民武二郎变成了体制内的武都头,

自此上官见爱,乡里闻名。

这一切都是“恩相”县令所赐!

此后,他本本分分做人,兢兢业业工作,

想着往人生巅峰走去,

一次,武松受“恩相”差遣去东京公干,

他辛辛苦苦,一去将近两个月,

可谁知,

回来后,

发现亲哥哥已死了多时!

整个阳谷县都知道他死的不明不白!

“恩相”竟从未过问!

他察觉哥哥是被人谋害,

不到半天时间就搞定了人证、物证!

而“恩相”竟连嫌疑人都未传唤!

武松只好自己带着人证、物证报案,

当日西门庆得知,却使心腹人来县里许官吏银两。

于是,第二天早上,

县令直接告诉武松,

证据不足,这个事儿到此为止!

“武松,你休听外人挑拨你和西门庆做对头。这件事不明白,难以对理。圣人云:‘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不可一时造次。”

好一个“圣人云”,呵呵,

原来在“恩相”眼中,

他这个打虎英雄、忠心下属,

在西门庆的银子面前不值半分!

“既然相公不准所告,且却又理会。”

你不管,我只好自己执法了!

又是半天时间,两天人命没了!

刑警队长成了杀人犯、阶下囚!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恩相”所赐!

西门庆一死,

这个臭当官的马上狗脸一变,

把招状改了,轻判了武松,

本该是死刑的罪变成了发配孟州,

县令成了百姓口中“保护英雄”的父母官!

去他娘的!

二、潘金莲:注定无果的“爱人”

真正对武松好的,

恰恰是他的嫂嫂潘金莲,

她对武松照顾的无微不至,

她是真心喜欢武松,

潘金莲原是个使女,

因不屈从主人纠缠,便被免费送给了武大郎,

受尽了别人背后的指点与白眼,

那一日,武松来了,

她觉得这是上天送给她的礼物,

不想这段因缘,却在这里!

而武松出身贫寒,与哥哥相依为命,

因误以为打死人在江湖上流浪一年多,

在柴进庄上又受了许多气,

遇见嫂嫂,才知道了什么叫生活,

回到家不仅有可口的饭菜美酒,

还要换丝鞋、换袜子,

对这种女性的温柔武松是很享受的,

过了数日,武松取出一匹彩色缎子与嫂嫂做衣裳。

这匹彩色缎子,

是武松此生送给女人的唯一的礼物,

那妇人笑嘻嘻道:“叔叔,如何使得!既然叔叔把与奴家,不敢推辞,只得接了。”

潘金莲自然把这匹缎子看成武松对自己“有心”的回应。

其时,

武松二十五岁,

潘金莲二十二岁,

美好又敏感的年纪,

嫂嫂有心,

武松就无意吗?

他对嫂嫂有意无意的撩拨心知肚明,

但他清醒地知道,

对于嫂嫂的感情只能止步于好感和依恋,

但潘金莲却在自己幻想的爱情中,

把智商降到了零,

我今日着实撩斗他一撩斗,不信他不动情。

看来“撩斗”不止一次了吧,

今天干脆把话挑明了!

先是互相对饮,又是言语挑逗,

还加上了肢体接触(捏肩膀),

她步步紧逼,见武松未曾后退,

终于说出了那句要命的,

“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

这下碰到了武松的底线,

他知道早晚会有这么一天,

他是个好汉,干不出没人伦的事,

这瞬间,他既痛苦又矛盾,

只能表现出雷霆之怒,

“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嫂嫂休要这般不识廉耻,为此等的勾当……”

武松是在骂潘金莲吗?

恐怕也是在骂自己!

我武松真是个猪狗!

我武松真是个猪狗!

我武松不能当猪狗!

我武松不能当猪狗!

“我自作乐耍子,不值得便当真起来,好不识人敬重!”

现在说不行,你早干嘛去了!

武松与嫂嫂决裂,

其后,便搬离了哥哥嫂嫂家,

临出差之前,又与哥嫂见了一面,

不欢而散,

……

哪知,

出差还不到两个月,

哥哥死了!

嫂嫂还是最大嫌疑人!

查来查去,

没想到,

自己没走多久,

嫂嫂竟与一个刚认识的陌生人通奸了!

仅仅一个月,

就发展到了合谋杀害亲夫的地步!

怎么回事!?

嫂嫂最喜欢的人不是我吗!

武松想不明白,

人心为何变得这样快!

当然,

他也不知道这段时间潘金莲到底经历了什么,

反正,嫂嫂变心了!

还杀了自己世上唯一的亲人!

于是,

他最后挖出了嫂嫂的心,

看看到底是什么样子!

那一瞬间,

他疯了。

三、张青孙二娘夫妇:黑道上的“大哥大嫂”

在十字坡,

武松又认了一对“哥哥嫂嫂”,

那时,

武松对人性已失望至极,

他知道,

若不是凭着自己的机智、警醒,

早就被孙二娘剁成了人肉馅儿,

若不是“打虎英雄”的招牌响亮,

张青才不会对自己“纳头便拜”,

在张青的人肉作坊里,

见壁上绷着几张人皮,梁上吊着五七条人腿。

武松的心是麻木的,

人性之恶我早就体会到了!

可照江湖规矩,

他还是认了张青、孙二娘做哥哥嫂嫂,

武松心里恐怕也有一声“呵呵”飘过,

而武松在不远的孟州受难时,

这两位黑道上的“大哥大嫂”也并未设法搭救,

呵呵,本就是泛泛之交。

四、施恩:一个“图报”的兄弟

施恩是孟州牢城管营之子,

也是当地一霸,

他与另一位大哥张团练争夺快活林地盘时,

被对方的小弟蒋门神打残,

憋了一口恶气。

当他看见牢城营里来了个能打死老虎的犯人,

顿时眼前一亮,

这不是个天生的打手吗!

用来抢地盘正合适!

武松也认了,

反正人生已经这样了,让我打就打吧,

只要给足我面子和酒肉!

于是他醉打蒋门神,“义”夺快活林,

施恩得武松争了这口气,把武松似爷娘一般敬重。

若不是自己有这身打虎的本事,

恐怕早就被施恩关进土牢害死了!

或是“盆吊”,或是“土布袋”!

从此施恩心下喜,武松终日醉颜酡,

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是与非,

酒精是最好的麻醉剂。

五、张都监:阴谋诡计的“恩相”

很快,

武松又被孟州兵马都监张蒙方看上,

被请到都监府上做了“亲随体己人”,

也就是所谓的“心腹”,

武松明白,

张都监只不过是翻版的“施恩”罢了,

进都监府的当晚他不顾形象,又吃的大醉,

但他慢慢发现,

这个“恩相”对他好像是真心好,

给他做衣服,当亲人一般,

八月十五中秋夜,竟被邀同吃家宴,

还要嫁他一个花枝似的姑娘,

武松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自己一个囚犯不仅有了好工作,

还马上要结婚生子了!

这才是真正的“恩相”啊!

当晚回屋,他便睡不着了,

拿条哨棒来厅心里,月明下,使几回棒,打了几个轮头。

他兴奋地练起了武功,生活要回到正轨了!

天可怜见,

他高兴了还没几分钟,

就又成了罪犯!

而且还是个最被人不齿的贼!

正是这个“恩相”张都监设计害他!

这还不够,

还要在发配途中杀了他!

在“恩相”眼中,

他不仅是个“贼配军”,

还是个“贼眉贼眼贼心贼肝”的人!

什么娶妻生子,

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

武松对人性彻底失望了!

他在飞云浦杀了四个公人后,

立于桥上,寻思了半晌,踌躇起来,怨恨冲天:“不杀得张都监,如何出得这口恨气!”

索性我也不做人了!

于是他夜里潜回都监府,

一连杀死十五人,

他才感叹,

“我方才心满意足!”

那一刻,他又疯了!

六、武行者:天伤星附体

武松杀人后,

在逃亡的途中,又遇到了张青孙二娘夫妇,

为躲避官府,

他听从孙二娘建议,伪装成行者,

箍起界箍儿,挂上数珠,

那一刻,

天伤星便附体了,

伤心如破镜,安能再重圆,

从此,

他再也没有摘下过界箍儿,

他再也不会成为任何人的心腹

……

(关于武松,没个几万字是说不完的,以上几段都是略写,我会在专栏里慢慢展开)

看官们,

阅后留一赞 ,江湖好相见,

抱拳

(欢迎关注同名公众号:慈老湿)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

相关回答:

武松在水浒108将中武力值如何?

鲁达打死郑屠,为什么上司不加以庇护?

为什么《水浒传》中扈三娘被梁山团伙杀了全家,又被逼与王英结婚,还觉得宋江很仁义?

豹子头林冲杀王伦,算不算不仁不义?

梁山三代领导人(王伦、晁盖、宋江)对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user avatar

详解宋江和武松关系:欢一场,苦一场,无言一场

★★★★★一场欢喜★★★★★

两人相识于柴进庄上,初遇武松的宋江,一眼看出这不是个寻常好汉。

从哪看出?三个字,精气神——从武松的体魄,与他所散发出来的气场,宋江当即感知到,这会是个非同凡响之人物: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

当时宋江喜不自禁——他对武松的喜爱,跟对李逵这种是不完全一样的。

武松的表现呢,则正好是你情我愿的一拍即合:

在武松因为宋江把炭火踢到他脸上,正要开揍,被柴进劝开后,柴进问了这么一句话:

“大汉,你认得宋押司不?”

可以百分百肯定,以武松的眼力劲(非常好),立马就猜到眼前人就是宋江了,马不停蹄就是一顿夸赞,还说等病好了之后,就要去投奔他——这是句亦假亦真的话,假的是那时武松早已决定,病好之后,就回去找武大郎,真的则是他现在就已经在向宋江表达说,我武松很愿意当你的追随者。

别意外,那个时期的武松,就是这样“乖巧”的小年轻,即使是在血溅鸳鸯楼之前,依然还会对张都监大献殷勤。

宋江呢,自然也是马上心领神会——也许那时,他会回想起花荣,也是在他年少时(花荣出场时的五年前),两人相遇了,那之后花荣对宋江就至死相随了——宋江这辈子,收到的死忠小弟,最顶级的就是花荣,眼前的武松呢,很可能成为另一个(这俩人在本领上,是同一档次的)。

那之后发生的事情,确实也正按照着这个趋势去走:

宋江又是给武松做衣裳,又是送银子,天天陪在他左右喝酒吹水。

对此有人说宋江作为逃难到柴进底下的门客,这样做有点太精明了:衣裳是柴进给的,银子柴进给得就更多了,结果你倒好,柴进养了武松一年多,没几天就被你挖来当小弟。

其实这话并没道理,因为柴进当时对这个喝酒后喜欢闹事的武松,已经烦不胜烦了,连称呼武松都直接叫大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个子。

既然柴进根本看不上武松,那宋江收来当兄弟也没问题了。

当武松离开柴庄时,宋江一直送着他,直到武松感动得洒泪,主动提议和宋江结拜,总算遂了宋江心愿。

说到这里,又带出另一个问题,就是宋江对武松这么好,纯粹是为了笼络武松玩的权术吗?

我的看法是:一半一半。

宋江是这么一种人,就是他是能够真心实意的、绝无半点儿假地欣赏、喜欢、爱护着武松这类好汉的爱才之人,而且可以爱得很纯粹:是真想为了武松好的关爱。关于这种特性的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在血溅鸳鸯楼之后,宋江再次遇到武松时的反应:

武松那天揍了孔亮后,被抓了起来,绑在树上,按孔亮的决定,是要把武松活活打死,然后一把火直接烧了。

宋江当时救下武松命后,两人晚上在一块:

“ 当晚宋江邀武松同榻,叙说一年有余的事,宋江心内喜悦。”

他在喜悦什么呢?喜悦说可以像李逵那样以后为自己所用?非也,那时宋江还没决定落草呢,而武松已经是个遇赦不宥的重罪犯,如果不是宋江后来发生的一场意外(浔阳楼题反诗),两人很有可能这辈子再也不会相见了。

可以说当时的宋江,就是真心欣喜于能和武松再次相遇,在这一块上,他还是很有真情的。

特别是在两人又一次临别前,宋江跟武松说了这样一番,让我这个深知宋江何等厚黑的读者,都有点动容的话:

“兄弟,入伙之后,少戒酒性。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可以记心,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相见。”

这次轮到宋江洒泪,不忍分别了。而这段话,对于判定宋江的某一面非常重要,因为可以确定地是,宋江当时并无任何伪装必要,全是肺腑之言,也是对武松一番期望之余,同时透露出自己的人生追求:大丈夫为人一世,就应该青史留名,如何留名?那就是能够为朝廷建功立业,而不是在基层一辈子当个小吏。

那时的宋江,认为自己的梦想,是实现不了了(完全看不到希望,一直到浔阳酒楼上,他还在为此而郁闷),但是武松就有这个条件,什么条件?就是武艺——许多人都没注意到,宋江其实是好武之人,出场时作者就明确提到这一点,但是受限于体格,他无法用此来实现抱负,但是他的兄弟武松就有这个机会:通过招安,去实现他不能完成的梦想。

这里头非常值得玩味的是,在整本书中,招安这两个字,其实是武松第一次提到的,当时他对宋江说:

“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多么有趣,第一个提到招安的武松,后来第一个反对,第一个听到招安的宋江,则用行动贯彻了始终,为何如此?

★★★★★一场痛苦★★★★★

那天,在忠义堂上,当宋江听到这个可能是这辈子,最器重、最关爱、最有期望的小弟却也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起他招安的梦想,难以想象宋江内心,是什么感受

怎么可以是你,武松?107个兄弟中,为何偏偏就是你?

事实上,在那之前,武松都被看做是宋江绝对心腹,而且双方也都是这样认为的:二龙山并入梁山这事,别看好像是杨志、鲁智深说了算,武松才是最重要的桥梁。晁盖过世后武松也是两次发话表态就要宋江当老大。甚至于鲁智深那日陷入华州大牢时,在宋江安排下和他同去的武松,第一反应也是烦恼这样回去,没法向宋江交代。

武松:“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在武松这句话吼出来之后,这对结拜兄弟,终于迎来了一场痛苦的撕裂

关于这一场撕裂,你可以说来源于鲁智深——武松上了二龙山之后,和鲁智深朝夕相处之下,真的是越走越近了:都是武艺高的强大老爷们,标准意义上江湖好汉,用一句话说就是:尿得进一壶的哥们。

武松跟宋江呢,其实完全是两类人,上梁山之前,也从来没有长时间相处过(这很关键),他们的关系,更像是大哥和弟弟的关系,而鲁智深对于武松来说,则是两者兼具:既是个平等的兄弟,也有点哥哥和弟弟的意味。

武松虽然本事高强,其实却是典型弟弟性格,不管是内心还是行为,从始至终都在被他的哥哥们引导与照料着:武大郎引领他长大,张青引领他当行者(堪称救命恩人),宋江引领他招安(也救过他命),鲁智深最后一样救了武松一命,且(一定程度上)将他拉到另一条道路——在反对招安一事上,武松虽然是第一个开口的,但是在这事上,当时说话更有分量和深度的还是鲁智深。武松就是先发了顿脾气,当宋江跟他讲起道理,则由鲁智深直接怼了回去——鲁智深当时的观点,是非常犀利而清醒的,如果宋江听得进去,梁山就会是另一个结局了:

鲁智深:“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

PS:鲁武两人作为兄弟与搭档,到书结尾时,其实已经朝夕相处多年了,甚至于鲁智深圆寂那晚,他的舍友就是武松,我不是说这两人的友谊有多超脱,就是过命的爷们之交,很干脆利落的,哪怕那天圆寂,鲁智深也未有任何不舍,武松也没有任何惋惜。

不过鲁智深对于武松在招安态度上的转变,最多也只是个影响者,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武松的反思能力(和花荣不一样,武松更有成长性):

上了二龙山之后,武松终于从疯狂杀神状态中,得以转而平静下来,反思过往发生的这一切:

他曾经一门心思想在大宋里头好好过日子,不管是当都头时期,还是在张都监手下当亲随时期,都是极为安分的,从来不喝酒闹事,兢兢业业当着打工人:因为这就是他想要的安稳生活,有家人情感(比如武大郎,以及他本以为会许配给自己的玉兰),社会的尊重,还有稳定的职业。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一点就是有关武松喝酒一事上:在宋江两次和他临别之前,都有跟武松说一定要少喝酒,不要喝完就闹事,结果呢,第一次武松前脚听完,后脚就在景阳冈喝了十八碗,再后来又把宋江那傻徒弟揍了一顿,于是再次分别前宋江又一次提醒他少喝酒别搞事,然而武松下一次酒后闹事,就是直接闹了宋江的招安大计——这里就显示出作者,在刻画人物上的天才之笔力了:在张都监手下,武松喝完酒之后,偏偏就能不闹事!

为何作者要写出这一段?当然不是想表明武松更敬重张都监,而是想暗示武松内心最大渴望,就是当个都头,提辖,亲随之类的公务员(哪个时代都香)——他曾是一个渴望着,能在社会中过上安稳日子的正常人。

然而没有,当上了都头,最爱的哥哥武大郎被害,自己报官无门,只得以身犯禁,这是第一伤。

当上张都监亲随,以为还有个使女玉兰当老婆,最后发现却是都监想害他,这是第二伤——果是天伤星。

当已经上了二龙山的武松,回想起过往这一切,想到自己这般委曲求全,却还无法在大宋主流生活中,找到一席之地,所有伤痛会慢慢发酵,并最终让他对回归大宋主流社会彻底心死。

我把这个结果称作:执念之断。

可宋江的招安执念,却比武松还深,至死未断:干出一番事业,青史留名——却是在大宋底下。

两人的道,已经走向两个方向了。也是从那之后,武松彻底和花荣区别开来了,他和宋江,不再是大哥和追随者的关系,而是并立的两个标志性人物:鲁智深和武松,属于招安一事的消极派(李俊是积极派)。

★★★★★一场无言★★★★★

征完方腊之后,武松和宋江终于彻底分道扬镳了——两人最后一次见面,在六和寺。

那时鲁智深刚刚圆寂,而在不久前,他也已经跟宋江彻底分道扬镳,鲁智深说自己心已成灰。

武松和宋江呢,这对兄弟,这一段千辛万苦的旅程,终于也以武松斩断尘缘为终——用断臂来隐喻。

没错,武松反对招安,可是依然也是陪宋江一路走来,走到终点之后,武松也向宋江告别了。

宋江当时说:“任从你心。”

关于宋江说这句话时的心境与语态,知乎专门有一个提问,并引来诸多回答。

在我看来,宋江这句任从你心,其实也可以是武松说给宋江听的:

因为这两人,一直以来,遵从的都不是他人,而是自己的内心追求。

等到两人意识到这一点时,再没有依依不舍,再没有眼泪,也再没有曾经临别前那样的诗句:

“握手临期话别难,山林景物正阑珊”

专聊水浒公Z号:娱乐旗舰

user avatar

不是一个派系的。

本来梁山就是有很多派系。

宋江是白龙庙派系的首领。所谓的白龙庙派系就是从宋江遇到花荣,到江州劫法场。整个过程中出现的英雄都是白龙庙派系的。比方说李逵。张顺。标志就是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武松是二龙山派系的。首领是鲁智深。因此上,征方腊以后,鲁智深坐化,武松也六和寺病逝。

而阮氏三雄等人则是晁盖派系的。同样,征方腊以后,阮氏三雄没有跟着做官。

user avatar

按原文分析,原因无非三条:从感情上来讲,武松与宋江没有过命的交情。从态度上讲,武松不像李逵那样对宋江盲目效忠。从利益上考虑,武松有对抗宋江的资本和可能性。

先说交情,在上梁山前,武松与宋江有两次交情。一次是在柴进的庄园里宋江慧眼识英雄,给武松送了重礼。另一次是武松在孔太公府上落难的时候,是宋江救了他一命。这两次交情,都是宋江单方面给了武松好处,但武松并没有给予宋江回报。当然宋江也不是贪图回报的人,但和李逵一对比差别就出来了。宋江在江州落难时,李逵全程陪护在身边,先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要私下放走宋江。后来更是在刑场上赤膊上场,给宋江杀出一条血路,这件事李逵虽然表现出了被后人广泛批评的滥杀无辜的一面,但如果不是为了救宋江的命,他也未必这么搏命。这些事不但宋江看在眼里的,梁山泊其他人对李逵的评价也很高(指的是他重义气):“却是难得这个人出力最多,又不怕刀斧箭矢。”花荣也是一样,为了救宋江不但好好的知寨做不成,命都差点丢了。有了这种同生死的经历,宋江自然对李逵、戴宗、花荣这些人要高看一眼。

再说态度,虽说武松和李逵都是反对招安的,但他们的表现却是大不一样的:

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却冷了弟兄们的心!”李逵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颠做粉碎

都是反对招安,李逵是偏感性的,他只是凭生活经验认为朝廷靠不住:“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他反对招安的态度也只是相当于在大哥面前发发牢骚,常常是宋江一喝就闭嘴了。这次要不喝醉了酒再加上武松提头反对招安,他是闹不出啥大动静的。也就是说李逵对宋江是基于敬畏的盲从心理。相反武松则是在清醒状态下率先发难反对招安,态度非常明确和坚决,不怕扫了宋江的面子。而且与李逵单纯发牢骚不同,他那句“冷了弟兄们的心”明显有威胁意味,等于告诉宋江有很多人不服他的决定,表现出了要同梁山一部分反对招安的人一起来压制宋江的倾向。很明显,都是对自己的决定有意见。宋江对李逵只是不快,对武松这种思想独立态度明确的人则会多几分忌惮,自然不可能引为心腹。

最后说利益,不管李逵、戴宗还是花荣,他们都是早就和宋江有生死之交,关系过硬的人物,而且人际关系也基本以宋江为中心,也就是说,在利益上,他们是和宋江“绑定”在一起的。因此这些心腹对宋江的态度极为顺从。李逵就表现的最明显了,他老娘死后,真正有交情的实际上就只有戴宗和宋江了,再看看武松和李逵闹事后宋江的处理方式:

宋江大喝道:“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礼!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众人都跪下告道:“这人酒后发狂,哥哥宽恕。”宋江答道:“众贤弟请起,且把这厮监下。”众人皆喜。有几个当刑小校,向前来请李逵。李逵道:“你怕我敢挣扎?哥哥杀我也不怨,剐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说了,便随着小校去监房里睡。

武松先闹事,李逵随后发难,为啥宋江只拿李逵做文章?原因很简单,李逵真正的交情只有宋江和戴宗两个,他拿办李逵不但李逵自己没有怨言,戴宗也是宋江的心腹,不可能记恨宋江。但宋江要是拿问了武松呢?先不说武松自己的态度,你认为下面的张青、孙二娘、施恩、鲁智深、杨志这几个人会对宋江怎么想,即使知道这只是做戏,实际上也是打了他们的脸了。对于武松这种有底气对抗宋江的实力派,宋江防备还来不及呢,哪敢和人家掏心窝子。

所以,从这几个方面看,武松也只能是宋江的好友,升不到生死之交那一步了,当然也就做不成心腹。不过基于过往的两段交情,武松无疑是宋江非常可靠的盟友。在卢俊义捉了史文恭,按晁盖遗言可能当头领的时候。吴用害怕卢俊义假戏真做,特意找了几个人来搅局

原来吴用已把眼视众人,故出此语。只见黑旋风李逵大叫道:“我在江州舍身拚命,跟将你来,众人都饶让你一步。我自天也不怕!你只管让来让去,做甚鸟!我便杀将起来,各自散伙!”武松见吴用以目示人,也发作叫道:“哥哥手下许多军官,受朝廷诰命的,也只是让哥哥,如何肯从别人?”刘唐便道:“我们起初七个上山,那时便有让哥哥为尊之意,今日却要让别人!”鲁智深大叫道:“若还兄长推让别人,洒家们各自撒开!”

李逵不必说,刘唐作为晁盖的部下其实也相当于宋江的圈内人。武松紧接着李逵表态无疑说明了他对宋江也是支持态度,鲁智深与宋江交情不深,他的表态多半也是武松带动的。这种情况说明武松内心对宋江还是拥戴的。只不过与李逵几乎条件反射地首先表态相比,武松要等到看到吴用“以目示人”才开始表态,这无疑也说明了他的表态经过了考虑,和李逵的“赤子之心”并不一样。

user avatar

取得别人的信任有两种方式

一,没脑子而且听指挥

这种人就像你的手脚,甚至比手脚还听话,毕竟手脚遇到刺激还有硬性反应

二,有脑子但是目标一致

刘备觉得关羽和自己目标一致,孙策觉得周瑜和自己目标一致,目标一致其实翻译过来就是一样的共同利益,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当对方跟你是这种关系的时候,你也容易信任对方

这俩的区别在于没脑子的会一直没脑子,有脑子的人目标随时可能会变

刘邦信任萧何的时候,刘邦的媳妇和爹都没有萧何值得信赖,后来萧何有机会自立门户了,他马上开始怀疑,等萧何自污,表示我们目标依然一致的时候,刘邦又开始信任他了……

什么先上山后上山,什么出身不同,那都是细枝末节,真正的根本还是是不是一路人的问题

是一路人,陌生人韩信也可掌百万雄兵

不是一路人,亲爹也被李世民软禁

委员长就是那种只看细枝末节,就喜欢提拔老乡和学生,结果天下无人不通共

项羽也是先看出身,楚人和朋友都好谈

毛泽东就不一样,你的信仰(目标)是什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