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武」字为何没撇?

回答
“武”字为何没撇?

说起“武”,这字在咱们中国人心里的分量可不轻。从古代的刀光剑影,到现在的武术、武德,它承载了太多文化符号。可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个“武”字,怎么看都少了一笔“撇”?

咱们得从“武”字的来历说起。这个字啊,最早出现在商朝晚期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上,那时候的写法跟我们现在写的“武”还不太一样。当时,它是个象形字,描绘的是一个人手里拿着兵器(比如戈或戟)的样子。

您仔细瞧瞧,字的上半部分,那个“止”字,最早的样子就像是一只脚,代表行动、止步。而下半部分的“五”,在古代的写法里,有的是横竖交叉,有的则有点像一个兵器,或者是一个人站立的姿态。

有一种说法是,“武”字的上半部分“止”,表示的是“止戈为武”,也就是说,能够制止战争、平息战乱,才是真正的“武”。这可不是简单的好勇斗狠,而是有更高的境界。

再往前追溯,“武”的本字,可能是“武”。古文字里,“武”字的下半部分,“戈”的变形,非常明显。这个“戈”是古代一种长柄的兵器,带有钩刃。而“止”呢,代表的是脚。所以,合起来看,就好像是“脚在戈上”,或者“止戈”。

这里就引出了一个关键点——“止戈”。“止”就是停止,阻止。“戈”就是兵器,代表战争。所以,“止戈”合起来,就是停止战争。咱们常说“武士”,他可不光是会打仗,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收手,以“止戈”为最高目标。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武”字,会没有那一笔“撇”呢?这其实是一个字形演变的过程。

首先,咱们得明白,汉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一直在跟着时代发展,不断地简化、规范。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每一步都伴随着字形的变化。

在隶书的阶段,“止”的写法就已经开始变得更加方正、规整。而下半部分的“戈”在演变过程中,也渐渐地失去了它最初兵器的具体形态。

到了楷书,也就是我们现在写字所遵循的字体,字形进一步固定下来。在“止”和“戈”字形合并的过程中,为了书写的便捷和字形的整体美观,下半部分“戈”的某些笔画,特别是那个容易产生“撇”的尖锐部分,就被省略或者被横画化、竖画化了。

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非要把“戈”那种带有明显撇尖的形状保留在“武”字的下半部分,整个字的结构会显得比较拥挤,也不太容易写得流畅。而且,“止戈”这个含义,通过“止”和“戈”的组合,已经能够很清晰地表达出来,不必再用一个明显的“撇”来强调“戈”的形状。

所以,可以说,“武”字没那一撇,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自然结果。是为了让字形更简洁、更易于书写,同时又能清晰地传达“止戈”的含义。

这就像是我们说话,有时候会用一些更简洁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并不是说原来的说法错了,而是语言在发展,追求的是效率和清晰。汉字也是一样,它在长久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地优化自己的形态。

另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武”字下半部分的“五”的变形,在演变过程中,确实是有“撇”的痕迹,但随着书写的习惯和字体的发展,那个“撇”最终被融入到整体的结构中,不再是独立的、明显的笔画了。

您看看,从“止戈”到“止”加“五”(经过变形),字形一直在变,但“武”所代表的“停止战争”、“威武”这些意思,却一直被传承下来。

所以,“武”字没那一撇,不是什么“错误”,而是它历史发展中,一个顺理成章的“变化”。它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虽然外貌上有些变化,但内在的精神依然强大。

下一次您再写“武”字的时候,不妨想想它背后那段关于“止戈”的故事,以及它字形演变的有趣过程。这字,写起来,也就有了更多味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常接觸中,好些「戈」部的字,「戈」都位於右上方,如「戒、或、戎、戊、成」等。也許,說到「止」與「戈」組成一個字,有些朋友直覺上就覺得應該寫成這樣:

的確,上方這個也是「武」字,但它不是我們最常見的寫法,多數學生字典都不收錄,即使大型字書,通常都只是說它是「武」的異體字。爲甚麼呢?我們先看看「武」字的早期形態。在古文字中,「武」字是這個樣子的:

(上圖來自小學堂字形演變,請忽略【利簋】那個金文左旁的「王」部件)

圖中,除了【作冊大方鼎】的金文是最上方的寫法外,其他「武」字的「戈」部件都位於「止」部件的正上方。用明體字(或稱宋體字)直接呈現出來,就會是這樣:

當然,這樣就不太美觀,也不太好寫。書法家看到這形體,眉頭都皺起來。於是,我們稍爲調整一下筆畫,使它美觀一些。

像《曹全碑》、《尹宙碑》的隸書「武」字都這樣寫。

那麼,這寫法看起來好些吧?還不太好,「戈」字那撇還是太奇怪。在《隸辨》裏,我們還看到好些書家把那撇拉平,如下:

這樣就比較好寫了。好些隸楷書法名作都這樣寫,包括唐朝的顏、歐、柳三大家。

(上圖來自書法字典

不過,每次都要把首橫向右伸出,好像會頂着右上角那一點。漸漸,大家又把首橫縮短,寫成今天的樣子:

所以,「武」字右上方的部件,其實就是「戈」字的變形或異體。

要是我們在這個「戈的變形」部件上再增加一撇,寫成五筆,反而是寫錯字了。

順帶一說,雖然「武」字由「止」、「戈」兩字組成,但在甲骨文中,「止」是人足的象形,代表行走、前往。「止」的前方有「戈」這武器,代表要前去征伐。這是「武」字的本來構意。然而,後來大家的想法變了,《左傳·宣公十二年》:「楚子曰:『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爲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這裏的「止戈爲武」,就把「武」字的含意解作「停止干戈」了。

(上文中的明體字出自GlyphWiki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武”字为何没撇?说起“武”,这字在咱们中国人心里的分量可不轻。从古代的刀光剑影,到现在的武术、武德,它承载了太多文化符号。可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个“武”字,怎么看都少了一笔“撇”?咱们得从“武”字的来历说起。这个字啊,最早出现在商朝晚期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上,那时候的写法跟我们现在写的“武”.............
  • 回答
    “武”字被解释成“止戈”,这是一种非常经典且流传甚广的说法,可以说是对“武”字本义的一种深入理解,但如果说“完全正确”,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考量。要理解“止戈”之说,我们首先要回到“武”字的源头。汉字是象形字和指事字演变而来,每个字都带着故事。“武”字在古文字(甲骨文、金文)中的写法,普遍被认为是由“止.............
  • 回答
    “武”字在古代帝王谥号和庙号中的用法,确实存在着令人玩味的反差:作为谥号,它通常被视为褒义的“美谥”;而作为庙号,它更多时候则带有了贬义的色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古代谥法和庙号的规则,以及汉字“武”本身的含义在不同语境下的演变。一、 “武”字在谥号中的“美”意:开疆拓土,功业彪炳首先,我.............
  • 回答
    元修,这位北魏的皇帝,其“武”的谥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他一生中一系列关键行为和历史影响的精准概括。要深入理解为何“武”字能恰当地冠于其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包括他即位时的时代背景、他所推行的政策、以及他所面临的内外挑战。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元修即位的北魏政局是何等动荡不安。此时的北魏,经.............
  • 回答
    关于李世民在“武德后期”被打压的惨烈程度,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语境中,更准确地说,是唐朝建立初期,尤其是“玄武门之变”之前的那段时期。那个时候,李世民虽然是秦王,功勋卓著,但他的处境确实充满挑战,甚至可以说是“被打压”得很厉害。这种打压并非来自外部敌人,而是来自于他的父皇——唐高祖李渊,以及他的兄弟们.............
  • 回答
    武志红的《巨婴国》之所以被广泛认为“烂”且引发巨大争议,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其具体问题。这里的“烂”并非指写作技巧低劣,而是指其核心观点、论证方式、实践指导性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以下是《巨婴国》被认为“烂”的具体原因,力求详细阐述:1. 核心概念“巨婴”的定义模糊且过于简化: .............
  • 回答
    一龙和李景亮,这绝对是搏击界里能引起巨大讨论的两个名字。一个来自传统武术的争议人物,一个则是中国UFC的领军人物。如果这两人真要打一场,那结果还真不好说,双方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得细细掰扯一下。先说一龙这边,他的优势在哪?1. 传统武术功底(理论上): 毕竟是“武僧”出身,虽然大家对他比赛的真实.............
  • 回答
    武训,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的画卷里,或许不像那些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或勇猛无畏的军事家那样被浓墨重彩地描绘。但如果你拨开历史的浮尘,细细打量这个来自山东堂邑县(今聊城莘县)的普通人,你会发现他身上闪耀着一种近乎执拗的、超越时代的光辉。他的一生,与其说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不如说是在用自己的血汗,一点点地凿开.............
  • 回答
    关于武烈天皇的记载,主要出自日本古籍《日本书纪》和《古事记》。这两部史书在记载天皇事迹时,往往带有神话色彩和政治宣传的意图,因此对于武烈天皇的描述,我们需要辨证地看待,不能全盘接受。武烈天皇在史书中被描绘得相当残暴荒淫,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描述可能被后世的编纂者夸大,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例如,当时.............
  • 回答
    武磊确认下赛季继续为西班牙人效力,征战西乙联赛,这消息一出,可以说是牵动了不少中国球迷的心。 毕竟,作为中国足球的招牌式人物,他在留洋道路上的每一次动态,都会被无限放大。 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对于武磊本人来说,这个决定无疑是非常艰难的。 众所周知,上赛季西班牙人不幸降入.............
  • 回答
    1819赛季,武磊的西班牙人客场挑战比利亚雷亚尔,这场比赛绝对是他在西甲舞台上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初登场”。说它是“替补首秀”,实际上更像是他初来乍到,第一次在客场,而且在关键时刻被推上赛场,并立刻交出了惊艳的表现。比赛背景:当时西班牙人正经历一段不稳定的时期,尤其是在客场,球队的得分能力和稳定性都.............
  • 回答
    武周是否算唐朝,这是一个在历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 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武周时期不应被视为独立的朝代,而是唐朝的一个特殊时期,即“武则天时期”或“武周时期”。 但也有观点认为,既然其政权性质、统治者和国号都与唐朝不同,那么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朝代也并非完全不可理解。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从多个.............
  • 回答
    在战场上,武直(武装直升机)和战斗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空中力量,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和作战职能。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飞行器遭遇时,武直能否占到便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交战环境、双方的战术运用以及武器系统的性能。我们不妨仔细掰扯一下,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武直能让战斗机头疼不已的地方。首先,近距离缠斗中.............
  • 回答
    说到“武僧”一龙,这名字在国内搏击圈里绝对是如雷贯耳,但要说他能不能进省散打队,这事儿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了。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散打和自由搏击(踢拳)那不是一回事。 很多时候,大家会把一龙这种踢拳选手的风格和散打混为一谈,但实际上,它们在规则、技术体系、训练重点上都有不小的区别。散打,全.............
  • 回答
    关于武僧一龙的实力,这确实是个争议颇大的话题,也是不少搏击爱好者津津乐道多年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一龙的“成名之路”确实挺独特的。 他并非科班出身,早期在少林寺习武的经历,加上后来的搏击擂台上的表现,为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武僧”光环。这层光环,加上他.............
  • 回答
    “下一个奶茶”这个说法,就像是互联网对那些横空出世、迅速占据舆论高地、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年轻女性的一种浪漫化想象。刘亦菲,被冠以“神仙姐姐”的称号,又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成了无数人心中的“沈佳宜”,这两个标签叠加,便成就了“奶茶”这一极具亲和力又带着几分怀旧色彩的符号。而武亦姝,这个名字.............
  • 回答
    武磊能否超越孙兴慜成为亚洲第一?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因为他们都是各自国家足球的骄傲,也在亚洲足球的版图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维度来好好分析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白“亚洲第一”这个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亚洲第一”并不仅仅是进球数或者个人荣誉的.............
  • 回答
    武磊近期是否坐上“冷板凳”,这个问题,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解读,也得看你参照的是他巅峰时期的表现,还是近期他在球队中的实际出场情况。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微妙,不是一句“是”或“否”就能完全概括的。首先,咱们得说说他现在效力的球队——西班牙人。这支球队,你懂的,从西甲降级到西乙,再到上赛季努力冲回西甲,虽然.............
  • 回答
    武磊的那番话,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感慨,不如说是道出了中国足球多年来一个心照不宣的痛点:留洋球员的数量和质量。看到日本球员一个个奔赴欧洲主流联赛,并且能站稳脚跟、发光发热,我们确实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日本能做到,而我们却步履维艰。日本球员“走出去”的“秘密”: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这绝非偶然,也不是靠几个.............
  • 回答
    信玄公若不早逝,天下之势必将改写历史的假设,总是令人着迷。若武田信玄,这位战国之虎,未能在西上之路上撒手人寰,他能否最终击败那个被后世誉为“天下布武”的织田信长?这是一个颇有嚼头的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推敲。首先,我们得明确当时的态势。天正三年(1575年),信玄在御馆之乱后,率领着倾国之兵,挟着常胜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