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典时代的中国没有如同古典希腊罗马的主要武器为投矛标枪的部队?

回答
要探究为什么古典时代的中国军队不像古典希腊罗马那样,以投矛和标枪作为主要武器,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理、文化、技术以及军事战术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

一、 地理与作战环境的差异:

希腊的城邦与骑兵的相对弱势: 古希腊地理破碎,多山地和海岸线,虽然也有平原,但整体而言,不像中国广阔的平原那样适合大规模骑兵的展开。希腊的城邦之间战争,更多时候是在相对局促的地域进行。在这种环境下,重装步兵方阵(Hoplites)凭借其密集的长矛和盾牌阵列,能够有效地对抗敌军的冲击。标枪作为一种轻便的远程投射武器,在希腊方阵的阵前扰敌、削弱敌军攻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以在正面接触前消耗敌人的力量,并为己方步兵提供支援。
中国的广阔平原与骑兵的崛起: 相反,古代中国,尤其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拥有大量的开阔平原(如中原地区)。这些地形非常有利于骑兵的机动和作战。战车时代虽然也重视步兵,但随着骑兵技术的进步,骑兵逐渐成为战场上的决定性力量。骑兵的优势在于速度、冲击力和侧翼包抄能力。投掷武器(如标枪)虽然也有,但在应对高速机动的骑兵时,其有效射程和杀伤力相对有限,且投掷者自身也容易受到骑兵的冲击。

二、 军事战术思想的演变:

希腊的“密集与力量”: 古希腊的军事战术核心是重装步兵方阵(Phalanx)。这是一个依靠纪律、勇气和协同作战的军事单位。方阵的核心是密集的长矛阵列,通过前推的矛尖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墙壁。标枪作为辅助武器,可以作为长矛的补充,在近战前发出第一波攻击。这种战术强调正面突破和力量的集中。
中国的“全能型战士”与“多兵种协同”: 中国的军事战术发展则更倾向于发展一种“全能型”士兵,能够适应多种作战环境和应对不同敌人。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到汉代的骑兵和步兵组合,再到后来的强大弓弩部队,中国军队更注重各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
弓弩的优势: 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对远程打击的需求,催生了非常发达的弓箭和弩技术。弩的射程远、精度高、穿透力强,能够对敌方步兵和骑兵造成巨大的杀伤。在广阔的平原上,弓弩手可以部署在有利位置,对敌军进行持续的远程压制,这比只能进行一次性投掷的标枪要有效得多。尤其是连发弩和强弩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远程打击能力。
步兵的“多元化”: 虽然中国也有使用投掷武器的步兵,例如钩镶兵、盾牌兵等,但他们的主要武器并非投矛或标枪。步兵更侧重于使用戈、矛(用于刺击和劈砍)、戟(一种复合兵器,集戈、矛、钺于一身,用途广泛),以及剑、刀等近战武器。他们的作战方式更倾向于阵地战、攻城战以及配合骑兵作战。
“轻兵”与“重兵”的区隔: 在希腊,标枪手(通常是轻装步兵)与重装步兵是相对清晰的兵种划分。但在中国,步兵的设计往往是能够适应多种情况,对武器的“多用途性”要求更高。例如,戟这种兵器,既可以用于劈砍,又可以用于钩住对手的兵器或马匹,用途广泛,适应性强,比单纯的投掷武器更受青睐。

三、 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路径:

铁器的普及与兵器形制: 中国对冶铁技术的掌握非常早且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兵器的制造。这使得矛、戈、戟、剑、刀等各种近战兵器得以大规模生产,并且质量稳定。虽然也有制造投矛的条件,但整体军事发展趋势更倾向于发展具有更强近战杀伤力和多用途性的武器。
骑兵装备的完善: 随着骑兵在战争中的地位提升,马具(如马鞍、马镫)、骑兵甲胄以及适合骑兵使用的兵器(如马刀、环首刀、马槊等)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些装备使得骑兵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冲击和近战,从而进一步挤压了投矛等纯粹投掷武器的空间。一个骑兵单位如果还要兼顾投掷标枪,其机动性和冲击力就会受到影响。
对弩的极致追求: 中国在弩的研发上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大型床弩、臂张弩等一系列弩具的出现,使得远程打击的威力和效率远超弓箭,也比投掷武器更具优势。弓弩手通常是步兵的一部分,他们能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而不需要像标枪手那样冒着近距离的危险冲到阵前。

四、 军事组织与训练的侧重点:

希腊的公民兵制度: 古希腊许多城邦实行公民兵制度,公民需要自备武器参战。重装步兵方阵的训练强度大,要求士兵高度的服从性和集体协作。标枪作为相对易于获取和使用的武器,也成为了公民兵训练的一部分。
中国的国家军事体系: 中国历代王朝都建立了庞大且高度集权的军事体系。军队的训练和装备由国家统一负责。这种集权化的管理,使得国家可以将资源集中投入到最有效的兵种和武器研发上。当弓弩和骑兵被证明更具优势时,资源自然会向这些领域倾斜。

总结来说, 古典时代的中国没有以投矛标枪作为主要武器的部队,并不是因为缺乏制造这些武器的能力,而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军事战术思想的演变、技术装备的发展重点以及国家军事组织模式的综合结果。中国军队更注重步兵、骑兵和弓弩兵的协同作战,并致力于发展更具威力、射程和适应性的武器装备,例如强大的弓弩和精良的骑兵武器,这使得投矛标枪这类武器在中国古代战争中的核心地位相对较弱。它更多地被视为辅助性或特定兵种的装备,而非主流战斗力量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更发达的弓弩,为何还要专门组建标枪部队呀,标枪投矛在中国古代军队也用,只不过不占编制而已。早期的戚家军也有投矛手。

而且标枪,投矛这玩意,一般是临时用来破盾,或者某个高手出于某种需求,用它近距离狙杀敌军军官的。古典的希腊和罗马,主要是他们的弓弩技术实在不怎么样,有好弓大部分情况也是贵族老爷们个人狩猎的工具。哪怕到中世纪早期,西欧的军队主要远程武器依然还是投枪。弓的比例不多,十字弓也是十字军东征时期的产物。而长弓则是中世纪后期的玩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探究为什么古典时代的中国军队不像古典希腊罗马那样,以投矛和标枪作为主要武器,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理、文化、技术以及军事战术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地理与作战环境的差异: 希腊的城邦与骑兵的相对弱势: 古希腊地理破碎,多山地和海岸线,虽然也有平原,但整体而言,.............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创造力毋庸置疑,他们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例如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自来水”系统,我们确实会发现,即使在西方古典时期(大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就已经出现了一些相当先进的供水技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在古代军事史上,冷兵器时代弓弩的运用是一个颇有意思的对比。我们看到在同时期的中国,弩这种高效的射击武器早已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战场,甚至组成了强大的弩兵部队。然而,放眼古罗马和古希腊,弩的出现虽然不晚,但却始终未能像在中国那样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部队。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核心的历史议题:为什么在拥有辉煌古代文明的中国,两千年的时间里,蒸汽机这样一个看似“不依赖科学理论”的机器,却没有被发明出来?首先,“不需要科学理论”这个说法,咱们得稍微掰扯一下。蒸汽机,尤其是早期那些粗糙的实验品,确实不像后来的内燃机那样,在设计之初就建立在严谨的热.............
  • 回答
    中国古代没有烤箱,这绝对不意味着我们的祖先吃不到香喷喷、口感丰富的点心。相反,他们凭借智慧和对火候的极致掌控,发展出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的烹饪技法,制作出了种类繁多、风味各异的传统点心。说起中式点心的制作方法,最绕不开的便是蒸。这绝对是咱们老祖宗最看家的绝活儿。想象一下,一块块松软的面团,或者包裹着甜美.............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落后于外国,以及为何教科书中外国古代天文学的提及比中国古代多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用“落后”或“先进”来简单概括是片面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与同时期的西方(尤其是在古希腊时期)相比,在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数学工具的应用上,确实存在一些.............
  • 回答
    中国古代,一旦爆发大规模饥荒,朝廷的首要任务便是稳定内部,而“组织官军到邻国抢粮”这种做法,虽然在一些非常时期或许有过零星、非正式的发生,但作为一项正式的国策来大规模推行,是极少见的,更不可能成为缓解饥荒的主要手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以及伦理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一句“抢就能.............
  • 回答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周期性覆灭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原因相互作用、长期积累的结果。这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可以用一系列关键因素来解释,它们共同作用,最终导致王朝的衰落和更迭。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政治制度的先天弊端与演变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潜在的专制风险: .............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无法效仿“围魏救赵”战术来打败日本,这其中包含了错综复杂的历史、军事、政治和地理因素。简而言之,“围魏救赵”的核心在于“救”,即通过攻击敌人的后方或盟友,迫使其回援,从而解救被围困的友军。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中国自身面临的困境以及日本的战略特点,使得这一战术的实施变得异常困难,甚.............
  • 回答
    一天为什么是24小时,而不是像古时候中国那样采用12个时辰制,这背后涉及到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和科学进步的过程。古代的12时辰制,虽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着其独到的运行逻辑,但与现代24小时制相比,确实存在一些不便之处,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先来聊聊古代的12时辰制。这个系统大概起源于周朝.............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人的生活习惯、天文观测,还有那套独属于他们的时间哲学里好好说道说道。你觉得一天从子时(半夜)开始,确实跟咱们现在习惯的早上日出算一天开头不太一样,这背后可不是随便定的,而是有它深刻的道理的。首先,咱们得理解古人是怎么看“一天”这个概念的。在现代,我们习惯以太阳的升起和人们的活.............
  • 回答
    想探究埃及中王国、新王国时期为何未能再现古王国时期那般宏伟的金字塔,咱们得从头说起,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儿。这可不是随便什么原因造成的,里面涉及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政治格局乃至于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古王国时期:金字塔的黄金年代,是什么让它如此璀璨?首先得明白,古王国(约公元前2686年公元.............
  • 回答
    外国人学中文,是不是一定会接触古文?这事儿得分情况说。对于一般意义上的中文学习者来说,尤其是有志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或者文学的,那古文几乎是绕不开的。你想啊,中国的诗词歌赋、哲学思想、历史记载,很多都是用古文写成的。如果你只想学个日常交流,或者做一些贸易、旅游相关的工作,可能初期接触古文的机会不.............
  • 回答
    古代中国人欢呼的时候,那声势可就不是咱们现在简单一句“好棒!”就能概括的了。那时候的情感表达,更像是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一股劲儿,得用对词儿,也得看对场合。首先,得说点比较文雅、有仪式感的。如果是在朝堂之上,皇帝得了个好消息,或者某位重臣立了大功,大家齐声来颂扬,那用的词儿就比较庄重。“万岁!万岁!万.............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王朝更迭并非总是风平浪静,而改朝换代之际,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其中大规模的屠城事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这些悲剧性的历史画面,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残酷的政治斗争,也透露出统治者在夺取与巩固权力过程中,种种复杂而扭曲的动机。提起大规模屠城,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秦末汉初的项羽屠城。项.............
  • 回答
    古巴铁路客运近年来的确引进了不少中国制造的现代化客车,比如CRRC(中国中车)生产的25G型客车。然而,在古巴的铁轨上,这些看起来非常先进的列车,其运行速度却普遍受到限制,尤其是在一些路段,时速58公里这个数字经常被提及。这背后的原因,并非简单地是中国车不行,而是古巴铁路基础设施、维护能力以及运营策.............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对女子家庭教育提出完整要求,并且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为后世女子家庭教育奠定了基础,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一、 春秋战国:萌芽与初步构想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但对女性的重视程度.............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穿裤子这件事,可不是咱们现在想象的那么简单。这玩意儿,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演变过程,而且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变化息息相关。咱们先不提那遥远的史前时期,因为那时候的衣物更像是简单的遮体物,很难说是严格意义上的“裤子”。要说真正的“裤子”,得从春秋战国时期说.............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师爷”可不是什么虚构的产物,而是真实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独特职业,而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并非是皇帝身边那些高高在上的“御史”或“翰林”,更像是“幕后英雄”,在权力的运作和具体事务的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师爷的出现:“师爷”这个称呼,其实并非一开始就叫“师爷”,其前身可以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