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时候的中国天文学是不是落后于外国,为什么教科书提到的外国古代天文学的比中国古代的多?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落后于外国,以及为何教科书中外国古代天文学的提及比中国古代多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用“落后”或“先进”来简单概括是片面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与同时期的西方(尤其是在古希腊时期)相比,在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数学工具的应用上,确实存在一些差异,而这些差异也部分解释了教科书的侧重点。

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与局限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脉络悠久且独具特色。自仰韶文化时期的小型天文观测遗迹,到商周的甲骨文记录,再到汉唐的精密仪器和回归年的精确测定,以及宋元时期的浑仪、土圭、仰仪等一系列复杂的天文仪器,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观测和历法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成就显著的方面:
精确的历法制定: 中国古代历法极其重要,与农业生产和国家政治紧密相连。从《尧典》中的四时(春、夏、秋、冬)的概念,到汉代的《太初历》确立了以朔望月和回归年为基础的阴阳合历,再到宋代的《崇天历》和元代的《授时历》不断修正回归年的长度,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回归年的测定精度逐渐提高,尤其《授时历》的回归年数值(365.2425天)与现代值(365.2422天)非常接近,这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
系统性的星象观测记录: 中国古代星官系统非常精细,将全天星辰划分为八个部分,每部分由若干星官组成,每个星官包含若干恒星。这种系统性的记录方式,便于对天象的变化进行长期追踪。大量的观测记录,如《石氏星经》记录了1300多颗星,更重要的是,记录了太阳、月亮、五星(金、木、水、火、土)的运行规律,以及月食、日食、新星、客星(指在星图上原先没有的星星,通常指超新星爆发)等天象。这些记录对于研究天体演变和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价值。
天文仪器的制造: 中国古代在天文仪器的制造上也有很高的水平。如汉代的“浑天仪”和张衡制造的“水运浑天仪”能够演示天体运行,是一种复杂的机械模型。唐代僧一行设计制造了“占象器”,可以测量天体的高度和方位。宋代郭守敬更是集大成者,制造了“浑仪”、“简仪”、“仰仪”等一批精密仪器,极大地提高了观测的准确性。
对“客星”的关注: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新出现的“客星”有着异常的关注,并详细记录了它们的位置、亮度、变化等。这些记录为现代天文学研究超新星爆发等现象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相对的局限性:
缺乏系统的宇宙模型: 与古希腊天文学的“地心说”宇宙观不同,虽然中国古代也有“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等几种宇宙模型,但它们更多的是一种对宇宙结构的描述性猜想,缺乏严谨的数学推导和几何建模。中国古代天文学更侧重于现象的描述和历法的实用性,而非构建一套能够解释宇宙运行规律的抽象理论体系。
数学工具的应用不深入: 虽然中国古代数学有很高的成就,例如《九章算术》等,但在天文学领域,数学的应用更多地体现在计算历法、推算日期等方面,例如使用“中国剩余定理”来解决历法中的复杂问题。然而,与古希腊天文学家如托勒密那样将几何学作为核心工具,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来精确描述天体运动轨道(如本轮、均轮)相比,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数学理论化和几何化表达上存在差距。
物理机制的探讨不足: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主要关注天体的运行规律及其对人间的影响,但对于天体运动的“原因”或“机制”的探讨相对较少。例如,他们无法解释为什么行星会产生“留”(逆行)现象,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规律来记录和预测。而古希腊天文学家虽然也接受地心说,但会尝试用几何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

二、 教科书侧重外国古代天文学的原因

教科书中对外国(主要是古希腊)古代天文学提及更多,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影响力: 古希腊天文学以其几何学为基础的宇宙模型而著称。特别是托勒密在《至大论》(Almagest)中建立的“地心说”体系,通过复杂的本轮、均轮、偏心等几何构造,成功地预测了行星的运动,包括其“留”现象。这个体系在西方统治了长达一千多年,对后来的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才将其取代。教科书往往侧重于介绍那些对后世产生范式性影响的理论和思想。
古希腊的数学与几何: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力学,这些都为古希腊天文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数学工具。如亚里士多德的球形宇宙观,支持了“地心说”的几何模型。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理论也被用来解释行星轨道。这种数学化和理论化的路径,是西方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也使得其理论体系更具普适性和解释力。

2. 天文学发展史的叙事方式: 现代科学史的叙事,很大程度上是以西方科学革命为主线展开的。教科书作为教育工具,自然会遵循主流的学术观点和历史叙事。由于西方科学在近现代占据主导地位,其发展历程,包括天文学的起源和演进,往往被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这并非有意忽略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而是历史叙事的选择和侧重点。

3. “科学”的定义和标准: 当我们谈论“科学”时,现代的理解往往包含了一套严谨的数学模型、物理机制的解释以及可证伪的假设。从这个角度看,古希腊天文学通过几何学建立的预测模型,更符合现代对“科学理论”的某些期待。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色彩虽然强大,但在构建抽象的、普适的数学理论模型方面,与古希腊的路径有所不同。

4. 交流与传播的差异: 在古代和中世纪,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和科技交流虽然存在,但其深度和广度存在差异。古希腊天文学通过罗马帝国、阿拉伯世界,再到中世纪的欧洲,形成了一个相对连贯的知识传播链条。而中国古代天文学,尽管也有与西方天文学的交流(如明末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天文学知识对中国的影响),但其独立的知识体系在传播和影响范围上,可能不如古希腊天文学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长期的学术传统。

5. 教育资源的偏向: 编写教科书的专家学者,其学术背景和研究兴趣也会影响内容的取舍。如果对西方天文学史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和系统,自然会在教科书中得到更多体现。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观测、记录和历法方面成就辉煌,是世界天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古希腊天文学相比,其理论体系的数学化、几何化以及对宇宙机制的解释,确实存在一些差异。教科书之所以侧重于介绍外国古代天文学,主要在于古希腊天文学在构建系统性理论模型和对后世科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更多地反映了历史叙事的重点选择和“科学”概念的演进,而非简单地将中国古代天文学判定为“落后”。

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中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对全球科学史的重新审视,未来教科书中的内容比例和侧重点可能会有所调整,以更全面地展现世界各国在科学发展史上的贡献。我们不应以单一的、现代的“科学标准”来简单评判古人的成就,而应理解不同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所采取的独特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大量失传

元代有个人说,这些歪门邪道啊,也没人禁止,但是就慢慢失传了,只有我们孔圣人的言论源远流长

大家应该知道敦煌的王道士,他拼命保存的,就是这些圣人典籍,卖出去的,是账本、科技资料、日常记录等等,所以现在我们研究敦煌只能花钱买外国博物馆的影印版,就是因为,王道士拼命保存下来的圣贤书记,随便找个书店就有卖的啊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一个是重复发明

古代张三发现了一个天文现象,写书了,过了一两百年,书失传了,然后李四又重新发现了一次····


这就是极大的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大家百度古代的天文学著作,大多数都是“散失”

说难听点,几千年了,中国人民够对得起儒家了,可儒家还给中国的,是“大清孔子像”


二、不重视


隋朝有个叫刘焯的,著述有《稽极》十卷、《历书》十卷、《五经述议》等书,后散失。


而大家失望的是啥呢?,不是这些书记的失传,而是

有人评论说:几百年来,凡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的人,没有能够超过他的。可以说,刘焯如果能乘势而上,广收门徒,中华民族的史册上也许又会再现一个"孔子第二"了。


三、我大怂

宋代以后,研究天文成了犯忌讳的事儿,只能钦天监来搞了

天文学就越来越差

宋代甚至有我大怂的历法还没辽国的历法准的事情发生

苏颂靠一张嘴,把事儿圆过去了,回国了老老实实和皇帝说,是辽国的厉害···


到了明清,天文学更是一落千丈

拿的出手的,居然是王贞仪这么一个小姑娘

我闺女演的真好



四、

就像医学在欧洲得到进步,其实和医学没多大关系,是化学、物理、生物、显微镜等等科技的发展,带动的医学发展

天文学也一样,科技的进步,自然带动各行各业的进步

而中国呢,最聪明的人都在研究孔夫子这句话啥意思了······

少数有爱好的人自己研究,孤军奋战,能怎么办?


五、

随着大海航时代的到来,欧洲天文学家可以坐船去南半球

比如大麦哲伦星云小麦哲伦星云就只有南半球能看到

你让只在中国一隅之地的天文学家能怎么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落后于外国,以及为何教科书中外国古代天文学的提及比中国古代多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用“落后”或“先进”来简单概括是片面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与同时期的西方(尤其是在古希腊时期)相比,在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数学工具的应用上,确实存在一些.............
  • 回答
    中国古代,一旦爆发大规模饥荒,朝廷的首要任务便是稳定内部,而“组织官军到邻国抢粮”这种做法,虽然在一些非常时期或许有过零星、非正式的发生,但作为一项正式的国策来大规模推行,是极少见的,更不可能成为缓解饥荒的主要手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以及伦理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一句“抢就能.............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穿裤子这件事,可不是咱们现在想象的那么简单。这玩意儿,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演变过程,而且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变化息息相关。咱们先不提那遥远的史前时期,因为那时候的衣物更像是简单的遮体物,很难说是严格意义上的“裤子”。要说真正的“裤子”,得从春秋战国时期说.............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师爷”可不是什么虚构的产物,而是真实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独特职业,而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并非是皇帝身边那些高高在上的“御史”或“翰林”,更像是“幕后英雄”,在权力的运作和具体事务的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师爷的出现:“师爷”这个称呼,其实并非一开始就叫“师爷”,其前身可以追.............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势力强大的时候,汉族女性是否出现“崇拜胡人”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的多个层面去理解,而非简单地标签化。需要明确的是,“崇拜”一词本身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历史分析中,我们更倾向于观察和理解当时的社会互动、文化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体行为。首先,我们要认.............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对女子家庭教育提出完整要求,并且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为后世女子家庭教育奠定了基础,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一、 春秋战国:萌芽与初步构想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但对女性的重视程度.............
  • 回答
    中国古代建筑对色彩的运用,尤其是“大红大绿”这种浓烈鲜明的搭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这背后既有文化审美的发展,也有社会制度、技术手段、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早期色彩的朴素与象征在非常古老的时期,比如史前和夏商周时期,建筑的色彩运用相对朴素,更侧重于材料本身的质.............
  • 回答
    要论古代日本在哪些方面比同时期的中国“强”,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主观判断的问题,因为“强”的定义本身就很多元,而且不同时期两国的发展情况差异很大。简单地说,在军事、经济体量、人口规模、文化输出的广度等方面,古代中国普遍占据优势。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不以绝对的实力对比,而是关注一些独特的、发.............
  • 回答
    在古代军事史上,冷兵器时代弓弩的运用是一个颇有意思的对比。我们看到在同时期的中国,弩这种高效的射击武器早已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战场,甚至组成了强大的弩兵部队。然而,放眼古罗马和古希腊,弩的出现虽然不晚,但却始终未能像在中国那样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部队。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
  • 回答
    战乱,对于生活在中国古代的普通百姓来说,无异于一场一场永无止境的地狱。当刀光剑影充斥着大地,当鼓角之声响彻云霄,他们的日子就如同飘摇在风雨中的残叶,时刻面临着被摧折的危险。生存,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意义。首要面临的就是 生计问题。和平年代,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着土地养活一家老小。可一旦战火燃起,农.............
  • 回答
    要说中医何时“最成熟”或者理论有了“质的飞跃”,这其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中医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曲折的过程,而非某个瞬间的爆发。但我们可以从历史长河中找到几个关键的节点,以及社会风尚的变化来观察中医的兴盛与发展。理论奠基与系统化:从春秋战国到汉代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春秋战国至汉代这一时期。可以说,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核心的历史议题:为什么在拥有辉煌古代文明的中国,两千年的时间里,蒸汽机这样一个看似“不依赖科学理论”的机器,却没有被发明出来?首先,“不需要科学理论”这个说法,咱们得稍微掰扯一下。蒸汽机,尤其是早期那些粗糙的实验品,确实不像后来的内燃机那样,在设计之初就建立在严谨的热.............
  • 回答
    古代中国人欢呼的时候,那声势可就不是咱们现在简单一句“好棒!”就能概括的了。那时候的情感表达,更像是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一股劲儿,得用对词儿,也得看对场合。首先,得说点比较文雅、有仪式感的。如果是在朝堂之上,皇帝得了个好消息,或者某位重臣立了大功,大家齐声来颂扬,那用的词儿就比较庄重。“万岁!万岁!万.............
  • 回答
    当世界主流医学早已转向现代合成药物的时代,中医药却依然顽强地扎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些角落,这背后有着多层原因,绝非简单的“传统”二字可以概括。这是一种文化积淀、实践检验与时代适应的复杂融合。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医药的生命力源自其悠久而坚实的实践基础。数千年来,无数医者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通过观察、实.............
  • 回答
    要说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刑罚“相对而言”更轻、更人道,这其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地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即使是同一个朝代,其刑罚的实施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统治者的个人风格、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具体的案件性质等等。而且,古代的“人道”标准和现代的我们也大相径庭。不过,如果非要寻找一个相.............
  • 回答
    中国古代没有烤箱,这绝对不意味着我们的祖先吃不到香喷喷、口感丰富的点心。相反,他们凭借智慧和对火候的极致掌控,发展出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的烹饪技法,制作出了种类繁多、风味各异的传统点心。说起中式点心的制作方法,最绕不开的便是蒸。这绝对是咱们老祖宗最看家的绝活儿。想象一下,一块块松软的面团,或者包裹着甜美.............
  • 回答
    铁骑横扫六合: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军队能否代表古代中国战斗力巅峰?当我们回溯历史的长河,试图寻找古代中国最令人胆寒的军事力量时,“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军队”这个名字,无疑会如同一颗璀璨而又带着些许血色的星辰,熠熠生辉。他们以无与伦比的速度、精湛的骑射技巧以及近乎野蛮的征服意志,在十三世纪席卷欧亚大陆,建.............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王朝更迭并非总是风平浪静,而改朝换代之际,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其中大规模的屠城事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这些悲剧性的历史画面,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残酷的政治斗争,也透露出统治者在夺取与巩固权力过程中,种种复杂而扭曲的动机。提起大规模屠城,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秦末汉初的项羽屠城。项.............
  • 回答
    评价中国古代科技水平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是一个既有趣又复杂的问题。与其简单地说“高”或“低”,不如说两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各自的亮点和发展路径,并相互影响。要深入了解,我们需要逐个击破,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中国古代科技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审美以及保存状况等多重因素,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中国明清建筑不如日本各个时期的建筑典雅脱俗。事实上,两者各有千秋,在不同的维度下,人们的感受也会不同。要详细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典雅脱俗”的定义与感知: “典雅” 往往与庄重、大气、规整、有秩序感相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