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穿裤子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穿裤子这件事,可不是咱们现在想象的那么简单。这玩意儿,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演变过程,而且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变化息息相关。

咱们先不提那遥远的史前时期,因为那时候的衣物更像是简单的遮体物,很难说是严格意义上的“裤子”。要说真正的“裤子”,得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那时候,咱们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式还是驾车或者骑马,而裤子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方便这些活动。

你想啊,古代男人要是穿那种长袍或者裙子样的衣服,骑马或者跳上马车,那该多不方便?尤其是在战场上,动作一大了,那还了得。所以,有人就琢磨出了这种筒状的下装,用布围起来,然后系在腰间,前面或者后面可能还会有开口。这玩意儿就叫“裤”。

最初的“裤”,可能跟咱们现在穿的裤子差距挺大。它们更像是“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袴”。这种“袴”不像咱们现代的裤子那样有裤裆,更像是两根布筒套在腿上,然后在腰部连接起来,或者干脆就是两条独立的筒套,靠腰带固定。这种设计,虽然不像现代裤子那么合身,但最起码能避免了骑马时的走光和不便。

那时候穿裤子的,主要还是男性,而且多是贵族和军人。为啥?因为骑马、驾车这些活动是他们的专利啊。平头百姓,比如农夫,他们平时可能就在田里干活,根本没必要搞这么复杂的下装,一条简单的衣裳或者围腰就足够了。而且,那时候的布料也算是个稀罕东西,不是谁都能随随便便就做的。

到了汉朝,“裤”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变化。汉朝的疆域扩大,和北方民族的交流也多了。你知道,北方的民族很多都擅长骑射,他们的衣物也更倾向于方便活动。受此影响,汉朝的“裤”也变得更加实用。

在汉朝,“裈”这个词也开始出现了,它比之前的“袴”要更接近我们现在的裤子,开始有了裤裆的设计。这种裤子就更舒适,也更适合日常生活。同时,汉朝也有了“裤褶”,这是一种将裤和褶裙结合起来的服装,虽然还有裙子的样式,但下面的裤子部分功能性更强了。

值得一提的是,汉朝的“裤”也逐渐开始在女性中流行起来。不过,那时候女性穿裤子,更多是为了居家的方便,比如在家里做家务或者进行一些日常活动。公开场合,女性还是以裙装为主。但这种私下穿裤子的习惯,也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再往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尤其是士人阶层,他们追求飘逸潇洒,但同时,裤子也变得更加普遍。这时候的裤子样式也更多样,有紧身的,也有宽大的。而且,裤子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实用性的衣物,也开始有了审美意义。

到了唐朝,可以说是裤子发展的一个高峰。唐朝经济发达,文化交流广泛,各种服饰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那时候,“袴”和“裤”的称呼开始混合使用,而且裤子的款式也越来越丰富,有窄脚的,也有阔腿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胡服对当时服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胡服有很多都是方便骑射的裤装,这进一步推动了裤子在男女之间的普及。这时候,女性穿裤子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多女性在参加宴会、骑马或者进行其他活动时都会穿裤子。甚至出现了带有装饰性的裤子,比如在裤腿上绣花,或者使用色彩鲜艳的布料。

不过,在 宋朝,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社会风气又变得相对保守一些。虽然裤子依然存在,但女性在公开场合穿裤子的现象可能不如唐朝那么普遍了。不过,作为一种方便的内衣,或者在居家时穿着,裤子依然是存在的。

到了明朝,裤子的形制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明朝的裤子,尤其是男性的裤子,很多都是比较宽大,称为“坠裆裤”,穿起来比较宽松舒适。女性的裤子也有,但依然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公开场合以裙装为主。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穿裤子,是从实用需求出发,为方便骑马、驾车而产生的。最初是男性贵族和军人穿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逐渐普及到更多的男性群体,并最终也进入了女性的衣橱。从最初的两根布筒到后来的有裤裆的裤子,样式也越来越多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这不仅仅是服装的改变,也反映了社会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的不断变化。所以,下次看到古代的“裤子”,别只想到现代的模样,它们可是承载着一段段历史故事的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杨静曾经写过《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合裆裤》,可以当做这个问题的答案

作为下体之服的合裆裤,最早起源于何时何地,目前尚无确切的考古证据。阿尔泰山区古老的斯基泰人的墓葬中,曾出土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毛布裤,被认为是域外发现年代较早的合裆裤实物。2003年新疆的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鄯善洋海墓地发掘出一批青铜时代服饰文物,其中M21中被称为“萨满巫师”的男性墓主人所穿毛布合裆长裤保存较好,其制作工艺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面料织造、纹样风格则包涵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最近,中德学者联手合作,选取了该墓葬包括裤子面料在内的四件标本进行碳十四系列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其年代在公元前1074~前935年间。这一可靠的年代数据表明,新疆洋海出土的毛布长裤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合裆裤实物。

(本文节选自《中国文物报》2016年7月29日6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穿裤子这件事,可不是咱们现在想象的那么简单。这玩意儿,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演变过程,而且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变化息息相关。咱们先不提那遥远的史前时期,因为那时候的衣物更像是简单的遮体物,很难说是严格意义上的“裤子”。要说真正的“裤子”,得从春秋战国时期说.............
  • 回答
    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士兵的轻甲与欧洲中世纪重甲的差异,以及这背后与铁产量之间的关联,咱们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这可不是简单一句“铁多铁少”就能解释清楚的。一、 军事思想与战术的根本差异首先,咱们得承认,决定士兵穿什么甲的,不光是物质条件,更是军事思想和战场的需求。 中国古代:更侧重灵活机.............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不能一概而论,说什么“中国古代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那就太绝对了。得看具体是什么朝代,什么地区,更要看具体的那个“百姓”是谁。你想啊,中国古代那么漫长的历史,从秦汉到唐宋元明清,每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都不一样。就像现在,你也不能说全国人民都一样过日子吧?古代更是如此。要是说普遍情况,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人们常常把高跟鞋和裹脚联系起来,但抛开肉体上的痛苦,它们在更深层的影响和意涵上,其实有着不少有趣的相似之处,也各有其独特之处。咱们先从 “为了迎合某种社会期待和审美标准而改变身体形态” 这个最表层的共同点说起。古代汉族女性裹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符合当时社.............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中国古代,那些身披华服,怀揣绝技的贵族们,在比武切磋、剑术对决的场合,究竟会穿些什么?这可不是随便一件衣服就能打发的,背后有着相当讲究的说道。首先,得说清楚,“习武、练剑、决斗”这几个场合,在穿着上是有区别的,而且随着朝代变化,风尚也会有所不同。一、日常习武与训练:在平日的武艺训练中,首.............
  • 回答
    斗篷,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味。在古代,它并非仅仅是一件简单的衣物,更是一种身份、一种地位、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斗篷都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今,它却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成了历史的旧影。古代斗篷的辉煌岁月:为何它如此流行?古代社会的斗篷,其流行绝非偶.............
  • 回答
    老实说,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古代夏季战场,士兵们披着那沉甸甸的二三十斤重甲,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别说中暑了,光是那份闷热和疲惫,就够受的。但他们确实能顶住,而且还保持着战斗力,这背后可有不少门道,绝不是靠一句“意志力”就能打发得了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群古人是怎么做到的。首先,.............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养三十万骑兵,需要从历史、经济、资源、组织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与朝代规模1. 秦汉时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秦朝的军事规模有限,主要依靠步兵和战车,骑兵数量较少(约数万)。 汉朝:汉武帝.............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其正确性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国家治理、历史背景等。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政策的起源与核心理念1. 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主导社会结构。农业是国.............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笑话,也称为“笑谈”、“谑谈”或“滑稽故事”,种类繁多,流传至今仍能引人发笑。这些笑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思想观念,以及人们的智慧和幽默感。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笑话,并对其背景和意蕴进行一些解读。一、 文字游戏与谐音梗类笑话这类笑话往往利用汉语的特点,通过.............
  • 回答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但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礼仪制度以及政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这一转变过程:一、 分餐制的历史渊源与早期特点分餐制在中国古代并非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随着时代和阶.............
  • 回答
    中国古代领土的扩张是否算侵略,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与非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考虑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同视角的解读。核心的争论点: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侵略”的定义: 如何定义“侵略”?在古代,国家之间界限模糊,民族融合频繁,战争.............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是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其中“商”位列末位,地位不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农为本,重义轻利 “士农工商”等级制度的确立: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强调社会秩.............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中国古代女子并不需要冠夫姓,至少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和绝大多数社会阶层中都不是强制性的规定,也不是普遍的社会习俗。然而,这个问题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一些,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些细微的层面,例如某些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墨客的笔下描写,以及现代解读对古代现象的投射。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战乱频仍,其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守城战。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战略智慧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几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守城战: 1.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虽然巨鹿之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守城战”,但其以弱胜强、破釜沉舟的决绝精神,以及对战局的扭.............
  • 回答
    这段关于中国古代官员与日本人到国外造船厂购船差异及厂长评价的描述,其信息来源并非出自某个单一、明确的中国古代典籍或日本史料。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现象和趋势的综合性推论,或者是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为了突出对比而进行的虚构性阐述。之所以这样判断,有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直接史料的佐证: 详细.............
  • 回答
    中国古代人均寿命和身高在清朝不升反降的现象,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多方面的历史因素。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毕竟我们常以为朝代更迭、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应该会逐步提高,但清朝却出现了一些反常的趋势。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人均寿命为何在清朝有所下降?.............
  • 回答
    中国古代数学,如同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其成就不仅在数量上,更在思想的深度和独创性上,都足以令后世赞叹。它不像西方数学那样,以公理化、逻辑演绎为主要特征,而是更注重实用,强调“算法”与“算术”,将数学与天文、历法、测量、工程等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独特风格。要说起中.............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文化水平差异很大,从文盲到饱学之士,可谓是“百花齐放”。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更反映了皇权与知识、政治权力与个人修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笼统地说,早期皇帝受限于历史条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比如秦始皇,他统一六国,功业彪炳,但据史书记载,他本人并不以文采著称,更多的是注重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