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不是反过来?
动辄拉出几千几万具装骑兵的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这同时期中世纪早期的欧洲人做得到?
可以看到那时候的中国即便是分裂的,许多分裂政权都有百万大军,但依然不缺盔甲……
辽宁十二台墓出土的具装,公元337年
而南北朝时期的步兵铁甲披甲率也是特别高的,绝非网络暴言传的所谓“少量具装带大量杂兵”
然后来看看唐朝末期,查理曼大帝治下的法兰克帝国。
大概一个700~800亩的兵,需要一盾,一矛,一弓,12箭
披甲的兵是1800亩~2700亩地的事了,总的来说小地主基本全是无甲兵,大地主才算有甲。
至于一名全副武装的骑士,那得有多少人才装备的起啊……毕竟那时候的法兰克可是连是铁制生产工具都缺的
克洛维时代的法兰克则更为可怜,盔甲少到几乎没有
10世纪的法兰西,一件锁子甲等于60只羊的价格(当时西欧是没有全身锁甲的,能防住全身三分之二的锁甲都很少),而且质量还不咋滴。
再来看看13世纪后期的英国
而当时英国的人口是多少呢?
13世纪,一英镑可以买差不多一吨小麦,工人一年的收入往高算也只有二磅,全国收入5万英镑
也许有人说比13世纪不公平,那时候欧洲生产力不发达。那,被很多人口称人手一套全身板甲的15世纪,威震欧洲的瑞士雇佣兵方阵又如何呢?
“只有比较富裕的士兵才装备盔甲,而他们都被布置在最前列。”
“瑞士长矛兵很少披带盔甲,只有前几排的士兵有时佩有胸铠。 ”
——T·N·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总的来说,在14世纪步兵革命前,西欧军队中装备好的也只有少量的骑士而已,步兵的装备远远不能和中原王朝乃至中原王朝在周边的对手相提并论。
即便是在14~15世纪步兵革命时,欧洲士兵也远不能达到人手一套铁甲,为展现欧洲平均水平,下面贴出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重骑兵与弓箭手的比例
还有些中世纪阿拉伯人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军队的例子,倭马亚王朝时期,还没受到突骑施侵扰的呼罗珊行省,五万人拥有350件锁子甲。
17世纪初西班牙的佛兰德斯军团,长矛手一半有甲
神罗胸甲骑兵,727人中有127人带甲,披甲率为17%
奥斯曼帝国,1379名为高级将领服务的西帕希骑兵家臣,82%的人只有一把剑,5%的人有唯一的防具,盾牌。
三十年战争时,古斯塔夫二世订购的8000件铁甲,仅有197件合格
英国内战,保皇党步兵很多手持草叉和镰刀
英国内战,保皇军有的步兵仅有短木棍,没有一个长枪兵穿着胸甲。长官以骑兵前两三排的胸背甲和头盔为奢望
关于东罗,11世纪前东罗马的步兵装备情况有其他答主发过资料了,就简单的说一说吧
与法兰克人交战的阿拉伯名将阿布德手下的军队,盔甲的数量也是很少的
欧美现代文献中见到的“重型步兵”“重装步兵”,也不代表有盔甲
“法兰克人可怕的重型步兵虽然没有盔甲,但装备有盾牌和头盔。他们都配备一把短剑、一把18英寸长(约46厘米)的匕首,还携带着一把斧头和至少一支轻矛。在近距离战斗中,他们的斧头和轻矛都可以用于投掷,据说,法兰克人将轻矛投出,“如果命中敌人,矛的倒刺就会牢固地固定在敌人的身体里,根本不可能将其拔出来。”
——《西方战争艺术》
中国隋代披甲率:
隋炀帝征高句丽,有24军
而每军有具装骑兵四千人,共计就是9~10万的具装骑兵
引用《中国历代军事制度》,《隋书》中的记载是没有夸大的。
而隋代铠甲的质量怎么样呢?也是不差的
中国唐代披甲率:
《旧唐书》 卷五十七 列传第七
... 宫女五百人,并上米九万斛、杂彩五万段、甲四十万领,以供军用。
“铁骑万匹,甲士三万人”——《资治通鉴》
“皆皁衣玄甲”——《资治通鉴》
唐朝发给盐州的装备有“陌刀一百五十口,马甲一百领”《册府元龟·帝王部·修武备》
“率甲骑二千出没于左右前后”——《旧唐书 郭子仪传》
杜骧守职,本在安南。城陷驱行,故非没落。星霜半代,桎梏几年。李氏偷生,空令返国。杜骧早殁,不得还乡。今则训练蕃兵,指挥汉将。铁衣十万,甲马五千。邕交合从,黔蜀齐进。昔时汉相,有七擒七纵之功。今日唐臣,蕴百战百胜之术。勋名须立,国史永书。且杜骧官衔,李瑶门地,不是亲近,但王室疏宗,天枝远派而已。李氏并诏国木夹,并差人押领进送朝廷。是故牒。——《滇考》
李世民在征伐高句丽时就“亲率甲骑万余”《旧唐书·东夷传》,以至于“甲光炫日”《新唐书·东夷传》
史料中记载李世民大破王世充,凯旋归来之时,就足足摆出了一万甲骑具装的豪华阵容来炫耀武功,所谓“陈铁马一万骑”(《太平御览·卷三百二十七》)
公祏简甲士千人,皆使执长刀,仍令千余人随后,令之曰:“有却者斩。”公祏自领余众,复居其后。俄而(李)子通方阵而前,公祏所遣千余人皆殊死决战,公祏乃纵左右翼攻之,子通大溃,降其众数千人。
发舟师十万,沿江东下。汭作巨舰,三年而成,制度如府署,谓之“和州载”,其余谓之“齐山”、“截海”、“劈浪”之类甚众。掌书记李珽谏曰:“今每舰载甲士千人,稻米倍之,缓急不可动也。
翻译:
于是派遣水师十万,沿江东下。成制造巨舰,三年才完工,规模法度如同府第官署,叫做“和州载”,其余叫做“齐山”、“截海”、“劈浪”之类的很多。掌书记李劝告说:“现在每舰载甲士一千人,稻米又多一倍,有个缓急,不能移动。
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并趣平壤,以伐高丽。——《旧唐书·太宗下》
而玄宗时期的大唐边军,皮甲比例只有三分之一,铁甲占了三分之二
中晚唐的披甲率也是不差的,比如刘昌守宁陵时,有“徒兵三千,组甲五万”,这“组甲五万”完全可以确定是宁陵城中的库存,不可能代指士兵,因为资治通鉴记载,当时宁陵城中的守军也只有三千人
始佐宣武军也,任当委重,往必投艰,既定彭城之急,旋假濮阳之守,主忠信以任患难,整偏师以立奇功,奋其材谋,多所克获。抗希烈而壁宁陵也,以徒兵三千,组甲五万登陴搏战,且逾四旬,激众扶伤,竟申九拒。於是救淮扬,拔大梁,或倍道以赴,晨压其垒;或鼓行而进,终覆其巢《全唐书》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唐纪四十六》:兴元元年……二月……李希烈将兵五万围宁陵,引水灌之。濮州刺史刘昌以三千人守之……刘昌守宁陵,凡四十五日不释甲。
孟知祥阴有据蜀之志,阅库中,得铠甲二十万,置左右牙等兵十六营,凡万六千中,营于牙城内外。《资治通鉴卷275》
唐末五代,孟知祥库中有铠甲20万
又有雒口等砦砦皆迎刃而下之杀溺之外擒贼军数千人获战舰粮船共数百馀只稻米七万馀石铠甲三万馀副克捷之速未之有也。《册府元龟》
五代,柴荣攻南唐,杀敌数千缴获盔甲三万
中国宋代披甲率:
《文献通考》 卷一百五十七·兵考九 ... 教场,已修筑将坛。将来三司马步军并各全装,披带衣甲,执色器械。至日,先赴教 ... 。”从之。十六日,上幸茅滩,抽摘诸军人马全装执仗,前一日於教场东列幕宿营。
《文献通考》今天下甲卒数十万众,战马数十万匹
◎兵十一O器甲之制.
器甲之制其工署则有南北作坊,有弓弩院,诸州皆有作院,皆役工徒而限其常课。南北作院岁造涂金脊铁甲等凡三万二千,弓弩院岁造角弝弓等凡千六百五十余万,诸州岁造黄桦、黑漆弓弩等凡六百二十余万。又南北作坊及诸州别造兵幕、甲袋、梭衫等什物,以备军行之用。京师所造,十日一进,谓之"旬课"。上亲阅视,置五库以贮之。尝令试床子弩于郊外,矢及七百步,又令别造步弩以试。戎具精致犀利,近代未有。
七年,之纲三上奏,一言修武库,二言整军器,大省国用。诏升之纲为大监,又迁- -官。时宇文粹中赐对崇政殿,奏武库事,因奏: "武库有祖宗所御军器十余色,乞编入《卤簿图志》,遇郊兵重礼,陈于仪物之首,以识武功,且示不忘创业艰难意。“是年,御笔以武库当修军器近一亿万,其中箭镞五千余万,用平时工料,须七十年余然后可毕。于是令邓之纲分给沿流作院,限三年修之,而权住三年.上供军器。
《宋史》 志第七十四 礼二十四(军礼) ... 已修筑将坛,将来三司马步军并各全装,披带衣甲,执色器械,至日,先赴教场下方营 ...
《三朝北盟会编》 卷一百三十八 ... 不能动蓬则火起世忠海船本备水陆之战人皆全装马皆铁面皮甲每船有兵有马有老少有粮食
宋大将韩世忠讨闽贼赐广马七钢甲千副银二万两帛二万疋元右丞相哈喇哈逊行省和林赐黄金三百六十两白金二千五百两钞十五万贯帛四百端乳马六十太后加赐钞五万帛千二百端——《弇山堂别集》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
... 其立功邪 置御前军器局于建康府岁造全装甲五千矢百万以中侍大夫岷州观察使行营中 ...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三百三十九 元豐六年(癸亥,1083):余减磨勘年有差,并以监辖造甲,而所造步人甲十万先毕功也。
步人甲十万,还是先造好的
宣抚自来,有兵二万人,七分披带,持十日粮,今粮尽而归,今张浚军三万有全装甲万副刀枪弓箭皆备,韩世忠军四万岳飞军二万三千王军一万三千虽不如浚之军亦皆精锐,刘光世军四万老弱颇众然选之亦可得其半。
淳熙六年,建康府留守陈俊卿言:“闻殿前司及诸路都统司自隆兴二年以後,诸军所管军匠逐时造甲,至今十五六年,想亦稍备。兼闻御前军器所有工匠三千五百人,若以百工造一甲,日可得三十五甲,岁可得万副。以十五年计之,今不啻十四五万甲矣。及建康行宫见桩管精甲数万副,又诸州新造甲至年终计之,亦可得二三万副。
披甲
弓 10062
弩 8842
枪 5680
合计 24564人
未披甲(准备带甲)
弓 2386
弩 1828
枪 1464
合计 5678
来源于《宋会要辑稿》
清一色的铁甲
通判辰州。章惇使湖湘,拓沅州,荐麟为守,由太常博士改西上阁门副使。徭贼犯辰溪,麟且捕且招,一方以宁。诏使经制宜州獠,降其种落四千八百人,纳思广洞民千四百室,得铠甲二万,褒赐甚渥。加果州刺史,知荆南、泾、那二州。
——《宋史》卷三百三十列传第八十九
宋军平定南方瑶人叛乱,缴获铠甲二万
王师进讨,破贼万余众,斩首二千余级。六年春,又破贼于白藤江口,斩首千余级,获战舰二百艘,甲胄万计。《宋史》
白藤江之战,宋军缴获越南上万铠甲
宋军缴获契丹铠甲数万
岳飞征剿杨幺的时候,杨幺农民起义军8艘八车船上的士兵都穿着全装铁甲,手执雁翎长刀
建康保卫战,宋军斩首金人175,获马甲193
岳家军在城皋对抗金齐联军,金军甲骑5000,被岳家军干掉一半
宋代步人甲的制作速度也是相当快的
中国明代披甲率:
查得南京兵仗局、历年收贮直檐等盔三万九千九百三十三顶、铁叶甲五万五千二十二领、皮盔四万二千六百七十三顶、皮甲五千三百七十九领、锁子甲二百六十七领、铜甲一百二十二领、通行盘出、内挑选得堪用朱红油贴金勇字直檐铁盔一千顶、铁叶甲一万四百二十领、量加修理、朱红油贴金勇字直檐铁盔九千四百二十顶、其馀直檐铁皮等盔七万二千一百八十六顶、铜铁叶锁子等甲五万三百七十领
自万历十年始遂沿为例亦既侈矣兹复议增何为修理青甲紫花布甲从来俱用口袋后复改用大布用大布者以会布于甲字库也用口袋者以钉挂铁叶牢固也
得五工部前后解过紫花等甲八万四千副纸甲三千副盔八万顶刀枪斧等器七万八千六百有奇弓矢铳炮火药称是如未角□羊至广宁速催星夜角□羊发车辆则保定巡抚胡思伸所造三百八十辆
万历四十六年至天启元年发往辽东的军器:帽儿摆锡等盔三十六万二百九顶紫花梅花等甲二十六万一千五百八十九副绵纸甲一万四千副腰刀九万八千五百四十七把斩马刀二万六千二百十四把长柄斧一千把角弓四万二千八百张
工部尚書王佐疏言廠庫甲仗原收外解專衛京師自有遼警日應各邊取討庫積一空而遼左徵求往往舍庫積外解索取兩廠新造今開局打造良非得已但無額設錢糧計京匠每歲僅可造甲二萬每甲一件照新估一兩五錢分該工銀二萬一千兩應于分得帑金內支發其火器發遼甚多亦應造補缺額請再分帑金九千兩按工成造報可
凉國公藍玉奏奉詔訓練士卒候征西番合用盔甲一萬詔從之命工部遣人運至軍中
萬全都司奏萬全左右等衞補造盔甲刀鎗等軍器一萬三千有餘請給布鐵等物從之
九月壬子陝西都司奏擬造鐵盔青甲萬副所用物料乞令布政司支官鈔買辦
特貯廣寧犒賞庶人飽馬騰得其死命至保定車輛五百餘宣大市馬幾千匹俱等望梅四鎮借用盔甲萬副
丙午縂理三部兵部左侍郎王在晉以河西見在收集兵馬為侍郎張經世所親厯者及戶部發過帑金工部發過盔甲器械具数上聞計鄉兵軍兵三萬六百餘名各城堡鄉兵萬餘收遼瀋潰兵二萬三千餘各鎮援兵先後出関者三萬二千有奇調兌馬匹二萬六千有奇帑金凡百萬工部觧過紫花布鐵甲三萬副選鋒梅花甲三千四百副帽兒盔六萬頂
“大明主将李如松的私人武装卫队苍头军是拥有矫健的骑术和高超的逐斗技艺的战士,而且悍不畏死。这些人皆内披锁子甲并外罩类似欧洲的钢制胸铠,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还装备有新式的多管连发火枪,这给与他们交战的日本人造成可怕的损失”
——日本随军的耶稣会传教士葡萄牙人路易斯•弗洛伊斯
“明的士兵们身上挂着一个合适的钢铁的铠甲,同样是钢制的膝盖。“即使是在马上,它们也会垂下脚”“即使是在以前发现的东西中,即使是拥有最优秀的日本军的刀和枪,也不会受到任何损伤。”“日本军刀和枪在接二连三的战斗中,威力会不断减弱,而中国军队的武装却很坚固,甚至连日军的刀都无法伤到。”
《完译弗罗伊斯日本史5丰臣秀吉篇2》第41章。
“他们的衣服外层是红色的毛毡,里层用铁链连着一块被切割成大约三寸四平方米大的钢片,有着像道服一样长长的下摆。盔甲是用磨白的钢制成,护臂也是钢制,刀枪不入。”
——《德川家康·乾坤梦》
明代三百民壮的装备,三百顶盔三百副铁甲,披甲率达100%,统计精确到了个位数
今边兵五万皆帶有隨身甲仗舊兵及新募士兵招來潰兵未必全無遮身之盾然解過鐵甲八萬七千五百副又旧甲鐵葉可用者一萬副盔八萬二千一百頂內工部所造新甲極其堅整
14万人,其中5万人装备齐全,都有甲。剩下的9万人也有部分有甲的,但还是为他们调了8.7万套铁甲,工部造的甲“极其坚整”
明代甲胄防御力,荷兰人的火绳枪都能防
至于中国古代的士兵是不是大部分只穿轻甲和皮甲呢?
早在战国时期铁甲已经在部分国家大规模装备,汉代铁甲便已普及,边境有些烽燧的铁甲披甲率甚至达到了100%,铁甲铁头盔都有的那种。
汉初的杨家湾兵马俑,40%的披甲俑穿的都是铁甲(由于刚刚结束秦末大混战,披甲率自然不如武帝时期及武帝之后那么高)
西汉中期的山王村兵马俑,重甲披甲率100%
至于皮甲,某些人是不是大脑刻板印象严重认为皮甲都只是半身甲或胸甲而已?
贞观年间出土的,这玩意儿也是皮甲
从中国内战时期的一些缴获来看,也可以看出古代中国铁甲披甲率相当高:
劉承藴等討之破其衆萬餘斬首二千級獲戰馬鎧甲萬計繼遷單騎遁去三月傅潛等言䕶送二十五州軍芻粟已入靈州㑹上不豫因止其出師
出竒兵以破之乃募敢死士七百人許以重賞使人與謙溥潛為之期既至賊果不為備遂與城中相應銜枚夜擊并人驚潰逐數十里斬首萬級鎧甲萬計
侯仁寶傳王師進討交州破賊萬餘衆斬首二千餘級六年春又破賊於白藤江口斬首千餘級獲戰艦二百艘甲胄萬計
如果想说存在纸面数字与实际差距,以上论文及史料数据通通不存在的话,那不好意思
出土明代中样佛郎机的铭文编号数字可比史料记载的制造数量多得多,如果想说博物馆考古界之类的造假,那我还真没辙了……
在这里回应一下 @瑞典手枪骑兵
原文的确是说到了这批盔甲不比以前的更差,但是问题来了,之前提供的盔甲质量难道就达标吗?不恰恰说明2.5%不到的合格率不是个例吗?
况且“不比以往更差”是鱼鹰社作者自己所想,性质不同于前文所引用之史料(引号内),鱼鹰社本非严谨学术出版物,仅可供业余爱好者一乐而已,其作者之于引用史料以外的【个人看法】,有何说服力可言?您欲证明古斯塔夫之军需官血口喷人,史料引用何在?
原文是armour,而不是three-quarter armour(四分之三甲)……
《抚吴疏草》前文明确提到置五六百至千斤【大铳】于战船,后文又叙郑芝龙舰队大小四十船携【大铳】五百门,请问这里的【大铳】可以加上【五六百至上千斤】的定语吗?如果您认为能,那我可以接受您对于材料的解读
很简单,因为我国影视剧的服化道都是垃圾,这帮人可以从殷商到大朙都穿同样的盔甲,老百姓印象里面中国的盔甲也永远都是几千年不变(其实服装也一样,一套衣服可以从三皇五帝用到带朙),除了带清就是号衣以外
其实讲真,鬼佬影视剧的服化道虽然也不见得多准确,但是起码,人家讲特洛伊还是斯巴达300勇士还是鸭梨,肯定不会让利奥尼达还是基佬大帝是这种造型
拍十字军东征,也肯定不会是这样
拿破仑的骑兵更不会穿这个
其实奥秘就这么简单
以及为啥秦代题材古装剧少,无他,兵马俑样子大家都知道,盔甲道具不好敷衍~
国外电视剧电影预算给的足,游戏公司会加料。
英国红白玫瑰战争时期,白玫瑰方一支23000人的军队,有盔甲(就是金属头盔金属甲)700余套,皮甲3000余,其它都是布甲(我也不理解这个布甲是什么东西)或无甲(我也不理解这和布甲区别在哪)。
我觉得这个印象可能和中国电影、电视剧行业长期以来粗制滥造的服化道具水平有关。
特别是某个香港导演的飞碟帽,简直是丑到在犯罪!
什么叫中国轻甲的多。
你这是被国产影片带歪了啊!
《四镇三关志》中明军包括辎重兵,披甲率达到88%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