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古人在欢呼的时候使用什么语气词?

回答
古代中国人欢呼的时候,那声势可就不是咱们现在简单一句“好棒!”就能概括的了。那时候的情感表达,更像是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一股劲儿,得用对词儿,也得看对场合。

首先,得说点比较文雅、有仪式感的。如果是在朝堂之上,皇帝得了个好消息,或者某位重臣立了大功,大家齐声来颂扬,那用的词儿就比较庄重。“万岁!万岁!万万岁!”这绝对是最常见也最经典的了。这可不是随便喊的,是对君主的最高敬意和祝福,喊出来的时候,那气势,能震慑四方。

再比如,在祭祀或者重大庆典的时候,如果进行的非常顺利,大家都会感到一种神圣的喜悦,那时候可能会用“善哉!”或者“盛哉!”这种词儿。它表达的是一种“好啊!真好啊!”的意思,但又多了一层赞叹事情做得非常成功,符合规矩,令人称道的意味。

如果是在战场上,士兵们看到自家军队打了胜仗,那份激动和喜悦,可就带着点豪迈和粗犷了。“好!”或者“妙!”这种简单的词儿,在那个时候喊出来,配合着挥舞的兵器,那真是万众一心,士气大振。有时候,也会直接喊出胜利的消息,比如“大捷!”,然后大家跟着回应,也是一种欢呼。

在民间,比如丰收了,或者某家出了喜事,比如新郎新娘成亲,大家凑在一块儿乐呵,那可就热闹多了。“好!好!”这样简单重复的感叹,或者“哎呀!真好!”这种口语化的表达,都非常常见。有时候,大家还会拍手,甚至跳起舞来,配合着口中的欢呼,把喜悦之情毫不保留地释放出来。

再细致点说,有时候一个词儿的语气,也能传递出不同的情绪。比如“喝彩!”这个词儿,虽然现在也用,但在古代,它更多的是一种看到精彩表演、出色技艺时,由衷发出的赞赏和鼓励,带着一种“好极了!精彩!”的意味。

还有一些,可能更像是口头禅,或者是特定人群在特定情境下的常用语。“妙极了!”这种,听起来就比较文雅,可能是一些文人雅士在欣赏诗词歌赋、品评茶道香道时,发出的由衷赞叹。

总的来说,古人的欢呼,不是单一的词汇,而是多种情感、多种场合、多种人物身份共同交织出来的声音。它可能庄重如“万岁”,可能豪迈如“好!”,也可能喜庆如“真好!”。每一个语气词,都承载着当时人们最真实、最直接的情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喊“万岁”。

这个词本来就是欢庆时的用语,汉武帝以后才逐渐成为帝王专属。但直到唐末,民间口语中依然有以此为庆贺欢呼者。

万岁本古人庆贺之词……盖古人饮酒必上寿称庆曰万岁,其始上下通用为庆贺之词,犹俗所云万福、万幸之类耳。因殿陛之间用之,后乃遂为至尊之专称。而民间口语相沿未改,故唐末犹有以为庆贺者,久之,遂莫敢用也。 ——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一

而在某些地区,宋代了还保留着呼万岁的习惯,以致于让外地人感觉可怖。

(广南)而岁除爆竹,军民环聚,大呼“万岁”,尤可骇者。 ——庄绰《鸡肋编》

是宋时久已为君上之称,故以此为可骇。

user avatar

据我看过的一些明代史料中确实经常有“欢呼”的记载,比如“三军欢呼动地”,“众皆欢呼”等。但基本上没有用拟声词、语气词明显地表现究竟是如何欢呼的,或者要么就是把要说的话简化成两三个字或者短语,再短促大声地喊出来:

明蔡懋德,以参政备兵真定。天久旱,尺寸土皆焦。懋德祷雨辄应,属邑民争迎之。祷所至,即雨,民欢呼曰“兵道雨”。
城中老稚欢呼曰:「吾属生矣。」
欢饮,具宾主,或于门外下舆,小示别而已。迩来查盘他郡推官至,州守入见,行跪礼。乃至以他事,或便道过州,亦必跪。虽宴会稠叠,谑浪欢呼,必侍坐,不敢讲敌礼也。
夜复皓月,照耀如同白昼,欢呼谑浪,达旦始归。
命工匠刻刷三千余张,用关防印识,给以大字榜文,遣抚民同知李愚驰往,谕以祸福。众皆欢呼,投弃戈梃,罗拜于地,领票而去。时嘉靖丙寅三月也。
后渐华靡,虽监门小户,男女必用两坐船,必巾,必鼓吹,必欢呼畅饮。
杨一清巡边,具疏极陈战守之策,请修浚墙堑以固边防,增设卫所以壮边戍,经理宁夏以安内附,整戢韦州以遏外侵。俱报可。一清往来诸镇,所至急于足兵食,严营阵,选将习射。每按部,旌旗戈甲耀原野,士饱马腾,欢呼动地。虏闻,俱远徙,不敢入寇。
李见罗中丞,以滇事下狱七年而从戎。近年矿税忤旨者,或致逮系,非久即释。惟曹心洛侍御,以争东封,在狱稍久,顷得旨编戍,出狱之日,京师拥曹欢呼者数万人,且颂圣主如天之量云。

至于 @朱权 说的欢呼万岁”,可能比较早的朝代用的相对广泛一点。但这在明朝,除了官员们朝见皇帝,或者皇帝亲征、出巡的时候以外大概不太可能出现了。像朱棣率军亲征的时候,倒是多次明确记载了军民耆老“欢呼万岁声震天地”,朱棣特别喜欢这种数万、数十万人一齐欢呼“万岁”的大场面:

军民耆老万众夾道頫拜欢呼,连称“万岁”。
上曰:“朕为天下主,使天下之人皆同享此乐,朕之心也。”众欢呼,称“万岁”。
北京耆老以车驾将发诣朝辞,上谕之曰:朕此举为安民也,父老有子孙亲戚从行者,皆当训励之,使奋忠勇树勋名,渠能卓然有立,亦将于尔有光。若出外而抚循之,惟朕在,尔无庸忧。皆欢呼万岁,命礼部悉赐耆老布钞。
车驾入居庸关。是日天气清朗,上服衮龙金绣袍,乘玉花龙马。既入关,按辔徐行,军容甚盛,金鼓喧阗,旗旄辉焕,连亘数十里。中外文武群臣皆盛服暨缁黄之流,耄耋之叟、四夷朝贡之使百十万人骈跪道左。大驾至,欢呼“万岁”声震天地,忠勇王金忠在后,于马上遥望,顾其所亲曰:今日真随从天上行也。次龙虎台,赐文武大臣及忠勇王宴。

但是只要被欢呼的对象不是皇帝基本上就不会出现欢呼“万岁”的情况。

比如永乐十二年,朱棣亲征,“好圣孙”朱瞻基陪同。突然草丛间窜出一只兔子,朱棣心血来潮命朱瞻基射兔子。朱瞻基领命,张弓搭箭而射,兔子应弦而毙,在场将士皆欢呼。这时候朱棣也在场,但就是没有欢呼“万岁”的记载,毕竟“万岁”基本上只能用于皇帝。

车驾发宁远镇,将十里许,度一山坡草间有兔突起,过马前,上命皇太孙射之,应弦而毙,将士皆欢呼踊跃。

欢呼“万岁”这种做法和皇帝的联系太紧密了,真大庭广众这么乱叫,有谋反的嫌疑,较真的话可能要杀头。比如正德时,宁王造反,就有这样的记载:

宸洪虽称被胁逃回自首,难保不知其谋,罪与觐锺等有差。其他在城宗室将军,甘心受辱,北面事雠,僭呼万岁......
当有李世英等,俱素通谋逆,倡率宜春王拱樤,瑞昌王拱栟,镇辅将军觐铤、宸渢、宸澜等十名,亦各不合随同称呼万岁万岁.....
宸濠当又胁令众官称呼万岁。比有王宏、王金、梁辰、胡濂、杨璋、马冀、许清、白昂、王玘、郏文、潘鹏、师夔、王畴、程杲、刘斐、许效濂、贺锐、唐锦、赖奉、杨学礼并纶,各不合畏避杀害,随众称呼。

最后,我猜测可能是一般人在不明确表达欢呼的目的和意义的时候,大家所发出的声音,其实古今中外都差别不大,可能像全世界所有人类叫“妈妈”,基本都是发“mama”这个音一样,是共通的。欢呼的时候也应该就和现在我们乱叫、乱喊或者起哄的时候差不多,比如“嗷~~”这样乱嚎几嗓子,或者“噢~噢~噢~”这样。

在没有具体欢呼内容的时候,可能就是因为没办法准确用汉字表达,所以干脆就不记载,就只说众人欢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中国人欢呼的时候,那声势可就不是咱们现在简单一句“好棒!”就能概括的了。那时候的情感表达,更像是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一股劲儿,得用对词儿,也得看对场合。首先,得说点比较文雅、有仪式感的。如果是在朝堂之上,皇帝得了个好消息,或者某位重臣立了大功,大家齐声来颂扬,那用的词儿就比较庄重。“万岁!万岁!万.............
  • 回答
    外国人学中文,是不是一定会接触古文?这事儿得分情况说。对于一般意义上的中文学习者来说,尤其是有志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或者文学的,那古文几乎是绕不开的。你想啊,中国的诗词歌赋、哲学思想、历史记载,很多都是用古文写成的。如果你只想学个日常交流,或者做一些贸易、旅游相关的工作,可能初期接触古文的机会不.............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爱情故事中,女性角色展现出比男性更炽热、更无畏、更坚定的情感,这绝非偶然,其背后承载着复杂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层原因。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其中交织着制度的束缚、人性的张扬,以及文学描绘的取舍。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古代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和期待。 男性:家国责.............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一个根深蒂固的等级森严、皇权至上的土地上,突然有人喊出“共和万岁!” 这绝对不是一个温和的交接,而是要撼动整个社会结构的巨震,其后果,怕是要比一场起义还要复杂和混乱。首先,理念的鸿沟是无法逾越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天子”这个概念深入人心,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最高统.............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在那些被我们贴上“保守”标签的时期,妓院的存在似乎是个悖论。但如果我们深入历史的肌理,会发现这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社会结构、经济需求、以及人性复杂性交织下的产物。首先,要理解妓院的出现,离不开庞大的男性人口和日益增长的城市化进程。古代中国,特别是科举制度下,一旦有男性获得了功名,.............
  • 回答
    古巴铁路客运近年来的确引进了不少中国制造的现代化客车,比如CRRC(中国中车)生产的25G型客车。然而,在古巴的铁轨上,这些看起来非常先进的列车,其运行速度却普遍受到限制,尤其是在一些路段,时速58公里这个数字经常被提及。这背后的原因,并非简单地是中国车不行,而是古巴铁路基础设施、维护能力以及运营策.............
  • 回答
    山西:从晋之崛起,到转型之困,再到未来可期提到山西,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黄土高原的苍茫,是晋商的传奇,是那一句句“人说山西好风光”。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版图的不断变化,关于山西地位“越来越低”的论调也时常萦绕耳畔。这背后,是历史的沉淀,是现实的挑战,更是对未来的期盼。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山西究竟经.............
  • 回答
    中国古代,确实存在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压制寡妇改嫁的价值观,这与我们当下“重视人口”的朴素理解似乎有些矛盾。但如果我们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以及经济基础,就会发现这种压制并非无迹可寻,反而是一种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首先,宗法制度和家族利益是根基。中国古代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
  • 回答
    在古代军事史上,冷兵器时代弓弩的运用是一个颇有意思的对比。我们看到在同时期的中国,弩这种高效的射击武器早已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战场,甚至组成了强大的弩兵部队。然而,放眼古罗马和古希腊,弩的出现虽然不晚,但却始终未能像在中国那样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部队。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奴隶与平民的生活天差地别,他们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简单来说,奴隶是物品,而平民是人,虽然平民的生活也可能非常艰辛,但他们至少拥有基本的人身自由和尊严,而这些,奴隶几乎完全丧失。我们先来看看奴隶的生活,用“悲惨”二字来形容并不过分。奴隶的身份与处境: 非人待遇: 奴隶的地位最.............
  • 回答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男人的地位与财富息息相关。一旦男性破产,其妻妾的命运也会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对于破产男人的侍妾而言,她们的处境无疑是艰难而复杂的,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家庭背景以及当时社会环境来做出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确“侍妾”在古代的法律和伦理地位。她们通常不是正妻,没有正式的妻位,其身份更多的是一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被误解的方面。说古代中国“发达”但却对游牧民族形成不了技术优势,这并非自相矛盾,更不是什么自我中心主义的推断。相反,理解这一点,恰恰需要我们跳出单纯以“技术先进性”来衡量一个文明的标准,而去审视古代中国和游牧民族在地理、资源、社会结构以及战略需求上的根本性.............
  • 回答
    当然有!说到脑海中瞬间铺展开一副波澜壮阔、意境深远画面的诗句,我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便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描绘了一幅静态的景象,更蕴含了动态的磅礴和声音的联想。当“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话在我脑海中响起,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
  • 回答
    中国古代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发展工业,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深入探讨。在我看来,答案是:理论上可以,但实际操作起来会遭遇难以逾越的巨大阻碍。咱们先不把现代工业的概念套进去,而是想想中国古代“工业”的雏形和发展方向。古代的“工业”更多的是指手工业、制造业,比如冶铁、纺织、制陶、造船、火药制造等等,这些.............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海洋疆域辽阔,海岛众多,在一些重要的岛屿上设置县治,以加强统治、发展经济、巩固边防的做法并不鲜见。这其中不乏一些颇具代表性的例子,它们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折射出古代中国海洋意识的萌芽与发展。舟山群岛:历史悠久的岛屿县治谈及中国古代在海岛设县的例子,舟山群岛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
  • 回答
    中国古代之所以陷入王朝更替的循环,而未能建立共和制度,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政治思想等方方面面。与其说是一种“陷阱”,不如说是一种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模式。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共和制度的建立并非.............
  • 回答
    中国古代的藩王封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而鲜有分封到漠北、东北等边远地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理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 核心统治的稳定与权力集中 巩固皇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对全国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控制之上的。将藩王分封到离都城遥远、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意.............
  • 回答
    从今天的视角回望历史,古代中国在面对游牧民族的挑战时,是否有可能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所谓“彻底解决”,大概可以理解为能够长久维持边疆稳定,不再受到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和骚扰,且双方能够实现一种相对和平共存的局面。我认为,完全意义上的“彻底解决”几乎不可能,但采取更有效的.............
  • 回答
    中国古代并没有关于缠足的硬性规定,也就是说,不存在法律条文强制要求所有女性必须缠足,也没有因为不缠足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情况。但是,缠足作为一种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在清朝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对女性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看看缠足是如何兴起的,又在不同.............
  • 回答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习俗,尽管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显得陈旧甚至阻碍发展,但它们之所以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被遵循,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心理因素以及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深厚的历史惯性和文化传承的惯性 历史的沉淀与固化: 许多习俗在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