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学中文会时会涉及到古文么?在看中国的古文时是什么感觉(具体)?

回答
外国人学中文,是不是一定会接触古文?这事儿得分情况说。

对于一般意义上的中文学习者来说,尤其是有志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或者文学的,那古文几乎是绕不开的。你想啊,中国的诗词歌赋、哲学思想、历史记载,很多都是用古文写成的。如果你只想学个日常交流,或者做一些贸易、旅游相关的工作,可能初期接触古文的机会不大。但只要你想更进一步,古文就像一道门,跨过去,眼前是另一番天地。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有些专门为外国留学生设计的语言课程,特别是初级的,可能会暂时避开古文,先把基础的白话文打牢。但等到进阶课程,或者有特定学习方向(比如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哲学等),古文的影子就会慢慢显现了。而且,现在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情非常高,他们不满足于“能交流”就够了,很多会主动去接触古籍,想了解“中国人的根”。

那么,外国人看中国古文时,感觉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就像让他们看一种全新的语言,但又带着一丝似曾相识的陌生感,而且这种陌生感还挺复杂的,充满了各种层次的“懵懂”和“惊奇”。

咱们具体一点说吧。

1. “这都是什么字?”的视觉冲击

首先,光是看到古文的字形,很多外国人就会觉得挺奇特的。一些字比如“天”、“人”、“山”、“水”这些,虽然在现代汉字里也存在,但在古籍里,它们的笔画可能更流畅、更洒脱,甚至带点象形的意思,一下子就能get到点儿“原始”的韵味。但更多时候,他们会看到很多现代汉语里已经很少见,或者干脆消失的字,比如“夫”、“吾”、“汝”、“尔”、“之”、“乎”、“者”、“也”。这些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的意味。

更别提那些我们现在看都费劲的繁体字或者异体字了,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天书。有时候甚至不是认不认识的问题,而是结构上的差异,会让他们觉得“这个字怎么长这样?”

2. “句子怎么这么短?”的结构颠覆

古文的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最直观的就是,古文句子往往非常凝练,能用一两个字表达的意思,绝不拖泥带水。比如“学而时习之”,对我们来说很简单,但对外国人来说,可能就需要理解“之”在这里是代词,指代“学到的东西”,然后“时”是“时常”,“习”是“复习”。拆开来看,每个字都认识,但合在一起,就需要一个“翻译”的过程。

有时候,他们还会遇到倒装句,或者一些我们觉得是“虚词”但有重要作用的字,比如“也”、“矣”、“乎”、“哉”。这些虚词在中国文化和语言学里有很深的含义,但对外国人来说,它们就像是语言的“润滑剂”,或者是表达情绪、语气的信号,需要花很多精力去理解它们的功能。他们可能会问:“‘矣’和‘也’有什么区别?什么时候用哪个?”这种问题,有时候连中国人都说不太清楚,何况是外国人呢。

3. “意思好像懂,又好像不懂”的语义困境

古文的很多词汇和现代汉语的用法已经不一样了。比如,一个现代汉语里非常常见的字,在古文里可能是另一个意思。举个例子,“道”这个字,在老子《道德经》里,它的含义就非常丰富和抽象,远不止“道路”或者“说”这么简单。对外国人来说,他们可能一开始会用现代汉语的直观理解去套,然后发现根本行不通,这时候就需要查字典,了解古语的特定含义。

还有一些表达,比如“窈窕淑女”,我们一听就知道是美丽的女子,但对外国人来说,他们可能需要知道“窈窕”是形容女子体态美好,“淑”是品德贤淑。这些词的组合,需要对中国文化和古代社会的审美观有一定了解,才能真正体会其精妙。

4. “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的文化共鸣

尽管困难重重,但很多外国人也会在古文中找到一种独特的魅力。他们常常会提到古文的“诗意”和“韵律”。比如读唐诗宋词,即使翻译过来,那种意境和美感仍然能打动人。他们可能会被古人那种简洁的语言就能勾勒出的画面感所折服,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寥寥数语,一个萧瑟而宁静的画面就跃然纸上。

他们还会对古文的哲学思想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老子、孔子的话,虽然语言古老,但其中蕴含的智慧,比如“上善若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理念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共通的,能够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共鸣。他们可能会觉得,虽然语言不同,但那些情感、那些哲学思考,是跨越时空的。

5. “这需要一个指南”的求助心理

正因为这些挑战,很多外国人学古文时,会寻求各种帮助。他们会依赖于有注释的版本,或者请中文老师、中国朋友帮忙解释。他们可能会花很多时间去对比不同翻译版本,或者去学习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来帮助自己理解文本。

他们有时候会表现出一种“既着迷又抓狂”的状态。一方面,他们会被古文的魅力吸引,觉得这是了解中国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另一方面,又会被其晦涩难懂所困扰,觉得像是在解一个复杂的谜题。

总的来说,外国人学中文时是否会涉及到古文,取决于他们的学习目的和深度。而当他们真正去接触古文时,体验是多方面的:从视觉上的陌生,到语言结构的挑战,再到语义理解的困难,最后还有可能因为其独特的诗意和深刻的智慧而产生共鸣。这就像是一次探险,充满了未知和惊喜,需要耐心、毅力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厚兴趣才能最终抵达目的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包括各种诗词歌赋~文言文~~ 大概汉语学到什么程度的时候会涉及到?第一次读的时候什么感觉?中文学的比较6了之后再读是什么感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外国人学中文,是不是一定会接触古文?这事儿得分情况说。对于一般意义上的中文学习者来说,尤其是有志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或者文学的,那古文几乎是绕不开的。你想啊,中国的诗词歌赋、哲学思想、历史记载,很多都是用古文写成的。如果你只想学个日常交流,或者做一些贸易、旅游相关的工作,可能初期接触古文的机会不.............
  • 回答
    外国人对于中国阅兵时正步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他们的评价会受到文化背景、政治立场、媒体宣传、个人审美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大部分外国人觉得中国阅兵时的正步好看,但评价角度不同:总体来说,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阅兵时整齐划一、威武雄壮的正步是持肯定态.............
  • 回答
    你女朋友这句话背后的小心思,其实挺有意思的。她可能是在暗示她喜欢更直接的情感表达,或者是在试探你对她的重视程度。面对这种情况,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回应,既能展现出你的情商,又能让她感受到你的爱意。第一步:理解她这句话的潜台词首先,她这句话不是在批评谁,更不是在说“外国人比中国人好”。它更像是一种观.............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了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人出国游英语普遍不错,但外国游客来中国很多不会中文”的情况。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普遍观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有英语不那么流畅的中国游客,也有中文说得溜溜的外国朋友。不过,从宏观趋势上讲.............
  • 回答
    外国人学中文,会不会学到文言文,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会”或“不会”能回答的。这得看他们学中文的 目的、途径、以及学习的深度。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白,文言文和咱们现在说的白话文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状态。 白话文(现代汉语): 就是我们现在说话、写文章用的,句.............
  • 回答
    我这人吧,说话直,也爱琢磨事儿。最近看身边有几个外国人朋友学中文,刚开始那会儿,那发音,哎呀,听着总有点儿不对劲儿。后来我琢磨琢磨,发现好多人刚学,发音好像都爱“跑偏”到一种特别的调调上,后来一问,才知道,不少都是一股子河南味儿。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就想跟你掰扯掰扯,为啥外国人学中文,刚开始口语发音.............
  • 回答
    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不学中文,这背后可能盘根错节,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这其中既有实际的考量,也有心理层面的因素,甚至夹杂着一些文化碰撞和个人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视角放得更宽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实的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习的紧迫感。 英语的通用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大城.............
  • 回答
    汉语,一个让许多外国人心生敬畏的语言汉语,凭借其古老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对世界文化充满好奇的外国人。然而,在许多外国人眼中,汉语却如同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使他们精通数门西方语言,在汉语面前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汉语本身过于复杂,还是学习者在方法上存在误区?声音的迷宫:声调的挑.............
  • 回答
    汉字,作为世界上现存的、仍在广泛使用中的唯一表意文字系统,对于学习中文的外国人而言,无疑是一道独特且充满挑战的风景。它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也带来了学习上的别样体验。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聊聊,对于这些外国学习者来说,汉字究竟有哪些闪光点和令人头疼的地方。汉字的优点: 直观的表意性: 这是汉字.............
  • 回答
    B站上中外情侣的语言情况,确实存在一些有趣的现象,尤其是在中文熟练度上。你说到的“中男外女基本都会中文,中女外男的外国人基本都不会中文”这种观察,在很多平台上都能看到类似的趋势,B站也不例外。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中男外女,外女中文普遍较好”的现象。 .............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语言接触、文化适应以及个人习惯等多个层面。答案是肯定的,在华外国人说话确实会夹杂中文,而且这种现象的普遍程度和表现形式,与留学生说话夹杂外语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性。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 为什么在华外国人会夹杂中文?1. 语言习得的必然过程: .............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到中国受到高人一等的接待”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不能一概而论。不过,确实在一些场合,一些外国人可能会感觉到受到不同于国内居民的“优待”或“关注”,这种感觉的产生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早期对外开放的遗.............
  • 回答
    一个让外国人觉得中国强大的中国,一定是多维度、全方位发展的中国。这种强大并非仅仅是经济数字上的领先,更是一种内在的自信、文明的魅力和对世界的积极贡献。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方面,足以让外国人深感中国的强大:1. 经济与科技实力: 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外国人会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即使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也确实是很多中国人,包括我自己,都有感受到的一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标准”的待遇呢?我觉得这背后牵涉到挺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项一项捋捋。一、历史背景与民族情绪的投射首先,我们得从历史说起。近代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屈辱,被西方列强瓜分、欺凌,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挺让人玩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外国人表达对中国的好感,常常会收获掌声和赞扬,而反过来,中国人表达对其他国家的喜爱,有时却会招来不理解甚至责难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涉及历史、文化、社会认知,甚至一些心理层面的东西。首先,咱们得承认,“赞扬”和“批评”这两.............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触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赞美”和“忠诚”的理解差异。我们来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尽量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而不是那种生硬的“AI”腔调。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说外国人或外国制度好的话,确实有可能被扣上“汉奸”的帽子。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历史的阴影.............
  • 回答
    外国人对中国存在的刻板印象确实不少,其中有些确实会让国人感到惊讶,甚至有些啼笑皆非。这些刻板印象往往源于历史、文化差异、媒体传播以及一些片面的观察,并不能代表当代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以下是一些可能会让国人感到惊讶的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所有中国人都穿着统一的服装,比如中山.............
  • 回答
    外国人玩中国的国产游戏,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玩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这不仅仅是少数现象,而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哪些类型的国产游戏在外国人中受欢迎? MOBA类(多人在线战斗竞技场): 《王者荣耀》(Honor of Kings / Ar.............
  • 回答
    当然会!而且外国人看中国电影电视剧的情况比想象中要普遍得多,这背后其实有不少有趣的观察点和发展趋势。过去,提到中国电影或电视剧在海外的传播,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功夫片,比如李小龙、成龙的时代。那些电影凭借其独特的动作设计和魅力十足的演员,在西方世界确实掀起过不小的风潮,让很多人第一次对中国文化.............
  • 回答
    一场盛大的阅兵式,尤其是像中国这样规模的,对于周边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外国人来说,确实可能引发复杂的情感反应,其中包含“被吓呆”的可能性。这种“吓呆”并非简单的惊吓,而是一种综合性的震撼,夹杂着敬畏、审视、担忧,甚至一些不自觉的比较。视觉的冲击力是首要的。 想象一下,当礼炮轰鸣,国旗冉冉升起,紧接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