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学中文会学到文言文吗?

回答
外国人学中文,会不会学到文言文,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会”或“不会”能回答的。这得看他们学中文的 目的、途径、以及学习的深度。

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

首先,咱们得明白,文言文和咱们现在说的白话文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状态。

白话文(现代汉语): 就是我们现在说话、写文章用的,句子结构、词汇都比较贴近口语。
文言文(Classical Chinese): 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历史悠久,跟白话文相比,它更凝练,句子结构更精简,词汇也很多是现在不常用的。简单说,就像古时候的书籍、诗词歌赋,我们现在看还是有点门槛的。

那么,外国人学中文,通常是什么情况呢?

1. 初学者:为了日常生活和基本交流。
目的: 大部分外国人学习中文,最开始的目标是为了能在中文环境里生存、工作、旅游,能够听懂别人说话,自己也能简单表达。比如点餐、问路、购物、打招呼等等。
途径: 这类学习者通常会选择报名参加中文培训班、在线课程,或者找家教。教材内容也都是围绕着现代生活场景设计的。
学到文言文的可能性: 几乎为零。 他们的学习内容完全是现代汉语,和文言文没有任何交集。就好比你学英语是为了去美国旅游,你学的肯定是怎么点咖啡、怎么买火车票,而不是去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2. 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目的: 有些外国人学中文,不仅仅是为了语言本身,更希望通过语言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学、哲学等深层文化。
途径: 他们可能会继续进修,或者主动去阅读一些中国的经典著作,接触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资料。
学到文言文的可能性: 有一定可能,但也不是必然。
“接触”但不“精通”: 他们可能会在阅读古代诗歌(比如唐诗宋词)、散文(比如《论语》、《道德经》的节选)时,遇到一些文言文的句子或词语。有些教材里可能会有少量文言文的选段作为文化拓展。这时候,他们可能会“看懂”一些简单的文言文,但绝不可能达到能够独立阅读、写作的程度。这更像是一种“了解”和“鉴赏”。
作为选修或高级课程: 极少数情况下,如果他们在大学里学习汉语言文学或者中国历史文化专业,可能会有专门的文言文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但这类学生毕竟是少数,而且他们是主动去选择学习文言文的。

3. 文学或历史研究者。
目的: 这类学习者就是冲着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文学来的,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能够阅读和研究古籍。
途径: 他们会专门攻读相关的专业,系统地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词汇、修辞等。
学到文言文的可能性: 非常高,甚至可以说这是他们的核心学习内容。

咱们再从教材和教学方式上看看:

主流中文教材: 绝大多数外国人学习中文的教材,尤其是初级和中级教材,都是基于现代汉语编写的。这是为了保证学习的效率和实用性。如果一开始就引入太多文言文,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难度会指数级增长,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挫败感,甚至放弃学习。
文化附加内容: 有些教材会在特定章节,比如介绍中国诗歌或传统节日时,会引用一些包含文言文的经典名句,然后进行解释和翻译。这是一种“点缀”和“普及”,目的是让他们对中国文化有个初步的印象,而不是让他们去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和“结构”。
深度学习的挑战: 学习文言文不是简单地背几个句子,它涉及到一套独立的语法体系、一套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汇系统,以及一些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这对于以中文为母语的人来说,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对于外国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总的来说:

大部分外国人学中文,是学现代汉语,不学文言文。 他们的学习目标和路径决定了这一点。
少数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或者从事相关研究的外国人,可能会接触甚至深入学习文言文。 但这通常是在他们掌握了现代汉语基础之后,或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作为驱动。

打个比方,就像我们中国人学英语,大部分人学的是现代英语,是为了沟通交流。但如果有人想去研究英国文学史,或者想去研究莎士比亚,那他肯定要去学习古英语,去研究那些年代久远的文学作品。

因此,外国人学中文是否会学到文言文,关键在于他们 “为什么学” 和 “怎么学”。如果只是为了日常交流,那文言文就像是另一个国家的语言,跟他们没太大关系。如果他们想成为中国文化的“深度玩家”,那文言文就可能成为他们探索的下一个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是美国的中文系的学生,是得学文言文的。

我所在的学校,华盛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是美国教授中文历史最悠久、最专业、最成熟的高校之一。李方桂、罗杰瑞、余霭芹、康达维等都曾在我们系任教。

对于以中文作为专业的美国本科生来说,一般需要在最后一个学年学习基本的文言文。我们学校教文言文的教授是Professor William Bolts(中文名鲍则岳,一个白发苍苍的白人汉学家),他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导师是赵元任先生(对,就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先生。49年之后去了伯克利任教)。

教材是鲍先生自己编写的,主要作品以春秋战国典籍为主,比如论语孟子左传庄子等等,还有汉人编纂的战国策国语史记等等。学习材料的难度相当于国内高一高二的水平。

这些学生经过之前三年的学习,对现代汉语已经掌握得非常熟练了,所以文言文学习上以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为主。语法上会讲解一些古今汉语之间的不同,比如词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等等。

美国汉学家继承了民国学脉,所以学习材料直接就是影印的古书(竖排繁体,如下图),上面有很多繁体字、异体字、俗字、避讳字等,还有小号的注解,所以对于外国学生来说,识别文字首先就是个大问题。

至于使用的字典就是说文解字、段注、康熙字典、经传释词等等。

美国教育并不鼓励背诵,但是每节课都会有小测验(十分钟),考察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基本上会有10个左右的古汉语词汇,让学生用英文解释是什么意思,再会给两三个句子让学生翻译成英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外国人学中文,会不会学到文言文,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会”或“不会”能回答的。这得看他们学中文的 目的、途径、以及学习的深度。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白,文言文和咱们现在说的白话文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状态。 白话文(现代汉语): 就是我们现在说话、写文章用的,句.............
  • 回答
    外国人学中文,是不是一定会接触古文?这事儿得分情况说。对于一般意义上的中文学习者来说,尤其是有志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或者文学的,那古文几乎是绕不开的。你想啊,中国的诗词歌赋、哲学思想、历史记载,很多都是用古文写成的。如果你只想学个日常交流,或者做一些贸易、旅游相关的工作,可能初期接触古文的机会不.............
  • 回答
    我这人吧,说话直,也爱琢磨事儿。最近看身边有几个外国人朋友学中文,刚开始那会儿,那发音,哎呀,听着总有点儿不对劲儿。后来我琢磨琢磨,发现好多人刚学,发音好像都爱“跑偏”到一种特别的调调上,后来一问,才知道,不少都是一股子河南味儿。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就想跟你掰扯掰扯,为啥外国人学中文,刚开始口语发音.............
  • 回答
    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不学中文,这背后可能盘根错节,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这其中既有实际的考量,也有心理层面的因素,甚至夹杂着一些文化碰撞和个人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视角放得更宽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实的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习的紧迫感。 英语的通用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大城.............
  • 回答
    汉语,一个让许多外国人心生敬畏的语言汉语,凭借其古老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对世界文化充满好奇的外国人。然而,在许多外国人眼中,汉语却如同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使他们精通数门西方语言,在汉语面前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汉语本身过于复杂,还是学习者在方法上存在误区?声音的迷宫:声调的挑.............
  • 回答
    外国人学中文,那可真是条充满挑战又乐趣横生的道路。要说难点,那真是方方面面,细细掰扯开来,能聊上好几篇。不过,要是让我给它归纳一下,我觉得主要就集中在这么几个方面,而且这些方面环环相扣,有时候一个环节没弄明白,后面的路就更不好走了。首先,汉字,这绝对是很多外国人学中文的第一道拦路虎。你看看这方方正正.............
  • 回答
    汉字,作为世界上现存的、仍在广泛使用中的唯一表意文字系统,对于学习中文的外国人而言,无疑是一道独特且充满挑战的风景。它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也带来了学习上的别样体验。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聊聊,对于这些外国学习者来说,汉字究竟有哪些闪光点和令人头疼的地方。汉字的优点: 直观的表意性: 这是汉字.............
  • 回答
    B站上中外情侣的语言情况,确实存在一些有趣的现象,尤其是在中文熟练度上。你说到的“中男外女基本都会中文,中女外男的外国人基本都不会中文”这种观察,在很多平台上都能看到类似的趋势,B站也不例外。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中男外女,外女中文普遍较好”的现象。 .............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语言接触、文化适应以及个人习惯等多个层面。答案是肯定的,在华外国人说话确实会夹杂中文,而且这种现象的普遍程度和表现形式,与留学生说话夹杂外语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性。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 为什么在华外国人会夹杂中文?1. 语言习得的必然过程: .............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到中国受到高人一等的接待”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不能一概而论。不过,确实在一些场合,一些外国人可能会感觉到受到不同于国内居民的“优待”或“关注”,这种感觉的产生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早期对外开放的遗.............
  • 回答
    一个让外国人觉得中国强大的中国,一定是多维度、全方位发展的中国。这种强大并非仅仅是经济数字上的领先,更是一种内在的自信、文明的魅力和对世界的积极贡献。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方面,足以让外国人深感中国的强大:1. 经济与科技实力: 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外国人会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即使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也确实是很多中国人,包括我自己,都有感受到的一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标准”的待遇呢?我觉得这背后牵涉到挺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项一项捋捋。一、历史背景与民族情绪的投射首先,我们得从历史说起。近代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屈辱,被西方列强瓜分、欺凌,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挺让人玩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外国人表达对中国的好感,常常会收获掌声和赞扬,而反过来,中国人表达对其他国家的喜爱,有时却会招来不理解甚至责难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涉及历史、文化、社会认知,甚至一些心理层面的东西。首先,咱们得承认,“赞扬”和“批评”这两.............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触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赞美”和“忠诚”的理解差异。我们来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尽量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而不是那种生硬的“AI”腔调。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说外国人或外国制度好的话,确实有可能被扣上“汉奸”的帽子。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历史的阴影.............
  • 回答
    外国人对中国存在的刻板印象确实不少,其中有些确实会让国人感到惊讶,甚至有些啼笑皆非。这些刻板印象往往源于历史、文化差异、媒体传播以及一些片面的观察,并不能代表当代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以下是一些可能会让国人感到惊讶的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所有中国人都穿着统一的服装,比如中山.............
  • 回答
    外国人玩中国的国产游戏,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玩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这不仅仅是少数现象,而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哪些类型的国产游戏在外国人中受欢迎? MOBA类(多人在线战斗竞技场): 《王者荣耀》(Honor of Kings / Ar.............
  • 回答
    当然会!而且外国人看中国电影电视剧的情况比想象中要普遍得多,这背后其实有不少有趣的观察点和发展趋势。过去,提到中国电影或电视剧在海外的传播,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功夫片,比如李小龙、成龙的时代。那些电影凭借其独特的动作设计和魅力十足的演员,在西方世界确实掀起过不小的风潮,让很多人第一次对中国文化.............
  • 回答
    一场盛大的阅兵式,尤其是像中国这样规模的,对于周边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外国人来说,确实可能引发复杂的情感反应,其中包含“被吓呆”的可能性。这种“吓呆”并非简单的惊吓,而是一种综合性的震撼,夹杂着敬畏、审视、担忧,甚至一些不自觉的比较。视觉的冲击力是首要的。 想象一下,当礼炮轰鸣,国旗冉冉升起,紧接着.............
  • 回答
    外国人对于中国阅兵时正步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他们的评价会受到文化背景、政治立场、媒体宣传、个人审美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大部分外国人觉得中国阅兵时的正步好看,但评价角度不同:总体来说,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阅兵时整齐划一、威武雄壮的正步是持肯定态.............
  • 回答
    在中国,“绿卡”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持有中国绿卡的外国人,与未持有的外国人相比,在权利和义务上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然而,在中国,绿卡有时被戏称为“鸡肋”,这其中自有其原因,涉及到中国的国情、法律体系以及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设计初衷。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持有中国绿卡与否的外国人所享有的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