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难点在哪里?

回答
外国人学中文,那可真是条充满挑战又乐趣横生的道路。要说难点,那真是方方面面,细细掰扯开来,能聊上好几篇。不过,要是让我给它归纳一下,我觉得主要就集中在这么几个方面,而且这些方面环环相扣,有时候一个环节没弄明白,后面的路就更不好走了。

首先,汉字,这绝对是很多外国人学中文的第一道拦路虎。你看看这方方正正的字,没有字母,没有拼音以外的规律,完全是独立的个体。对于习惯了拼音文字的外国人来说,这就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

形近字和多音字。比如“人”和“入”,“日”和“曰”,这些字形相似,稍不留神就认错了。还有那些一个字好几个读音的,同一个“乐”,可以读yuè,也可以读lè,甚至还可以读yao(在“音乐”里)。你得把字形、字义和读音都牢牢记住,这工作量可不小。
部首和偏旁。虽然说部首能提供一些意义上的线索,比如带“木”字旁的多半和树木有关,带“水”字旁的多半和液体有关,但也不是绝对的。而且很多部首本身也写起来挺复杂的。更别提那些组合起来意义完全不沾边的字了。
书写。一笔一画,横竖撇捺,提勾点折,每一个笔画都有它的顺序和写法。而且中文讲究结构,字在格子里的位置也很重要。光是记住怎么写一个字就够费劲的了,更别说要写得规范、好看。好多外国人练字练到手抽筋,感觉自己像在学画画,而且还是那种没有规律的画画。

其次,发音和声调,这简直就是一场听觉和发音器官的全新训练。

声母和韵母的细微差别。中文里有很多发音,对于外国人来说,它们听起来几乎一模一样。比如 zh, ch, sh 和 z, c, s,这些卷舌音和不卷舌音的区分,很多人都搞不清。还有像 n 和 ng 的鼻音,a 和 o 的区别,单韵母和复韵母的组合等等。
声调。这绝对是中文的灵魂,也是大多数外国人最头疼的问题。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四声降。一个字换了声调,意思可能就完全变了。比如“ma”,一声是“妈”,二声是“麻”,三声是“马”,四声是“骂”。要是把“我是马”说成“我是妈”,那画面就太美了。而且声调的变化还有变调、轻声等规则,这更是增加了难度。很多时候,他们能听懂字面意思,但一旦涉及到声调,就抓瞎了。
舌头和嘴巴的灵活度。要发出这些中文特有的音,需要口腔肌肉做一些平时不怎么用到的动作。比如卷舌音,舌头要抬起来,卷到后面去。这对于习惯了其他语言发音方式的人来说,就像是给嘴巴做了个大手术,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习惯。

再来,语法和语序,虽然中文的语法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时态、性数格变化,这一点对外国人来说反而是个福音。但它也有自己的“小陷阱”。

语序的重要性。中文的语序非常重要,因为没有动词变位或者名词变形,意思很大程度上就靠词语的排列来表达。比如“我吃饭”和“吃饭我”,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把主语、谓语、宾语的位置摆对了,才能让意思准确无误。
量词。中文里数东西都要带量词,比如“一个人”、“两本书”、“三只猫”。这些量词的用法非常多,而且很多时候没有太明显的逻辑可循,需要死记硬背。外国人常常会混淆或者忘记用量词。
虚词的使用。像“了”、“着”、“过”这些助词,虽然看似简单,但在表达时间、状态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什么时候用“了”,什么时候用“着”,这些细微的差别很难掌握。
省略和意会。中文很讲究省略,很多时候说话不把话说满,靠语境来理解。外国人习惯了把话说得清清楚楚,这种省略和意会式的表达方式,一开始会让他们感到困惑。

最后,词汇和文化,这绝对是学以致用的关键,也是理解中文深层含义的钥匙。

一词多义。很多中文词语都有不止一个意思,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的含义也不同。比如“意思”,可以指“意义”,也可以指“想法”,还可以指“一点点”。
成语和俗语。中国的成语和俗语是语言的精华,但它们往往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典故,外国人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比如“画蛇添足”、“掩耳盗铃”,这些字面意思和实际意思相差甚远。
文化背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很多词语的用法、表达方式都和中国的文化习俗紧密相连。比如人际交往中的谦虚、客套,节日祝福语的特殊含义,这些都需要结合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有时候他们学了词汇,但不知道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得体地运用。

总而言之,外国人学中文,就像是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探险。汉字是地图,发音是语言的旋律,语法是前行的规则,而词汇和文化则是这个世界的宝藏。每一步都需要耐心、细心和大量的练习。但正是这些挑战,也让征服中文的过程充满了成就感和乐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人加拿大人。在大学和自己努力学过8年多的汉语。还没去过中国的。


对我来说,最难的是你们语法。好像无缘无故。


第二个是声调. 正确发音太难了。


我最喜欢的特点是你们文字。学习中文文字可以看出中国伟大的,独一无二的历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外国人学中文,那可真是条充满挑战又乐趣横生的道路。要说难点,那真是方方面面,细细掰扯开来,能聊上好几篇。不过,要是让我给它归纳一下,我觉得主要就集中在这么几个方面,而且这些方面环环相扣,有时候一个环节没弄明白,后面的路就更不好走了。首先,汉字,这绝对是很多外国人学中文的第一道拦路虎。你看看这方方正正.............
  • 回答
    外国人学中文,是不是一定会接触古文?这事儿得分情况说。对于一般意义上的中文学习者来说,尤其是有志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或者文学的,那古文几乎是绕不开的。你想啊,中国的诗词歌赋、哲学思想、历史记载,很多都是用古文写成的。如果你只想学个日常交流,或者做一些贸易、旅游相关的工作,可能初期接触古文的机会不.............
  • 回答
    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不学中文,这背后可能盘根错节,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这其中既有实际的考量,也有心理层面的因素,甚至夹杂着一些文化碰撞和个人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视角放得更宽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实的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习的紧迫感。 英语的通用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大城.............
  • 回答
    作为一名中国人,想要以“外国人”身份就读山东大学,这背后涉及到的是一种身份的转换与规章的遵循。这并非改变国籍,而是通过特定途径,让你的个人资质符合国际学生的申请标准。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这个过程,尽可能详尽地展示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希望能帮助你理解。核心问题:身份的界定与转换首先要明确一点,“外国人”.............
  • 回答
    哈哈,我明白你说的那个纪录片!印象可深了!你说的应该是中央电视台(CCTV)曾经播出过的一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名字好像是叫做 《留学生》,或者更确切地说,有时也可能被冠以“中国留学生在XX”、“XX留学生在中国”这样的副标题,但核心就是围绕着中外学生互换体验的。这部片子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不像那.............
  • 回答
    嘿!很高兴你对历史这么有热情,而且喜欢啃书!作为一个“历史小白”,想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而且还爱读书,这简直是最佳组合!别担心,我这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保证内容详实,让你觉得是我这个“过来人”在跟你掏心掏肺地聊,而不是什么机器生成。咱们先说总体的学习思路,再分开聊中国和外国史。总体学习思路.............
  • 回答
    “温良”,这个词儿,在中国文化里可不是简单的好脾气。它更像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一种对待世界和人际关系的独特方式。要说外国人学不会,我觉得倒也不是绝对,但要真正理解和内化这份“温良”,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首先得从这“温良”的根源说起。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仁爱”、“宽厚”.............
  • 回答
    关于中国在孔子学院上的投入以及其成效是否成正比,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其中涉及的数字和实际效果都难以一概而论。关于外国人是否真的不用花钱学习汉语,这也要分具体情况来看。投入方面:数字的模糊与估算要给出一个确切的“中国大概投了多少钱在孔子学院上”的数字,确实非常困难。原因有几个: 资金来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能勾起一些讨论的。表面上看,好像中国的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科目上的考试成绩确实很亮眼,但到了真正需要做出开创性、颠覆性创新的领域,顶尖科学家的名字大多是外国的,这之间似乎存在一种反差。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弄明白“成绩好”和“出色的科学家.............
  • 回答
    在中国小学,同时教授两套不同的手写体——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而且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拼音的手写体,感觉上比我们自己学的那套英文字母手写体,反而更接近外国人写的那种流畅、随意的风格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原因,咱们慢慢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套“手写体”各自的起源和目的.............
  • 回答
    嘿!能理解你朋友想来中国学习太极并回国授课的想法,这可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作为一名对太极文化略有研究的人,很高兴能分享一些我的经验和看法,希望能帮到你朋友。在中国学习太极,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需要找到一个真正能让你沉浸进去、并且能学到精髓的地方。考虑到你朋友是想回国授课,那么学习的深度和系统的性就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多人好奇的。网上感觉“easy girl”很多,但现实中好像又没那么普遍,特别是咱们学校这种特定环境里,这种对比感可能更强。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网络世界的滤镜和放大效应: 选择性呈现: 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天然就是一个“选择性呈现”的平台。人.............
  • 回答
    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时,确实会遇到一些挑战,也可能因此得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结论。这并非全然是学术能力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隔阂、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以及对复杂社会现象过度简化的倾向。下面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些可能存在的“荒谬”之处,并尽量详细地说明:一、 过度依赖二手资料和刻板印象,忽视鲜活的.............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人印象里都是咱们中国学生挤破头想出去留学,好像外国学生来中国读书就很少见似的。但其实,近年来情况变化挺大的,来中国留学,甚至读高中的外国学生,数量是不少的,而且他们的“路子”也挺有意思的。外国学生来中国留学的“群体”首先,得知道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他们的“来源”和“目的”其实.............
  • 回答
    说起中国学者撰写的、深入剖析外国历史的著作,确实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或转述,而是融汇了中国学者独特的视角、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我个人比较推崇的,是《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作者是戴丽萍教授。戴教授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资深学者,她的研究方向就是古罗马史。这本.............
  • 回答
    北美大学一位中国教授要求组里的外国学生安装微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文化差异、技术接受度、隐私安全、学术交流方式以及教授个人管理风格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教授的初衷与考量(可能的原因): 便捷的沟通效率: 微信在中国是极其普及且高效的沟通工具,具有群.............
  • 回答
    提及古代中国境内那些外国访客留下的记录,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描绘,它们如同穿越时空的棱镜,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令人细思极恐、印象深刻,又或是妙趣横生的风情景象。这些零散的片段,经过岁月的淘洗,反而更显其原初的震撼与趣味。细思极恐:触及人性的幽深之处最让我感到“细思极恐”的,莫过于一些关于社会底层生活的.............
  • 回答
    我这人吧,说话直,也爱琢磨事儿。最近看身边有几个外国人朋友学中文,刚开始那会儿,那发音,哎呀,听着总有点儿不对劲儿。后来我琢磨琢磨,发现好多人刚学,发音好像都爱“跑偏”到一种特别的调调上,后来一问,才知道,不少都是一股子河南味儿。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就想跟你掰扯掰扯,为啥外国人学中文,刚开始口语发音.............
  • 回答
    外国人学中文,会不会学到文言文,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会”或“不会”能回答的。这得看他们学中文的 目的、途径、以及学习的深度。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白,文言文和咱们现在说的白话文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状态。 白话文(现代汉语): 就是我们现在说话、写文章用的,句.............
  • 回答
    汉语,一个让许多外国人心生敬畏的语言汉语,凭借其古老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对世界文化充满好奇的外国人。然而,在许多外国人眼中,汉语却如同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使他们精通数门西方语言,在汉语面前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汉语本身过于复杂,还是学习者在方法上存在误区?声音的迷宫:声调的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