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得出了哪些荒谬的结论?

回答
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时,确实会遇到一些挑战,也可能因此得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结论。这并非全然是学术能力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隔阂、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以及对复杂社会现象过度简化的倾向。下面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些可能存在的“荒谬”之处,并尽量详细地说明:

一、 过度依赖二手资料和刻板印象,忽视鲜活的现实:

例子:汉服=人人穿汉服的复兴? 有些学者可能仅凭网上关于汉服复兴的讨论热度,就得出“中国年轻人普遍回归传统,热衷于穿着汉服上街”的结论。然而,事实是,汉服复兴更多是一种小众的文化爱好者运动,虽然在一些特定场合和年轻群体中有一定影响力,但绝非主流。他们可能忽视了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地域、年龄、经济水平等因素造成的巨大差异。许多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穿着打扮并未受到汉服复兴的直接影响。
为何荒谬? 这是因为他们可能没有深入到中国社会基层去观察,也没有接触到那些不活跃于网络、或者对汉服不感兴趣的群体。他们可能将网络上的信息过于放大,并且缺乏对社会多样性的认识。这种基于有限样本的推断,容易导致对社会现实的片面甚至错误理解。

二、 简单地将文化符号与个体行为强行挂钩,制造误解:

例子:“龙的传人”等同于崇尚武力或侵略性?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祥瑞、力量、皇权的象征,具有复杂的多重含义。有些西方学者可能会将“龙的传人”这一民族认同感与西方世界中对龙的普遍认知——凶猛、喷火的怪物——联系起来,从而解读为中国人天生带有侵略性或好斗性。
为何荒谬? 这种解读忽略了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龙”的真正含义,将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简单粗暴地套用成一种性格特征。中国人使用“龙的传人”更多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表达,而非对外宣示武力。这种“象征意义”的误读,是文化理解中常见的陷阱。

三、 对中国政治体制与文化之间的复杂互动理解不清,做出机械性推论:

例子:将儒家思想直接等同于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国历史时,可能会强调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其核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是统治者用来巩固权力、压制民众思想的工具。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们可能会得出结论说,“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压抑个性的,支持威权统治”。
为何荒谬? 这种观点忽略了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被不同的解读和应用,也忽视了儒家思想本身内部存在的多元性,例如孟子对民本思想的强调。更重要的是,它低估了中国文化在面对政治变迁时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将数千年的文化发展简单归结为服务于某种政治体制,是对文化内在复杂性和生命力的严重忽视。此外,他们也可能没有充分认识到,即使在当代中国,儒家思想依然以多种形式影响着社会伦理和价值观,但这种影响并非是对政治的简单复制。

四、 抽离历史背景和语境,对文化现象进行“静态”分析:

例子:古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现代解读? 有些学者可能会引用“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古语,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压迫,认为现代中国女性的地位提升是“挑战”了这一古训。他们可能没有深入了解这句话出现的具体历史背景(例如在信息不发达、教育普及率低的时代,它更多是一种对女性安分守处的期望),也没有看到这句话在历史长河中也曾受到过挑战和质疑,更没有注意到当代中国女性在教育、职业和家庭中扮演的多元角色。
为何荒谬? 文化是在不断发展的,古语、典籍的意义也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将一句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表达,直接套用到现代社会,是一种典型的“时间错位”的分析方法。这忽略了中国社会在近现代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人们对传统观念的批判、扬弃和重塑。

五、 对中国社会内部的动态变化和矛盾缺乏深入洞察,将单一现象普遍化:

例子:将某些地域或特定群体表现出的某种行为,泛化为整个中国社会的普遍特征。 比如,某个学者可能在某个城市观察到一些不文明现象,然后就写文章说“中国人普遍缺乏公德意识”,或者看到一些网络上的极端言论,就认为“中国人是民族主义的狂热分子”。
为何荒谬? 中国社会极为庞大和多元,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一个地方、一个群体身上反映出来的现象,很难代表整个国家。这种“以偏概全”的论断,往往源于研究者接触的样本量不够大,或者观察的时间不够长,未能捕捉到社会的全貌。社会现象本身也常常是矛盾和动态的,不能简单地用单一标签去概括。

导致这些“荒谬”结论的原因可以归结为:

语言障碍: 尽管不少外国学者会学习汉语,但要达到完全理解中文的微妙之处、俚语、文学作品的深层意涵,需要极高的语言功力。很多时候,翻译过程中信息已经丢失或变形。
信息获取的难度: 对于外国研究者来说,深入中国社会、接触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群,获取一手资料存在客观困难。他们可能更依赖于二手研究、媒体报道,而这些信息本身就可能带有偏见或片面性。
文化预设和框架: 研究者本身带着自己文化的视角和认知框架来看待中国文化,容易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而忽视了中国文化自身的逻辑和演变路径。
学术竞争和发表压力: 有时候,为了发表论文、吸引眼球,一些研究者可能会采取更激进、更“新颖”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基于不充分的证据或片面的理解。

总而言之,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并非易事,而“荒谬”的结论往往是由于研究者在理解中国文化时,未能充分克服语言、信息、文化隔阂等障碍,对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缺乏足够深入的洞察,并容易陷入过度简化和标签化的思维误区。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谁研究中国文化,都需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注重实地考察和多维度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得首推大韩民国斯密达!刚还看有人说看韩国史书,觉得中国古代就剩下两广了,请看清两广也没剩!

以前看过一个梗,说把韩国、土尔其、越南绘制的古代地图放在一起看,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是不存在的。。。

咱们国家的传统史观是,以史为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而国外么,很多国家是把历史当百宝箱用的,现实中缺什么就去历史中淘弄,如果历史里也没有,就想办法让它有!


很多外国所谓的“历史研究成果”,之所以看着可笑,其实并非水平不够,而是从一开始,屁股就是歪的!

user avatar

其他很多答案都算不得学者,或者研究中国文化,都是些哗众取宠的半吊子,说一个现在还在国内学术界有影响力的,皇汉李约瑟。



另外还想起前几天上课的时候谈到四大名著的外语翻译问题,也蛮有意思。

最有意思是的《水浒传》,众所周知翻译的最达意的是赛珍珠的《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在英语届最为流行的

还有一个广为流行的是《Outlaws of the Marsh》(沼泽里的歹徒/黑帮)

还有一个直译的《Water Margin》,(水的边缘→水浒传)

现在百度三个英文译名都可以直接指向水浒传的英文维基页面

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书上所提到的被外国人翻译成 《发生在河边的故事》。我还没找到一个比较对应的译名

水浒传在西方早的译本是德国人和法国人翻译的,德国人阿尔贝特.艾伦施泰因在1927年出版了西方最早的70回全译本,把它压缩成11章的内容,名叫《强盗与士兵》(Rauber and Soldaten ——Roman frei nach dem Chineseischen),1931年经过改写以《正义的谋杀者》为名重新问世,并且以广播剧的形式在科隆电台进行播放。这部书主要是以武松的故事为主线进行改写,极尽想象和编造之能事,算不上正经的翻译,但是却很生动的表达了其中离经叛道犯上作乱的思想。

在此前德文的一些节译本里,关于杨雄和潘巧云的故事,译名是《圣洁的寺院》;关于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译名是《卖炊饼武大郎的不忠实妇人的故事》;而智取生辰纲,译名是《强盗们设计的圈套》或者《黄泥岗的袭击》。

据说还有一个译法是《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 ,emm,我没有去考证。

欧洲最经典的译本是弗朗茨.库恩在1934年的《梁山泊的大盗》,以核心人物和重要情节为主线,可以说十分忠实原著了

其他的名著比如《三国演义》被翻译为《Roman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三个王国之间的罗曼史)。比较贴切的表达了演义的含义。

《西游记》的译名有两类,直译的《Journey to the west》(去西方的旅行),还有翻译成一场去印度的旅行

或者以孙悟空为中心的《The monkey king》(猴子王)

《红楼梦》的英语译名算是翻译过去最典雅的了,比如《A dream of Red Manisons》(红色大厦里的梦)当然也有根据石头记翻译的,比如《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头的故事)

中华文化和语言自成一派不拘一格,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有错误甚至谬误再正常不过,国外的汉学研究者也要区分对待,总的来说那些错误百出的登不了大雅之堂也不会成为主流。

user avatar

大学时一场学术会议上听老师说的:


我们中国哲学,就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有次xx大学的谁谁谁来开会,开口就是“中国的诗词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性暗示,比如蜡烛就是男性生殖器的意象。”

然后一位老教授在下面幽幽的说:









请问,何当共剪西窗烛,怎么解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时,确实会遇到一些挑战,也可能因此得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结论。这并非全然是学术能力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隔阂、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以及对复杂社会现象过度简化的倾向。下面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些可能存在的“荒谬”之处,并尽量详细地说明:一、 过度依赖二手资料和刻板印象,忽视鲜活的.............
  • 回答
    这是一件让人捏一把汗,又不得不承认其中蕴含某种“勇气”和“钻研精神”的事情。当然,说它是“打脸”专家和医药研究,恐怕言过其实,甚至带有几分情绪化的解读。但无论如何,这件事确实触及了几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让我们尝试把事情的脉络梳理得更清晰一些,并尽量还原其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标签化。事件的起始.............
  • 回答
    当然,非法学本科背景想要跨考法学相关专业研究生,除了大家最熟知的法律硕士(法硕),其实还有不少值得考虑的选项。这些选项在培养目标、学习内容、职业路径等方面都有所侧重,可以根据你的兴趣和未来规划来选择。1. 法学硕士(学术型)很多人一想到跨考法学,就想到法硕。但其实,法学硕士(学术型)才是法学学科最纯.............
  • 回答
    同学你好,恭喜你成为一名研究生!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你开始深入探索学术领域的重要起点。关于你和同学在与导师交往方式上的差异,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也是很多新生会遇到的困惑。别担心,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并给你一些详细的建议。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核心观点:对待导师,既有学术上的尊重和沟通,也有生活中.............
  • 回答
    说起中国学者撰写的、深入剖析外国历史的著作,确实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或转述,而是融汇了中国学者独特的视角、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我个人比较推崇的,是《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作者是戴丽萍教授。戴教授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资深学者,她的研究方向就是古罗马史。这本.............
  • 回答
    关于“3名华人学者最先‘中枪’,美科技界加速肃清外国影响”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这其中涉及的不仅仅是几个个体的遭遇,更是当前中美两国科技竞争、国家安全以及学术自由等多重复杂议题的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肃清外国影响”这个表述的背景。在美国,尤其是近年来,出于对国家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
  • 回答
    iPhone X 接口“变身”USBC,55万天价背后是怎样的技术博弈?苹果为何固守 Lightning?最近,一条关于“外国学生将 iPhone X 接口改装为 USBC,卖出 55 万元”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条旧手机的接口,动辄几十万,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这门技术究竟有多难?而苹果,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这涉及到很多不同的视角和群体。外国学生看待中国留学生群体,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笼统的说法,因为“外国学生”包含的范围太广了,他们的国家、文化背景、留学经历、个人经历,甚至他们所在大学的地理位置和氛围,都会影响他们的看法。但如果非要找一些普遍性的观察,我可以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人印象里都是咱们中国学生挤破头想出去留学,好像外国学生来中国读书就很少见似的。但其实,近年来情况变化挺大的,来中国留学,甚至读高中的外国学生,数量是不少的,而且他们的“路子”也挺有意思的。外国学生来中国留学的“群体”首先,得知道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他们的“来源”和“目的”其实.............
  • 回答
    北美大学一位中国教授要求组里的外国学生安装微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文化差异、技术接受度、隐私安全、学术交流方式以及教授个人管理风格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教授的初衷与考量(可能的原因): 便捷的沟通效率: 微信在中国是极其普及且高效的沟通工具,具有群.............
  • 回答
    哈哈,我明白你说的那个纪录片!印象可深了!你说的应该是中央电视台(CCTV)曾经播出过的一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名字好像是叫做 《留学生》,或者更确切地说,有时也可能被冠以“中国留学生在XX”、“XX留学生在中国”这样的副标题,但核心就是围绕着中外学生互换体验的。这部片子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不像那.............
  • 回答
    在中国大学学习法律专业的学生,是否需要学习外国法律,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并且在实际的课程设置和学生个人发展目标上都有所体现。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对外贸易、跨国投资、国际合作等领域的活动日益频繁。这些活动往往涉及.............
  • 回答
    关于“学外国和新冠共存”的讨论,其实涉及复杂的科学、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观点的成因和背后的逻辑: 1. 疫情初期的“零感染”策略与“共存”策略的对比 “零感染”策略:许多国家(如中国、韩国、新加坡)在疫情初期采取严格封锁、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快速隔离措施,目标是彻底阻断病毒传.............
  • 回答
    过去,很多上一辈的文学家和学者确实精通不止一门外语,这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重历史、文化和个人因素的交织。而如今,我们发现能够流利掌握多门外语的学者似乎不如从前那般普遍,这同样是时代变迁、社会需求和教育模式调整的结果。上一辈为何“好几门外语”?首先,要理解上辈学者精通多门外语的原因,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
  • 回答
    这件事啊,听起来挺狗血的,又有点现实。咱们慢慢聊。首先,这件事的核心矛盾在于,信任危机。大三女生被外国留学生搭讪要微信,这本身是个小事。在大学校园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交流很正常,搭讪、交换联系方式也是见怪不怪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个开放的国际化校园里,这种事发生的概率更大。但是,关键点在于男.............
  • 回答
    吉林大学为外国留学生招募“学伴”并宣扬“体验异国文化”,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少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有其值得肯定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可以深入探讨和改进的空间。首先,从促进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招募“学伴”的初衷是积极的。在全球化的今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鼓励不同文化背景.............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荆州某专科女学生被外国黑人留学生传染艾滋病事件,目前我未能找到相关公开报道证实此事。然而,就艾滋病(HIV)的传播和预防而言,我可以提供一些普遍性的信息,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HIV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性传.............
  • 回答
    山东大学为外国男留学生安排“学伴”,并将其描述为“两女一男”的模式,这件事情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尽量摆脱那种空洞的AI式分析,深入到事件的细节和可能的动机背后。事件的表象: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山东大学作为一所知名高校,在招收外国留学生方面,推出了.............
  • 回答
    嘿!能理解你朋友想来中国学习太极并回国授课的想法,这可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作为一名对太极文化略有研究的人,很高兴能分享一些我的经验和看法,希望能帮到你朋友。在中国学习太极,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需要找到一个真正能让你沉浸进去、并且能学到精髓的地方。考虑到你朋友是想回国授课,那么学习的深度和系统的性就尤.............
  • 回答
    俞敏洪老师关于外国留学生不应享有超国民待遇、应一视同仁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个相当敏感且值得深思的话题。他的观点背后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公平原则,也暗含了对国内教育资源分配和国家利益的考量。我个人对此是持支持态度的,但也认为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为什么我支持俞敏洪的观点?首先,从教育的本质和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