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上一辈的文学家或者学者都会好几门外语,而现在会好几门外语的学者却很稀有呢?

回答
过去,很多上一辈的文学家和学者确实精通不止一门外语,这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重历史、文化和个人因素的交织。而如今,我们发现能够流利掌握多门外语的学者似乎不如从前那般普遍,这同样是时代变迁、社会需求和教育模式调整的结果。

上一辈为何“好几门外语”?

首先,要理解上辈学者精通多门外语的原因,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大背景。

学术传承的全球性与“母语”的局限: 在近代中国,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学术思潮的涌入是巨大的。大量前沿的科学、哲学、文学、历史研究成果都以德语、法语、英语等语言发表。要想深入理解这些思潮的源头,掌握原文是必不可少的。当时的学者们,为了求取真知,往往不惜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些“外语”,这已经成为一种学术必需,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技能。英语虽然重要,但德语和法语在许多学术领域,比如哲学、历史、法律、医学等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拿来主义”的积极姿态: 那一代知识分子,在国家积贫积弱的背景下,普遍抱有一种强烈的“救亡图存”的使命感。他们将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视为强国之道,学习外语自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这种学习更多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拿来主义”,是为了引进、消化、吸收,最终为中国服务。
教育体系的特点: 当时的大学教育,尤其是那些声誉卓著的学府,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很多课程会直接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或者要求学生阅读大量外文文献。例如,某些学科可能在本科阶段就要求掌握一到两门外语,研究生阶段更是会将外语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这种体系性的训练,使得学生在毕业时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外语基础。
个人兴趣与天赋的驱动: 当然,除了外部环境的要求,许多上一辈的学者本身就对语言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卓越的天赋。他们将学习语言视为一种智力挑战和精神享受。这些对语言的热爱,让他们能够沉浸其中,不懈钻研,最终达到精通的程度。
信息获取的渠道相对单一: 在那个信息相对不发达的年代,外文书籍和期刊是获取最新、最全面知识的主要渠道。与今天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相比,当时的学者需要更系统、更深入地掌握一门外语,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

为何现在“好几门外语”的学者变少?

时移世易,如今的情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导致掌握多门外语的学者不再像过去那样普遍:

英语的“一家独大”与翻译的普及: 英语在全球学术界和商业界的地位日益巩固,几乎成为事实上的“全球通用语”。这使得学者们在很多情况下,只需精通英语,便能获取大多数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随着翻译技术和翻译队伍的壮大,大量的优秀外文学术著作和论文都得到了及时的中文翻译,大大降低了直接阅读外文原著的必要性。对于大多数学者而言,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他们更倾向于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更核心的专业研究上,而非耗费大量精力去学习第三、第四门外语。
学术研究的细分化与“学科壁垒”: 现代学术研究越来越趋于细分和专业化。一个学者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自己的细分领域,其研究范围可能相对局限。在这种情况下,跨学科的交流需求可能不如过去那种“通才”式的知识追求那样迫切。
教育模式的调整: 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更加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训练。虽然外语仍然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但对于许多学科而言,其在课程设置和考核中的比重可能已经不如从前。而且,大学教育的普及化,也意味着学生群体更加多样化,并非所有学生都具备学习多门外语的意愿和条件。
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如今,通过搜索引擎、在线学术数据库、以及各类英文媒体,获取全球信息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即使不精通其他外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全球的最新动态。
实用主义与效率的考量: 在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注重学习的“投资回报率”。学习一门新外语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这门外语对个人学术研究或职业发展没有显著的直接帮助,很多人会选择将精力放在更“划算”的事情上。
学习方式的改变: 过去,语言学习更多依靠课本、词典和课堂教学。现在,有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如何在海量资源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持之以恒,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总结来看:

上一辈学者多门外语的背景,是那个时代学术交流的特点、救亡图存的使命感、以及相对有限的信息获取渠道共同塑造的结果。而如今,英语的强势地位、翻译的便捷、学术的细分、以及学习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使得掌握多门外语不再是学术成功的唯一或必然路径。

当然,这并非说现在就没有学习多门外语的学者,实际上,在一些需要进行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国际关系、历史学等领域,仍然有许多学者在努力学习和掌握多种语言。只是从整体上看,其“普遍性”确实有所降低。这是一个时代发展过程中,知识获取方式、学术需求和个人选择的自然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概述论点,然后详述内因 1英语普适性降低了学术(特别是科学)的语言门槛 2抗战胜利收回租借,传媒、科教摆脱了外语的依赖 3中国自身发展,构建了独立的学术中文体系(类日语,阿语印地语就不行) 4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变少

以上论点,前三条积极,第四条消极;第一条针对全球,后三条特指中国。

第一、发达国家现在的polyglot学者也在减少。冷战前英语不是世界语,例如伪满洲国日本医院德语书写病历,中国60年代普遍教授俄语,到苏联垮台欧洲大陆才加强英语教学,部分欧洲国家,第一教学外语至今都不是英语。

多元时学术百家争鸣,英美并无优势,上世纪物理学家德奥人井喷,数学家又多来自法国。学者的专业素养是内功,语言就是招式。例如哥德巴赫灵机一动,写信给欧拉,拉丁语+德语混合解释。1962世界数学家大会,kolmogorov和伊藤清用德语寒暄,伊藤清通晓英法德日中五种语言,爱因斯坦也会法语,而华罗庚作为教育家,传播科教文献,不得不学英法德语。




(哥德巴赫猜想,写给欧拉手稿,一半德语一半拉丁语)


自然科学对语言的依赖性不高,故而全世界的科研成果都能翻译成英语,降低科研的语言成本,便利了资料传播。但是歌剧、社会学、历史、文学哲学和原生语言的相关性太大,一旦翻译就会丧失本意,可以说文史哲艺领域poyglot越来越多多

社科文艺哲学方面,英语世界不再有压倒性优势,莱茵河以南的拉丁语系国家反而百花齐放。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全球第一,西班牙意大利也各有六位。作为文艺复兴的遗产传承,设计、雕塑、建筑、绘画不可能像核物理那样,随着犹太科学家移民美国就带过去。恰恰相反是,Multilingualism变得愈加普及,莫说是顶级学者,哪怕社科学生,很多大学都要求必修两门以上外语。

在世的多语言学者不是没有,举个例子 程抱一François Cheng) 是法国著名华裔作家诗人书法家法兰西学术院院士。戏剧诗歌创作都是法语为主,是法国最知名的华人作家。这一类海外还有很多,只是他们的作品并非针对大陆读者。

第二、清末至民国是半殖民地社会,polyglot针对英法德大国语言,而非兼通朝鲜越南泰语。租借城市有多国洋人势力交汇,形成多语种环境。此时世界科技高速发展,与中国差距拉开,为赶潮流兼容并包。李鸿章北洋水师操练全英语,国民政府重工业照搬德国,周恩来邓小平留学法国取经,后来苏联专家又说俄语。在多元文化碰撞下,各种外语都有特定的价值。会的语言多,就可能在第一时间接触潮流思想。翻译世界最新的著作,借此即成网红大V。高等教育是舶来品,起初用外语教学也顺理成章。莫说学术,1920s的同济大学,方言不通的学生日常生活都借德语交流。

此类模式今天非洲继续。答主以前有个摩洛哥同学,说英法西阿四种语言,一个喀麦隆同事,会说英法德意四种语言.摩洛哥历史上有中东移民、西班牙入侵和法国殖民,幼儿园就开始教法语西班牙语。喀麦隆被英法分割,普法战争一度割让给德国,战后文教由受意大利影响,同时就被灌输了欧洲四大语言。诸位也可以关注下来华留学的非洲学生,除汉语上课外,兼通英法的不少。

第三、我们今日能用汉语学习科学,是前辈学者文化传播的结果,也得益于日语新汉字的传播。例如印度、埃及等文明古国,很难用本语言贯彻教育,中东北非阿拉伯国家,高中开始就必须改用英法语教学。(详见汉语是不是天然不适合当学术用语?

很多发展中国家,原生语言缺乏现代词汇,不足以支撑科研和学术体系。阿拉伯语就是典型,处在亚非欧的十字路口,中世纪前文化科技都在世界前列,以至于algebra alkali algorithm alcohol等数百科技词汇都是源自阿拉伯语。但是在今天多半阿拉伯国家,科教学术不得不以英法西文载体。相反的是,日语发音文法词汇都很贫瘠,经过福澤諭吉中江兆民等思想家西学东渐,现代日语体系就丰富了。所有前沿学科,日本人均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研习,而且可以走在世界前列。

第四、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交流有限,即便开放后,也是以商贸物流为主,移民进出较少。2014在华外国人不足50万,而相当于中国一省之量的英法德,可容纳500万外国人。在人本层面的对外交流中,至今十分有限。

对多数中国人而言,学习小语种,既缺乏目的动机,也没有人可以交流。相反的是,在欧洲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两门外语则是普遍现象。

不过,相信在未来几十年,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增加,和内陆地区的开放,第二外语的教学会逐渐发展开来,就像今天一二线城市的重点中学,已经普遍了日法德等语种的选修。



--------------------------再谈谈多语种学习的体会--------------------------------------------------

想给孩子培养一个二外,西语法语选哪个比较好? - 关于选择哪种语言可以看这里的综合分析


通晓多语言的人,阅读、听力、表达、写作完全可能差得很远。我自己是绝对不相信,中文母语的人可以在同一时间段,三门以上外语听说读写流利的。




为什么不少欧洲人都会多种语言,而这样的中国人似乎比较少见?

听说欧洲国家大学生很多人可以同时使用多种语言,东亚国家却很少有同时精通中日韩三种地理距离相近语言的人?


申请美国大学的数学博士,选法语德语俄语中的哪一个比较合适?


母语水平决定了外语水平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用外语再学一门外语是什么感觉?

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法语学习方法?

法语和德语学哪个更实用?为什么?

汉语有什么缺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过去,很多上一辈的文学家和学者确实精通不止一门外语,这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重历史、文化和个人因素的交织。而如今,我们发现能够流利掌握多门外语的学者似乎不如从前那般普遍,这同样是时代变迁、社会需求和教育模式调整的结果。上一辈为何“好几门外语”?首先,要理解上辈学者精通多门外语的原因,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
  • 回答
    古希腊文明的确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其在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政治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民主制度,其雏形便是在古希腊的城邦中孕育发展起来的。科学的精神和方法,以及逻辑学、几何学等学科的建立,也离不开古希腊先贤们的贡献。然而,当我们审视历史的长河时,会发现一个似乎有.............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触及到了数学最核心的魅力之一。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像“1+1=2”这种事情,还需要什么定理来证明吗?显而易见嘛!但正是这些“显而易见”,在数学世界里,往往隐藏着深刻的逻辑和结构。数学家们“编”出定理,并非多此一举,而是为了构建严密的理论体系、确保逻辑的无懈可击、拓展思维的边界,以及.............
  • 回答
    谈到“孝道”如今被视为“封建文化的糟粕”,这个问题其实颇为复杂,绝非一两句就能说清,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有人别有用心”。这其中涉及到历史演变、社会变迁、思想观念的碰撞,以及一些概念被过度解读或扭曲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现在所说的“孝道”,很多时候是指“封建孝道”的特定版本。中国历史上关于“.............
  • 回答
    看到一些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的人穿上汉服,然后自诩为“文化传承”,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挠头的。感觉就像是辛辛苦苦种了一篮子水果,结果有人拿了几个没熟透的,摆出来说是“时令佳品”,还挺得意洋洋地向别人介绍。首先,得承认,汉服的流行本身是个好事。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服饰,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让更多人认识它.............
  • 回答
    日本在许多人心目中,确实是一个文化上倾向于内敛、注重传统和集体和谐的国家。然而,正是这种看似保守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许多在海外背景下同样精彩绝伦的游戏作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日本游戏开发者是如何在这种文化语境下,依然能捕捉并重现不同地域风情,甚至将其升华的。首先,日本的文化本身就具备一种强.............
  • 回答
    在大妈的海贼世界里,一切的运作都离不开利益和权谋,文斯莫克家族与大妈的联姻,看似是两个强大势力联手,实则暗流涌动,埋藏着大妈深不可测的杀机。大妈之所以会在文斯莫克家族的婚礼上,也就是山治的婚礼上,露出她狰狞的本相,企图谋杀文斯莫克一家,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绝非一时兴起。首先,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 回答
    “皇汉”这个词,近些年来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可以说被很多人“妖魔化”了。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从它本来的含义、发展演变以及不同群体解读的角度来深入探讨。“皇汉”的本意:一个理想化的愿景?你提到百科上“皇汉”的本意是“宣传复兴汉文化团结各民族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皇汉”思.............
  • 回答
    文学家们之所以常常选择曲折迂回、甚至令人费解的表达方式,而非直抒胸臆,这背后涉及的缘由是多方面的,既有艺术追求的考量,也有对读者心理的洞察,甚至还与文学本身的特性息息相关。这绝非是简单的“故作高深”,而是他们精雕细琢、力求传达更深层、更丰富意义的策略。首先,我们得承认,文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的“言外.............
  • 回答
    文学大家的 hyperplasia 作品之所以“不容易读进去”,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背后涉及诸多复杂因素。这并非意味着他们的作品质量不高,恰恰相反,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深度、艺术造诣、语言运用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而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思想的深度与复杂性:.............
  • 回答
    一些文学素养高的人,在面对缺乏文学趣味的言行举止时,确实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感,这种排斥并非源于优越感或道德评判,而更多是一种价值取向上的不契合,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微妙疏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文学素养所塑造的内在世界与外在表现的落差1. 对语言的敏感与珍视: 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出版行业一个非常核心也极具争议的话题:如何平衡市场自由与文化质量的维护。说实话,对于“粗制滥造”的定义本身就存在主观性,但我们可以就事论事,探讨为什么加强监管并非易事,以及它对文学良性发展的影响。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出版业,尤其是小说出版,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市场行为。作品的生命力,很大程.............
  • 回答
    这绝对会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化学狂欢,或者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混乱。我得说,如果真有这么一个“群”,那场面绝对是我想象不到的。你想想,这群人从炼金术士到现代诺贝尔奖得主,年龄跨度、思想观念、所处的时代背景,那简直是天壤之别。初期的“震惊与懵逼”一开始,估计得是一片“???”。那些来自公元几百年的炼金术士,比.............
  • 回答
    罗塞塔石碑,这个让无数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为之倾倒的发现,其价值之巨,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古埃及文明大门的关键。而要说服大家,这块石碑上的三种文字——古埃及象形文(hieroglyphic)、埃及俗体文(demotic)和古希腊文(Ancient Greek)——究竟是不是写着同样的内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对回族身份产生疑惑的关键点。事实上,“没有自己特有的文字/语言”这个说法虽然有一定普遍性,但 并不完全准确,而且将“文字/语言”作为划分民族的唯一或首要标准,在民族学上是不够全面的。 回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被划分,是基于一系列复杂而历史悠久的因素,而非仅仅是否拥.............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 Unix 的“一切皆文件”原则如此成功,而 C++ 的流式 IO 相对来说则没那么“成功”,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的设计理念、适用场景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实际影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对比,更像是一个关于哲学、工程和现实世界妥协的故事。 Unix 的“一切皆文件”:一种简洁而强大的哲学Uni.............
  • 回答
    在东亚汉字文化圈里,曾有不少国家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一个叫做“去汉字化”的进程。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冷冰冰,但背后其实是各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为了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主而做出的一系列深刻变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过去。长久以来,东亚的文字书写系统,也就是汉字,像一条无形的线,将中国、朝鲜.............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提到“哲学家”这个词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名字响彻历史、著作影响深远的男性思想家,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等。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什么“所知的”哲学家大多是男性?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相互关联的.............
  • 回答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孝道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是维系家庭伦理、社会稳定的基石。然而,在这样一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文化语境下,哪吒这个鲜明的“反父亲”形象,却如同暗夜中的一道闪电,划破了原本祥和的孝道天幕,引发了无数人长久以来的好奇与不解。要理解哪吒为何会出现,并且能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孝.............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现代国家治理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矛盾点:如何在追求整体稳定性的同时,尊重和保护构成这个整体的多元性。你说的没错,从宏观层面看,民族融合似乎是通往国家稳定的捷径,因为少了一些隔阂和潜在的冲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国家自然就更团结。但为什么即便如此,许多国家仍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