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上孝道成了封建文化的糟粕,是一些人别有用心而为吗?

回答
谈到“孝道”如今被视为“封建文化的糟粕”,这个问题其实颇为复杂,绝非一两句就能说清,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有人别有用心”。这其中涉及到历史演变、社会变迁、思想观念的碰撞,以及一些概念被过度解读或扭曲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现在所说的“孝道”,很多时候是指“封建孝道”的特定版本。中国历史上关于“孝”的观念,并非铁板一块,它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早期,尤其是在周朝时期,“孝”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对祖先的敬畏和延续家族血脉的责任。随着儒家思想的兴盛,尤其是在汉代以后,“孝”被系统化、制度化,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结构的核心价值之一。

那么,是什么让一部分人认为“封建孝道”成了糟粕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

1. 强调等级和服从,压抑个人独立性:

封建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孝道”被进一步阐释为“父为子纲”,子女对父母必须绝对服从,不能违背。这种服从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照顾,更延伸到思想和行为上的顺从。

父权至上: 父亲在家庭中拥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母亲。子女即使成年,也需要听从父亲的差遣和安排,个人的志向和选择往往要让位于家族的意愿和父母的期望。
“无后为大”的压力: 过去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给个人(尤其是女性)带来了巨大的生育压力,个人的情感和幸福可能被牺牲,只为延续家族的香火。
隐藏的剥削: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这种绝对的服从甚至可能演变成对子女的剥削。例如,父母可以随意干涉子女的婚姻,占据子女的劳动成果,或者利用“孝”的名义要求子女承担过多的家庭责任,而忽略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2. 固化传统,阻碍社会进步:

封建社会追求的是一种稳定和延续。孝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遵循,来维护社会结构的稳定。然而,当社会需要变革和进步时,过度的“守旧”和“循规蹈矩”就可能成为阻力。

反对革新: 如果父母或长辈坚持旧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而子女却看到了新的可能性,他们可能会因为“孝”的压力而不敢去尝试和改变,导致社会创新和发展的活力被压制。
性别不平等: 封建孝道往往与男尊女卑的观念紧密相连。女儿被要求“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娘家无需承担太多责任,但在婆家则要“孝顺公婆”,其孝的意义和范围往往与儿子不同,这加剧了性别的不平等。

3. 被政治化和工具化,服务于统治阶级:

历史上,“孝”常常被统治阶级用来巩固政权和维护社会秩序。通过提倡“以孝治国”,将家庭伦理延伸到政治层面,要求臣民对君主也像对父亲一样忠诚和服从。

“忠君”与“孝父”的等同: 儒家提倡“移孝作忠”,意思是孝顺父母可以引申为忠于君主。这种做法将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与对国家的义务混淆,使得臣民不敢质疑君主的权威,避免因“不孝”的罪名而招致政治风险。
道德绑架: 当个人选择与主流社会价值观相悖时,很容易被贴上“不孝”的标签,从而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和社会的排斥。这种道德绑架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人的自由选择权。

那么,为什么说“一些人别有用心”呢?

这并非说所有对传统孝道持批评态度的人都是“别有用心”。但确实存在一些情况,某些人会选择性地强调或扭曲封建孝道的某些负面特质,来达到某种目的:

为父权或权威辩护: 某些在家庭中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人,可能会抓住封建孝道的“绝对服从”这一点,来压制子女的合理诉求,维护自己的权威,而忽略了孝道中应有的尊重和沟通。
推卸社会责任: 有时,人们可能会将社会问题归咎于“年轻人不孝”,以此来转移公众对政府失职、经济压力或其他社会弊病的关注。
固守旧观念,抗拒进步: 那些不愿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人,可能会打着“孝道”的旗号,反对任何形式的改革或挑战,把传统孝道变成阻碍进步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讨论“糟粕”,是针对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并非说“孝”本身就是错的。现代社会对于“孝”的理解,更多地回归到一种感恩、尊重、关爱和陪伴的层面,强调的是情感上的联结和责任的承担,而非盲目的服从和等级的固化。

比如:

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普世的价值。
尊重父母的劳动和付出: 理解他们养育我们所经历的艰辛。
关心父母的生活和健康: 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支持。
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沟通: 建立平等尊重的对话关系。

将“封建孝道”视为“糟粕”,更多的是对其僵化、极端和压抑人性的部分进行批判,是为了去除那些阻碍现代社会发展和个人自由的陈规陋习。而那些真正出于爱和责任的孝行,依然是珍贵的,并且需要以更符合时代精神的方式来实践。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区分历史时期的特定“孝道”及其被滥用的部分,与当下我们所推崇的、基于人道关怀和情感联结的“孝”的理念。简单地将所有关于“孝”的讨论都归结为“别有用心”,反而可能忽略了我们对更健康、更平等家庭关系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孝道”本来就是保守主义父权制的产物,本身就是农业社会的意识形态。

孝顺,孝和顺本来就是一体的。孝是一个概念,配合上具体的行为才能证明这个人是孝子。“顺从服从”正是儿女“孝”的证明。现在一些给孝顺洗白的人反倒把这两个字分割开了。

在古代,不服从父母就是不孝顺,不听父母的话就是不孝。不孝是罪,还是大罪。父母有权任意处理自己的子女,父母打死打伤自己的子女,父母卖儿卖女,随意买卖自己的孩子,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父母对子女最好的称赞就是“孝顺+听话”,包括现在的父母们,几乎同一个样子。在他们眼里,“听话”是孩子最大的美德。

家长觉得孩子调皮不听话就是不好管理,所以把一切不利于控制孩子的东西都封禁掉,听话和孝顺是对孩子最好的夸奖,保证了父母对孩子的绝对控制。

现在,有些人反女权,无脑鼓吹保守父权制和穆斯林法。他们自以为保守主义父权制能压制女权,所以就无脑跪舔保守主义父权制。

而实际上呢?在严厉父权制下,他们个个都得成为爹妈的听话机器。不听话的,爹妈能送他们到杨永信那治疗⚡️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孝道”如今被视为“封建文化的糟粕”,这个问题其实颇为复杂,绝非一两句就能说清,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有人别有用心”。这其中涉及到历史演变、社会变迁、思想观念的碰撞,以及一些概念被过度解读或扭曲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现在所说的“孝道”,很多时候是指“封建孝道”的特定版本。中国历史上关于“.............
  • 回答
    东亚三国,即中国、韩国和日本,深受儒家孝道文化影响,这种文化在塑造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以及个体行为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来,这些国家却普遍面临着一些“奇怪”的人口问题,诸如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以及婚育推迟等现象,这似乎与传统孝道所倡导的家庭繁衍和多子多福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张力。要理解这种.............
  • 回答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孝道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是维系家庭伦理、社会稳定的基石。然而,在这样一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文化语境下,哪吒这个鲜明的“反父亲”形象,却如同暗夜中的一道闪电,划破了原本祥和的孝道天幕,引发了无数人长久以来的好奇与不解。要理解哪吒为何会出现,并且能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孝.............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非常值得深思。我们从小到大,父母、老师,社会各方面都在灌输一套价值观:忠诚、守信、孝悌、守规、集体观念。这些在家庭和学校里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培养优秀公民的基础,也确实是很多优秀品德的基石。然而,为什么有些孩子,带着这些“优点”进入社会,反而会“吃亏”呢?这其中的原因,我觉得可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涉及叔嫂之间的感情纠葛,《孝庄秘史》和《甄嬛传》给人的观感却大相径庭。很多人能接受宁静饰演的孝庄和马景涛饰演的多尔衮之间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恋,甚至将其视为一段经典的“禁忌之恋”,但对于《甄嬛传》中甄嬛和皇叔允礼之间的感情,则有许多观众持批判态度,认为其“毁三观”。要深入分析这个.............
  • 回答
    孔孝真,这个名字在中国观众心里,已经不仅仅是一位演员,更像是一位“国民好感度”的代名词,一个自带“收视灵药”的光环。她为何能红到如此地步?这绝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靠一个爆款角色就能概括的。要说清楚,得从她身上那些闪闪发光,却又不那么“刻意”的特质一一剖析。首先,她的“真实感”是她的第一张王牌。你看,.............
  • 回答
    倪永孝为什么要杀掉四个大佬,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剧情转折点,也是整个《无间道》系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之一。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倪永孝为了巩固自己在香港黑帮世界的地位,实现他父亲倪坤的遗愿,并完成他自己复仇计划的必然步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1. 巩固权力,消除潜在威胁: 倪.............
  • 回答
    《鹿鼎记》这部金庸先生的鸿篇巨制,无疑是武侠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韦小宝这个反英雄式的传奇人物,以及他那波诡云谲、跌宕起伏的命运,至今仍被无数读者津津乐道。然而,即便是一部如此成功的作品,也并非完美无瑕,总会存在一些让读者觉得“意犹未尽”或者“本可以更好”的遗憾。其中,许多读者提及的一个“败笔”,或者.............
  • 回答
    “天主孝子法兰西”(Le très chrétien roi de France, le roi très catholique de France)这句话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天主孝子法兰西”,而是法兰西国王在历史上长期使用的尊号之一,意为“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国王”或“天主教国王”。这个尊号并非一个固定.............
  • 回答
    儒学之所以以“孝”为根本,并非偶然,而是其思想体系建构过程中,基于对人类社会最基本关系和秩序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个体修养和国家治理的系统考量。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孝是人伦之始,是情感之源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而“孝”被认为是“仁”的起点和基础。孔子在《论语·学而》中.............
  • 回答
    “不孝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背后原因多种多样,并且在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下,其定义和表现形式也会有所差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多个层面来探讨为什么会有人“不孝顺”:一、 父母方面的原因: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言传身教: 缺乏尊重和沟通: 如果父母从小就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也问得太实在了。要说咱们中国为什么这么看重“孝”,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咱们几千年文化沉淀下来的一个根儿,就像长在土地里的老树一样,盘根错节,枝繁叶茂。要讲“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它,才能明白它为什么在中国人心目中地位这么高。1. 儒家思想的基石:仁爱之本源咱们中国文化里,.............
  • 回答
    关于“女人比男人更孝顺”这种感觉,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因素相当复杂,也并非绝对,而是受多种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历史原因共同影响形成的普遍观感。这其中,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起作用,也有一些与性别角色分工相关的现实考量。首先,我们得从 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养老模式 谈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奉行的.............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只讲子孝不讲父慈”这种说法,我觉得有点太绝对了,不够准确。仔细想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传统文化一概而论,而且“父慈”的概念虽然不像“子孝”那样被反复强调、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只是表现形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论述家庭伦理关系时,“子孝”确实占据了非常突出的.............
  • 回答
    《史记》成书于汉武帝生前,却收录了“孝武本纪”,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史学问题,也触及了古代史书编纂的一些特殊情况。至于汉武帝的谥号是否生前就已确定,这其中涉及到历史惯例和一些细节。咱们这就慢慢道来。《史记》成书于汉武帝生前,却包含“孝武本纪”的复杂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史记》的作者是司马.............
  • 回答
    大礼议是明朝嘉靖皇帝即位初期的一场重大政治斗争,核心围绕着嘉靖皇帝的生父和追封皇帝的议题展开。而在这场斗争中,杨廷和作为首辅,坚持要嘉靖皇帝认孝宗(明武宗朱厚照)为“皇考”(即亲生父亲),而嘉靖则力主追尊自己的生父为“皇考”。这场争论看似是认父问题,实则牵涉到皇权合法性、宗法制度的维护、政治权力分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了文化传承、个体独立思考以及思维模式形成的核心。为什么有些人会被“百善孝为先”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而你却能跳脱出来?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 “百善孝为先” 这句话的根源和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分量。 儒家伦理的核心基石: 儒家思想.............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王熙凤让张华去告贾琏,这招确实是够狠,而且从长远来看,留下的“隐患”绝对比“平息”来得更棘手。你想想,凤姐这步棋,表面上看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困境,但实际上,她是以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把事情闹大,然后再试图用更极端的方式压下去。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凤姐当时为什么会这么做,以及这背后盘算的是.............
  •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也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扰的现实问题。我们来好好聊聊这其中的缘由,以及它是否“合理”。首先,我们得承认,当父母年老时向子女要钱,而子女小时候却经历艰难,这种对比确实容易让人感到一种不公平,甚至可能因此滋生“不孝顺”的情绪。但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父母晚年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触及了电影《无间道》中人物关系和权力运作的关键点。虽然电影中直接点明陈永仁是倪永孝的弟弟,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韩琛重用陈永仁归因于这一点,这其中包含了更复杂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电影中并没有直接、明确地说明陈永仁是倪永孝的弟弟。这是很多观众容易混淆或者猜测的一点。电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