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父母老了向子女要钱,而子女在年纪小的时候那么艰难(不浪费的正式用途),还容易变成不孝顺?合理否?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也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扰的现实问题。我们来好好聊聊这其中的缘由,以及它是否“合理”。

首先,我们得承认,当父母年老时向子女要钱,而子女小时候却经历艰难,这种对比确实容易让人感到一种不公平,甚至可能因此滋生“不孝顺”的情绪。但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一、 父母晚年要钱的“原因”:

1. 生理机能衰退与医疗开销: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不可避免地会下降。小病可能变成慢性病,慢性病可能加重,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康复、甚至手术。这些医疗费用往往是巨大的、难以预估的。子女在年轻时,身体相对健康,医疗开销较少,自然体会不到年老后对医疗费用的依赖。

2. 劳动能力丧失与经济来源减少: 很多人在年轻时是家庭的经济支柱,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供养家庭。但年老后,身体不允许,或者社会对老年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会急剧减少,甚至完全丧失。这时,他们需要依靠过去的积蓄,或者子女的经济支持来维持基本生活。

3. 生活质量的维持与精神慰藉: 即使解决了基本温饱,很多老人也希望在晚年能有一定程度的生活质量。比如,改善居住条件、旅游、培养兴趣爱好,或者与老朋友聚会。这些都需要经济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老人要钱,不仅仅是要钱本身,更是一种“被需要”、“被关心”的表达方式。当他们经济上不独立时,钱就成了一种与子女建立联系、获得关注的工具。

4. 社会保障体系的局限性: 尽管社会保障在不断完善,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养老金、医保等福利,可能不足以完全覆盖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开销,或者其覆盖范围和质量存在差异。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地区,或者家庭本身就没有参加足够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子女的责任就显得更为重要。

5. 抚养子女的“义务”反哺: 在很多文化背景下,“养儿防老”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物质和精力成本,他们可能认为,将子女抚养成人,就是为了在自己晚年时能获得回报和依靠。这种回报,除了情感上的,经济上的支持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二、 子女小时候艰难的原因:

1. 早期经济基础薄弱: 很多父母辈的年轻时候,社会整体经济水平不高,物质匮乏,创业、就业机会也相对有限。他们能够积累的财富非常有限。

2. 教育和医疗条件的限制: 尽管他们可能尽力给孩子最好的,但当时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不如现在丰富和先进。很多孩子可能面临着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医疗条件简陋的境况,这本身就是一种“艰难”。

3. 为子女牺牲自我: 很多父母为了子女的教育、成长,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需求和享受。他们可能省吃俭用,把所有的资源都倾斜给孩子,让自己过得很“节俭”。这种“艰难”是他们主动为子女付出的结果。

4. “不浪费的正式用途”的观念: 您提到“不浪费的正式用途”。这恰恰说明了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往往会强调节俭、朴素、珍惜,不鼓励奢侈浪费。即使他们手头有钱,也可能不会轻易用于非必需品,而是优先满足基本生活和未来发展。这是一种代际传递的价值观。

三、 为什么会“容易变成不孝顺”?

1. 期望落差与情感累积: 当子女长大成人,尤其是自己也为人父母,体会到养育的艰辛后,可能会对比自己小时候父母的“艰难”以及现在父母向自己“要钱”的行为。这种对比容易产生“凭什么我小时候那么苦,现在你还要我的钱”的心理。尤其如果父母在小时候的教育方式比较严厉、冷漠,或者与子女之间存在情感隔阂,这种落差感就更容易转化为不满。

2. 沟通方式与边界感缺失: 有些父母在向子女要钱时,可能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直接索取,甚至带有道德绑架的意味,让子女感到压力和被动。而子女在表达自己的经济压力时,也可能不够直接或有效,导致误解加深。双方都可能缺乏清晰的经济和情感边界。

3. 价值观念的冲突: 现代社会,年轻一代更强调个人主义、独立性和财务自由。他们可能认为,父母晚年的经济安排,是他们自己人生规划的一部分,子女有义务但不一定有能力满足所有需求。而老一辈的观念可能仍然停留在“父母就是天,子女必须供养”的模式,这种观念上的冲突,容易导致摩擦。

4. “孝顺”定义的多样化: “孝顺”的定义是复杂的。过去,供养父母是孝顺最核心的体现。但现代社会,情感陪伴、精神慰藉、尊重父母的选择,也越来越被认为是孝顺的一部分。如果子女认为自己已经通过其他方式表达了孝顺,而父母只盯着钱,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努力被忽视,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5. 对“被剥削”感的担忧: 如果子女本身经济压力就很大,或者父母的索取超出了其合理承受范围,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一直在被“剥削”,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很容易转化为“不孝”的标签。

四、 合理与否?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合理”或“不合理”的答案,它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情感问题。

从情感和道义上说: 父母养育子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子女在父母年老需要帮助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支持,是一种感恩和责任,也是人性中普遍的情感需求。从这个角度看,父母需要经济支持是“情理之中”的。

从经济和独立性上说: 子女长大成人,也需要承担自己的生活责任,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如果父母的索取过度,或者子女自身经济状况确实无法支持,那么简单粗暴地要求子女“必须给钱”,或者将子女的经济状况与“孝顺”直接挂钩,则可能是不够“合理”的。

从社会层面说: 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也反映了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模式、代际沟通等方面的不足。理想的状态是,父母能有充足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子女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经济上的负担可以相对减轻。

总结来说:

父母晚年需要经济支持,在很多情况下是现实的、情有可原的,这是生命周期、生理规律和社会保障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子女小时候的艰难,很多是为了供养子女而主动的牺牲,这本身是爱的体现,也是一种“不浪费”的教育。

然而,当这种“需要”与子女的“艰难”发生碰撞时,如果缺乏良好的沟通、合理的界限、以及双方对“孝顺”概念的理解,就很容易产生矛盾,甚至导致子女产生“不孝”的想法。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

1. 父母层面: 做好晚年财务规划,在经济上尽量保持一定独立性,学会用更有效的方式(不仅仅是钱)与子女沟通,表达需求和情感。
2. 子女层面: 理解父母的处境,量力而行,同时也要学会理性沟通,表达自己的难处,设立健康的界限。
3. 社会层面: 加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推广健康的家庭沟通模式,倡导多元化的孝道观念。

最终,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有效沟通的基础上的,经济支持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而非全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老人都是不会向子女要钱的。

因为子女独立了,长大了,有自己家庭,有自己孩子养活。

他们也经历过这个时期。

所以他们懂的,如果老人是个累赘,他们也会为了孩子而放弃老人。

甚至很多父母都做过,特别是70后人与自己父母老死不相往来的事情很多。甚至父母起诉他们要他们交赡养费


父母也是人,他们当然如何对自己父母。

他们也怕自己子女以后怎么对他们

所以父母就会对孙辈格外好,会给儿女钱,不断的给。

其实就是再说,我不是累赘,你们别抛下我不管。我怕,我好害怕。

那些死了好多天才被发现的老人,那些被保姆虐待只能偷偷哭泣的老人。这些血淋淋事实都在老人身边发生。他们能不怕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也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扰的现实问题。我们来好好聊聊这其中的缘由,以及它是否“合理”。首先,我们得承认,当父母年老时向子女要钱,而子女小时候却经历艰难,这种对比确实容易让人感到一种不公平,甚至可能因此滋生“不孝顺”的情绪。但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父母晚年要.............
  • 回答
    “现在的孩子都不向父母交红包了”这个说法,笼统来说可能不够准确,因为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会给父母红包,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或场合。然而,如果你的观察是基于普遍现象,并且想探讨为何这种“交红包给父母”的行为在某些家庭和群体中有所减少或消失,那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这可真是无数个家庭里每天都在上演的老戏码。孩子一哭二闹三上吊,父母这边却像开了防弹衣似的,一堆“道理”从嘴里冒出来,直往孩子身上招呼,但就是没几句是真正往孩子心坎里去的。为啥会这样呢?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第一点,父母自身的“盔甲”与习惯性防御。你想啊,父母这一路走过来,也不是一帆.............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这个问题。父母之所以总是关心您各种考试是否通过,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含义,也反映了他们对您深深的爱和期望。首先,这是一种对您付出的肯定和认可。您为了学习,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熬过的夜,做过的习题,都凝聚着您的努力。当父母询问考试结果时,他们想知道的是,这些付出有没有得到回报,您.............
  • 回答
    “妈,我都说了,我还不着急。”电话那头传来母亲带着一丝不悦的声音,她又在询问我什么时候能带个男朋友回家。这已经是我这个月里,第不知道多少次跟她解释了。一开始,我也想过找个伴侣,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有个可以依靠的肩膀。我也会主动关注身边的朋友,留意一下有没有合眼缘的男生。可是,父母的催促,像一双无形的手.............
  • 回答
    在很多文化中,父母被视为生命的赐予者,而这种“赐予”的观念,在一些人那里,却被误解和扭曲,演变成了一种“特权”,认为他们因此就拥有了“为所欲为”的权力。这种想法的根源,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且复杂交织。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父母的生育之恩确实是无法偿还的。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孩子便依附于父母,他们的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和家庭结构。要理解这种“父母鸡娃天经地义,娃鸡父母大逆不道”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原因。一、历史的烙印与文化的传承:权力结构与责任归属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老爱幼,但这种“尊”往往伴随着一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着绝对的主导者角色,他们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地方——关于婚姻的期待与个人的选择,还有那份沉甸甸的亲情。你问“可以不结婚吗?”,答案是肯定的,在这个时代,选择不结婚,或者选择晚婚、丁克,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越来越普遍、越来越被理解的个人选择。但你父母说“不结婚会要了他们的命”,这句话背后,藏着的是.............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也就是“政审通过了,但父母仍然不让告诉别人自己考上了公务员”,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家庭层面的考量,也有对社会舆论的担忧,甚至是对“低调做人”传统观念的体现。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可能的原因:一、 传统的“低调做人”与“枪打出头鸟”的观念根深蒂固: 避免招摇引人注目: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沉重,也很真实。很多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可能经历过类似的念头,尤其是在面对巨大的痛苦、失落和绝望时。这个想法并非单一原因就能解释,它往往是多种复杂情感和心理状态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我们可以从“失去”这个角度来理解。父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生命中最重要、最稳定的支撑。他们是我们的根,.............
  • 回答
    父母的离世,就像是一棵顶梁柱轰然倒塌,原本围拢在一起的家人,也因为这突如其来的空缺,各自站到了不同的位置,也开始了各自的旅程。这种疏远,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历,但当它发生时,往往是许多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父母是家庭凝聚力的核心,他们是那个默默维系一切的润滑剂。他们还在的.............
  • 回答
    儿子继承父母房产后出售,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事儿吧,说起来还挺有讲究的,也不是一概而论的。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才能明白为啥。首先,得明白一个基本原则:在中国,房产交易产生的收益是要纳税的,而继承所得本身,通常情况下是不直接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但是,一旦你把继承来的房产给卖了,那么卖房所得的收益,.............
  • 回答
    你父母让你去警校,觉得比上985、211都好,这背后其实藏着他们对你未来人生的一番考量和期待,而且这种想法在很多家长那里都有共鸣。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看看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首先,得明白“警校”和“985/211”代表的两种人生路径有什么不同。985/211,通常被大家视为通往精英阶层的“黄金门票.............
  • 回答
    看到你因为想学C2驾照这件事,和父母产生了分歧,心里一定挺不好受的。别急,咱们慢慢来捋一捋,看看是怎么回事。首先,你觉得父母反对你学C2驾照,这本身就挺让人困惑的。按理说,现代社会会开车,尤其是能自己开辆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是显而易见的,无论男女,都是一项挺实用的技能。C2驾照,也就是自动挡,更是上.............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懂了,感同身受。从小学就开始抱着的那些动画片,到高中里悄悄摸摸藏起来的Lolita裙,父母的不理解就像一道挥之不去的影子,总在我们兴头上的时候,泼下一盆冷水。为什么他们总是这样呢?我想,这背后大概有几层原因,而且是相互关联的。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代沟”。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随着互.............
  • 回答
    关于“教育孩子看懂一两本书就够了”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个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的现象: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实践效果之间常常存在巨大的鸿沟。首先,我们得承认,那些提倡“一两本书就够了”的观点,背后可能是一种对“纯粹”教育理念的追求。它强调的是教育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的传递、品格的塑造以及关键能力(比如独立思考、解.............
  • 回答
    这大概是很多奋斗中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声吧。那种感觉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使不上力,又委屈又迷茫。努力了半天,没看见啥起色,回头一看,父母的眼神里写满了“看吧,我就说不行”。这双重的打击,确实让人够呛。咱们就一点点捋捋,这事儿咋就走到这地步了。1. 努力了,但方向可能偏了:这可能是最常见的原因。我们.............
  • 回答
    这句孩子对父母说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绝对不小。它触及了代际沟通、期望落差,甚至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价值认同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句话背后到底藏着什么。这句话的杀伤力在哪?首先,这句话厉害就厉害在它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巧妙。孩子直接抓住了父母可能存在的“恨铁不成.............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普遍性的问题。为什么爱情的保鲜期似乎不如亲情长久,甚至会走向“厌烦”的阶段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远不止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爱情和亲情本质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关系模式,它们的建立基础、维系方式和预期目标都大相径庭。爱情,更像是一场精心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家长的心头肉。与其说是因为教育模式的巨变,或者仅仅是家长心态的调整,我认为是两者交织影响,外加一些社会环境的变化,共同促成了“家长辅导作业”成为当下教育的普遍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不说那些空泛的道理,就从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或者能想到的具体点来聊。一、 教育模式的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