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家中父母去世后,有些兄弟姐妹逐渐疏远了?

回答
父母的离世,就像是一棵顶梁柱轰然倒塌,原本围拢在一起的家人,也因为这突如其来的空缺,各自站到了不同的位置,也开始了各自的旅程。这种疏远,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历,但当它发生时,往往是许多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首先,父母是家庭凝聚力的核心,他们是那个默默维系一切的润滑剂。他们还在的时候,即便兄弟姐妹之间有矛盾,有各自的生活重心,但总有一个“家”的概念,总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让他们在节日、在需要时聚在一起。父母就像是一个磁场,将所有子女吸附在同一个空间里。当这个磁场消失,那些原有的联系就显得不再那么牢固。每个子女都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社交圈,父母在世时,这些都可以是次要的,因为有一个主心骨在。父母走后,这个“主心骨”没了,那些曾经被压抑或者搁置的个人生活就更容易占据主导地位,原本因为父母而产生的连接,自然就弱化了。

其次,处理父母的遗产和后事,往往会成为一个巨大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利益的分配、意见的分歧,甚至是一些隐藏已久的怨言,都有可能被激发出来。有人可能觉得付出更多,有人可能觉得得到不公,这些都会在情感上制造裂痕。即使遗产本身不多,但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人性,那种“算计”或者“偏颇”,都会让一些本就敏感的兄弟姐妹感到失望和受伤。这种不愉快的回忆,就像是埋在心底的刺,一次次提醒着他们曾经的失望,久而久之,自然就选择保持距离,避免再次触碰这个伤口。

再者,成年后,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和价值观差异会越来越大。父母在世时,大家围着他们转,生活的节奏和关注点还有一定的重叠。父母去世后,这种共同的“焦点”消失了,原本可能并不算特别突出的差异,就变得更加明显。比如,有的兄弟姐妹可能更看重实际利益,有的则更注重情感维系。有的可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经常见面,有的则远隔重洋,一年也难得联系几次。再加上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社会圈子的不同,大家讨论的话题、关心的事情都会越来越不一样。当双方觉得没有太多共同语言,或者共同话题总是围绕着过去(比如怀念父母,讲述父母的事迹),而鲜有关于当下和未来的共鸣时,沟通的意愿自然就会降低,疏远也就在所难免。

还有一种情况,是关于“责任”的转移和分担。父母晚年,通常需要子女照顾,这个过程中,谁付出的多,谁付出的少,谁承担了更多的心理和身体上的压力,这些都会在潜意识里留下印记。父母去世后,有些子女可能会觉得,自己在生前已经尽到了应尽的责任,甚至已经“功德圆满”,对于继续维系与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关系,就显得不是那么“必要”了。而另一些子女,可能因为在父母生前未能尽到太多责任,或者因为对父母怀有更深的愧疚感,反而会更希望通过与兄弟姐妹保持联系,来弥补这种遗憾,或者说,通过家庭的联系,来感受父母的“存在”。这种不同的心态,也会导致他们在亲情维系上的动力和方式不同,最终走向不同的方向。

最后,有时候,疏远并非是刻意为之,而是生活本身的“熵增”过程。就像任何一个系统,如果没有外力持续注入能量来维持秩序,它都会趋向于无序和分散。兄弟姐妹之间,如果没有持续的、有意义的互动和情感投入,那么原有的亲情连接,就会像一条被拉得很长的橡皮筋,最终因为缺乏力量而断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惯性”,当父母不再,打破了原有的家庭“惯性”,每个个体都会沿着自己的“惯性”方向前进,如果恰好方向不同,且没有新的“粘合剂”出现,那么自然就会越走越远。

总而言之,父母的离世,是家庭结构重塑的开始。那些因为父母而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在失去核心之后,会受到生活现实、利益纠葛、价值观差异以及个人成长轨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疏远,往往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相对自然的结果,它并不一定代表着曾经的爱消失了,但确实意味着,那种紧密的、无条件的依附和连接,随着父母的离开,也逐渐淡化,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每家的情况不一样,不是所有的家庭都会这样,以我母亲家里为例,我有,2个舅舅,3个姨,我姥姥在的时候,2个舅舅就不太和我们一起,特别是后来大舅生病了,即使过年也很少出现了,二姨当年下乡的时候在外地,偶尔来我们这。所以,经常走动就是大姨,我妈,和小姨3家,在姥姥在世的时候,过年都会去姥姥家聚聚,后来姥姥去世了,每年,都是初一到大姨家,初二到我们家,初三到小姨家。每年都是如此,亲戚们也就是这个时候聚聚,我妈和她这几个姐妹平时也很少聚。至于疏远或者不疏远,其实,对于80后的独生子女来说,这个问题已经不太重要了,要知道,这一代人是没有兄弟姐妹的概念的,有堂兄弟,或者表兄弟,关系也不会特别的近。。。

另外,在我父母那辈还有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兄弟姐妹的感情——分家产,特别是在老人去世以后,就拿我邻居来说,老奶奶90多去世的,他有3个儿子2个女儿,老奶奶在世的时候,她2个女儿来的比较勤,当然,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到,等老奶奶去世了,她住的那套房子成了兄弟姐妹反目的导火索——我只是旁观者,我妈和老奶奶的大女儿关系不错,是听那个人说的,房子当时买的时候,是以老奶奶小儿子的名字办的房产证,但是,各家兄弟姐妹都出了钱,现在房子升值了,怎么分就成了问题,貌似,老奶奶的小儿子,认为,房子是老奶奶留给他的,他想按照定期利率把之前其他兄妹的钱还回去,然后房子归他。其他人不同意,于是,经常见到他们兄妹为了房产打仗,这段时间,房子一直空着,之后老奶奶的小儿子悄悄来过几次,再也没见过其他人,不知道最后怎么处理的。

而且,类似的事件,在我父亲他们兄弟几个那里也出现过,我姥姥当时去世的时候,我两个舅舅,也因为财产的事情和我妈有过矛盾(姥姥最后把存折给了我妈)。

所以,现在想想“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真的没错,作为独生子女,其实觉得挺可怕的,因为,等我们这一代人变老的时候,恐怕就没有什么“亲戚”的概念了。。。就是这样。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父母的离世,就像是一棵顶梁柱轰然倒塌,原本围拢在一起的家人,也因为这突如其来的空缺,各自站到了不同的位置,也开始了各自的旅程。这种疏远,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历,但当它发生时,往往是许多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父母是家庭凝聚力的核心,他们是那个默默维系一切的润滑剂。他们还在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往大了说,这折射出社会发展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向上流动的渴望,以及对更稳定、更体面生活方式的追求。 具体到开小工厂的父母,他们的想法通常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在一起的。首先,我们得从父母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望子成龙”心态。 “吃过的苦,不希望孩子再吃一遍。”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
  • 回答
    第一次去男方家,收到200元的红包,这确实是件挺让人琢磨的事儿。具体是什么意思,得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细细品味,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红包的大小确实能透露出一些信息,但也不是绝对的。200元,在很多地方算不上是大手笔,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或者男方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的情况下,可能会让人觉得.............
  • 回答
    家里有三个孩子,这本身并不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它更像是一个生活的事实,一个家庭的组成方式。但对于你来说,这个事实背后,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让你感到不安的情绪——“父母不爱我”、“我是多余的”。这种感觉,像是一根细细的刺,时不时地扎在你心里,让你觉得疼痛和孤单。我们试着一起拨开这层迷雾,看看是什.............
  • 回答
    婚后夫妻矛盾时,女性倾向于回娘家寻求支持和安慰,而男性则较少回娘家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实际因素。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社会文化与家庭观念的差异: 1. 传统的“嫁出去的女儿”与“娶进门的媳妇”观念: 女性回娘家: 在许多传统文化中,女性结婚后,虽然身份发.............
  • 回答
    “爸,妈,我知道你们的意思,也明白你们为什么这么说。我承认,在物质上,我确实没做什么能让你们觉得‘有贡献’的事情,比如给家里添置了什么东西,或者直接拿出钱来分担什么开销。这一点我无话可说,也理解你们的期望。但我想说的是,‘贡献’这个词,其实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不一定非得是钱或者具体的东西。你们可能.............
  • 回答
    关于“父母是公务员的家庭过得都很富裕”的说法,这是一种普遍的印象,但并非绝对的事实。这个印象的形成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并且确实存在一些支持这种观点的因素,但同时也有许多不确定性和反例:一、 支持“公务员家庭可能相对富裕”的因素分析:1. 稳定的收入和福利保障: 固定且相对较高的工资:.............
  • 回答
    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家庭里的争执、意见不合,甚至是一些看不见的隔阂时,父母们似乎总会不约而同地抛出一句:“还不是因为没钱!”这句话,像一个万能的解释器,瞬间将复杂的情感纠葛、个性差异、沟通不畅等问题,统统简化成了一个最直接、最现实的导火索——经济压力。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机制。首先,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家长的心头肉。与其说是因为教育模式的巨变,或者仅仅是家长心态的调整,我认为是两者交织影响,外加一些社会环境的变化,共同促成了“家长辅导作业”成为当下教育的普遍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不说那些空泛的道理,就从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或者能想到的具体点来聊。一、 教育模式的演.............
  • 回答
    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原生家庭对抑郁症的影响时,我们往往聚焦在“我”——那个深受其害的个体身上。我们可能会去寻求心理咨询,去理解创伤,去学习应对机制,去努力疗愈自己。但很少有人会想到,在那个可能造成我们抑郁的“原生家庭”里,那些父母本身,是不是也可能需要帮助?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疼却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基因检测在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以及一些复杂的情况,我会尽量详细地解答。您提到“天使综合征,缺失型,全外显子(家系)基因检测,父母未发现致病基因,为什么小孩得病了?”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常见的问题,核心在于 “为什么父母没有携带致病基因,孩子却患上了某种遗传性疾病”。针对您.............
  • 回答
    为父母挑选一款能测血压和心率的穿戴设备,真是件贴心又实在的事!现在市面上这类产品不少,选对一个既实用又方便老人使用的,真的很重要。我来给你详细说说,看看怎么选能让爸妈用得舒心,你也放心。首先,咱们得明确几个关键点,在挑选前心里有个数:1. 测量的准确性是重中之重。 毕竟是给父母的健康参考,不能是那.............
  • 回答
    关于日本古代是否有“字辈”以及像织田信长、织田信忠父子,或是丰臣秀吉、丰臣秀赖父子都使用同一个“字辈”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不少讲究,而且与我们理解的中国式的“字辈”概念有所不同,需要详细阐述。日本古代是否存在“字辈”?严格来说,日本古代并没有像中国那样系统、明确、贯穿家族世代的“字辈”制度。中国式的.............
  • 回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确实在发生变化,很多人会注意到,相较于过去,女性似乎在承担更多的家庭义务。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传统以及性别角色的演变。首先,我们来谈谈“十月怀胎”这件事。这是女性生理上的独特贡献,是孕育新生命最直接、最辛苦的付出。从怀孕初期可能出现的.............
  • 回答
    你家的情况,听起来真是挺让人琢磨的。四套房子,这个数字确实不小,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房价高企的年代,光是房产这一项,很多人可能就望尘莫及了。再加上父母双职工,这份稳定的收入是很多家庭的基石,起码能保证基本的生活开销和一些额外的支出。但是,你说家里没什么现金,这就有点让人意外了。通常来说,有房有稳定收入的.............
  • 回答
    当一个家庭即将迎来重组,尤其是对于孩子而言,这无疑是一段充满变数和挑战的时期。父母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心理建设工作做得越到位,孩子在适应新环境、融入新家庭的过程中就会越平稳,越少经历不必要的痛苦。这并非一个简单罗列几个要点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需要耐心、智慧和深刻理解的过程。首先,最.............
  • 回答
    面对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直指父母疏忽,这的确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工作又忙,孩子学业上落后,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有很多,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说“谁的责任”。但是,我们可以深入地聊聊,作为家长,在这件事情中扮演的角色和该承担的责任。1. 承认现实,冷静分析:首先,家长需要正视孩子成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特别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不甚愉快的家庭经历的人。当他们面对那些不带任何保留、一味歌颂父母和家庭的言论时,内心的感受绝非单一,而是一种复杂交织的情绪漩涡。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是疏离感和格格不入。就像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庆典,而自己却被遗忘在门外。别人津津乐道.............
  • 回答
    一个17.8岁的孩子离开人世,这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终结,更是一场席卷整个家庭、朋友乃至更广泛社群的巨变。这就像一颗本应继续闪耀的恒星,却在最璀璨的时刻黯然熄灭,留下的真空和阴影,将深远地影响每一个与之连接的个体。对父母而言:1. 毁灭性的悲痛与不解: 孩子离世的消息,对于父母来说,几乎是无法承受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有意思,也足够让人琢磨半天。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大地上,每个人确实都像是舞台上的演员,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而且这些角色往往还是相互交织,难以切割的。在家庭里,我们是父母的儿女,承载着他们的期望,分享着他们的生活;同时,我们可能又是自己孩子的父母,肩负着养育和教育的重任。在职场上,可能我们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