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父母是公务员的家庭过得都很富裕?

回答
关于“父母是公务员的家庭过得都很富裕”的说法,这是一种普遍的印象,但并非绝对的事实。这个印象的形成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并且确实存在一些支持这种观点的因素,但同时也有许多不确定性和反例:

一、 支持“公务员家庭可能相对富裕”的因素分析:

1. 稳定的收入和福利保障:
固定且相对较高的工资: 公务员的工资体系通常比较规范,虽然起薪可能不算特别高,但随着工龄和级别的提升,工资会稳步增长。在很多地区,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会高于社会平均工资。
完善的福利待遇: 这是公务员工作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除了基本工资,公务员通常还享有:
年终奖金和各种补贴: 节日费、取暖补贴、交通补贴、通讯补贴、住房补贴、岗位津贴、目标考核奖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津贴和奖金加起来,能够显著提高实际收入。
社会保障: 五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缴纳比例和基数通常都比较高,这意味着退休后有更稳定的养老金,平时看病有更好的医保报销,并且有充足的住房公积金用于购房或租房。
带薪休假和职业发展: 公务员享有国家规定的带薪年假、病假等,工作生活相对平衡,这有助于减少因健康问题或意外事件导致的经济压力。
整体而言,这种稳定的收入和完善的福利保障,为家庭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使其在抵御经济风险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力。

2. 职业的社会声望和稳定性:
高社会认可度: 公务员职业通常被认为是“铁饭碗”,社会地位较高,受到普遍尊重。这种认可度本身就带来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较高的稳定性和较低的失业风险。
职业稳定性: 尽管近年来公务员改革也在进行,但整体而言,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仍然远高于私营企业。失业的风险极低,这使得家庭在规划长远财务目标时,有更大的确定性。
稳定性带来的规划能力: 由于收入稳定且不易失业,公务员家庭在制定长期的财务计划,如子女教育、购房、养老等方面,会更加从容和有信心。这种长远的规划能力本身就有助于积累财富。

3. 信息和资源优势(潜在的):
政策信息敏感度: 作为掌握国家政策和信息的一份子,公务员家庭可能比普通家庭更早、更准确地接触到一些可能影响经济状况的信息,虽然这不代表他们能直接利用这些信息牟利,但可能有助于他们做出更明智的经济决策。
人脉和社会资源: 在某些情况下,公务员的职业可能带来一定的社会资源和人脉,虽然这不应被理解为腐败,但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有时能提供一些便利,例如在子女教育资源、信息获取等方面。
对社会规则的熟悉: 公务员的工作内容使其熟悉各种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这在处理个人事务时,例如办理贷款、购房、社保等,可能会更加顺畅,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4. 家庭观念和消费习惯:
注重子女教育和未来发展: 受职业和整体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很多公务员家庭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愿意为子女的教育投入大量资源,包括课外辅导、兴趣班、出国留学等。
相对理性的消费观: 相比于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从业者,公务员群体可能更倾向于稳定、保守的消费和投资方式。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和长远规划,而不是即时享乐或过度消费。
父辈的积累: 很多成为公务员的父母,其父母(即子女的祖辈)可能也经历过计划经济时期或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红利,已经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这为他们的子女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

二、 为何存在“富裕”的印象,而非必然“非常富裕”:

“富裕”是相对的: 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富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公务员家庭可能相对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生活更宽裕、更有保障,但与真正的顶级富豪相比,他们的财富水平可能并不高。这里的“富裕”更多是一种“安稳”、“体面”和“有能力应对生活压力”的状态。
地区差异巨大: 公务员工资水平在不同地区差异很大。在一线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公务员工资加上补贴可能相对较高,生活水平也更高。但在欠发达地区,即使是公务员,收入水平也可能仅够维持基本生活,谈不上富裕。
岗位和级别差异: 不同部门、不同级别、不同岗位(例如,一线执行者与领导干部)的公务员工资和福利待遇会有显著差异。一些基层或普通岗位的公务员,其家庭经济状况可能并不突出。
个人理财和消费能力: 家庭的富裕程度最终还取决于个人如何管理和使用自己的收入。即使收入稳定,如果家庭消费过度或理财不当,也可能过不上“富裕”的生活。
并非所有公务员都富裕: 确实存在一些生活朴素、收入中等的公务员家庭,他们可能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工作本身,或者家庭负担较重(例如,需要赡养老人,照顾有特殊需求的家庭成员),导致可支配收入不高。

三、 总结:

父母是公务员的家庭之所以给大众留下“过得都很富裕”的印象,主要在于公务员职业所提供的高稳定性、相对可观且有保障的收入(工资+福利+补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较高的职业社会声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类家庭拥有了更强的经济安全感、更优越的规划能力和更普遍的抗风险能力。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公务员”等同于“富裕”。“富裕”的程度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体岗位、个人能力以及家庭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更准确地说,公务员家庭往往拥有的是一种“稳定、体面、有保障”的生活状态,并且有更大的潜力通过规划和积累实现财富的增长,从而给外界留下“相对富裕”的印象。 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察,但具体到每个家庭,情况仍然是复杂多样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盯着的是那些有钱的人,自然会觉得公务员家庭都很富裕。

这里面的高赞答案说的还像模像样的,说什么开店暗中受贿之类的。我随便贴几个人的回答,看看他们说的都是什么:

有实权+配司机,这在体制内是什么级别?我爸司法部门几十个公务员,能有这待遇的一个手都数的过来。

在一个县政府中,能混成副县长,那是多少人一辈子都不敢想的事情、

母亲正科、父亲副局,这级别家庭你在公务员系统里能找出1/20我直接跳楼。

你盯着公务员头部的那一堆人看,人家过得能不好么。

然而,公务员虽然是一个大的系统,可里面是分三六九等的。决定这个里面等级的,一是部门,第二是级别,第三是岗位。

先说部门,有的部门天然离钱就近,而有的离钱就远。交通、工业、税务等等这些部门,每天都要过手大量的钱,只要稍微动点心思,自然可以用不违法(不违法不代表合法)的方式给自己获取点利益。可档案局、文化局、妇联残联等等这些单位,就算你让他放开了捞,能捞多少?你自己回忆一下,过去几十年能源、交通、基建这些领域落马的官员有多少?你又听过几个档案局局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被抓进去的?

第二是级别,这个更好理解。通常来说,一个部门中的人权力越大,获得财富的可能性就越高。但问题在于,在公务员系统中,大多数人一辈子也就是副科就到头了。所谓“父母是公务员的家庭都很富裕”,这种话你让那些父母都是普通科员的家庭怎么看?

第三是岗位,即便是同一个单位中,不同的岗位也有不同捞钱的道路,并不见得一定就是权力越大挣钱越多。比如,之前某市的住建部门有个人受贿上千万,但这个人并不是部门的领导,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印员。这个打印员为什么能受贿?因为按照当地的规定,很多审批的文件必须在单位内部打印,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就可以。可以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晚一天审批,银行的利息都要多交几十万,所以很多开发商就给这个人塞钱,让这个人优先出自己的材料。再比如北京某个派出所,后来查出来受贿最多的并不是派出所所长,而是一个负责登记各地上访人员的普通片儿警。至于原因——因为阻截上访是各地方政府的KPI,他登不登记可以影响地方上很多人的考核成绩,进而影响别人的仕途。

不过,归根结底来说,在当下的公务员系统内,大多数人的最大优势也就是稳定的就业以及相关福利。如果家庭本身比较一般,指望当公务员来升官发财——即便你有这个想法,大多数人也就是想想而已。因为大多数人当公务员,既进不到有权的部门,也当不上有权的领导。在中国,乡镇、街道这些基层的公务员才是绝大多数。像我爸的同事,丈夫是公务员,妻子是中学老师,两个人每月收入加起来有1万左右,县城有套房子,家里有辆车,生了两个孩子。到目前为止,每个月到手的钱基本都会花完,他们的大儿子今年高考,但估计最好也就是考个二本。现在他们也在为孩子考不上学怎么办、之后帮他找什么工作而发愁。这其实才是大多数公务员家庭的常态。

当然,如果你说为什么父母都是公务员的家庭过得很富裕,这其实还得说一个很多人并不算太了解的事情。那就是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实行至今也就是20多年,最初的那批公务员并不是大学生考试考进来的,而是原本就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一部分人转过来的。按照当年的公务员考试的要求,这部分人本来就在学历、职位上有一定的优势,在转成公务员以后,待遇也比非公务员提升了很多。你的同学如果父母是公务员的话,那么他们应该是最早的这么一批公务员。跟同龄人相比,他们也算是很出色的了。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就是当年的公务员的平均水平是要比今天高的。这一点可能有些人觉得不相信,认为说当年大专毕业生就能当公务员,我现在985都考不进去,怎么就他们比我强了?

但是算不能这么算。就拿我爸来说,他毕业的那一年是1987年,那一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总人数是55万人,而1965年我国出生的总人口是2600多万,也就是大约只有2%左右的人才能获得高等教育学历。而2017年我国双一流院校的总招生人数是50多万,1999年出生的总人口是1900多万,也就是差不多同龄人的3%可以考进211。在这个方面上说,至少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里,公务员凭借更好地见识,是有进行投资等的优势的。

另外,在合法的收入内,公务员有没有钱也要看眼光。比如当年我们县城房价1000多的时候,我们家有一笔5万块的存款,我爸妈没有动,就放在银行吃利息。如果那时候他们选择贷款买房的话,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每月也只需要还200多块钱。后来过了10多年,房价涨到3000多的时候,他们终于决定买房了,这时候不但还得多拿几万块当首付,每月要还的钱也涨到了1000多。而现在,我们县城的房价已经到8000多了。假如说当年我爸妈在房价1000多的时候买了房子,那现在他们每月只需要还200多块钱,而如果眼下他们要再买我们这套房的话,每月要还3000多块钱——200多跟3000多,这压力能一样吗?

可在当年,就是有一些人瞅准了机会,如今坐拥几套甚至十几套房产,但每月要还的房贷只有两三千块钱——这还不如一套房子的房租。只不过,这样的人太少了。

user avatar

因为高薪养廉效果显著。同时公务员作为国内收入中位数左右的群体,子女过得好不是很正常?整个中国大部分人都是过得非常幸福的。

一方面,现在的gwy恪守本分。在纪检委和百姓的监督下,各类公务员无大规模宴请,无送礼攀比,基本上也不沾烟酒,更不会出入一些不健康的娱乐场所,钱自然攒的起来。

另一方面,公务员的公积金收入较高,可以比较好地负担房贷,住房压力较小。

至于什么官员受贿,靠拆迁消息致富,走权钱交易……这种肯定早就进去了,他们的子女也肯定没法待在国内只能去受疫情肆虐的美利坚和地广人稀的苦寒之地加拿大,或者去英国囚犯的流放地澳大利亚忍受折磨。这些人,不配叫公务员。

反正我身边,但凡四十多的公务员,那种副科正科级别的,全都是靠自己每年十几二十几万的工资,帮子女买了两套房和车这样。那种三十岁左右就升团市委副书记的,也绝对就是靠自己辛勤努力和上级的不拘一格当上的。

而且公务员的平均素质也非常高,毕竟考试难度堪比司考。公务员的朋友也非常多,经常会有各种叔叔阿姨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到忙。这种高素质,高福利,高道德的“三高”家庭,子女焉能不幸福?

我真希望自己出生在公务员家庭。

user avatar

因为不富裕的家庭你们看都不看!

user avatar

因为财富分配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大多数人的观念还没有反应过来。

其实题主这个疑问我原来也有过,14年的时候我跟家里人聊起未来的想法,考虑要不要出国留学。当时我觉得出去读个PhD,时间太长而且不见得能毕业;读个硕士倒是短平快,可家里哪有这个钱?没想到家里人当即表示:没有问题啊,你想读我们支持你啊。

当时我就惊了,因为在我的认知中,“自费出国”这事是富二代的特权,我们这种普通人家哪里有条件掏这个腰包?

然后我得知,我家06年前在市政府附近,总价16万多贷款买的小两居,现在已经可以卖70万了。当年买的时候一个职工工资三千上下,房子大概2300:平米。14年一个职工工资5000,房价却已破万。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直观感受到房价上涨的威力。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放弃了出国的打算,他们便把那套房子买了,赶在房价飙升前换了套更大的。)


早年体制内单位的人员,普遍公积金高而且有福利分房————在我家乡直到10年前后还能分完整产权的房子,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单位分小产权房。而且当年租售比高,往往租金扛完房贷还有余,于是正常操作就是分一套(如果夫妻不同单位可能能分两套),公积金+房租扛一套;攒几年钱,赶在16年那波翻倍前再来一套。周围的双职工家庭,一套房算奇葩,两套房的算胆小,三套房是正常水平,四套算是胆大敢加杠杆。五套以上才有必要考虑一下灰色收入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