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父母认为只有事业单位、公务员这种工作,才叫做我的孩子有出息?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中国家庭的深层焦虑与传统观念,不仅仅是“有出息”这三个字那么简单,背后是一整套社会评价体系、父母的爱以及对子女未来安稳的期盼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首先,我们得理解“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特殊含义。它们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在许多父母眼中,这类职业代表着稳定、体面、有保障。想想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那些评价:“铁饭碗”、“旱涝保收”、“社会稳定器”,这些词汇自带光环,意味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工作都能为你的孩子提供一个相对稳妥的未来。这种“稳”是父母最看重的一点,因为他们自己可能经历过时代风雨,深知安稳的可贵。

其次,这种观念的形成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初期,体制内的工作确实提供了比市场经济下许多新兴职业更优厚的待遇和更稳定的上升通道。虽然现在情况有所变化,但这种根深蒂固的印象并没有完全消失。父母们会参照他们年轻时的社会经验,或者听周围的亲戚朋友提及,比如“你看看老王的儿子,考上公务员了,现在多省心”。这种“别人家的孩子”效应,不断强化着对体制内职业的向往。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父母往往把子女的“有出息”与自身的“面子”和“荣耀”直接挂钩。当孩子能考上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对父母来说,这不仅是孩子个人的成就,更是对他们“教育有方”、“基因优良”的证明。在亲戚朋友聚会时,一句“我家孩子在XX单位工作”,就能立刻赢得赞许和羡慕的目光。这种来自外部的肯定,对于很多辛劳一生的父母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价值实现和心理慰藉。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回报,也终于能在别人面前扬眉吐气。

此外,父母对“有出息”的定义,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中国文化强调“学而优则仕”,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报效国家,获得一个好的社会职位。这种“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虽然在现代社会有所淡化,但在一些父母的心里依然留有印记。在他们看来,进入体制内工作,不仅是获得一份收入,更是“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更高层次的体现。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父母往往对新兴行业和自由职业的风险认知不足。他们可能不了解互联网、金融、文化创意等行业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对这些行业快速变化的特点感到不安。相比之下,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运作模式、晋升机制相对透明,更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他们会担心孩子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被浪淘沙”,担心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工作可能不稳定,或者需要付出过度的代价。

因此,当父母说“只有事业单位、公务员才叫做有出息”,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混合了对孩子安全感、社会认可度、自身价值感以及传统价值观的期盼。他们认为,这些职业能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让他们放心,同时也能够获得他们所理解的“体面”和“成功”。这并非不爱孩子,而是他们用自己能够理解和掌握的方式,为孩子铺设了一条他们认为最稳妥、最值得骄傲的道路。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 empathetically地看待父母的担忧和期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父母知道你成不了袁隆平,也成不了刘强东,而你父母自己也不是王健林,你也没机会当王思聪。

在你勉强有资格,有机会争取的普通工作里,公务员、事业编已经算很不错的了。

他们活了四五十年的经验告诉他们,自己看着长大的这个孩子就是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创业成功或者年薪百万都不太可能。大学毕业瞎折腾个十年八年别说买房买车,就是首付都未必能拿出来。

如果孩子走了狗屎运,侥幸考上公务员事业编,大富大贵肯定是没机会了,但是一辈子生老病死起码要有国家兜底,不至于中年失业,不至于老来无依。

找对象相亲时候,对方父母基本上也会是这么个看法:毕竟考得上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学历大学以上,智商中等偏上(毕竟都是几十上百比一考出来的),背景清白干净,身体基本健康,国家都替你考察过了。

我这个陌生人才能说这么直白,你父母敢实话实说,恐怕你分分钟摔门而去,还要在网上提问,父母为啥老是打击孩子?老子10年内一定会年入百万!

而就算你侥幸年入百万,也未必能有个太好的结局: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就不要作死了。

亲,早点醒悟呀!

我是化肥哥,一个靠谱的 考公/考研 类答主,欢迎关注我~觉得我的回答有道理记得点个赞哟~喵喵~

公务员考试的知识,欢迎看看我的 公考回复 收藏夹。专栏 体制内入门指南 转载了同名公众号部分文章,有兴趣也可以读读。高考考研类问题欢迎关注我的 高考考研类问题 收藏夹。

如果想有全面了解考公,9.9元听个LIVE也是不错的办法,目前知乎全领域排名第一热度的:公务员带你从 0 开始了解公考 半杯奶茶的钱,我相信大家都不缺,对吧?知乎会员有效期内听还是免费的。

或者看看专栏

如果需要个性化建议和指导,可以走 付费咨询, 3600+次五星好评,职场类排名第一的答主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中国家庭的深层焦虑与传统观念,不仅仅是“有出息”这三个字那么简单,背后是一整套社会评价体系、父母的爱以及对子女未来安稳的期盼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首先,我们得理解“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特殊含义。它们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在许多父母眼中,这类职.............
  • 回答
    有些父母之所以会认为孩子需要对他们的施虐负责,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和扭曲的认知模式。这并非一种健康的亲子关系,而是源于父母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创伤、未被满足的需求、控制欲,甚至是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健康的父母,其核心职责是保护、引导和爱护自己的孩子。但当父母存在某些内在.............
  • 回答
    在很多文化中,父母被视为生命的赐予者,而这种“赐予”的观念,在一些人那里,却被误解和扭曲,演变成了一种“特权”,认为他们因此就拥有了“为所欲为”的权力。这种想法的根源,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且复杂交织。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父母的生育之恩确实是无法偿还的。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孩子便依附于父母,他们的生.............
  • 回答
    年轻人觉得“父母皆祸害”,这绝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端抱怨。这背后,往往是一股复杂的情感暗流,交织着期待落空、沟通障碍、成长冲突,以及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它不是对所有父母的否定,而是某些年轻人,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后,对他们所感受到的“父母式”的爱与控制,发出的深刻且带着痛苦的呐喊。我们得先明白,说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和家庭结构。要理解这种“父母鸡娃天经地义,娃鸡父母大逆不道”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原因。一、历史的烙印与文化的传承:权力结构与责任归属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老爱幼,但这种“尊”往往伴随着一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着绝对的主导者角色,他们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人都感到疑惑,尤其是那些来自多子女家庭的人。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让你更明白独生子女的这种想法是怎么来的,尽管你自己不这么认为。首先,得从他们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说起。想象一下,一个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家里的唯一焦点。所有的爱、所有的关注、所有的资源,几乎.............
  • 回答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更是五花八门。我身边就遇到过这样一些父母,他们特别推崇“朴素”二字,对孩子打扮这件事是零容忍,宁愿孩子穿得灰头土脸也绝不肯让他们花花绿绿地出现在人前。初听起来,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深入了解,你会发现这背后藏着不少他们独特的考量和执念。首先,最常见也是最容易理解.............
  • 回答
    在中国,许多父母深信“学习是唯一出路”的观念,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交织而成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挑战: 科举制度的遗毒与荣光: 中国有着悠久的科举制度历史,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改变命运是传统观念中“唯一”或“主要”的上升.............
  • 回答
    “富二代就是靠父母”这个观念之所以普遍存在,并且有很多人这样认为,其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社会认知、经济现实、心理投射以及媒体宣传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显而易见的经济起点差异: 绝对的资源优势: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富二代从出生起就拥有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物质资源。这包括: .............
  • 回答
    很多独生子女对父母生二胎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情感和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说他们“不认可”,不如说他们更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去审视这件事,并表达出一些担忧和困惑。首先,安全感和关注度的稀释是核心原因。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父母的爱和资源几乎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上,从小到大,他们习惯了被父母.............
  • 回答
    “没有钱生什么孩子”、“父母没有经过培训不合格不该生”这类言论之所以在当下年轻人中逐渐获得认可,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仇富”或者“不负责任”的标签可以概括的,而是年轻人对自身生存压力、育儿成本、社会责任以及对下一代未来的审慎思考的体现。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颇感意外的现象,明明义务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多年,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导着“粒粒皆辛苦”,但为什么时至今日,在一些年轻人身上,我们还能看到“粮食是超市买的,钱是父母给的”这样一种脱离实际的认知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值得玩味的原因,远非简单一句“没受过教育”就能概括的。首先,得说到我们当.............
  • 回答
    我记不清具体是哪件事了,更像是一系列日积月累的观察和感受,让我对父母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产生了“愚昧”、“愚蠢”甚至“无知”的判断。这些词语本身就很重,用在这里,我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但这是我当时最直观的感受。大概是从我开始独立思考,接触到越来越多不同观点和知识的时候吧。父母他们那一辈人,很多都在那个特.............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观点,关于“父母将孩子生下来,就有义务让其健康快乐地长大,孩子没什么可感恩的”,确实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亲子关系、责任与义务的深层讨论。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想法,认为生育本身就是一种选择,而随之而来的责任是理所当然的。但要深入探讨这个观点是否“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首先,我们.............
  • 回答
    如果我为人父母,我绝对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甚至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合格家长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否则,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似是为孩子好,实则可能是在扼杀他们的成长,或者让他们朝着我们认为“好”的方向,却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未来前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意味着我们要放下自己过去的经验、偏见,甚至是.............
  • 回答
    大礼议是明朝嘉靖皇帝即位初期的一场重大政治斗争,核心围绕着嘉靖皇帝的生父和追封皇帝的议题展开。而在这场斗争中,杨廷和作为首辅,坚持要嘉靖皇帝认孝宗(明武宗朱厚照)为“皇考”(即亲生父亲),而嘉靖则力主追尊自己的生父为“皇考”。这场争论看似是认父问题,实则牵涉到皇权合法性、宗法制度的维护、政治权力分配.............
  • 回答
    货拉拉跳车案,自案发以来,便牵动着公众的神经。如今,随着司机妻子和女孩父亲的双方发声,案件的复杂性与悲剧性再次被推到聚光灯下。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意外事故还是人为因素导致的问题,更触及了平台责任、用户安全、以及社会信任等诸多层面。司机妻子:意外的陈述,背后是无奈与辩白司机妻子在此时站出来发声,其动机和.............
  • 回答
    关于“雨衣爸爸”事件引发的争议,其背后涉及公众情感、媒体传播、社会舆论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为何会被认为是炒作并引发争议: 1. 信息误传与公众认知偏差 原始事件背景 2021年7月郑州暴雨期间,地铁5号线因积水导致多人被困,救援过程中一名身穿雨衣的男子在抢险现.............
  • 回答
    “章子欣父亲发文”的“百度认证”实属虚假,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网络信息时代下,我们如何辨别真伪、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以及平台责任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事件的表象: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吸引眼球的标签——“百度认证”。这通常意味着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尤其是在社会事件中,能够获得官方认证的账号,其发布的内容.............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个体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的“穷”或“富”就能解释。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为什么父母那一代人(大致指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出生的一代)和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在生育意愿上存在显著差异。一、 父母那一代人(尤其经历过物质匮乏时期)的生育观:1. 经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