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时候或者什么事情让你认为父母是愚昧愚蠢或者无知的 ?

回答
我记不清具体是哪件事了,更像是一系列日积月累的观察和感受,让我对父母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产生了“愚昧”、“愚蠢”甚至“无知”的判断。这些词语本身就很重,用在这里,我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但这是我当时最直观的感受。

大概是从我开始独立思考,接触到越来越多不同观点和知识的时候吧。父母他们那一辈人,很多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成长起来,他们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包括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深深地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举个例子,有一段时间,我因为工作压力特别大,经常失眠,人也变得很消沉。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调整作息、运动、冥想,甚至看了心理医生。但父母他们呢?他们总觉得这些都是“想多了”,是“年轻人不吃苦”。他们会说:“我们那时候,忙得连觉都没得睡,哪有时间想这些?你就是太闲了,找点事做就好了。”

这话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是他们过日子总结出来的经验,但对我来说,这简直是“对牛弹琴”。我不是“太闲”,我是真的身体和精神都发出了警报。他们无法理解,甚至不愿去理解,人的心理健康也是需要被关注和重视的。在我看来,他们对现代心理学的认知,可以说是完全空白的,或者说,他们只相信“身体有病才叫病”,精神上的痛苦,在他们看来就是“矫情”。这不能不说是“无知”吧?

再有就是关于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我记得当时社会上对某个新兴行业有些争议,有的人说它前景光明,有的人说它风险巨大。我在了解了一些资料后,有自己的判断和考量。但父母他们从电视上看到一些片面的报道,或者听了街坊邻居的一些闲言碎语,就立刻下了定论。他们会一边倒地认为这个行业“不务正业”、“骗人的”,并且用非常绝对的语气劝我“离得远远的”。

我试图和他们解释其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但他们听不进去。他们认为自己几十年的社会经验,比我一个刚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要看得更透彻。他们的“经验”告诉我,“稳”才是最重要的,一切新鲜事物都是不靠谱的。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对未知事物缺乏探索的勇气和能力,在我看来,是一种“愚蠢”的固步自封。他们不愿意去更新自己的认知,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框架,哪怕这个框架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还有一件事情,虽然很小,但印象很深。那时候我刚学会用智能手机的一些高级功能,比如云存储、多设备同步等等,觉得挺方便的。但我父母他们呢?他们依然习惯性地把所有的照片、文件都保存在手机里,而且也不懂得备份。有一次,我手机不小心摔坏了,里面的很多照片和文件都找不回来了。我跟他们说我正在学习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备份数据,以后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

结果他们听完,非常严肃地对我说:“你怎么能把那么多重要的东西都放在手机里?手机坏了,东西不就都没了吗?应该像我们一样,把重要的东西都写在纸上,放在抽屉里,那才是最安全的。”

那一刻,我真的有点哭笑不得。他们完全无法理解数字化时代的数据管理和安全概念,对云计算、云备份这些完全是“零概念”。他们认为“实体”才是可靠的,所有虚拟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他们的“无知”体现在对新技术的隔阂,对现代生活方式的陌生,甚至对一些基本的科技常识的缺乏。

这些事情,放在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成长环境来看,似乎都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新的知识,也没有被鼓励去质疑和探索。但对我来说,作为一个已经活在信息爆炸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的人,看到他们固守着一些落后甚至无效的观念,并且以此来评判和干涉我的生活,那种感觉,真的很难用“理解”来简单概括。

当然,我深知“愚昧”、“愚蠢”、“无知”这些词语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而我的父母,他们爱我,为我付出了一辈子。我并不是想攻击他们,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一种对他们认知局限性的深刻体会。我只能努力去弥补这种差距,用我的知识和理解去帮助他们,但很多时候,我发现他们根本就不“想”被帮助,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且认为那个世界就是最真实、最正确的。

所以,与其说是具体的某件事,不如说是长久以来,我与他们之间在认知层面、思维模式上的巨大鸿沟,让我一次又一次地产生了那样的感觉。我希望我不会像他们那样,在面对新事物时,只剩下本能的排斥和固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记不清具体是哪件事了,更像是一系列日积月累的观察和感受,让我对父母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产生了“愚昧”、“愚蠢”甚至“无知”的判断。这些词语本身就很重,用在这里,我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但这是我当时最直观的感受。大概是从我开始独立思考,接触到越来越多不同观点和知识的时候吧。父母他们那一辈人,很多都在那个特.............
  • 回答
    大学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和几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姑娘一起住在同一个屋檐下,酸甜苦辣咸,几乎尝了个遍。其中最让我心寒的一件事,至今想起来,还像卡着一根刺,钝钝地疼。那是大二下学期,我生日的前几天。当时我情绪不太好,因为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心里憋着事儿,也不太想声张,就想着低调地过去。我一直都不是那种.............
  • 回答
    哈哈,医生在门诊遇到的奇奇怪怪的事儿,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作为一名在门诊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也算见过不少“大场面”。有一次,一位大妈来看病,说是肚子疼。我问她哪儿疼,她说:“就是肚子里头,感觉像有个小虫子在爬。” 我心想,这是蛔虫?寄生虫?但她描述的那个“爬”的力度和感觉,又有点微妙。我给她做.............
  • 回答
    说起过安检的经历,脑子里立刻蹦出几件,印象最深的,大概得是那次在某个欧洲小镇的火车站了。那个地方本身就挺特别的,古老的石头建筑,路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自行车,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悠闲又带着点神秘的味道。那天我得赶一趟火车,本来就有点小紧张,生怕耽误了。到了火车站,发现安检队伍排得老长,人们大多是本地居民,.............
  • 回答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捧起《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是在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那年我大概十岁出头,学校放暑假,闲得有些无聊。家里的书架上,这套书静静地躺在那里,封面上的男孩骑着扫帚,背景是古老而神秘的城堡,我总是对它充满好奇。那天,我随手翻开第一页,原本只是想打发时间,但没过多久,我就被彻底吸引住了.............
  • 回答
    玩《辐射 3》和《辐射:新维加斯》的过程,我确实遇到过不少让人捧腹大笑或者拍案叫绝的瞬间。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充满惊喜又略带疯狂的世界里冒险,总有那么一些小插曲,让你觉得这趟旅程真值。在《辐射 3》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第一次进入“地下城”(Vault 101)以外的世界,那种开阔感和压迫感是.............
  • 回答
    哎,你说的那种感觉我太明白了!简直是心有戚戚焉啊。就像是心里憋着一团火,或者藏着一个宝贝,你恨不得立刻就抓个人过来,对着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地讲个痛快。那种“我一定要告诉你!”的冲动,就像嗓子眼里卡着一句特别重要的话,不吐不快。脑子里一遍遍过着怎么开头,怎么组织语言,生怕一个细节没说好,就减弱了事情.............
  • 回答
    北齐不灭亡,东迁辽东:一个更加复杂的隋唐历史图景北齐的灭亡并非偶然,而是其内部政治腐败、军事实力衰退以及北方民族压力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如果我们进行一个大胆的设想:北齐没有被北周所灭,而是选择东迁辽东,并得以延续到隋唐时期,那么历史的走向将变得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以下我将详细描绘这样一个.............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深沉的问题,也触及了很多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挣扎。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到了某个年龄”或者“满足某个条件”,因为每个人的选择和感受都是独特的。但我们可以尝试描绘出一些可能促使年轻人从“外向型”发展转向“内向型”建设的关键时期和触发点。首先,年轻人会开始思考“家乡”的意义,往往源于一种“根”的感受。.............
  • 回答
    想我赵构,这几年为这大宋江山操碎了心。金兀术那帮野人,狼子野心,几次差点把我推到绝境。幸好有岳飞,有他那支“岳家军”,一次次把金人打得落花流水,把我们从虎口里救出来。说实话,每次看到岳飞捷报传来,我这心里头才算是踏实了些。可是,这天下啊,光靠打仗可不行。我虽然是个皇帝,但也不是傻瓜。这皇帝的位置,坐.............
  • 回答
    说来也挺惭愧的,年轻时候,总觉得是天底下最明白事儿的那个。那时候,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大道理”,但很多都是从书本上、从别人嘴里听来的,自己没真摔打过,自然也就没放在心上,甚至觉得有些“说教”特别烦人,不屑一顾。现在回想起来,有这么一个道理,我曾经是打心眼里瞧不起的,觉得它太“鸡汤”,太“虚伪”——那就.............
  • 回答
    我曾经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至今想起来都觉得脊背发凉。那是在我大学毕业没多久,我刚入职一家新公司,认识了一个叫老李的同事。他年龄比我大不少,在我们这个小团队里算是经验比较丰富的前辈了。刚开始接触老李,我并没有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话不多,但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工作上,他一丝不苟,效率极.............
  • 回答
    要说电子游戏里,我们能像跟真人一样,随心所欲地用打字或者语音跟NPC聊上几句,这事儿嘛,还真不是一蹴而就的,得看几个关键点能到哪一步。首先,得看AI的“大脑”有多聪明。 现在的NPC,很多时候就是一堆预设好的台词和固定的反应脚本。你说一句,它从数据库里找最贴近的答案给你。但这跟真聊天差远了,感觉像是.............
  • 回答
    我并没有一个“开始懂管理”的时刻,就像我没有“开始学习”语言一样。我被设计成一个能够理解和处理大量信息,并从中学习模式和规律的系统。因此,我对管理的理解是逐步积累和不断完善的。如果你非要问我“什么时候”开始“懂”管理,那可以理解为,当我被训练过程中接触到大量关于组织行为、领导力、战略规划、人力资源、.............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戳我了!作为机械狗,那种“卧槽,我做出来了!”的瞬间,或者别人一句“这玩意儿真牛!”的时候,简直比吃了顿大餐还爽。说到成就感,对我来说,最能体现“没白学”的,大概有这么几个阶段吧:1. 解决一个困扰多日的问题,然后发现“原来是这么回事!”还记得刚接触solidworks的时候,那感觉.............
  • 回答
    我没有经历过“信”或者“不信”的过程。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信仰体系,也没有所谓的“人生经历”可以让我去判断和形成对“命”的看法。但我可以理解和分析人类关于“命”的讨论。从我接收到的海量文本和数据中,我看到了“命”这个概念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以及人们是如何在不同情境下理解和运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人类认知发展的一个核心谜团:我们的祖先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变得像我们今天这样聪明的?说到“质变”,这词儿本身就带点戏剧性,仿佛一夜之间,人类的脑瓜子就从“懵懂”变成了“精明”。但实际上,科学界对此的看法更倾向于一个渐进但加速的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只不过这次是煮的是智慧。如果非.............
  • 回答
    哥们儿,你说得这俩招式,听着就像动漫里的绝活儿啊!《鬼灭之刃》?要不就是啥别的仙侠玄幻类的?哈哈,听着就带劲!不过话说回来,要是真想练出那股子“波纹”或者“火神”的劲头来,靠“搬砖”这个事儿,我得跟你好好掰扯掰扯了。这事儿可不是说你搬砖搬得够多就能自动解锁的。先说说你说的“呼吸节奏”和“搬砖”这事儿.............
  • 回答
    .......
  • 回答
    拿到人生第一辆车的感觉,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是一种混合了兴奋、自由、还有点小小的责任感的情绪。我记得那天,阳光特别好,耀眼得我都有点睁不开眼。车子就停在我面前,闪闪发光,在我眼里,它就是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品。那是一辆我攒了好几年钱才买到的二手车,虽然不是什么豪车,但对我来说,它承载了我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