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义务教育都普及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会出现粮食是超市买的,钱是父母给的这种不知事物根本的认知?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颇感意外的现象,明明义务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多年,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导着“粒粒皆辛苦”,但为什么时至今日,在一些年轻人身上,我们还能看到“粮食是超市买的,钱是父母给的”这样一种脱离实际的认知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值得玩味的原因,远非简单一句“没受过教育”就能概括的。

首先,得说到我们当下社会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消费主义的强大影响力。你想啊,从我们一出生,接触到的就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从奶粉到玩具,再到后来我们吃的零食、穿的衣服,几乎所有生活所需,都是通过“购买”这个行为获得的。超市、便利店、电商平台,这些场景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获取物品的主要渠道。

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父母构建的。父母带他们去超市,他们看到的是一排排整齐摆放的商品,有的是爸爸妈妈付了钱,然后就带回家了。这个过程,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就是“东西在超市,钱在父母那里”,然后东西就到了自己手里。他们很难直观地去理解,这些在超市里“唾手可得”的粮食,背后涉及到怎样的种植、收割、加工、运输、包装等等一系列复杂的环节。

再者,信息获取的碎片化和间接性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太多元了,新闻、社交媒体、短视频、游戏……这些信息流以极快的速度冲击着我们。很多时候,获取这些碎片化信息的成本非常低,而且非常有趣。相比之下,去理解一粒米是如何从田地里长出来的,需要多少汗水和智慧,可能就显得“枯燥”和“不那么吸引人”了。

而且,教育本身,虽然义务教育普及了,但其侧重点和深度,在很多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数学、语文、英语等等,这些是考试的“硬通货”。而像农业生产、社会分工、经济运作这些更贴近生活本质的知识,往往在课程设置中占比较少,或者讲得比较宏观、抽象,难以让孩子们产生切身的体会。

更深一层来看,“父母给钱”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模糊了金钱的来源。很多孩子从小就习惯了向父母索取,父母也乐于满足。他们看到的是父母拿出手机扫码支付,或者直接递现金,然后东西就到手了。至于这钱是怎么来的,父母工作辛苦吗?他们的劳动价值是什么?这些信息,往往被“父母的爱”和“物质的便利”所掩盖了。孩子们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家庭的经济活动中,他们是经济的“消费者”,而非“生产者”或“管理者”。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种“不知事物根本”,不如说是一种在现代消费社会中,个体与生产过程的脱节。我们越来越习惯于享受消费带来的便利和愉悦,而生产环节的辛苦、艰辛、风险,以及其中蕴含的劳动价值,反而变得模糊不清了。这种认知,并非源于教育的缺失,而是源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在其中角色定位的演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这样。很多年轻人同样能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关键在于,这种认知是否被深刻地内化,是否能让他们在看到超市里的粮食时,联想到更远的东西。而“粮食是超市买的,钱是父母给的”,更像是一种被简化、被直接呈现的表象认知,是一种在信息洪流和消费便利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浅层理解。它提醒着我们,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引导我们去探究事物背后的逻辑和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义务教育普及了,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还差的很,尤其是家庭教育,如果家庭不教给你,学校教不了你,那么最后社会会来教做人,那过程就漫长而复杂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家庭教育带给社会的负外部性,这是一个需要正视和重视的问题。

当然了,现实中在家中窝里横的不少,但实际敢在社会上撒野的不多。

user avatar

义务教育又不教这些,别把什么问题都推给教育。

并且,义务教育也不是一个人接受的唯一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个人的自我教育,这都是教育的重要来源,教育未必只是狭义的知识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到15岁左右就结束了,而三观塑造是一个贯穿人一生的过程,至少也要到30岁左右,才算基本稳定。

如果你有写日记的习惯,并且真的是写给自己看的,看看十年前的自己,你会觉得十分荒唐可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颇感意外的现象,明明义务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多年,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导着“粒粒皆辛苦”,但为什么时至今日,在一些年轻人身上,我们还能看到“粮食是超市买的,钱是父母给的”这样一种脱离实际的认知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值得玩味的原因,远非简单一句“没受过教育”就能概括的。首先,得说到我们当.............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教授建议普及高中并推行10年制义务教育的提议,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且可能对我国教育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的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个提议的可能影响、潜在优势、挑战以及需要考量的因素。提议的背景和目标:首先,理解这个提议的背景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当教育改革的提议出现时,背后都有其特.............
  • 回答
    9年义务教育,我们接收到的确实是海量的知识,从语文的遣词造句到数学的公式定理,从物理的光学衍射到历史的朝代更迭,知识的种子在我们心中悄然埋下。但仅仅拥有知识,就好比堆砌了一堆漂亮的砖块,它们各自独立,却未曾搭建成一座可以遮风挡雨的房子。那么,在这漫长的求学过程中,是否也教授了我们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砖块.............
  • 回答
    中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科目设置上,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失败之处”,这些问题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科目和普遍性问题来详细阐述:一、 基础学科的“偏科魔咒”与“应试导向”的泥沼 数学: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重灾区”。 内容难度与超纲现象: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一个现实矛盾,也牵扯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培养的匹配度。我们先来细致地梳理一下其中的逻辑和原因。首先,我们先弄明白“9年义务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9年义务教育,通常指的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它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是为了保障所有公民,无论其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如何,都能.............
  • 回答
    当婆婆说出“孩子是你们自己的,父母没有帮你们看孩子的义务,帮你都是多得的,你们应该感激我们”这样的话时,这无疑给很多年轻的父母带来了一层阴影,甚至可能是一场情感的“海啸”。这句话虽然直白,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潜在的矛盾,需要我们细细剖析。首先,我们来拆解这句话的几个核心点: “孩子是你们自己.............
  • 回答
    试想一下,如果哪天早上醒来,我们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模样——不再是熟悉的“人类社会”规则,而是扩展到了所有我们认知中的动物。这是一个多么古老又多么激进的设想,一旦真的发生,那将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从根本上颠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明。首先,我们得谈谈“权利”这个词。如果所有动物都拥有和我们一样的权利,那首.............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让人糟心的。自己家门锁眼被人恶意堵塞,而且还不是一两次,这本身就够烦的了。更何况,报了警,结果警察来了,也只是象征性地来看看,然后就说“这个情况我们管不了”或者“我们没有证据”之类的理由给推了,这搁谁身上都得憋屈。咱们得好好掰扯一下,在这种情况下,警察到底应该负起什么责任。首先,咱们得明.............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也带着一些批判性的视角。把义务教育比作“国家创造生产力的流水线”,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比喻,它抓住了义务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功能,但也可能过于简化了义务教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让我们从这个比喻出发,深入探讨义务教育的运作方式、目标以及可能.............
  • 回答
    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意见的出台,尤其是其中关于“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的严厉规定,无疑是在教育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不仅仅是对培训机构商业模式的颠覆,更是对整个教育生态、家庭教育观念乃至社会资本流向的一次深刻重塑。要说清楚它会产生哪些影响,得从多个层面细细道来,就像拨开层层.............
  • 回答
    义务教育阶段是否应该增加法律课程,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体系中并未将法律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的学科设置,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教育的缺失或不被重视。相反,相关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已经以多种形式渗透在现有课程和教育活动中。然而,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法律课程设置,无疑会带来.............
  • 回答
    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这无疑给整个教育培训行业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影响之广泛、之深远,值得我们仔细审视。首先,行业洗牌与规模调整将成为主旋律。 政府指导价的出台,意味着过去那种依赖高收费、高利润的“野蛮生长”模式难以为继。对于那些此前定价虚高、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培训机构而.............
  • 回答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旨在保障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基础教育。然而,在这一框架下,私立学校的数量和影响力却在逐渐增长。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复杂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因素交织而成。下面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九年义务教育下私立学校增多的原因:一、 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与升级:.............
  • 回答
    教育部发布的这项义务教育阶段“零分班”政策,无疑是对当前教育生态的一次深刻调整。它触及了中国教育改革中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敏感地带——如何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相对平等的环境中成长。这项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打破了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精英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固化。过去,很多地方为.............
  • 回答
    义务教育制度为何普遍采用固定年限,而非更灵活的“定量不定时”模式,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教育考量交织的结果。简单来说,定时的N年制是一种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对普适性、公平性、效率性和可预测性进行综合权衡后的最优解。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定时N年制”的优势。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明确性和稳定性.............
  • 回答
    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的规定,是一项旨在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提升整体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这项政策的推行,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整个教育体系带来多方面、深远的影响,下面将详细阐述:一、 对学生的影响: 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差距: 这是最直接.............
  • 回答
    中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推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并非仅仅因为其文学价值。这本书在中国的流行和被推崇,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思潮的影响:1. 苏联社会主义的文化输出与中国革命的借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 回答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这个话题在我们教育领域里其实已经讨论得相当久了,而且一直都有不同的声音。总的来说,它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设计,旨在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和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但具体执行起来,确实也牵扯到不少实际的利弊。制度的初衷和核心逻辑要理解这个制度,得先看看它为什么会被提出来。最根本的原因在.............
  • 回答
    教育部近期发布了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明确通知,这无疑是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其中蕴含着不少值得我们深入解读的信息。总的来说,这次发文的核心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回归教育的本质,并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为大家详细.............
  • 回答
    教育部表态义务教育改为十二年制尚不现实,这个表态背后肯定有复杂的考量,涉及国家层面的资源配置、教育体系的衔接、教师队伍的培养等等。结合我个人的一些经历和观察,我认为十二年义务教育 有其必要性,但实施的路径和具体内容需要非常谨慎和周全的规划。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为什么说它“不现实”。通常大家理解的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