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国家打出的第一拳,谁也不知道,后面还会有多少组合拳。
在这一系列政策之前,我一直觉得,美国式的快乐教育可能会是我们国家教育体系的未来。即公办教育仅仅作为托底,提供最最基础的教育内容,所有基础套餐之外的东西,都需要额外付费找私立机构购买。
在那些年,作为一个上海小朋友的家长,我眼看着上海的义务教育往这个方向一路狂奔:公办学校三点半放学,国家出台各种减负政策, 降低教学难度,减少教学内容;与此同时,私立学校可以挑选生源,自由决定学习时间和课程难度,市重点高中给与私立学校更多的录取名额,按裸分录取的学生越来越少,按推荐信录取和综合评价录取的学生越来越多……
在这么明显的政策双轨制情况下,上海所有的家长都疯狂追捧民办教育,从幼儿园起,就想尽办法让孩子进入双语民办幼儿园学习,然后一路民办小学,民办初中,直到进入重点高中或出国。
这是一场非常惨烈的军备竞赛,对家长的钱包和小朋友的精力都是。
没有亲历过的人很难想象,一个个还在读幼儿园的孩子,甚至还没有读幼儿园的孩子,就开始背负升学压力集体内卷是什么样子。一个收入中等的家长,需要多省吃俭用,才能勉强跟上内卷的强度而不至于掉队。
那些在幼升小中失利,没有考上民办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们一边如丧考妣,一边马上去学而思等机构排队交钱抢学位(难度堪比抢春运火车票),希望能够通过在学而思等机构的学习,完成对民办小学学生的逆袭。因为所有人都知道,靠公办小学教的那点内容,如果不在课外拼命补,五年下来孩子的水平只能被民办学校越拉越远。
那段时间,真的就是看着上海的教育被资本一步步侵蚀,公办教育主动投降,节节败退。家长们掏空了自己的钱包,赔上了自己的精力,不是在家鸡娃,就是在送娃去辅导班的路上。
这与我们80后成长的经历几乎完全不同。
在我们80后读书的那个年代,大家的贫富差距还没有拉大,对教育的投入每个家庭也都差不多,也没有什么私立教育机构供人选择。所以在那个年代,有很大一批农村的孩子,平民家庭的孩子,凭着过人的天赋和努力,在人才选择中脱颖而出。
但是,随着80后这批人成为父母,每个家庭可以投入到子女教育的资金和时间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很多当年廉价优质公立教育的受益者,在自己成为城市精英后,开始希望用自己金钱和地位的优势,来转换成子女教育方面的优势。
我本以为,这是无可逆转的一个趋势:有钱人想要利用自己的金钱购买更优质的教育,让自己的下一代领先于其他同龄人。只要贫富差距客观存在,这个需求就不会消失。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既得利益者会和资本为一起,为平民阶层的小朋友筑起更高的壁垒。
但是,突然形势就起了变化。
第一件事,上海实行公民同招的政策。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同时招生,民办学校不可以挑选生源,不可以对报名者进行考试录取,只能电脑抽签。而且,先报名民办的学生,如果没有抽签抽中,则回归公办时录取顺位要降低。
第二件事,是重点高中录取名额向不挑选生源的初中倾斜,名额分配到区,到校,保证每所初中都有机会考上好的高中。
第三件事,就是题目中说的,打击学科类培训资本化运作。
根据新闻,后续可能还会有多校联合划片,教师多校轮岗等政策。
所以已经出来的,或者即将出来的政策,都直接指向一个词:公平。
先打掉民办学校的政策优势,再减少课外培训的供给,让教育回归学校。
学区划片,名额分配到校,教师多校轮动,平衡学校之间的差距,
增加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压缩吃小灶开外挂的机会,让大家尽量在同一水平下竞争。
这一套组合拳,明显是国家意志在对以前的教育方向纠偏,为了促进生育也好,为了促进公平也好,这都不是一个短期的政策。而且,很明显地感觉到,如果有什么政策漏洞被人钻了空子,上面就会继续出更多的政策,来打上这个补丁。
恢复高考以来,我们用80/90年代的那一套公立教育体系,培养出了足够优秀的人才,也培养出了足够数量的人才,靠这一批人把这个国家的GDP干到了世界第二,不出幺蛾子的话,我们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第一。
曾经有段时间,我们觉得人家国家富有是因为他们用快乐教育,觉得教育就该嘻嘻哈哈三点放学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后来才发现,这就是个误会。而且,三点后的时间,社会主义教育不占领,资本和机构就会去占领,还掏空了一代父母的钱包,让大家更不敢消费和生娃。
现在,是时候纠正了。
疫情之前,我可能还会怀疑国家意志与资本力量哪个占优,但现在我觉得,如果国家意志想做成点什么事,他们真的能做到。
我想提醒各位注意今天发布的《“双减”文件》的几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这分别是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和人民政府的最高执行机构。
文件最后也特别提到此次“双减”要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
按照我党一贯的作风,一旦涉及到民生的工作,是一定不会半途而废,空喊几句口号就完事的。
当初封杀韩剧的时候,封杀nba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觉得只是做做样子。
你现在有多久没看韩剧了?
以往教育部发布的文件,往往在落实过程中成为一纸空文,民间怨声载道。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政策的落实绝非教育部门一家可以实现,而必须是各个政府部门配合的系统工程。
比如教育局出一个增加课后服务时间的政策,势必增加教师工作量,或者新增教师编制。这就需要编制部门以及财政部门的配合,否则政策就会成为一张废纸。
有的地方出台政策,在上下学期间对接送小孩车辆免于限行,这也是一个好电子,但需要公安部们配合,教育局也搞不定。
这次这个政策专门在文末提出各部门配合,涉及教育、宣传、市场监督、财政、人力编制、民政、政法、公安等几乎所有政府部门,决心堵上一切可能的漏洞,确保政策落地。
更狠的是,“双减”工作成效,将被纳入政府工作考评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衡量一个地方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工作成效,不再是看当地出了几个清华北大,多少人考上了高中,升学率是多少。
而是要看当地的培训机构少了没有,家长在培训上花的钱少了没有。
这简直是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啊。
这已经不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正式成为一个民生问题。
培训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切不可抱有此次改革“雷声大、雨点小”的幻想。
《意见》对当前教培行业扩张现状了解之深入,规定之具体,令人惊叹。
随便举几个例子:
一校多开:培训学校总校获得审批,然后利用这个批文在另外的地址开分校,但分校并没有再次审批,然后大量复制,扩张;
利用政策漏洞,尤其是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加盟外资机构、或者被外资收购,外资入股,等方式,逃避监管;
设立空壳公司,或者借助主业为非教育行业的母公司变相上市,融资。
这些试图实现将教育资本化,扩大盈利规模的路径都被全部堵死
《意见》第28条在说到民政部门在此次改革中的作用是“做好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登记工作”。
结合第13条中“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规定,可以看出:校外培训机构的主管部门发生重大变更,由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变为民政部门。
这一规定可谓釜底抽薪。
简单来说,一旦政策落地,学而思这一类的培训机构,今后会变成和蓝天救援队、关爱大熊猫俱乐部一样的公益性组织。
一旦变为公益性组织,就有一整套严格的登记、管理制度,必须严格执行“非盈利”这一宗旨,所获收入,必须全部反哺公益性质的教育活动中,一旦违反,就可以被轻松取缔。
有过企业管理经验的朋友应该知道,在实际的市场管理中,主管部门要关停一家企业,还是很费周折的,搞不好还会面临各种行政诉讼。
而民政部门管理非盈利机构,就容易多了,一旦发现违规,直接取缔就可以了。
4. 清理培训机构的教材。这也是要命的一条。
对于教材这种受众巨大的印刷物,国家历来都有严格的规定。
抛开意识形态的内容不谈,就仅是学科知识方面的内容,就必须经过专门的学术专家反复审定以后才能投入使用。
而培训学校现在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培训老师的自由发挥。稍微有实力的机构,会自主研发自己的教材,但在学术的严谨性、系统性、规范性上,是完全处于监管的真空中的。
监管部门一旦较真,要求使用符合规定的教材,或以不符合党的教育政策和意识形态要求为由对机构进行处罚,将使得绝大部分培训机构面临灭顶之灾。
在《双减意见》的“工作目标”中,有一句重要的表述,各种学生、家长的负担、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和精神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
这基本上是在明确政策执行的时间表了。
1年时间内各种负担,包括精神负担要实现“有效减轻”,这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实现的目标。
可以预见的是,各种政策必然会以极快的速度、极大的强度得以执行。
最后想说几点自己一直以来的感悟:
1. 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一直以来坚信“唯有读书高”,对教育无比敬畏的国家,居然孕育出来一大堆百亿级别的教育公司,主业都不是学校教育,而是课外补习。
而且这些以补课起家的公司,还堂而皇之上市了;
而且还是在国外上市,融来外国的资本;
然后用这些钱,贩卖教育焦虑,高薪挖走高考状元,挖走学校老师;
目的是为了掏空中国家长的钱,再源源不断地把这些赚来的钱,交还给外国的投资者;
这谁能忍?
2. 上市公司要对投资人负责,这是资本市场的天理;
新x方,好x来这样的所谓教育企业,在美股上市,是不是要对美股的投资人负责?
那既然要对投资人负责,那这些上市公司的所有经营活动,要不要服从外国投资人的利益?
而这些需要对美股投资人负责,帮助美股投资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中国企业们,他们的经营对象
全是中国的未成年人!
2020年中国培训市场之大,参加校外培训的人口之多,数据我就不举出来了,看看那几家“头部”上市教育公司的报表就清楚了;
把几百万,上千万中国未成年人的命运,把这个国家的未来,都交给这些为外国资本马首是瞻的所谓教育企业,然后还指望他们能干什么好事?
其心可诛。
3. 疫情之后,国家对自身的治理水平和制度优势日渐自信。相信校外培训的顽疾,高层早已下决心大力整治,现在确实是最好的时机。推翻压在民生头上的教育、住房、医疗三座大山,就从现在开始。
对住房和医疗的改革也已经在路上,我充满信心。
关掉所有补习班不会对中国人的人均科学素质产生任何影响。
加贝老师擅长氧化还原配平、会所、自助餐,当然还有一个不能说的领域。
你随便找一个人来,他大概率是不会也不需要用到复杂的氧化还原配平的,但他总是需要会所和自助餐攻略。
所以建议加贝老师改行当美食探店网红。
首先,要明白对于非爱因斯坦级天才的普通孩子而言,A卷过了B,上了双一流毕业成码农,而B则上了双非毕业成外卖员,或者A和B交换境遇——对于社会而言是没有区别的,社会看的是A+B的总效益,最终结果都是多了一个普通码农和一个普通外卖员。
打磨做题学本身并不提升能力,只不过是提升排名竞争力而已。
在卷的过程中,A和B甚至可能因为高强度内耗而搞坏了身体,搞颓了心理,搞崩了性吸引力,从而让A和B这两个劳动力都变得更差,而不是更好——这样对社会而言,A+B的总效益反而变差了。
在一个缺乏爆发式增长的给定时空内,大学招生名额和各行各业的就业岗位是大致稳定的——你卷不卷,都是这么多双一流,这么多码农,这么多外卖员。
这是反对k12内卷的基本逻辑。并不关心你具体个人A或者B的命运,而是关心A+B的总效益。
其次,关于公平。有人说富人?拜托,啥时候富人靠补习班上位了。
在无论如何都对1%没影响的前提下,那么主要就是前30%对后70%的问题了——反正6亿月入1000的家庭肯定本来就上不了补习班。
很多人也提到了,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中等群体,他们有点钱,又没有很多“power”,所以——中等群体最喜欢用学区房、补习班等来制造对普通人的壁垒。
因为相比较于真正的极少数,他们的“护城河”确实不够牢靠,毕竟智力又不是百分百遗传,上了车就呼吁关车门也是人之常情。
当然,人们可以嘴上说应该对1%如何如何,但这显然并非易事。那么先不谈这个,就说——假如进一步打通中等群体的跌落通道和普通人上升通道,但方式是“子宫彩票”(赌天赋智商),而不是博内卷和氪金,这好是不好呢?
这样一定会很焦虑,但总效益却未必不好(记住上面说的A和B)。
在财富方面,中等群体萎缩的图钉型状态是有害的,因为这意味着消费的萎靡不振——但这一点并不能简单套用在教育上。
因为财富的相对公平,真的能提高总消费;而过去中等群体对普通家庭的教育优势,却并没有让整个社会的人才产出增加,不过是让中产家的A胜过普通家的B而已——在这个过程中,A和B本身反而可能都被家长玩坏了。
再者,当然了,只要有需求存在,就一定鼠有鼠道。
中等群体家长会继续焦虑,会继续找机会花钱,这是毫无疑问的——说到底,补习已经更大程度上是中等群体家长的一种心理按摩服务了。
有人提到了一对一,提到了这种“鼠道”的价格会更加昂贵——那也就回归了我第二点,价格越昂贵,就越能让享受优势的人数变少。
只要实现这一点那也就可以了。
再次强调,做题学内卷并不能提升人才总产出,结果是零和甚至是负和,只影响A和B的内部境遇分配而已——在这一点上,还不如禁掉外力考验智力呢。
真正让A+B的总效益提升,也许是教学内容扩展,也许是教师团队总体素质提升,但肯定不是做题学内卷的提升——让A和B都变得更好更强才是胜利,A胜过B毫无意义。
最后,在知乎这样一个中等群体社区,这个策略肯定有很多人不满。然而,一个明智的策略在乎的一定是社会总效益。
在关注1%对99%的压榨同时,30%对70%试图焊车门的行为也同样不容忽视。
利益相关,某头部在线教育公司员工。
这个回答不会有任何公司内部的信息,毕竟我不想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留黑点。
我旗帜鲜明地、发自内心地支持国家的这个政策,包括最近一系列对互联网的规范和整治政策。原因很简单:这些政策是真的有利于我们普通人,无论是教育成本、生活成本、劳动者权益。
这个双减政策,很多朋友觉得不会有什么用,因为治标不治本,需求一直在。如果是放在10年前,我也会是这个感觉,但现在我的想法变了,我觉得这个政策是铁定会起作用,而且会是非常非常大的作用。
首先我也承认,这个政策确实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因为教育成本的高企,学生和家长的鸡血,本质上是因为最终走上社会工作后,要获得理想的“基本幸福”的生活,成本会非常大。或者说,一不小心可能就会陷入买不起房、看不起大病、奔波劳累、没日没夜地工作还看不到幸福的希望这样的境地。
但是,讲真,上面不知道吗?肯定是知道的,那为啥还玩治标手段,不来治本呢?这就是我觉得(客观上)我们国家zd优势的地方,我们是真的能既要熊掌又要鱼···你看这个生活成本,是典型的正常活着不难,但你所有的“更美好一点”的追求,都特别特别难,这就形成了一个真正的最底层的人民,其实也能过得下去,但是大部分追求美好生活的中层、中下层、中上层民众,都不得不玩命工作的现状;这种现状使得社会相对稳定(毕竟大家都不至于过不下去),但是又劳动生产率又被强行拉得很高,从而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强行踩油门拉高转速超车。(超谁的车不用我多说了吧)
而这波双减政策,显然不想影响到工作后的状态,但由于教育成本(包括时间、精力、金钱)的高企,侧面影响到了生育率的问题,又不得不解决,所以我们玩了一手治标。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玩法本质上是想抑制“卷”的提前。就是说,国家希望的是,小朋友们成长的时候,大家都佛系一点养,但是一到了大学或者工作,所有佛系的小朋友都立马卷起来,平心而论,这种非常撕裂的情况很难做到,因为我都知道工作之后会卷,我为什么不提前起步,早一点占据优势呢?
所以为了达到这种鱼和熊掌兼得的结果,只能是强行压制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供给,在无法真正抑制需求的情况下,把教育市场的火强行压制住。
那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个政策能成呢?首先得说明,“能成”不意味着完全消灭校外培训和补习,毕竟治标不治本的手段,终归会有各种空子钻。但是我相信这套政策持续发力,不断更新,至少能消灭7、8成的校外培训(我指的不是机构或个人,而是7、8成的行为),因为这种治标不治本,但是还真起作用了的事情,我国也不是第一次实践了。
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段,我称之为“微操”,回头看看这二三十年,我国“微操”成功的事情还真不少,也正是因为这种“微操”,我们明明有各种无法根除的负面阻碍,但就是能一直大致保持着高增长+社会稳定,这种“微操”能力我觉得是我们这种tz下的一个优势。如果大家都玩“治本”的手段,我们很难超越美国,逃脱最终制裁的那一天,但是有了这种“微操”,我们才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和手段。
就要换工作了,现在的公司,和要去的公司,都在这波互联网整治大潮中受到了冲击,但我还是支持这波整治,并且相信这波整治会起到大用。
有人说 线上教育 培训机构转为个人补习 家教没可能
我就想起 二十年前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
我家附近的天桥下面 就会有很多家教 举着一个牌子 写明自己的条件收费等 周围家长想找家教了 第一个时间也会想起那个天桥 其实无形中也就形成了一个市场
唯一不好的 就是不太体面 城管来了 提着拍子就得跑
去补习班的“多不是”有钱人的小孩,更别谈“富人”阶级,多是白领,顶多是比较能挣钱的白领,有钱人家更喜欢上1v1的课,一小时课单价破千都算很便宜的。
所以,不管如何,有钱人这块是管不到的;至于,有钱人是不是很大影响了教育公平性?那我可以很直接跟你说,人家小学就开始搞AMC、SSAT等等等等培训,跟同龄人基本就不在一个赛道上,就算有那数量也极少,根本影响不了什么公平性。
大规模白领高强度鸡娃、内卷,除了挤压消费、荼毒下一代,还在每年不断地拔高教培费用,永远挡住了“更多人”的出路。
如果说这几年有哪次出手最雷霆最得民心,无疑是这一次。
中国的教育,永远不会关上那扇窗。
一定有人想杠平民更难成富人了balabala,麻烦清醒一点,哪个富人是读书读出来、补习补出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