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去查一下任意一个国家的出生率数据。
基本上,只要这个国家发展还是比较稳定、经济还说得过去,基本上都是二战之后一波婴儿潮,总和生育率可以到3~5(也就是一对夫妇生3~5个孩子)。而如今,不管是欧美还是东南亚,哪怕是很多人眼里瞧不上的印度,总和生育率也跌破2了。而越南这类发展中共国家,更是20年前就跌破2了。
而关于这个变化的出现,其实 @洛苏 已经有所解释,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妇女受教育程度的变化。因为作为生育的决定性因素,女性个人的生育意志最终决定了人口的出生率。而毫无疑问,生育这件事情对于女性来说,成本是非常高的——这不仅包括因为生育可能带来的各种身体问题,更因为生育可能会导致女性的职业发展受影响。而一个女性一旦接受教育之后,就很难再将家庭作为生活中的唯一重心。
可以这么去设想,如果一个女性生、育一个孩子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即从怀孕到送孩子上幼儿园)是3~5年左右,那么如果生3~4个孩子的话,这个人一生中就要有10~20年左右的时间花在孩子身上。但一个女性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已经是20~25岁之间,哪怕毕了业立刻就结婚,结婚了立刻就生,生完三四个孩子也小40岁了——这时候她还能去干什么?
在现代社会,都不用说这个女人没有工作经验,哪怕是中间有工作经验,但如果因为生孩子而出现了断层,到40多岁的时候也基本上只能去做一些零工。
现在有些人一提到生育问题,总是觉得生活压力大才是根本原因。但如果你是一个女性的话,你可以想这么一个问题:假如有个富二代追你,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你跟她结婚绝对可以保证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但他希望你结婚之后不要工作,要给他生5个孩子,只在家里负责把孩子养大就好。面对这样的要求,你答应还是不答应?
这个要求肯定会有一部分人是愿意接受的,但从比例上看,一个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就越可能拒绝这个要求——学历越高的女性,可以独立生活的概率也就越高。相比于自在的生活和个人的发展,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把十几年的时间浪费在养育几个孩子身上。
《坠毁的飞机不会说话》
二战期间,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盟军战机以惊人的速度被击落。战争初期,超过4万架战机可能会因为德国和日本的对空高射炮坠毁。1943年8月的一天,由盟军联合发起的空袭中,超过60架B-17、B-24被击落。损失率如此之高,美国空军指挥官坐不住了,几名高级军官从战场飞往华盛顿。
许多将士认为,他们肯定去咨询军事专家或武器专家。然而,这几位军官却直奔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教研室,找到统计学教授亚伯拉罕·沃尔德。
沃尔德是一名罗马尼亚神童,1931年获得维也纳大学的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他逃离奥地利的纳粹来到纽约,之后一直在大学任教。
美国空军迫切需要解决战机损失率的关键问题,沃尔德教授受命于危难之际,带领一组统计专家来到前线。他在各个部队走访了一圈,然后制作了陆军航空队所用的B-l7、B-24等轰炸机大尺寸模型。紧接着,只要有执行任务的轰炸机部队返航,统计学家们就在第一时间去机场,详细地记录下每一架飞机的损伤情况,随后在模型上用墨汁将所有被击中的部位涂黑。
两个月过去了,战机仍然不断被击落,不少飞行员抱怨这些所谓的专家并没有什么用。但在统计学家面前的轰炸机模型上,除了几个很小的区域还是机身原来的颜色以外,其他全被涂黑了。很多地方显然是被反复涂过多次,墨汁都已经像油漆一样凝结成厚厚的一层。
然而,飞行员们面临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美国空军指挥官心急如焚,他们要求为飞行在敌人领空的飞机设计和开发新的装甲防护。空军想加强飞机,但只能对飞机的一小部分进行装甲强化。因为每增加一磅装甲就会减少一磅炸弹的有效荷载能力,从而降低战机的攻击能力。
在陆军航空队司令部会议室里,沃尔德教授指着模型,解释了机身被涂黑意味着什么,航空队高层马上建议加强对这些伤痕累累部位的装甲。
但沃尔德教授的建议却恰恰相反:“让厂家给轰炸机上这些没有被涂成黑色的部位,尽快增加装甲。”
在场的几个厂商代表质疑说:“为什么是这些没有被击中的地方?难道那些被击中次数最多的部位不需要增加装甲吗?”
沃尔德很无奈地摇了摇头说:“这些部位之所以没有被涂黑,不是因为那里不会被击中,而是因为所有被击中这些部位的飞机,最终都没有返回基地。”陆军航空队司令非常赞同他的观点,立刻下令让各个厂家给轰炸机的相应部位增加防护措施。
果然,在采取沃尔德的建议后,盟军轰炸机部队战损大幅下降。事实上,沃尔德教授的观点是正确的,他的数据统计显示,被涂黑的位置在机身和机翼,它们正是飞机最强大的地方,这些部位能承受伤害并依然能安全返回基地。所以,沃尔德认为这些部位并不是需要加强的关键。相反,有成千上万的飞机没有飞回来,是因为它们被击中其他地方:发动机,尾部和驾驶舱,这些部位才应该被重点保护。这是一种困扰所有领域数据分析师的认知偏差。
坠落的飞机不说话,一个困扰美国空军的“生存偏差”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统计学家终于改变了二战历程。
沃尔德的独到之处,就是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使用数据之前首先考虑到了数据的代表性问题,进而得到了正确的统计分析结果。
父母之所以成为父母,只因为他们生育了。
大人,时代变了。
上一辈小的时候属于六七十年代,那个年代,养育孩子的成本仅仅是穿衣吃饭,所以才会诞生一句老话:多一双筷子的事儿。
那个年代,小学初中的学费并不贵,就算不读高中,等孩子成年后,照样可以找到一份普通的工作,养活自己绰绰有余。
养育成本不高,教育成本基本没有,无需购房,彩礼看情况购置点东西就行,一切都体现了四个字:自由选择。
大家都穷,生活条件都差不多,饿不死吃不饱。
大家都差不多,不会焦虑;
所有人心里都明白一个道理:等孩子工作了,一切就会好起来。
心里有希望,日子才会有奔头。
然而现在的时代呢?90后和00后们。
养育成本,教育成本,入学资格,中考高考,大学,毕业找工作,结婚买房等等等等。
每一个环节都是压力,满月酒就得准备幼儿园的入学资格,焦虑接力棒啊。
现在的年轻人排斥生育,一大半并不是讨厌小孩,而是承受不起。
自己的未来都是一片迷茫,拿什么来保障下一代的未来。
野外动物,如果生存环境极度恶劣,科学家就会发现,这些动物竟然拒绝繁衍下一代,直到迁移到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后,动物们才开始繁衍生息。
这或许就是基因中的本能吧。
最近看了乔家的儿女,我突然对这个问题有点理解了
乔祖望为代表的那个年代的父母,养孩子基本就是生下来,喂米汤或是随便什么有什么喂什么,不用胎教育儿,不用考虑营养搭配,考虑也是白考虑,没钱。上学了不用接送,没有高昂的幼儿园费用及补课费,不用学特长,学校甚至还能管午饭,平均初中毕业就算很高学历了,那时候大概也就15岁左右,可以上班赚钱了,赚来的钱每月给你一大部分,儿女结婚什么都不用管,不用买房买车彩礼嫁妆甚至婚礼都不用你张罗,结了婚他们还要每月给你交一部分工资钱。
看到了没,这等于说你头15年只是多双筷子,其他什么都不用管,15年后每个月有稳定的子女给的份子钱,子女越多份子钱越多,这样的话谁不想多子多福,我都想多生几个了
现在呢,产检胎教开始,幼儿园,特长补课,学区房,接送上放学,家教辅导,一直供到研究生,买房,买车,带孩子,又一个循环,这里面不仅仅是财力人力的付出,还有你操碎的心,这些哪里是那一代父母面临的,不理解不是太正常了吗
说到底根本就不在一个游戏副本里
因为养育一个生命(无论孩子还是宠物),对养育者的意义完全不同了。
就拿人来说,5、60年代,养个孩子是准备做劳动力的,我爸10岁就去山上打柴,我姑姑14岁就参加工作算工分(干得不比成年人少却只评一半工分),不到10岁的姑姑则在家带更小的姑姑。在上一代人眼里,“孩子”这个概念只到7、8岁,之后孩子就是劳力,既然是劳力,当然要多多生育了。
而现在呢,男孩子10岁就上山砍柴?!怕是班主任带着出去春游都有很多家长很不乐意呢,生怕自家孩子摔着伤着;女孩子在家带小弟弟小妹妹?只怕更多是把小弟弟小妹妹放在家自己跑出去玩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算是一种社会进步,对生命的尊重了。
生养孩子这事儿以前跟现在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穷的时候那是散养放养,活着就行,生得多是因为不知道生出来的孩子体质怎么样,不知道谁能活下来,活下来了也得想农业生产和宗族势力的事儿,毕竟还是农业社会,与其幻想剪刀差制度下跨越阶级这种祖坟冒激光的春秋大梦,还不如多生俩多种两亩地。
但是现在不一样,现在是工业化时代,生养孩子是精养,得吃好穿好住好,学校得上好的,卷起来真是暗无天日,起步重点,超一线预科甚至出国封顶,月入过万的天天说养孩子成本高,月入十万的还吵吵养孩子成本高,月入百万的还叭叭养孩子成本高。
这卷到全社会都认为要跨阶级才是有出息,那肯定就不愿意生了呗,毕竟卷得这么昏天暗地的家里养个下金蛋的鸡天天打催产素打到尿血也遭不住啊。
要是随缘饲养,生个三五个管饭吃当地随便找学校养起来还是很容易的,不过你甘心吗?
我最近在看《资本论》里面提到过一个“异化”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被异化的劳动者与他自己的生产活动、劳动目标、生产过程分离。使得工作成为非自发性的活动,因此劳动者无法对劳动产生认同或者领略到劳动的意义。
看这段可能有点绕,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说法来说,那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挣钱的事情没有意义。
比如说,你喜欢画画。工作学习之余就画两笔。有个爱好其实挺好的,但是在一个资本主义制度越来越发达的社会里,你的这个爱好叫“不务正业”,因为它不能带来任何资本增殖,所以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资本异化就是说,所有不能在市场交换的劳动都是没有意义的!都是“不务正业”的。或者更加干脆的说,在资本主义制度异化下,任何事情都只有当韭菜和割韭菜两种身份。
这种异化是潜移默化的,身处其中的每个人会逐步按照所谓“市场规律”来计算劳动收益。
举例来说,比如你是一个喜欢做饭的码农,做一个小时饭和加一个小时班产生的效益是不一样的,做一小时饭做一道蒜泥白肉价值是二十块(除去肉的成本),加一小时班可能能赚五十多块,于是想想买房的事情,你就点了一份外卖的蒜泥白肉。虽然味道不如自己慢慢做出来的好但也差强人意。然后不知不觉的三五年过去,你可能总共才做过四五次蒜泥白肉。这个过程就是你自己对自己的异化。
因为你必须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最有利的东西上,而且要避免去做没有收益的事。
说了这么多,该说生育了。
生养孩子是不是有意义的事情?
是!小到家族传承,大到国家兴亡乃至人类存亡,都跟生育息息相关。
可是,生养孩子是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其实按照投资的逻辑,它不划算。
因为它投入多,周期长,回报少,风险大!
投入多
怀孕到生娃有一年多没有办法工作,之后孩子的衣食住行,上学,兴趣班,出游都是钱。有了孩子以后,接送孩子,辅导孩子,给孩子做饭,时间上每天至少要消耗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的时间,如果不生养孩子十多年干点儿什么不好?
周期长
持续投入至少18年,其实按照今天啃老的逻辑少说要投入25年。
回报少
孩子肯定不会把你投入给他的还给你,最好的就是把同样多的投资给下一代,但对你而言没有太多回报,最好的就是终老有人照料。但很可能等你老了还要带孙子……
风险大
一个不下心孩子养惨了就是一辈子的累赘,而且按照二八定律,其实只有两成父母能养出还能满意的孩子。更有可能还有反目成仇的,更加得不偿失。除此以外,孩子其实也是婚姻杀手!多少婚姻因为孩子夫妻之间形同陌路,几个月没法同房。
所以,养孩子作为投资,绝对不划算!有这些钱和时间放到保守的投资基金里,二十年都能让你提升至少一个阶层。而养个孩子,生活质量不仅不会上升,还很可能会向下滑落。
这些算计看起来有些荒诞,分明生育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但是它就是跟“短快平”赚大钱的资本逻辑相冲突。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异化”。
许多年轻人嘴里喊着“生养不划算”,其实是自己被彻底异化成了资本市场的“消耗品”而不自知。被异化的人,只会以资本增殖作为最重要的东西,不会去做最有意义的事而去做最有利的事。
当资本增殖跟国家发展,种族兴旺,家族传承脱勾的时候,被异化的人会用一种虚无主义来自圆其说,家族,种族,国家关我x事?生养个孩子我肯定血亏……我没钱就过不好,要孩子干嘛?异化的标志就是把钱当作了幸福唯一的尺度。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美国的白人占比逐年下降,就算是墨西哥人第一代生五六个,到了第二代已经只会生两三个,也是断崖式下降。日本,韩国,台湾自不必说。欧洲也快速地斯坦化。背后都是生育异化的逻辑。
而且一个非常奇葩的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完全阻止不了生育率下降!因为必须要让大量的人沦为“无产者”,生活没有足够保障,才能榨出最多的油。一旦让多数人“财务自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么就意味着他将脱离资本的掌控,无法被异化为合格的螺丝钉。因此资本天生就有让多数人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属性。而这种所谓的“效率最大化”,从长远来看又必然会导致产能过剩,生育率下降。
那么我们父母那一代为啥没有这些问题呢?
我描述一下他们年轻的时候的生活状态,工作是分配的,住房是分配的,工资看工龄,物资凭票供应,多一个人多一份口粮,钱多了也花不出去,因为还需要粮票,油票,肉票……存下来的钱也没地方投资,也就能存银行吃一点利息……幼儿园,小学,中学单位有安排,按当时的政策也是没法择校的。
我不说这种资源匮乏的状态就好,但是至少在这种体系下,你不会觉得少生一个孩子就能有那么大的收益。
一直有一个说法是,城市化导致生育率下降。
但是我们说的这个“城市化”其实是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城市化。但如果我们参考苏联
然后就会发现至少在苏联城市化跟人口增长率之间没有反比例关系。
也就是说,并不是过上好日子,经济发达了就不爱生孩子,而是被“异化”之后,生育变成了只赔不赚而且可能损失惨重的行为后,人们不再生养了。
因此生育率的问题,恐怕是真的需要宏观调控的。当然回到苏联的制度上肯定不是办法,至于要怎么办,我是想不出来,这个就考验执政者的智慧了。
中国最近打房价,封教培,甚至限网游,都算是一种宏观调控。我不能说这些都是对的,因为还要慢慢看效果。但是敢尝试,能尝试在整个世界也就独此一份了。
制度创新肯定会不免走弯路,可是一旦成功就是功在千秋。
此外,我还想说,其实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被资本主义严重地“异化”了。我觉得不仅仅是生育问题,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本质上我们的痛苦未必见得就是钱不够多,而是我们被异化成只用钱多钱少来衡量自己劳动的意义。而异化的一个表现还体现在它让我们无论挣多少钱都觉得自己挣得不够,都让你觉得你必须要去挣更多的钱。200平的房子,比佛利山庄的矿泉水,英国的私立教育……一旦把钱当作幸福之源,无论多么富有都将丧失自我,异化为奴隶。
我也要好好提醒自己一句,该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了。
你看到的媒体、写手都告诉你:越穷越生,越富越不生。
表面上看,似乎没问题,富国生育率不是一贯都低嘛!但这无法解释为什么富裕程度和发达国家差距还非常远的中国,生育率对比不少发达国家并无优势。
——因为“越穷越生”就是典型的“选择性说事实”,贫富和生育率当然有关系,但关系不是绝对的,只看一个维度,结论就产生了偏差。当然他们应该不是恶意,只是自己也没有理解。
决定生育欲望的核心因素,是抚养成本。
抚养成本主要花在两个层面:1、安全;2、教育。
第一个层面,孩子不会时时听话,高标准地保障孩子不脱离安全区域需要的陪伴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安全高度重视,成本就下不来。而父母对孩子安全的重视程度,和该社会人命的珍贵程度成正比。一般来讲,医疗、治安、防灾是决定人命珍贵程度的最主要因素,而我国特殊在于:这些水平都远远高于人均财富水平。
父母那代人,医疗条件和现在根本无法相比,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的治安大家也都懂,防灾上,举个例子,随便一个非常普通的台风死几十人司空见惯,稍微厉害点的死人上百乃至更多;“不死人,少损失”的口号次次喊都没人信。现在呢?治安是世界优等生;很多人喷的医疗,综合“高级别专家的就诊机会”和“经济花费”,普通人能获得的医疗资源相比贫富相似的国家也要好得多,只要不和发达国家比,真没什么好喷的;大部分台风要么不死人,要么零星死几个。
整个社会人命金贵了,人对安全风险的容忍度就低了,孩子的命自然就金贵了,相应对陪护、照顾的要求就高了,所以在治安大幅改善的背景下,类似于80后、90后小时候动辄放养的情形却反而显著减少。陪护是要时间的,在社会日趋原子化、小家庭化的情况下,祖辈的作用下降,所以要么影响父母工作,要么出钱请保姆,这是一笔可观的成本。
第二个层面,教育。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太简单了,只要一句话足够:高考体制的存在和高端岗位的不足催生了在全球名列前茅的教育焦虑。很多富国虽然好点的教育成本离谱,但他们的教育是分层固化的,精英归精英平民归平民,中下层可没有什么普遍鸡娃的现象。
父母那辈人,也不是人人都爱多生,教育水平低,读书没多大指望的地方,生育的欲望才会很高,高知父母照样不爱多生。
……………………………………………
很多人提到的房价,实际上是安全、教育这两个原因的结果。如果人命不金贵,教育也没啥指望,租房也就不再是难以接受的事情了,你大可以拼命往贵了卖,老百姓可以不买你的东西。房价还高得上去?
……………………………………………
有个高赞答主我认为说的非常好:让我妈我婆婆我奶奶外婆按照现在的带娃理念生娃养娃,她们估计也只想生一个,甚至不想生娃。——而如上所述:焦虑的“带娃理念”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中国人命的金贵程度和教育成本在全球的顺位远远超出民众财富顺位的结果。
这几乎是很难有解药的。
因为父母那一代虽然生活物资奇缺,但事实上人口的多少却是影响一个家庭收入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家里面有一个人,工作还是两个人工作,是影响一个家庭收入情况的很大的原因。当父母这辈老去,家里面是否还有正值壮年的人,也是影响一个家庭经济条件的重要因素。
其次父母那一代的人往往受教育程度没这么高,现在的人为什么不生育,是因为当你完成所有的教育,假设研究生毕业才是重点的话,那么女性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少说也二十五六岁了。这个时候思想上的改变且不说,即便从生理上来说毕业以后开始考虑正式的结婚生育问题等你万事俱备可以生育的时候,基本上已经过了30了。这个年纪的女性要生育远比22岁左右就生育顾虑多的多。
所以影响生育的其实是两方面,一方面是经济情况,一方面是生育意愿,从经济情况来说,现在的年轻人并不需要靠劳动力的数量多少来决定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从意愿上来说平均生育年龄晚了8岁左右,一个人的思想状态和顾虑是不一样的。这种顾虑一方面有自己生理方面的顾虑,另外一方面也有生活和精神上的考虑。
作为一名亲身体验过上世纪90年代生活的80后,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父母一代的时候,生活范围较小。单位管理和现在比更加松懈。比方说,我以前每天放学以后,可以自己从学校出发,沿着小路,走20分钟到我妈的单位。之后,在我妈单位坐一会。吃点东西,和我妈一起下班。。
现在,且不说,你上班的地方和你小孩的学校距离非常远。你试试把孩子带到单位。你看看你们单位老板让不让。上世纪90年代,单位领导讲话,下面女职工可以打毛衣。现在你敢这么干,第二天就会因为进公司先迈左脚被开除。
第二,父母一代的时候,对于孩子可以在自己的父母家里放养。现在往往做不到。这个慢慢更新吧。。
最近网上一堆问题在造势,给九零后和零零后灌输对生育排斥的观念,这让我想起了五年前网上以咪蒙为首造势女人要精致,结婚对象标准要高,“宁缺毋滥”。
资本家确定不换个套路吗?
人是随大流的呀。
现在不婚不育的人貌似是很多,但至少他们的父母不是啊,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是啊。年轻人至少有一半也是赞成婚育的吧,这比例起码一比九了。
人生路上的选择不一定有明显的好坏差异,生娃或者不生娃都各有优劣。目前不生娃还是少数人,需要不断的宣传洗脑来强化自己的信念,吸引更多的新人。
网上一大堆鸡毛事,但现实里平淡和谐的日子还是多数。年轻人依旧会是结婚的多,因为太普通,没人会一直在网上说,莫非谁结婚生娃都上知乎打个卡?
因为现在喂养人类幼崽的标准被各种消费主义公众号抬得太高了。按照现在的标准,明朝的宗室郡王是没资格生娃的。
80后,坐标北京,前两天几个家长一块闲聊,突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孩子目前在上小学,每年报班+生活费+其他支出(旅游、医疗、餐饮等等)差不多5万,幼儿园的时候也差不多这个数,预计初高中会上升到7万,目前的大环境可能不会考虑把孩子送出去,如果运气还不错能上个211的话,大学每年的支出差不多要到10万,研究生暂时不考虑了。我算的比较粗,但是大差不差吧,那么粗算一下从孩子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总计投入到孩子身上的费用=5*9+7*6+10*4=127万。
那么,假设孩子运气不错,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毕业后前5年可以拿到平均10万/年,毕业后5-10年可以拿到平均25万/年,毕业10年以后,拿到平均50万/年。如果他不吃不喝,基本上本科毕业后前十年就可以“还”上我们投入到他身上的钱。但是,作为过来人,我们很清楚毕业后租房、吃饭、交朋友、各种消费,前十年是很难有什么盈余的。毕业十年以后,差不多也要开始生娃了,就算没有房贷的压力,一辆车总是要有的,预计毕业20年内也很难有什么存款,收入又有相当大一部分投入到下一代了。
也就是说,我儿子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是“还”不上我们在他身上的投入的。就算他终于在本科毕业后20-30年内,有了超过127万的资产,那么回报周期这么长(超过30年)的投资算是“好项目”吗?
更可怕的是,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一起陷入了“永远为下一代打工”的无限循环!所以,我突然理解90后、00后躺平的想法了。他们只是不希望自己被这个社会用“责任”、“传统”等名义绑架,然后和下一代一起被固化罢了!
虽然常说80后被坑的最惨,但是我并没有那么多抱怨。出生在一个苏北小县城,体验过最快乐、纯真的童年,也见过90年代初自由的尾巴,2000年高校扩招让我有机会来到北京,虽然平庸,但是按部就班也算是赶上了时代的红利。
来到北京20年了,我并没有什么愿望要儿女替我去实现,只希望他们对未来还有憧憬,不要躺平。
很多年轻一点的朋友质疑我对大学期间费用的计算过高了,再结合现在的政策,看来是我略悲观了。这也是我们不再年轻的证据——凡事更多想到困难,多打打预算。
评论区说明咱们现在高等教育比例真的是“过高”了,再想一想最近“50%初中毕业生分流到职高”的消息,只能让我这个中年人对未来的困难再多预估一些。
唯一的好消息是,年轻人还是喜欢“抬杠”,有这个劲头,不至于躺平,是我多虑了(爹味狗头)。
跟年纪其实关系不大,跟文化关系才大,00后穆斯林还是喜欢生啊,00后农村的生育率业也比上海本地人高多了
越接受高等教育越接受西方文化的地方生育率越低,因为实际上西方文化的追求个人价值实现是生育率大杀器,而一旦叠加儒家文化的子不教父之过(育儿成本大幅上升)以及华人文化里的只生一个好,那生育率就跌得没边了
可能有人会说那西方怎么生育率还好?实际上西方白人生育率低主要是因为他们结婚率极低,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然后他们还没叠加儒家和华人圈文化,而全世界华人生育率都几乎是生育率垫底的,这和经济实力没太大关系(北美的华人可不穷,生育率依然远低于其它少数人种,在结婚率远高于白人的情况下生育率却更低)
所以生育这个事情,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经济,文化是决定性的,经济只能算扰动,现在的00后即使中彩票估计也是想着自己去过好日子而不是生孩子,这就是文化的影响
科普一下,2020年比2015年育率断崖式下跌有2个重要原因,第一,25-30岁年龄层人口尤其是妇女人口暴跌,跌了大概30%左右,接下去还会跌,这是1995年就可以预期的结果,所以当时就有人口专家呼吁放开计划生育,但是当时也是被喷得一塌糊涂,这样断崖式下跌,任你出什么政策都没法提高生育率,所以我们不要看总和生育率,要看家庭生育率,提高家庭生育率才是根本。然后2020年特别低还有个原因,疫情,疫情的时候大家连医院都不去,结婚都不结了,下半年怎么可能会有大量新生儿,老外可以因为居家所以大量女学生怀孕,中国人的文化接受不了,都不能产检了,怎么可以备孕,都没结婚,怎么可以怀孕,于是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上半年生育率必然暴跌,但是随着疫情稳定,家庭生育率估计会回升一些
这话就扯淡了,父母那一代的生育意愿也很低了。
一胎:父母>>>>>>丈夫(年轻)>>丈夫(中年)约等于 妻子(年轻)。
二胎:全都是负的,罚款都不可能生。
父母都是想要一个的,而年轻丈夫也是有极强生育意愿的,因为年轻男人喜欢做梦,觉得自己能发财,而女人要分娩,自然不愿意生,代孕也就应运而生了。但是社会会给男人无数个巴掌,让他认清自己是个废物➕这个社会的本质,也就不愿意生了。
一般男人以35岁为分界线,生育观点会发生质变。
谁乐意生啊,那个年代医疗条件,生个孩子接生的都是屯子里的大姐大嫂,卷上炕席干草上生,我们的长辈是活下来的,那些没活下来的呢?
我爷底下没了三个妹妹,夭折了,给孩子起贱命好养活,小孩没腰这话怎么来的?夭折那是切切实实的痛苦啊。
哪个年代养孩子生孩子都难,现在听着父母讲觉得挺轻松,屁啊,那是经历过了自然不觉得难了,我高考完了也吹高三没多累嘛,高三那会成天头痛趴桌子留啥也不知道了,能不累?
物资匮乏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没纸尿裤,就只能手洗,冻得手都裂口子,感冒烧成肺炎,我二哥就是烧的都抽搐了口吐白沫,送到市里才留了一条命,我弟烧成大叶性肺炎住进医院,以前就是“偶感风寒,不幸夭折”,治不了啊。
我这些长辈都是幸运的,还有说大的看小的,我老姨被火盆烫过,我三姨被开水烫过,我妈也被烫过,这算好的,让三四岁孩子看一两岁孩子,问问家里老人,有的是大孩子看护不过来导致弟弟妹妹受伤生病甚至死亡的。
我叔上学那阵,有的时候我奶忙不过来,就让我爸去接,哥俩在雪地里摔得叽里咕噜的,我爸背着我叔走。
砸锅卖铁也要供那句话怎么来的?那时候供孩子上学就容易了?以前读书一样不容易,父母也要付出很多,现在听长辈说啊那时候怎么怎么地小孩都不用管,拉倒吧,都没少管是真的!
最起码我问我奶,她从来都没说过以前带孩子容易,以前才累,过年得烀肉,得糊墙,得擦大梁,可能一场现在再普通不过的小病小灾孩子就完了,小儿麻痹,药物性耳聋离现在才多少年啊?管孩子轻松的代价是什么?是做好承担孩子残疾,甚至于死亡的准备!
那时候我爷我奶算牛的,双职工,我爷又出去挣钱,家里条件也得说相当不错的,我叔差点没出世,算上我叔才三孩子。矿上啥都有,幼儿园,小学,子弟初中子弟高中,技校毕业直接分回来安排工作,单位都管到这么精心了,老两口就要了三孩子。
有的时候真的是没办法,毕竟不像现在,科技发达,都鸡娃了,那时候衣服捡别人的,吃饭都费劲,说实在的,老一辈人要是能让孩子鸡娃,现在早都共产主义了。能吃饱穿暖了才能追求别的东西,带孩子累的方面不一样,以前担心孩子能不能吃饱啊,能不能有个新衣服啊,会不会生病啊,能不能养活啊,现在担心孩子会不会编程啊,能不能掌握外语啊,能不能长一米八啊……幸存者偏差而已,我以后老了,等我的孩子也有了孩子我也跟我孩子吹牛逼,那,你爸我那时候都没咋管你,老轻松了,屁啊,就是嘴硬,洗尿布喂奶成宿成宿睡不着偷摸哭的时候不说那话。
那个年代,谁不生谁傻!
不要以绝对条件思考这个问题,人不能对不知道的东西抱有太多的幻想。比如我现在没有空调简直生不如死,但我生命的前十几年,空调只是个传说中的名词,根本没见过,但童年一样乐呵呵的度过。
大部分人能挣一两千块?你也太高看那个年代了,真能一年赚2000,这绝对人上人里边的人上人。
你要考虑他们的那个年代思想的实际情况,只要不是饿死人,或者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只要人摆脱了死亡的威胁。人的生育意愿从来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1、生育惯性。新生儿是很难养活的,实际上生四五个,能成年一两个就不错了。新生儿死亡率降低不过是这几十年的事情,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养成了生5活3个的认知。生育多,并不代表人口就会增长。建国前婴儿死亡率是千分之200,随便一场腹泻可能就要了小孩的命,到1981年,婴儿死亡率降到了千分之60,达到了50年代美帝国主义的水平。但是, 这个死亡率的降低对于60-80年代间生育的妇女主观感觉是不明显的,这是一种生育惯性,一直到了90年代以后大众,尤其是农村才慢慢认识到要3个孩子的话,生3个就行了,不用生5个。
2、分地!不仅分耕地,还分宅基地!公知们天天说新中国30年还不如解放前,这纯粹胡扯。粮食增长不是这个问题的主线我就不说了,人均粮食占有量从49年208公斤,涨到了1979年342公斤。家庭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劳动力,就多一份工分。更主要的是,分宅基地啊!在分宅基地的情况下,你不生你不是傻吗?
我举我姥爷的例子,我姥爷是解放前流浪到村里的,和我姥姥家有点亲戚关系,就寄居在我姥姥家,没有一点土地和资产,靠干点农活混口饭吃。解放后,村里分地也有他的一份,和我姥姥结婚,分了耕地和宅基地,算是成了一个家。他们生了5个儿子,然后又分了5块宅基地,六个大宅子连在一起像个小村庄。生一个儿子出来,就能占一片宅基地,要你你不生吗?你生1个儿子,就只能有1块宅基地,你生7个儿子,就能有7块宅基地。不需要付首付,不需要还月供,只需要听队里安排干活就行。
土地革命战争不是随便叫叫的,这是给全体中国人争得了一份土地权。城市里的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农村里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都是人民自己的。人民需要成家,需要有个地方住,人民用自己的土地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土地的按需分配,要把土地分配给需要的人,而不是他们去购买,哪里有自己买自己东西的道理,这就叫社会主义优越性。
你生的越多,你们家地盘就越大,这对于农村来讲吸引力太强大了。
3、包分配。农村里给土地和宅基地,城市虽然不给土地,但城市的原则是全包,城市户口是要安排工作的,不管工作怎么样,可能工作很烂,但计划经济体制下,需要给你安排个活。给你安排活了,你就属于某个单位。解决本单位职工的住房问题是单位的主要任务之一。你的领导是要解决你的吃饭、住房、医疗和教育、休闲这些问题的,要在党委会上认真讨论并实施。国营企业,不留利润,计划经济并不是工人的剩余价值就全给工人了,一部分被国家拿走,一部分发工资,还有一部分掌握在企业单位手里,这一部分用今天的话说叫利润。但国营工业企业是为工人服务的,工人是主人,因为有了工人才有了国营企业,如果国营企业自己留利润,也就是把工人的剩余价值留下来,那岂不是为工人服务的国营企业剥削工人了吗?所以,这一部分要以福利的形式发还给工人。企业办社会就是这么来的,政府只负担一些非企业人员的公共福利,比如教师医生公务员。
在城市里,虽然分房比较难,房子比较烂,但总还是有希望的,你生下来之后,幼儿园去厂里的,小学中学去厂里的,你要是很NB能上大学,那也就不用管了。上不了大学,中学毕业国家是要给你孩子找工作的,他找了工作,就继续你的道路,无非就是熬的时间长一点。
以上三点,就是父母那一代生育率高的原因,简单讲就是在农村有土地,在城市有编制。生活条件是苦,但你不要跟现在比,他们不知道2020年的人能吃什么用什么,他们只知道1940年的人颠沛流离。人心都是肉长的,农村的土地权和城市里的编制是两大定心丸,公知们抨击前30年,但始终解释不了,如果真的连解放前都不如,中国的人口怎么增长了几亿人?也解释不了这么苦为什么农村和城市里的人不造反。
实际上,新中国30年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绝大多数贫下中农和城市苦工,生活的都远比1940年代要强的多。我姥爷当时就一流民,要不是姥姥家收留了,说不定要横尸荒野,或者就当土匪去了。我爷爷的父亲得罪了人,直接被开黑枪打死的,根本没人管,老宅又被人强占,孤儿寡母就在村外边的土窝棚里过日子,属于自己的土地耕地根本是想都不敢想的。
真正生活水平下降的是地主、富农、资本家和官僚知识分子,实事求是的讲,他们的生活确实是不如解放前的,现在哭天撼地诉苦的,也基本是这些人和这些人的后代。
至于说为什么90和00后不生孩子了,这个也很简单。
今天的90后00后,在农村没有土地,在城市没有编制。你有资本多生孩子吗?宅基地最迟到90年代也不分了,城市里别说编制了,连人事代理都难找。
有房有编的,其实还是很能生的,单位里的二胎很普遍。
真想让90后生孩子吗?
给他们土地!给他们编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