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的观点是否可取?

回答
“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这句话,挺戳人心的。毕竟,养育一个孩子,那可是个责任重大、影响深远的“工程”,怎么能像买件衣服似的,随随便便就“上岗”了呢?

从字面上看,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我们想想看,现在做任何一项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比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甚至是理发师,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才能获得从业资格。毕竟,一旦出错,后果可能是人力难以挽回的。而为人父母,这个“职业”,却不需要任何敲门砖,只要成年、有能力(这里的“能力”定义又很模糊),就能直接上岗。

这其中的“可怕”之处,细想来,主要有几个层面:

首先,技能与知识的欠缺。养育孩子,需要的可不仅仅是基本的生理照顾,更是心理、教育、情感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分离焦虑、叛逆期、学习困难、情绪管理等等。如果父母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不知道如何正确引导,很容易就会因为焦虑、无助或者自己过往的经验(可能并不适合孩子)而做出不恰当的处理,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新闻,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更严重的后果,这都让人不寒而栗。

其次,情感与责任的压力。为人父母,意味着要承担起一个生命的全部责任。这份责任,不光是提供衣食住行,更是要倾注大量的爱、耐心和时间。很多父母,可能在自己的人生规划中,并没有为“养育孩子”这个占时又耗费心力的“项目”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当他们真正面对一个哭闹不止的婴儿、一个需要时刻关注的孩子时,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产生后悔的情绪。这种情感上的挣扎,如果缺乏支持和应对方法,对父母和孩子都是一种煎熬。

再者,代际的循环问题。很多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他们自己原生家庭的延续。如果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曾遭受不当的对待,他们很可能在不自觉中,将这种模式复制到下一代身上。缺乏“考试”和“培训”,意味着这种不良循环很难被打破。一个缺乏安全感、不被理解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也无法成为一个具备健康亲子关系的父母,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然而,话又说回来了,“父母考试”真的可行吗? 即使想法很美好,但现实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

考试的内容如何界定? 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才算是合格父母的标准?这个标准如何制定才不会过于僵化,又如何确保公平性?
谁来评判? 由政府部门、心理学家、社会机构来评判,是否又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权力滥用?或者,我们如何保证评判者本身的公平性和专业性?
考试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筛选合格的父母,还是为了提供培训和支持?如果考试不过,是不是就剥夺了人生而为人的基本权利?
对孩子的影响? 那些“考试不过”的孩子,他们又该何去何从?这会不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和歧视?

所以,“父母考试”的提议,虽然道出了许多人在育儿过程中的痛点和担忧,但将其付诸实践,却是一个极其复杂甚至可能适得其反的社会工程。

更现实的、更可取的角度,或许是关注如何“赋能”而非“筛选”。

与其想着如何“考”住父母,不如思考如何帮助和支持父母。这包括:

普及科学育儿知识: 通过各种渠道,让准父母和新手父母能够轻松获取可靠的育儿信息,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常见问题。
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 建立更多免费或低成本的育儿心理咨询服务,帮助父母应对育儿中的压力和困惑。
构建支持性社区: 鼓励父母之间交流经验、分享困惑,形成一个互相支持的育儿网络。
改善社会环境: 例如,提供更完善的产假和育儿假,减轻父母的经济和时间压力,让社会对育儿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总而言之,“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这句话,更多地反映了一种对责任感和专业性的呼唤。它提醒我们,育儿是一项需要学习、成长和不断付出的事业。虽然“考试”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它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才能让更多的父母,在面对孩子时,能够更从容、更科学、更充满爱意地去迎接挑战,从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快乐的成长环境。这或许才是这句话背后,真正想传递的对未来的期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时代大量家长对于子女精神创伤的习以为常,正如五十年前的大量家长对于子女夭折的习以为常。

user avatar

希望本文能给准父母们一些帮助。

以减少被原生家庭所困扰的孩子的数量。

养娃是一个需要学习和规划的系统工程。在生娃之前,必须有所规划,这些规划是绝大多数的人所忽视的,没有规划的结果就是生娃之后,很难保持心态,面对压力。考试前不复习,考试考砸不要紧,可以补考。生娃前不规划,面对的可能是未来20年的各种压力和挫折感。

1,

小朋友在1~6岁会形成最初的个性和行为模式,这部分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娃是通过观察父母和近亲的行为来形成自己的个性。所以规划之一,要如何使自己的行为,为1~6岁的娃提供榜样。

记住,你跟娃说什么可能没那么重要,ta看到你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要理清楚在娃出生后自己要怎么成为“好的榜样”以帮助形成和固化为娃的良好品质。

很多父母自己看着韩剧刷着抖音,对孩子要求有学习的自制力,这是不可能有长远效果的。哪怕你真的懒到无可救药,或者迷恋明星到感动天地,请为了娃,把这些东西小心的藏起来,不要让ta看到你在做这些事情。

哪怕你自己装出来很有自制力的样子,再去要求孩子,也比放纵自己,严格要求娃,要好一百倍。

比如自己满嘴脏话,没事就怼父母怼朋友怼服务员,然后还让小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太难了,娃不会被你的言语迷惑,只会追随和强化你行为的影响。

比如自己动不动双11剁手,然后口头上又跟娃教育要节省,要知道钱的重要性。

娃可能会被这种语言行为的不统一带出两个结果:撒谎性人格、没有安全感。

2,

工作状态会严重影响你的状态,而工作中的压力、烦躁、无力感,会被有意无意的传递到家庭关系,因此在娃出生前,应稳固工作关系,避免在娃出生后面对极大变量或者损失。

比如有人在妻子怀孕时创业。大概率当他最难和心里最郁闷的时候正好碰到娃的幼年期。

除非此人可以做到,能够完全控制情绪,将工作氛围完全与家庭氛围隔离。

3,

在娃出生后的开支上,要规划好开支预期,并且理性的执行。

各种开销,一一列出,进行调研和比对,量力而行,既能够做到满足预期,也能够控制性价比。

千万不要什么都不做规划,到了娃需要玩具,培训的时候,再去被销售忽悠,或者跟其他人攀比。

这不仅仅会造成经济负担,也会使父母们在经济压力下加强对孩子要求的执念。

4,

每个人都有自己力量的边界,超越边界或专业的事情,很多只会白白付出,甚至有副作用。

养娃,可以分为很多方面,不是每个方面父母们都擅长的,所以要规划好,自己不擅长的部分怎么办。

是找专业的机构,还是找长辈帮忙,或者干脆减少自己非擅长事情的教育,要开始就规划好。

——————

先说这些吧。

这世上没有不好的孩子。

只有愚蠢的父母。

没有熊孩子。

只有烂家长。

所以,早点规划和学习吧。

user avatar

一看到顺利通过无数考试的虐童幼儿园教师,就知道考试太无用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